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煤油燈下讀沈從文《邊城》

2020-12-10 晉屏晚翠
電影《邊城》劇照

煤油燈滋~滋~燃燒著的聲音充滿著生命力。夜,寒冬雪飄,狗子趴在腿旁取暖,火堆旁是烤紅薯的氣味芳香,從懷裡拿出在別人那裡借的書準備翻看。奶奶把煤油燈調亮點:「讀書是可以浪費一些煤油的。」 這是兒時初次通過沈從文的文字了解《邊城》。

過去閱讀是孤獨的,因為你讀完一本書後,有些感受和觀點很難找到一個人分享。現在我們很幸福,因為在自媒體時代,網際網路可以連接一切,可以看到書友精彩的觀點,容易產生共鳴。

圖中左一為:沈從文

《邊城》書友評論:

拉莫:在沈先生的筆下,人性本善,將人之美好的一面發揮到極致,與那個犀利揭示人性醜惡文風的時代顯得格格不入,有人說沈先生沒有睜眼看現實,但是我想說看盡了人世間的真實心中仍留有美好更顯珍貴。小葉子:這本書很小的時候就已經看過了,但是這次看,還是會忍不住隨時隨地在腦子裡慢慢地回想。沈先生描繪地城子,是矗立在地上的,很穩很踏實。但是又有別於其他小說裡的城子,沒有白沙黃土的鄉土氣反而很清逸很靈動。城裡城外發生的一切都很乾淨,即使寫到河邊的婦女們的活計,也潔淨得讓人想不出任何汙點子。故事也是如此。羅靜涵:純樸的城邊世界,單純的鄉下人,一切好的品質盡在邊城人身上盡顯。心疼翠翠的曲折暗戀,感傷三三戀情也說不上戀情的無疾於終…世人皆不易……方:一方純淨的土地,一泓清麗的綠水,一寸摯熱的凡心。愛上一座城,愛上一個人……大風:淳樸的民風民俗,不禁懷念起幼時生於斯長於斯的農村,如今都漸行漸遠。在城市呆久了,樸實的本性也被消磨殆盡,耳濡目染都是市儈的惡俗,就算是回到家鄉,山已不是那座山,水變了質,泥土混凝化,從前的景致業已不復。沈從文先生的文章卻又一次喚醒了我沉睡的記憶,即便是殘音片影,也足以慰借我這縷在塵世孤獨飄蕩的靈魂…哈士奇:沈先生用平實的語言講述了普通人的生老病死。沒有複雜的修飾,華麗的詞藻,只需極其簡單的語言就能勾勒出一副副人間悲歡離合圖。讀起來心裡有一絲淡淡的愁緒,但又很快被平復了,回想起來時,卻又對小說裡人物的命運記憶猶新,歷歷在目,仿佛昨天發生一樣。白晝:明明是很苦又有些不公和荒謬的生活,在沈從文筆下,卻有一種潺潺的浪漫和慢慢滲出的憂鬱。時而笑時而淚又時而打情罵俏。都說作家的文字透著作者的靈魂,沈從文的靈魂大概多少也有些此:即使見過了世態炎涼、時過境遷,但還是有些天真的情懷和對人的悲憫之情。

《邊城》原文開頭:

由四川過湖南去, 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邊城》創作背景:

《邊城》成書於1934年4月,那正是沈從文愛情事業雙豐收的季節。1931年社會雖然動蕩不安,但總體上還是稍顯和平,這個時候中國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著人性的本質,沈從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於是,他希望通過自己對湘西的印象,描寫了一個近似於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給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條明路。人間尚有純潔自然的愛,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作品中女主人公翠翠的原型,是一個絨線鋪的姑娘。沈從文在行軍的途中,有一個叫趙開明的好友,在瀘溪縣城一家絨線鋪遇到了一個叫翠翠的少女,她長得俊秀。趙開明發誓要娶她為妻。17年後,沈從文乘坐的小船又停靠在瀘溪。他站在船頭上,回憶到翠翠的美麗形象,便朝絨線鋪走去,在門前意外地看到了一個和翠翠長得十分相似的少女,熟悉的眼睛、鼻子、薄薄的小嘴。沈從文驚訝得說不出話來。原來這是翠翠的女兒小翠。當年的翠翠嫁給了追求她的趙開明。這時她已死去,留下父女兩個。為了不打擾趙開明,沈從文沒有跟他打招呼,但感情上的震撼卻久久不能平復。翠翠,這個美麗、樸實的少女,他怎麼也無法忘懷。1934年,他坐在院子裡,在陽光下的棗樹和槐樹枝葉陰影間寫《邊城》時,翠翠的形象便躍然紙上。沈從文在《湘行散記·老伴》中提到:「我寫《邊城》故事時,弄渡船的外孫女明慧溫柔的品性,就從那絨線鋪子女孩脫胎而來。」

《邊城》原文結尾:

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邊城》故事小結:

天保帶著遺憾去世,爺爺帶著未了的心願去世,儺送懷抱愧疚和無奈遠下桃源,單純的孤苦的翠翠仿佛一夜之間長大了,她以名不正則言不順的藉口謝絕了順順接她的邀請,獨自堅守在渡口,等待著沒有歸期的愛情。「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一系列的「不湊巧」使翠翠和儺送的愛情失之交臂,翠翠仿佛逃不出命運的圍城,她將期望放在了等待上,這份等待包含了對生活的執著和堅定,也蘊含著對未知世界的迷惘,從小說中我們體會到了深深的宿命感,一種被命運捉弄的痛苦,一種難以明狀的神秘,留給讀者的是空靈的傷感。

