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叫西天尾?
帶你探尋地名背後的故事
西天尾鎮隸屬莆田市荔城區,位於城廂區和涵江區、荔城區三區的中心地段,東、東南、北三面為涵江區環繞, 西、西北兩面緊鄰城廂區,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方便。
朗誦作者:鄭溢
相傳,西天尾最早叫「霞梧」。唐時,霞梧村的西邊,有一個村莊叫「前墩」,這個村正好處在「後卓」的前面,整個山的山脈又由西向東伸至霞梧的「虹墩」。相傳明朝天啟時,澄渚人俞維宇官至湖廣左布政,告老回家後,就在他居住的地方設立關卡收稅。因居住地正好在後卓村跟前墩村的末尾,所以群眾便習慣地叫它「前墩尾」,而霞梧這個地名,反而漸漸被人忘記。
清康熙十三年,前墩尾出了一名武秀才,名叫鄭開。有一年殿試,鄭開武藝出眾,人又聰明伶俐,一下子就中了武進士。主考官剛好是興化仙遊人,就用家鄉方言問鄭開:「你是什麼地方人?」
「學生是福建興化府武化鄉。尊賢裡『霞梧境』人。」鄭開答。
「霞梧境的哪個地方?」主考官又問。
「霞梧境前墩尾。」鄭開說。
由於莆仙方言的「前」與「西」是諧音,結果,這位主考官把鄭開的住址寫成了「西墩尾」。後來,朝廷發給鄭開的喜報,也寫作「西墩尾」。從此,官方頒發的文告,都把前墩尾寫成「西墩尾」。「西墩尾」說的快點近乎「西天尾」,久而久之,「西墩尾」又演化為今日的西天尾。
改革開放以來,西天尾鎮一直是莆田的經濟重鎮、人文名鎮、新型城鎮。2016年至今,西天尾鎮均被列入「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2020年,西天尾鎮被命名為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域內有青銅時期遺蹟,古建築、古橋梁百處,南少林寺、九華山、紫霄巖等著名景區,傳統美食「扁食和燕皮」更是八閩名牌小吃。接下來,我們邀請您走進西天尾鎮,一起領略它的古韻風情。
精英薈萃 人文繁盛
西天尾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素有「文化古鎮」的美譽。在唐代,西天尾鎮就有「一門九刺史」的榮耀,世稱「九牧林」,先後出過100多名進士,近代以來,更是文教興盛,人才薈萃。此外,域內擁有民間藝術12大類,文化歷史源遠流長,進士之村、萬鄭藏書樓,均出於此,「莆田南少林畫院」為莆田市綜合實力最強的畫院。
禪武交融 緣聚少林
南少林寺位於西天尾鎮九蓮山林山村,原名林泉院,創建於南北朝的陳朝永定元年(557年)。唐太宗貞觀年間,嵩山少林寺僧南下,不遠千裡來到九蓮山,住錫在林泉院。此後,林泉院易名林山少林寺。北宋時,寺廟更加興旺,僧人500多名,武風極盛,形成南少林拳,與北少林的腿功一起譽稱「北腿南拳」。南宋時,寺院仍保留興旺趨勢。劉克莊也盛讚其「邑之嵩山少林」。此後,林泉院幾經興廢,幾易其各,而為名寺。林泉院毀於清初,現在南少林寺遺址一帶僅存一些附屬寺院,如資福寺、紅花亭等。
登高望遠 相約九華
西天尾鎮九華山層巒疊嶂、翠峰如簇,形如九朵蓮花,故有「九華疊翠」之稱,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此山還有別名:因落日餘暉映照山峰而稱"霞山",因山形如筆架而稱"筆架山"。
九華山最為古老的稱謂有"陳巖""陳巖山""仙公尾"。相傳,漢代有陳胡二道人來自北方,在莆田擇勝而棲。姓陳的上九華山,姓胡的上壺公山,後皆得道成仙,故九華山有"陳巖"諸稱。九華山或以神名,或以形名,或以色名,顯得撲朔迷離,有著夢幻般的色彩。登高遠眺,荔城及南北洋平原,歷歷在目,風景如畫。
美食名片 聲名遠揚
提起西天尾,很多莆田人都會情不自禁地聯想到扁食。在莆田,扁食有麵皮與燕皮之分。所謂的燕皮,是指以肉茸和薯粉製成薄片,又稱肉燕皮,其形晶瑩剔透,質地細潤,確有似燕的靈巧與精緻,又有富餘之意。西天尾扁食屬燕皮扁食,以製作工序精細富有獨特風味而名聞遐邇,成為一道八閩莆仙大地的一道名牌的漢族小吃。
END
熱點
丨更多
熱文
丨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