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羅倩11月13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公開了一方唐代天寶五年的墓志銘,被考古專家認定為顏真卿早期書跡真品。隨後,也有人從墓誌的書寫風格和墓志銘的紀時方式,就這方墓志銘是否為顏真卿所書,提出疑慮。
這方出土墓志銘之所以引起大家如此廣泛的關注,並非因為墓主人是一位名叫羅婉順的唐代貴婦;而是因為書寫墓誌者是當時的長安縣尉——顏真卿。
顏真卿畫像
如今談起顏真卿,是被當做一位書法家來看待的,但是,這位剛正不阿、忠貞不屈的唐代名臣,他的人生卻遠不止書法所能概括。
俗言道:「人以書貴,書以人貴。」顏真卿的書法,與他的人生際遇密不可分,稱得上相互成就。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除去大書法家光環之外的,真實的、有血有肉的顏真卿吧。
01黃泥鶴羽
作為「孔顏曾孟」儒學四姓的顏氏一族,顏真卿的家學淵源十分深厚。細數祖上的風流人物,有孔門七十二賢之首的顏回,與謝靈運齊名的顏延之,寫《顏氏家訓》的顏之推,著名經學家顏師古…… 德行、書翰、文章、學識,是顏氏家族引以為傲的優良傳統。而他的母族殷氏,也是極有名望的書香門第。在這種環境的薰陶下,顏真卿從小就養成了兩種優秀的品質:一是黃泥習字之「勤」。顏真卿三歲喪父,家境清貧,買不起紙筆,於是用毛筆蘸黃泥水在牆上寫字,一邊複習功課,一邊練習書法。「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這首耳熟能詳的《勸學詩》正是出自他之手。二是愛惜鶴羽之「仁」。小的時候,家裡養了一隻斷腿鶴。顏真卿很頑皮,他拿著毛筆在鶴背上寫字。二哥顏允南看見後,嚴肅地對他說:「此雖不能奮飛,竟不惜其毛羽,奚不仁之甚歟!」斷腿的鶴雖然不能飛,但仁愛的君子也該愛惜它的羽毛。這番話,顏真卿記了很多年。他晚年為顏允南撰神道碑文時,還深情地感謝兄長當年的教誨。
《顏氏家廟碑》局部
02畫沙印泥
顏真卿二十多歲的時候,曾經遊歷長安,拜張旭為師。據說,顏真卿在張旭住所呆了一個多月,日日懇請老師傳授筆法要訣。終於有一天,張旭把顏真卿帶到東竹林院小堂,師徒二人分別坐於床、榻之上,談論筆法十二意的內涵。最後,顏真卿問起執筆之理,張旭對他說:
「我的老舅從褚遂良那裡聽來,用筆應『如錐畫沙,如印印泥』。我起初不能領悟,後來在江邊見到平淨的沙地,頓生在沙地上寫字的念頭,於是用刀鋒畫沙。留下的字跡真美啊!這一刻,我明白了用筆藏鋒、力透紙背的道理。」
顏真卿若有所悟,將談話的內容一一記下,回去後寫成了《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流傳至今。
《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局部
03匡扶國難
26歲時,顏真卿中了進士,先是擔任校書郎,後又被任命為醴泉縣尉、長安縣尉、殿中侍御史等官職。由於秉性正直,不阿於權貴,不屈意媚上,他得罪了唐玄宗的大舅子楊國忠。在45歲時,被排擠出京,遠赴平原出任太守。平原郡是安祿山管轄的地區。顏真卿很早就發現了安祿山的不臣之心,他私下將各級官員換成自己的心腹,並且以久雨防洪的名義,加高加固城牆,深挖護城河,同時招攬壯丁,儲蓄糧草。但顏真卿表面上卻裝作無事發生的樣子,照常和朋友泛舟飲酒,吟詩作賦,以此來麻痺安祿山的戒心,成功行了一出「瞞天過海」的大計。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了。安祿山偽造玄宗詔書,以清君側之名,率十五萬大軍,起兵範陽,「河朔盡陷,守令或開門出迎,或棄城匿竄,無敢拒者」。聽說河北郡縣紛紛望風而降,唐玄宗焦急地發問:「河北二十四郡,竟無一忠臣焉? 」就在這時,顏真卿不等詔令,發表檄文討伐安祿山,增招一萬士兵。河北郡縣中,唯有平原郡嚴防死守。顏真卿一戰成名。連唐玄宗聽聞後,都高興地說:「朕不識真卿何如人,所為乃若此!」在危難之際挺身而出,顏真卿收穫了當朝天子的稱讚,雖然這位年老昏聵的皇帝根本不知道他是誰。
顏真卿畫像
顏真卿在安史之亂中名聲大振,但也付出了失去親人的慘痛代價。顏氏一家30餘口也在城破後全部身亡。乾元元年九月,顏真卿寫下了字字泣血的《祭侄文稿》:
