西方史:論英格蘭戰敗後主教座堂和修道院的境遇

2020-12-06 紅袖談史

引言

就像過去戰爭之後,勝利的一方可以獲得財富、奴隸和美女作為戰利品,如今,英格蘭大多數的主教座堂和修道院也成為戰利品,用來獎賞那些為戰爭勝利做出貢獻的人。比如,來自費康的修道士雷米,在1066年為諾曼第徵戰貢獻了一艘船和20位武裝人員,如今收穫了林肯主教座堂。

像雷米一樣的新任主教成為諾曼人軍隊的後備力量,他們驕傲自大,驅逐轄區內的諸位英格蘭教士,對英格蘭主教及教長等人施以暴力、搶劫掠奪。威廉對此甚感滿意,因為英格蘭神職人員對他充滿敵意,不利於政權穩定。這些曾為諾曼第奮戰的人們,本不是神職人員,如今卻在英格蘭擁有了教士等職銜,他們過著極盡奢靡的生活,行徑卑劣,臭名昭著。利奇菲爾德的主教羅貝爾·德·利摩日搶劫了考文垂修道院:他搶走教士們的馬匹和家具,強行撬開他們的珠寶匣;摧毀他們的房屋,然 後建立新的主教座堂並用原教堂的金銀飾品購買新主教座堂的各類陳設。

據記載,羅貝爾因為害怕英格蘭教士日後變得強大轉而報復,甚至剝奪了他們飲食和閱讀的權利。教區的首府本是小型城市,但大部分諾曼人主教不屑居住於此,他們紛紛向大城市轉移。新主教們定居在考文垂、林肯、切斯特、索爾茲伯裡以及塞德福德等大城市,他們在這裡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戰爭之後上任的新主教們,對於英格蘭人來 說,是一場更大的劫難;他們控制人們的思想,實施心靈的「暴政」,比戰爭本身所帶來的苦痛更可怖。這些諾曼人主教有時候會無端拿起武器攻擊那些手無寸鐵的英格蘭教士,不少英格蘭修道院都成為屠殺的現場。

費康的主教託羅德在闡述對教義的理解時,一旦遇到他人反駁,便會大叫:「來人啊!拿傢伙!」他惡名遠揚,以至於國王威廉不得不因此懲治他。懲治的方式卻很獨特:威廉命他去管理北安普頓的彼得伯勒修道 院。這所修道院因為靠近「伊利避難所」,所以院長的人身安全時刻受到威脅;不過國王威廉的說法卻是,修道院守衛森嚴,院長一職甚是清閒。託羅德離開後,英格蘭教士們迎來了新的主教蓋蘭·德·裡拉,他們的厄運並沒有結束。這位主教霸佔教士們的所有積蓄,在過去瞧不起他的人面前大肆顯擺。

他命人將教堂的前任主教們的屍首挖出來,並扔出門外。英格蘭境內這樣的事情數不勝數,不過,那些領用薪金的神職人員篡改事實,對外宣稱:國王威廉偉大而虔誠,是他將基督教帶回英格蘭,讓英格蘭子民重新沐浴在聖澤之下的。但是,英格蘭人民的抱怨和呻吟卻傳到了羅馬教廷。雖然當時羅馬教廷風氣不正,受賄成風,但是仍有一些有良知之人指控英格蘭所實施的「宗教改革」有違教義。 此外,大量英格蘭神職人員被罷黜,取而代之的均是諾曼人,這一點也受到指責。但是此時,教皇亞歷山大二世逝世,新任教皇是主教代理希爾德布蘭德,即格裡高利七世 ,此前他積極支持諾曼第進攻英格蘭,因此,那些針對諾曼第在英政權 的指控全部被壓了下來。

