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系列報導
目前,夏莊街道少山社區山上的紅杏已進入採摘期。從6月12日開始到7月12日,這一個月的時間裡,市民均可到少山社區採摘購買少山紅杏。少山紅杏究竟有哪些優勢可以實現「走出去」,成為改良優選?近日,記者走進城陽區夏莊街道少山社區,對少山紅杏進行了深入探訪。
成熟的少山紅杏。
採摘季節持續開放一個月
6月12日,少山紅杏網絡平臺銷售啟動儀式舉行,這標誌著少山紅杏進入採摘期,喜歡吃紅杏的市民有了口福。
「從6月12日開始,可以一直採摘到7月12日,在這期間都可以來品嘗少山紅杏。 」城陽區夏莊街道的少山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周宗賢介紹,今年少山紅杏產量與往年相比差不多,產量最多的單棵杏樹可達600多斤,預計總產量達到400萬斤。
少山社區栽植紅杏有祚石、大小麥黃、少山二號、關爺臉、少山紅等10餘個品種。大麥黃、少山二號、少山紅和關爺臉是當地的四大特產。目前,祚石、大麥黃已經上市。祚石每斤6元。最受歡迎的關爺臉、少山二號、少山紅、大麥黃,可以賣到每斤15元左右。市民可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不同的時間採摘。
周宗賢說,少山社區擁有600年紅杏栽培歷史,獨特的地理位置、土壤條件和宜人的氣候環境造就了紅杏特有的品質。目前,少山社區種植紅杏3000餘畝,多達10萬餘棵,是本地杏的主產區。 「早在明朝,這裡的村民就開始種植紅杏,到現在,百年以上的老樹有上百棵,而且不少老樹仍高產。 」周宗賢告訴記者,相傳,明朝萬曆年間,即墨望族黃氏門中黃嘉善官拜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返鄉省親回京時攜紅杏獻於萬曆帝。萬曆帝品嘗後大悅,觀其形、察其色,遂賜「關爺臉杏」,自此名傳天下。
少山紅杏進入採摘期
。城陽區夏莊街道少山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周宗賢查看紅杏長勢。
品質改良 紅杏身價倍增
「大麥黃杏,離核、核大、仁苦,屬極早熟杏。成熟後果肉呈黃色,汁液較多,味酸甜適中,有較高食用價值。 」周宗賢介紹,「少山紅」的特點是生長期短,存放時間也短,但口感好;「關爺臉」有600年歷史了,經過不斷改良越來越好吃,散發著特別的香味,所含糖分也很高;「少山二號」是目前種植面積最大的一種,這種杏含糖分最高。
在少山社區內,幾乎家家種植少山杏,房前屋後都種上幾棵,「出門就能看到滿樹紅杏,想吃了隨手摘一個。 」一位社區居民自豪地說。除了居民零散的種植,更多的是成片的集中種植。
2007年,周宗賢開始擔任社區書記。2008年,周宗賢聯繫了第一家電商,開始涉足線上銷售。經過10多年的精心運作、品種改良,少山紅杏「身價」也翻了好幾番。 「以前很便宜,也就一元錢左右,現在能達到10元左右一斤。 」
周宗賢說,近年來,少山社區聯合社區居民成立少山紅杏專業合作社,整合資源、抱團發展。 「我對杏特別有興趣,只要哪個商場、超市有杏,我都會買一點品嘗,好吃的品種,我就想方設法引種。 」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少山紅杏」已成為本地水果知名品牌,獲批為農業部「地理標誌農產品」「名特優農產品」「上合峰會專供基地」等榮譽稱號。
少山紅杏 走進全國8省區
隨著少山紅杏的聲名遠播,社區積極「搭車」網際網路平臺,讓少山紅杏走出山村。 「目前,少山紅杏已與電商平臺、網紅直播和多家物流快遞企業開展合作,並開設微信平臺,多渠道銷售,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社區工作人員介紹,下一步,社區將通過設施建設、新技術和標準化管理技術體系的應用,把少山紅杏示範基地建設成當地的樣板園;同時,利用示範基地,推行少山紅杏與休閒觀光採摘相結合的發展方式。
如今,少山社區不僅讓紅杏走進全國各地的果籃子,還走進了更多地區的田間。近年來,少山社區積極推動紅杏「走出去」,與其他省份互聯互動,幫助扶持有條件的地區種植杏樹。少山紅杏嫁接梁家河山野杏成功開花結果,除此之外,周宗賢還將少山紅杏輸送到陝西、甘肅、寧夏、吉林、黑龍江、河北、內蒙古、新疆等地,在當地嫁接或種植,總共面積約五六萬畝。
「種植少山紅杏或用少山紅杏嫁接改良當地杏,可以延長當地產業鏈,發展旅遊採摘,推動鄉村振興。 」周宗賢說,大面積種植杏樹,還讓一些地區的荒山變綠,環境變美,生態效益正在逐步顯現。
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 梁超攝影 湯臻
小紅杏撬動鄉村振興新模式
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實施過程中,產業發展至關重要。
青島農品少山紅杏作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以其優良的品質贏得讚譽。但是,品牌產品除了該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自信外,更應該有「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擔憂。好的農產品需要強化推廣,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只有「走出去」了,才能讓優質農產品實現最大價值。
青島少山紅杏與延安梁家河山野杏成功「聯姻」,既擴大了產品的影響力,又大力發展了旅遊產業,推動了鄉村振興。一顆小小的紅杏,將兩地聯繫了起來。免費送接穗,提供技術指導,改良當地山野杏,給當地旅遊產業增加了「戲碼」,擴大了收入來源。今年梁家河改良杏的成熟,證明了這種模式的成功。
小小紅杏走出青島、走向全國,帶動居民增收致富,蹚出了一條鄉村振興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