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就像過去戰爭之後,勝利的一方可以獲得財富、奴隸和美女作為戰利品,如今,英格蘭大多數的主教座堂和修道院也成為戰利品,用來獎賞那些為戰爭勝利做出貢獻的人。比如,來自費康的修道士雷米,在1066年為諾曼第徵戰貢獻了一艘船和20位武裝人員,如今收穫了林肯主教座堂。
像雷米一樣的新任主教成為諾曼人軍隊的後備力量,他們驕傲自大,驅逐轄區內的諸位英格蘭教士,對英格蘭主教及教長等人施以暴力、搶劫掠奪。威廉對此甚感滿意,因為英格蘭神職人員對他充滿敵意,不利於政權穩定。這些曾為諾曼第奮戰的人們,本不是神職人員,如今卻在英格蘭擁有了教士等職銜,他們過著極盡奢靡的生活,行徑卑劣,臭名昭著。利奇菲爾德的主教羅貝爾·德·利摩日搶劫了考文垂修道院:他搶走教士們的馬匹和家具,強行撬開他們的珠寶匣;摧毀他們的房屋,然 後建立新的主教座堂並用原教堂的金銀飾品購買新主教座堂的各類陳設。
據記載,羅貝爾因為害怕英格蘭教士日後變得強大轉而報復,甚至剝奪了他們飲食和閱讀的權利。教區的首府本是小型城市,但大部分諾曼人主教不屑居住於此,他們紛紛向大城市轉移。新主教們定居在考文垂、林肯、切斯特、索爾茲伯裡以及塞德福德等大城市,他們在這裡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戰爭之後上任的新主教們,對於英格蘭人來 說,是一場更大的劫難;他們控制人們的思想,實施心靈的「暴政」,比戰爭本身所帶來的苦痛更可怖。這些諾曼人主教有時候會無端拿起武器攻擊那些手無寸鐵的英格蘭教士,不少英格蘭修道院都成為屠殺的現場。
費康的主教託羅德在闡述對教義的理解時,一旦遇到他人反駁,便會大叫:「來人啊!拿傢伙!」他惡名遠揚,以至於國王威廉不得不因此懲治他。懲治的方式卻很獨特:威廉命他去管理北安普頓的彼得伯勒修道 院。這所修道院因為靠近「伊利避難所」,所以院長的人身安全時刻受到威脅;不過國王威廉的說法卻是,修道院守衛森嚴,院長一職甚是清閒。託羅德離開後,英格蘭教士們迎來了新的主教蓋蘭·德·裡拉,他們的厄運並沒有結束。這位主教霸佔教士們的所有積蓄,在過去瞧不起他的人面前大肆顯擺。
他命人將教堂的前任主教們的屍首挖出來,並扔出門外。英格蘭境內這樣的事情數不勝數,不過,那些領用薪金的神職人員篡改事實,對外宣稱:國王威廉偉大而虔誠,是他將基督教帶回英格蘭,讓英格蘭子民重新沐浴在聖澤之下的。但是,英格蘭人民的抱怨和呻吟卻傳到了羅馬教廷。雖然當時羅馬教廷風氣不正,受賄成風,但是仍有一些有良知之人指控英格蘭所實施的「宗教改革」有違教義。 此外,大量英格蘭神職人員被罷黜,取而代之的均是諾曼人,這一點也受到指責。但是此時,教皇亞歷山大二世逝世,新任教皇是主教代理希爾德布蘭德,即格裡高利七世 ,此前他積極支持諾曼第進攻英格蘭,因此,那些針對諾曼第在英政權 的指控全部被壓了下來。
如此,在羅馬教廷,英格蘭宗教改革合法合理,受到指控的只有兩位主教——約克大主教託馬和林肯主教雷米。託馬因為是教士的兒子而受到指控,雷米則是因為花重金買下所任之職。蘭弗朗克、託馬和雷米三人帶上給教皇以及羅馬公民的豐厚禮物,從英格蘭出發。他 們在羅馬發放錢財,這樣的慷慨幾乎為他們剷平了所有障礙,兩位主教面臨的指控立即被 撤銷了。羅馬教廷不僅未對託馬和雷米做任何審查,反而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兩位主教將戒指和教杖交給教皇,以示恭順。
