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9月9日電題:紮根深山育桃李——丁海燕老師的34年
新華社記者 許祖華
「為了這些山裡的孩子,我甘做一支紅燭,照亮他們的路。」丁海燕說。
丁海燕今年53歲,是陝西省鹹陽市旬邑縣馬欄齊心九年制寄宿學校教師,在山區從教34年。今年9月,光榮當選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小標題)19歲的鄉村女教師
「今天我們來做個小遊戲,大家分成兩組,像接力賽一樣……」9月7日下午,在馬欄齊心九年制寄宿學校教學樓的平臺前,梳著馬尾、身著黑色運動服的丁海燕正在給五年級的學生上體育課。
今年3月,丁海燕所在的馬欄齊心九年制寄宿學校遷到金盆社區新校區,嶄新的教學樓、餐廳、宿舍樓,各種設施一應俱全。
校區所處的旬邑縣馬欄山區是革命老區。過去,這裡山大溝深、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經濟落後。1986年2月,19歲的丁海燕被推薦到金盆村小當教師。這一幹,就是30多年。
「那時的村小只有3間土木結構的教室,20多名學生和3名老師,採取的複式班教學方式,我同時給一年級和三年級的孩子上課。」丁海燕回憶。
條件雖然艱苦,每當看到孩子們求知若渴的小臉,每次牽著孩子們的小手上學、放學時,丁海燕心裡感到特別快樂。
馬欄山區的冬天特別寒冷,為了讓學生按時上學,每天下午放學前,丁海燕都叮囑孩子們:「老師明天會把火爐生得旺旺的,誰鞋溼了,老師給你們烤乾;誰手凍疼了,老師給你們捂暖和……」
對家庭貧困的學生,她給予更多的關心和照顧,經常給他們送吃送穿。一次學校訂校服,孩子都很興奮,一位貧困生一言不發。丁海燕看在眼裡,低聲對他說:「你安心學習,校服我來買。」其實,她自己經濟上也很困難。
登上講臺後,為了提高教學水平,她報名參加師範學校函授學習。白天,她給孩子們上課、輔導;晚上,既要備課,批作業,又要自修學業。經過幾年的努力,她拿到了函授中師畢業證書。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她編兒歌、做遊戲,把一篇篇課文變成課本劇,讓學生在表演中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她還常常利用節假日,翻山越嶺,到學生家裡做家訪、輔導功課。
日常教學之外,她還利用活動課、節假日,帶孩子們到「五保戶」家庭,給老人打掃、挑水、洗衣、做飯、撿柴,還與孩子們自編節目,給孤寡老人表演,培養孩子們的愛心、孝心。
(小標題)「苦點累點沒啥,但不能誤了孩子」
常年的辛勤工作和艱苦生活,丁海燕積勞成疾。為了不耽誤學生上課,她沒有聽從醫生住院治療的建議,平日帶些藥上課。「當老師的誰沒個職業病?」她這樣說,「苦點累點沒啥,但不能誤了孩子。」
學生們感念在心。2004年底,一個下雪的清晨,一名平時調皮搗蛋的學生突然拉了一車乾柴出現在她面前。原來,聽說要下雪了,他看老師的柴所剩不多了,就和媽媽去撿了一車柴,一大早送了過來。看到學生凍紅的小臉,丁海燕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近兩年,因身體原因,丁海燕轉型做了體育教師。這對於丁海燕來說又是新的挑戰。她向年輕教師請教,並通過網上視頻學習體育教學方法,還設計了教具、籃球球操和跳繩接力賽等,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
「我們喜歡上丁老師的課。」幾名剛下了體育課的學生對記者說。
學校實行寄宿制後,丁海燕課餘經常到學生宿舍指導孩子們整理內務,教他們如何與同學友好相處。
「丁老師經常到宿舍來教我們疊被子、折衣服,像媽媽一樣。」五年級寄宿生李媛說。
(小標題)「她是我們山裡人的希望」
丁海燕常說,「從事教師職業是我的初心,是無悔的選擇。我會珍惜每一天,做好本職工作,盡心盡力上好每一節課。」
「丁海燕是個好人、好老師。她是我們山裡人的希望!」學生家長這樣評價丁海燕。
這幾年,學校陸續來了一些青年教師。青年教師崔曉朵對記者說:「丁老師是我們身邊的學習榜樣,她不僅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還經常幫助我們這些青年教師,堅定了我紮根山區教育的信心。」
「當看到這些山裡的孩子一撥一撥健康成長,離開學校,飛向更廣闊的天地時,我由衷地感受到身為人師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丁海燕說。
近年來,丁海燕先後榮獲陝西省最美鄉村教師、陝西省教書育人楷模、陝西省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全國民族團結先進個人等榮譽。
丁海燕表示:「我只是做了一名人民教師應該做的事。我最大的心願是希望有更多更優秀的老師能來山區任教,讓山裡的孩子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