如此,在羅馬教廷,英格蘭宗教改革合法合理,受到指控的只有兩位主教——約克大主教託馬和林肯主教雷米。託馬因為是教士的兒子而受到指控,雷米則是因為花重金買下所任之職。蘭弗朗克、託馬和雷米三人帶上給教皇以及羅馬公民的豐厚禮物,從英格蘭出發。他 們在羅馬發放錢財,這樣的慷慨幾乎為他們剷平了所有障礙,兩位主教面臨的指控立即被 撤銷了。羅馬教廷不僅未對託馬和雷米做任何審查,反而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兩位主教將戒指和教杖交給教皇,以示恭順。

蘭弗朗克也為他們求情,說明他們對於諾曼第全統治英格蘭功不可沒,也是國王威廉所倚重的人才。教皇回應道:「這個事情就按照你的意思處置吧,因為你才是英格蘭的首席大主教,我現在將這兩根教杖交給你。」 蘭弗朗克收下教杖,並交還給雷米和託馬,然後和他們一同離開了。 在得到羅馬教廷的首肯之後,英格蘭教堂幾乎全部落入諾曼人的手中。一位主教在英格蘭教民面前用法語布道,聽眾因為驚恐和害怕,只能裝出耐心聽取的樣子,這位主教則引以為傲,按照他自己的說法,他自己的布道如此優秀,竟然奇蹟般地將教義逐漸灌輸給這些「野蠻之人」。

威廉意識到,這樣的宗教管制不足以服眾,於是他打算尋找一位一絲不苟、聲名遠播、受人愛戴的教士。最終,他找到來自拉克魯瓦聖勒弗魯瓦的教士吉蒙德。教士吉蒙德離開英格蘭,返回諾曼第的修道院。傳言中,他當著國王威廉以及其他貴 族的面,大膽宣揚神職人員的樸素精神;他直言,諾曼人徵戰英格蘭,實乃「掠奪」「搶 劫」;他還認為那些新上任的諾曼第神職人員是「掠奪者」和「僭越者」。這樣的言論惹怒 了很多人,他們惡意中傷吉蒙德,並且施詭計逼迫他離開諾曼第。吉蒙德前往羅馬,隨後 到普利亞大區,最後定居在一個被諾曼人攻陷的義大利城市。

諾曼第神職人員殘忍至極,甚至連英格蘭聖徒都不放過,他們命人毀壞墓穴,挖出聖徒的遺骸。諾曼人向來蔑視英格蘭民眾所敬仰的人和事,此次他們針對英格蘭聖徒則 主要是出於政治原因。一直以來,宗教信仰於英格蘭人而言,是一種愛國情懷的抒發 和表達,人們所祭拜的幾位聖徒,都是在丹麥人攻佔英格蘭時期死於敵軍手下的英雄人 物,其中包括坎特伯雷大主教埃爾菲戈,以及東盎格利亞國王埃德蒙。英格蘭人每每祭拜 這些英雄人物,回憶起過往英格蘭人的英勇、國家的獨立,心中自然會湧起反抗的情緒, 而這一切都引起了諾曼人的不安和惶恐。

因此,以蘭弗朗克為首的諸位諾曼第神職人員宣稱,這些英格蘭聖徒並非真正的聖徒,而英格蘭人的殉難也並非真正的殉難。蓋蘭·德· 裡拉詆毀聖亞浩;蘭弗朗克則詆毀頗受英格蘭人喜愛的、死亡也頗具愛國主義色彩的英雄人物埃爾菲戈,理由如下:「埃爾菲戈因為未能繳納贖金,最終死於異教分子的手裡,如此便是殉難者?這實在不像話!」蘭弗朗克為了改變英格蘭人的信念,給 他們指明新的方向,無所不用其極。他讓人呈上英格蘭境內現有的《聖經》樣本,親自改動,因為在他看來,英格蘭人的無知「腐蝕」了《聖經》的內容,但這番目中無人的論調根沒人買帳。