「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乎哀哉!」
「百身何贖」,出自《詩經·秦風》。意思是,就算我死一百次,也無法把你換回來了。多麼沉痛的哀悼!國難家仇,千萬感慨,悲壯的情懷溢於字裡行間。
《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全文269字(塗改30餘字),第一筆蘸墨後連寫53字,生動地反映了顏真卿當時行文的情緒起伏,情感傳神,痛徹心扉。
建議橫屏觀看
《祭侄文稿》
05清風兩袖
永泰元年(765年)這年的春天,關中大旱,又有江南水災,導致京師糧價飛漲,鬥米千錢。顏真卿也遭遇了缺衣少食的窘境,全家喝粥已經過了幾個月,後來連粥也喝不上了,只能寫信向好友李光弼的弟弟,任太子太保的李光進求助。這封函札被稱為《乞米帖》,裡面寫道:
「拙於生事,舉家食粥來已數月。今又罄竭,只益憂煎,輒恃深情,故令投告,惠及少米,實濟艱勤。仍恕幹煩也。真卿狀。」
談到窘困的原因,顏真卿直言不諱,說是「拙於生事」,意思是除了做官的俸祿外,自己沒有其他收入來源。
《乞米帖》
後來,因為自己的妻子生病,需要鹿肉入藥,他又向李光進求鹿脯,寫了一封《鹿脯帖》:
「病妻服藥,要少鹿肉,幹脯有新好者,望惠少許,幸甚幸甚!」
其實顏真卿作為朝廷高官,只要他願意,無數條生財之道就擺在他面前。但他寧肯低頭向同事「乞米」、「求脯」,也不願做貪官汙吏之流,始終堅守著心中的清明。常言道:「人如其字,字如其人。」顏真卿這個人,和他的字一樣,既正且直,猶如風雪中的巍巍古松,屹立不倒,貧賤不屈。
《鹿脯帖》
06湖州記憶
永泰二年(766),58歲的顏真卿走出都門,踏上了被貶謫的漫長之路,從此輾轉相徙於南方十餘年,四海為家,直到近70歲才重返京師。湖州,一個清遠的江南之地,是顏真卿被貶的最後一站,也是他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蘇軾《行香子》說得好:「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在湖州,顏真卿就是這樣快活的人。他圓了一個心願(建放生池碑),建了一座亭子(三癸亭),修撰了一部巨著(《韻海鏡源》),為很多人寫碑,與三五親朋,一同吟詩唱和,風花雪月,忘情於山林之間。詩僧皎然、茶聖陸羽都是顏真卿的座上客,湖州唱和一時傳為佳話。當然也有傷心的事情。顏真卿的好友張志和,不慎溺水身亡了。往日的交遊還歷歷在目,如今卻只能對著一汪湖水寄託哀思。顏真卿悲傷不已,寫了一篇《浪跡先生玄真子張志和碑銘》緬懷好友。顏真卿在湖州留下了無數的痕跡。在他死後,新任的湖州刺史楊昱於州治大門外立了一塊「顏魯公去思碑」,以紀念這位可親又可敬的老刺史。
《西亭記》殘碑,顏真卿宦遊湖州時期唯一存世碑刻
07不諳世事
從地方回到政治中心的顏真卿,再次因為剛正的性格,被奸相盧杞所厭惡。盧杞多次打聽哪個方鎮方便些,準備將他排擠出京城。但顏真卿親自去見盧杞,對他說:
「相公先中丞首傳至平原,面上血真卿不敢衣拭,以舌舐之。相公忍不相容乎?」
大意是說,「你的父親(即盧奕)身亡後,頭顱曾送到平原郡,臉上都是血,我不敢用衣服擦拭,親自用舌頭舔淨。這樣你還忍心不容忍我嗎?」這番話幾乎是指著對方的鼻子在質問了。盧杞聽完後驚惶下拜,但內心對顏真卿恨之入骨,他想出了一招借刀殺人的方法。唐建中(783年)正月,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亂,攻陷汝州。唐德宗在盧杞不懷好意的勸說下,命75歲的顏真卿為宣慰使,前去安撫李希烈。顏真卿看穿了盧杞的險惡用心,但他不忍坐視大唐危局,寧願以身試險。此行必定兇多吉少,親友相別之際,不免有生離死別的悲哀。有朋友想阻攔他,顏真卿卻坦然地吩咐了遺骨歸葬的後事,並說:「君命也,焉避之!」是啊,這就是顏真卿,永遠學不會明哲保身,永遠赤誠天真,永遠昂首向前。在冷冽的寒風中,車駕義無反顧地奔赴許州。這一去,山高路遠,烽鼓不息,顏真卿再也沒能活著回來。
《奉命帖》
08 九死未悔
果不其然,顏真卿被李希烈扣押。面對叛賊的多次誘降,他不為所動,甚至對著想要造反的李希烈破口大罵。唐貞元元年(785年)正月,顏真卿被移囚蔡州龍興寺,他在那裡留下了生平最後一紙書帖——《移蔡帖》:
「貞元元年正月五日,真卿自汝移蔡,天也。天之昭明,其可誣乎!有唐之德,則不朽耳!十九日書。」
短短幾句話,言辭堅毅,心境光明,置之個人死生於度外。後人讀之,無不感慨其氣節。
《移蔡帖》