蘭弗朗克也為他們求情,說明他們對於諾曼第全統治英格蘭功不可沒,也是國王威廉所倚重的人才。教皇回應道:「這個事情就按照你的意思處置吧,因為你才是英格蘭的首席大主教,我現在將這兩根教杖交給你。」 蘭弗朗克收下教杖,並交還給雷米和託馬,然後和他們一同離開了。 在得到羅馬教廷的首肯之後,英格蘭教堂幾乎全部落入諾曼人的手中。一位主教在英格蘭教民面前用法語布道,聽眾因為驚恐和害怕,只能裝出耐心聽取的樣子,這位主教則引以為傲,按照他自己的說法,他自己的布道如此優秀,竟然奇蹟般地將教義逐漸灌輸給這些「野蠻之人」。
威廉意識到,這樣的宗教管制不足以服眾,於是他打算尋找一位一絲不苟、聲名遠播、受人愛戴的教士。最終,他找到來自拉克魯瓦聖勒弗魯瓦的教士吉蒙德。教士吉蒙德離開英格蘭,返回諾曼第的修道院。傳言中,他當著國王威廉以及其他貴 族的面,大膽宣揚神職人員的樸素精神;他直言,諾曼人徵戰英格蘭,實乃「掠奪」「搶 劫」;他還認為那些新上任的諾曼第神職人員是「掠奪者」和「僭越者」。這樣的言論惹怒 了很多人,他們惡意中傷吉蒙德,並且施詭計逼迫他離開諾曼第。吉蒙德前往羅馬,隨後 到普利亞大區,最後定居在一個被諾曼人攻陷的義大利城市。
諾曼第神職人員殘忍至極,甚至連英格蘭聖徒都不放過,他們命人毀壞墓穴,挖出聖徒的遺骸。諾曼人向來蔑視英格蘭民眾所敬仰的人和事,此次他們針對英格蘭聖徒則 主要是出於政治原因。一直以來,宗教信仰於英格蘭人而言,是一種愛國情懷的抒發 和表達,人們所祭拜的幾位聖徒,都是在丹麥人攻佔英格蘭時期死於敵軍手下的英雄人 物,其中包括坎特伯雷大主教埃爾菲戈,以及東盎格利亞國王埃德蒙。英格蘭人每每祭拜 這些英雄人物,回憶起過往英格蘭人的英勇、國家的獨立,心中自然會湧起反抗的情緒, 而這一切都引起了諾曼人的不安和惶恐。
因此,以蘭弗朗克為首的諸位諾曼第神職人員宣稱,這些英格蘭聖徒並非真正的聖徒,而英格蘭人的殉難也並非真正的殉難。蓋蘭·德· 裡拉詆毀聖亞浩;蘭弗朗克則詆毀頗受英格蘭人喜愛的、死亡也頗具愛國主義色彩的英雄人物埃爾菲戈,理由如下:「埃爾菲戈因為未能繳納贖金,最終死於異教分子的手裡,如此便是殉難者?這實在不像話!」蘭弗朗克為了改變英格蘭人的信念,給 他們指明新的方向,無所不用其極。他讓人呈上英格蘭境內現有的《聖經》樣本,親自改動,因為在他看來,英格蘭人的無知「腐蝕」了《聖經》的內容,但這番目中無人的論調根沒人買帳。
蘭弗朗克雖然德行高尚、學識淵博,如今也面臨著「篡改聖書」的罪名。 諾曼人肆意詆毀聖物、罷黜英格蘭教士,試圖摧毀英格蘭人的信念,種種行徑引起了 英格蘭人的強烈不滿和怨恨,他們預備在英格蘭境內,籌劃大型起義運動,以反抗諾曼人的統治。很多英格蘭神職人員加入其中,帶頭的正是三位英格蘭主教,分別是聖奧爾本的修道院院長弗裡斯瑞克、伍斯特主教伍爾夫斯坦以及赫裡福德主教沃爾特。其中,伍爾夫斯坦是唯一在職的英格蘭籍主教;沃爾特則是佛拉芒出身, 在諾曼人徵服英格蘭之後唯一支持英格蘭愛國運動的外國籍主教。
人們再次提及年輕 的國王埃德加,民間流傳著一首首讚揚這位年輕人的詩歌,其中不乏「英俊的、勇敢的、 受到英格蘭人愛戴的孩子」這樣的溢美之詞。埃德溫和莫卡爾兩兄弟第二次離開諾曼第宮廷。古代歷史學家很隱晦地表示,此前倫敦城一直十分平靜,倫敦子民甘心順從外國統治者,如今,他們似乎開始不安分,醞釀著一次抵抗運動,公然表示對國王威廉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