蘭弗朗克雖然德行高尚、學識淵博,如今也面臨著「篡改聖書」的罪名。 諾曼人肆意詆毀聖物、罷黜英格蘭教士,試圖摧毀英格蘭人的信念,種種行徑引起了 英格蘭人的強烈不滿和怨恨,他們預備在英格蘭境內,籌劃大型起義運動,以反抗諾曼人的統治。很多英格蘭神職人員加入其中,帶頭的正是三位英格蘭主教,分別是聖奧爾本的修道院院長弗裡斯瑞克、伍斯特主教伍爾夫斯坦以及赫裡福德主教沃爾特。其中,伍爾夫斯坦是唯一在職的英格蘭籍主教;沃爾特則是佛拉芒出身, 在諾曼人徵服英格蘭之後唯一支持英格蘭愛國運動的外國籍主教。

人們再次提及年輕 的國王埃德加,民間流傳著一首首讚揚這位年輕人的詩歌,其中不乏「英俊的、勇敢的、 受到英格蘭人愛戴的孩子」這樣的溢美之詞。埃德溫和莫卡爾兩兄弟第二次離開諾曼第宮廷。古代歷史學家很隱晦地表示,此前倫敦城一直十分平靜,倫敦子民甘心順從外國統治者,如今,他們似乎開始不安分,醞釀著一次抵抗運動,公然表示對國王威廉的不滿。