在秋風蕭瑟的八月,李希烈決定派遣部下和宦官去蔡州誅殺顏真卿。宦官到後,先喊:「有敕!」顏真卿下拜。隨後宦官宣讀詔書,說皇帝要賜死他。顏真卿說:「老臣無狀,罪當死,然不知使人何日從長安來?」宦官答道:「從大梁來。」顏真卿明白過來,宦官是奉李希烈之命而來,於是怒罵道:「叛賊耳,何敢稱敕!」然後慷慨赴死,時年77歲。顏真卿的屍身,直到李希烈死後,才得以送回京師,歸葬祖塋。唐德宗李适令廢朝五日,舉國悼念顏真卿,親頒詔文:
「才優匡國,忠至滅身,器質天資,公忠傑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拘脅累歲,死而不撓,稽其盛節,實謂猶生。」
「才優匡國,忠至身滅」,多麼凝練又悲壯的評價!最終以死明志的顏真卿,用生命踐行了儒家所奉行的「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嗚呼!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移蔡帖》
09 時也命也
關於顏真卿,有一則流傳在坊間的小故事:
《唐語林》裡講,顏真卿曾經服用過一味丹藥,所以年老的時候氣力還像年輕人一樣。介於古稀和耄耋之間的他,在去撫慰李希烈之前,曾向眾人展示健壯的身體。——蓆子環繞在身邊,可以一躍而出;藤椅相背而握,可以腳不沾地千百次;從床東南角到西北,可以不止跳五六下。顏真卿說,這樣的我,怎麼可能會病死呢?我啊,如果死的話,一定是被賊人殺掉的,一定是為國盡忠而亡的吧。
雖說在出行前討論自己的死因,不是一件很吉利的事情,乃至於最後一語成讖;但顏真卿並不在意這些,他如何想,便如何做了,堅決的、毅然的,不計生死,不問歸途。他說:「千百年間,察真卿心者,見此一事。知我是行,亦足達於時命耳。」時也,命也!時間到了,命運到了,該做什麼就做什麼,最後的結果,交給老天決定。
《湖州帖》,一說為宋米芾所臨摹
10 見字如面
相隔千年,關於顏真卿的種種,早已化作前塵往事。揚雄《法言》中提到:「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意思是,言語,是心聲的表達;書法,是心跡的表達。有了心聲和心跡,君子和小人就分辨出來了。而顏真卿的心跡,就藏在他的書跡中。他將剛正不阿的品格融進筆法,並不刻意追求秀美,而是豪放逸宕,渾然天成,字裡行間充盈著浩然正氣。從少年、壯年,一直到垂垂老矣的晚年,一日有一日之「進」,一碑有一碑之「變」,其人其字,皎如日月,又堅如金石。書為心畫,字為心證,這就是顏真卿的一生啊。黃泥習字、愛惜鶴羽,是他;高舉義旗,金戈鐵馬,是他;安貧樂道、兩袖清風,是他;閒居湖州、超然物外,是他;行其道而死生勿替,也是他。這個人,在歷史的長河裡起起浮浮,然後成為一個被不斷記起、又不斷沉澱的文化符號。甚至被當作「神」,以供後人景仰。顏真卿,真卿真卿,一個「真」字,便勝卻千萬言語。與清風同歸,與皓月相伴,都不如見君一面,賞君一字也。最後,感謝那些歷經戰火、屢遭磨難,很不容易才保存下來的書法作品,讓千年之後的我們,還能通過一紙捲軸,一方碑銘,觸摸珍貴的記憶。看見顏真卿的字,就像看見他本人一樣,能聽見他的聲音,窺見他的容貌,知曉他的心聲。歐陽修說:「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嚴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見字如面,我們就通過書跡,來認識這位端莊,可愛,又真實的君子吧。
《自書告身帖》局部
《顏勤禮碑》
《爭座位帖》局部
《東方朔畫贊碑》局部
《多寶塔碑》局部
參考文獻:1、嚴傑《顏真卿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2、朱關田《顏真卿年譜》,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3、思葦《湖州味道 | 顏真卿的湖州時間軸和朋友圈》,載於「學習強國」湖州學習平臺4、鍾離策《如何評價顏真卿的一生?》,載於知乎5、小世界工作室《顏真卿 | 字跡是明證,愈看愈可愛的你》,載於林曦的小世界公眾號6、高丹、王珩瑾《38歲顏真卿真跡被發現,是個什麼水平》,載於澎湃新聞來源:「文化溯源」公眾號(作者:羅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