相關焦點

  • 威斯敏斯特修道院到底牛在哪?看看這個就知道了
    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16世紀亨利八世策動的宗教改革使英國建立了以新教為基礎的英國國教,現在無論威斯敏斯特修道院還是聖保羅主教座堂都已改為英國國教教堂。當然隨著宗教和解,倫敦也存在天主教堂,比如離我們住的地方不遠就有一座名叫威斯敏斯特主教座堂(Westminster Cathedral)的天主教堂,它只有一百多年歷史,「威斯敏斯特」是作為地名使用的,大家千萬不要搞錯。
  • 西方史:簡析克羅爾蘭德修道院的附屬教堂教士的遭遇
    赫裡沃德將諾曼人趕出自己的宅邸後,繼續作戰,襲擊附近堡壘的指揮者和周圍城市的敵軍首領。他驍勇善戰, 聲名遠播,被奴役的英格蘭人民紛紛期待他解放英格蘭。人們就他的英勇事跡撰寫詩歌, 傳唱於大街小巷,甚至傳到諾曼人的耳中,不過詩歌是用英語寫成的,並未引起他們的警 惕。雖然這些詩歌未能流傳至今,但是當時赫裡沃德的威望可見一斑。
  • 根特聖巴夫主教座堂:人們因一幅畫慕名而來,然而璀璨遠不止於此
    下車後步行向西,很快就看到了聖巴夫主教座堂的鐘樓。教堂東邊這幢哥特復興式的小白樓正是主教宮。正是他倆,共同為聖巴夫主教座堂創作了曠世傑作《神秘的羔羊》,也被稱為「根特祭壇畫」。我們一會兒就能在教堂中欣賞到原作。
  • 根特聖巴夫主教座堂:人們因一幅畫慕名而來,然而璀璨遠不止於此
    下車後步行向西,很快就看到了聖巴夫主教座堂的鐘樓。教堂東邊這幢哥特復興式的小白樓正是主教宮。繞過主教宮,在大教堂東南角的綠地上有一組紀念凡·艾克兄弟的雕像。端坐正中的便是胡伯特·凡·艾克(Hubert van Eyck,1385-1426)和揚·凡·艾克(Jan van Eyck,1390-1441)兄弟。
  • 施派爾主教座堂——受到東西方兩種建築文化影響的教堂
    施派爾主教座堂始建於1030年,即康拉德二世時期;隨後在11世紀末進行了一次重修,大教堂的主要部分是大教廳、四個角塔和兩個拱形頂。這個教堂羅馬帝國時代最著名的羅馬式建築之一,其建築風格明顯受到東西方兩種建築文化的影響。
  • 埋葬了超過3000名人的修道院,一座英國王室的石頭史書
    這座修道院也是我今天遊覽的重點。威斯敏斯特修道院(Westminster Abbey),可能中國人更習慣它的音意合譯名字——西敏寺。「West」指「西」,「Minster」指主教座堂,特指最初附屬於隱修院。它的官方正式名稱更繞口:威斯敏斯特聖彼得協同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at Westminster)。
  • 從聖座到教科文組織:異口同聲為巴黎聖母主教座堂呼喚希望
    巴黎聖母主教座堂失火現場    (梵蒂岡新聞網)從巴黎聖母主教座堂失火的事件中喚起了希望、關懷和團結的意識。    正在出席教科文組織執行委員會會議的弗洛蒙席透過電話告訴本網,這個聯合國機構4月17日將對巴黎聖母主教座堂作出具體的關懷行動。他說:「在義大利、法國和聖座的提議下,教科文組織通過在文化和經濟上提供支援的聲明。此外,我們全體人員明天將前往聖母主教座堂前表達我們對法國教會和人民的關懷。明天上午我們將在主教座堂前的廣場上表達這團結互助的心願,以此激發隨後的具體行動。
  • 歐洲的歷史文化,修道院的影響,你知多少?
    修道院被看作是神的居所,其中的男女修士與上蒼相通,在失去虔誠的世界中樹立一個榜樣。西歐的修道院都宗法羅馬以南卡西諾山( Monte Cassino)上努西亞的本篤( Benedict of Nursia,約480—543/547年)所創立的修道院。本篤岀身於羅馬貴族世家,皈依基督教後,不滿教會追逐權勢,在卡西諾山創立修道院,遵循古老的修道院規章制度。
  • 墨爾本的重要地標——聖保羅主教座堂
    聖保羅主教座堂(St Paul's Cathedral)位於墨爾本市中心,是澳大利亞聖公會墨爾本教區的主教座堂,是墨爾本的重要地標。天主教會裡,教區正權主教所在的教堂稱為「主教座堂」。一個教區可以有很多教堂,但只有一位正權主教,一個教區只有一座教堂是主教座堂。教堂坐落於墨爾本市最重要的南北向交通幹道——史旺斯頓街,史旺斯頓街上有許多設立的公共建築,而墨爾本市區內最著名的建築聖保羅教堂,就一定是整條街中最出類拔萃的建築。
  • 2019夏天假期記 (36) 主教座堂
    主教座堂門前的廣場和主教座堂的辦公樓,都很簡潔。這就是在各種澳門旅遊攻略裡常常提到的主教座堂,也很簡潔。建築風格和規模,和什麼科隆大教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之類的教堂完全是兩個世界。不過,主教座堂內部同樣簡潔,向上仰望,心裡寧靜空曠——和坐在其他教堂裡邊的感覺是一樣一樣的
  • 澳門最宏偉的天主教堂之一——聖母聖誕主教座堂
    聖母聖誕主教座堂通稱主教座堂,俗稱大堂,是天主教澳門教區的主教座堂。位於澳門大堂前地,建立於1576年以前,其建築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份。大堂主體為一層,坡屋頂,木屋架;鐘樓部分為三層,平屋頂。教堂立面對稱,為典型的古典式構圖,牆面用壁柱劃分,是經過簡化處理後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外牆正面用石材,兩側用水刷石粉面,立面主體結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立面頂高約12米,兩旁鐘樓為三層,高約13米,中間依然是三段式的構圖模式,三扇門、三扇窗和三角形山花,以橫線條為主。教堂的大鐘是英國製造的,為紀念葡王伯多祿五世榮登王位。
  • 【普世】法國南特主教座堂突發大火,損失慘重
    南特主教座堂(Cathédrale de Nantes)或南特聖伯多祿聖保祿主教座堂(法語:Cathédrale Saint-Pierre-et-Saint-Paul de Nantes)是法國布列塔尼南特的一座哥德式天主教主教座堂。
  • 澳門探寶:走進澳門主教座堂 威嚴中感受幸福(圖)
    這就是入選澳門世界文化遺產的澳門主教座堂給記者留下的第一印象。今年仲夏,在澳門採訪的每一天,我們的思維和思緒似乎都在這種跌宕起伏中進行。  所謂主教座堂,顧名思義,是主教的座堂。「座堂」一詞源自於希臘文Kathedra(英文是Seat,椅子)。
  • 被劍刺的雕像、刻滿天使的水盆、鐘樓錶盤背後的秘密:巴斯修道院
    上一篇我們看了巴斯修道院的屋頂和花窗,正看著,教堂內響起了牧師的聲音,原來這裡也像坎特伯雷大教堂一樣每小時由牧師站在講道壇上帶領大家做一次禱告。這座講道壇也是司各特在他的那次改造工程中新建的。他在1608-1616年間任巴斯和威爾斯聯合主教,正是他出資建造了這座教堂中殿的木屋頂。南耳堂裡有處棺墓被破壞得很厲害,我們參觀到這時有位教堂工作人員見我們看得仔細便主動過來為我們講解。
  • 【新聞】阿勒頗聖厄裡亞主教座堂重啟:請普世弟兄姊妹為我們祈禱
    阿勒頗繼待德區的馬龍尼禮主教座堂八年來沒有禮儀與信友,如今再次閃耀光芒。這座主教座堂建於1873年,近來在援助苦難教會等恩人的援助下,恢復原貌、重啟大門。阿勒頗馬龍尼禮總主教接受本新聞網採訪,講述戰火中百姓的心聲與困境 。
  • 布拉格城堡以及聖喬治女修道院和聖喬治教堂
    從城堡的後院拾階而上,可以看到老城區的大部分建築和主要景點。身處其間就好比在各式建築的叢林間漫步。聖喬治女修道院是波西米亞第一個女修道院,曾在18世紀被拆除改建為軍營,現在為國家藝廊,收藏14至17世紀的捷克藝術作品,包括哥德藝術、文藝復興和巴洛克等不同時期的繪畫作品。
  • 西方人為什麼不把帝王當「天子」
    而在當時的中國,從先秦以來的整個歷史譜系仍舊清晰地流傳了下來,尤其是宋代編修的《資治通鑑》這種的大型編年體史書和《冊府元龜》這種大型類書的出現,也是中華歷史文化的系統性總結。       與宋代中國的市井繁盛相比,中古歐洲的城市正從原有的城市遺址(乃至可以稱為廢墟)、重要朝聖地和朝聖路線沿途以及古老的隱修院和主教座堂的周圍逐漸形成、壯大。
  • 講講布裡斯託主教座堂的故事
    布裡斯託主教座堂全稱神聖而不可分割的三位一體教堂,創立於1140年,最初為奧古斯丁修道院。14世紀教堂被重建成盛飾哥德式(Decorated Gothic),關於這種流行於英國13-14世紀的建築形式我在英國遊記《情迷不列顛》中有比較詳細的介紹。教堂的十字翼和中塔為15世紀完成。
  • 佛羅倫斯主教座堂廣場:佛羅倫斯最出名的景色,最靚麗的風景線!
    主教座堂廣場(Piazza del Duomo)位於佛羅倫斯市中心,佛羅倫斯主教座堂(聖母白花大教堂、喬託鐘樓)和聖喬凡尼洗禮堂都位於廣場上。主教座堂廣場可以說是佛羅倫斯最出名的景色了,這裡有佛羅倫斯的地標——百花大教堂,旁邊還有聖喬凡尼禮拜堂(Battistero di San Giovanni)以及喬託鐘樓 (Campanile di Giotto)。所有來佛羅倫斯的旅客都會聚集在這裡,是佛羅倫斯為數不多會出現擁擁攘攘的景點之一。
  • 西方史:簡析國王威廉對英格蘭人和諾曼人的要求
    在《末日審判書》中,需要向國王繳納人頭稅的人按照地區分別列出,比如其中 有這樣一段:「以下是國王在科爾切斯特擁有的自由人:有一座房屋和五英畝土地的吉爾曼,有兩座房屋和25英畝土地的列夫文,烏爾弗裡克 ,埃德溫,伍爾弗斯坦,曼恩等。」除了英格蘭國王有權徵收人頭稅以外,諾曼第將領和士兵也可以在鄉鎮或者城市以外的其他地方,向英格蘭人徵收人頭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