沈從文故鄉:湖南鳳凰古城

本文未經作者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沈從文《邊城》:翠翠的悲劇是誰的錯?
    【沈從文《邊城》:翠翠的悲劇是誰的錯?】《邊城》世外桃源,一方淨土大家好,忙完一天有書君想和大家聊聊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如果說這世界上真的有「世外桃源,一方淨土」我想那就是邊城吧,第一次讀《邊城》這本書的時候感覺故事情節一點也不緊湊,讀著讀著會忘了前邊講的是什麼,總覺得沒有找到核心似的!
  • 女子善懷,亦各有行——讀《邊城》,沈從文筆下的湖南男女
    初讀《邊城》,自被那「詩意的自然、和諧的生命、優美的人性」打動,隔了若干年回看,又玩味出了一點什麼。翠翠夜聽歌一節,果如眾多評論所言,「虎耳草」是純真愛情的象徵?我以為稱之為「愛情」,未免提煉得過於抽象。對情竇初開的翠翠,「愛情」尚在她理解力之外,縱使對儺送產生朦朧的好感,也不能分辨與把握。
  • 《邊城》:沈從文心中永遠的翠翠
    1917年夏天,沈從文和戰友趙開明行軍時途經滬溪浦市,他們在一家絨線店鋪遇見一位叫翠翠的少女。翠翠16歲,俊秀美麗。趙開明對翠翠一見鍾情,駐留浦市的幾天裡,他天天找藉口接近翠翠,並悄悄向沈從文發誓:「若是哪一天我做了軍官,一定娶翠翠為妻!」
  • 沈從文與湘西題字(下)
    沈從文與湘西題字(下)文/圖 範誠沈從文題寫的「邊城」,刻於花垣邊城拉拉渡的石壁上。彭荊風父女是沈從文的忠實粉絲,此次來湘西,完全是追隨沈從文的足跡而來。他們先期到了鳳凰,看了鳳凰古城,參觀了沈從文故居、沈老墓地等。然後,轉道花垣茶峒,來到沈老《邊城》的原型地。在石新徵的陪同下,他們參觀了茶峒 、洪安。
  • 何時才能懂《邊城》——我們隨同沈從文先生去純美的邊城走走吧
    第一次讀《邊城》好像是高中時期,一本語文類的教材當中有一篇《邊城》的節選。印象是有的,翠翠、祖父和黃狗……,但說實在話,讀是讀了確實是讀不懂,不知道寫的是什麼,覺得囉裡囉嗦平淡無味,雲裡霧裡的說的什麼……太簡單了又太深奧了!
  • 沈從文《邊城》的翠翠,原型其實是她,一個影響沈從文一生的人
    但是或許很少有人知道,沈從文和張兆和的這段良緣,張兆和深深影響了沈從文的寫作風格,他筆下的人物,都帶著張兆和的色彩,而沈從文最有名的《邊城》,也是為張兆和所寫。其中女主角翠翠的形象,與張兆和極為貼切相似。他們的愛情,雖然沒有在世間廣為流傳,但是,他們的愛情,真摯熾熱。
  • 等——沈從文《邊城》讀後感
    等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邊城,是一首哀婉悽美的田園牧歌。在這桃花源式的理想世界裡,沈從文先生為我們展示了山城茶垌碼頭團總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在依山傍水的邊城碧溪邊的白塔下,住著一個靠擺渡為生的老船公及和他相依為命的外孫女翠翠,他們過著勤勞而安閒的生活。老人不愁吃穿,心中唯一操心的是為活潑可愛的翠翠找個好婆家。掌管水碼頭的船總順順有兩個兒子,同時都愛著翠翠。大兒子天保託人捎話給老船公提親。
  • 《邊城》: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那方淨土,給靈魂慰藉,讓人間值得!
    腦海中深深印刻著,高中時語文課本中那段沈從文先生《邊城》的節選,那個時候,讀出的是愛情,是愛情的朦朧和悽美,為清純翠翠那純淨而無望的愛,感嘆感傷!隨著年齡增長,接觸的書籍愈來愈多,在品讀中,難免會產生比較,一經比較,更發現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應該是字遊君見過、讀過的最美的美文。
  • 沈從文湘西風土人情閱讀推薦《邊城》,愛情故事
    特別喜歡沈從文,他的文章如他的人,絕對的低調奢華、表裡如一。他是兼具人品與才華的優秀作家。他的《邊城》只有風土人情沒有油頭滑腦,書中人物蘊含的是作家思想的濃縮。閱讀他的《邊城》不僅有一位位熱情、善良、樸實的湘西人,還有那景色宜人的水鄉古鎮。
  • 話湘西,讀沈從文/郭一鳴
    筆者大學時代讀沈從文的小說《邊城》,作家以白描筆法展示家鄉的純樸人文和秀麗山水,以及村姑翠翠的愛情悲劇,令人心馳神往又引人同情,後來又看了小說改編的電影,對生長在河邊古渡頭、情竇初開、清純可人的翠翠,留下深刻印象,有分析者說,翠翠形象的原型是沈從文的夫人張兆和,不過張兆和是名門閨秀。
  • 沈從文筆下的邊城茶峒
    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這島現在也叫翠翠島,因為島上樹立了《邊城》主角翠翠的雕像。這島的外形似一條古老的渡船靜靜地停泊在清水江中,翠翠塑像則屹立在船尾,永遠等待著心上人歸來。翠翠雕像是另一個湘西人,畫家黃永玉的作品。
  • 這個湘西古鎮,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如今卻輸給了鳳凰古城
    湖南湘西古鎮,很多遊客知道的只有鳳凰古城,芙蓉古鎮,而鳳凰古城之所以火起來,卻是因為沈從文先生的《邊城》一書而火,然而去過鳳凰古城的人卻發現找不到邊城的裡的痕跡。實際上沈從文先生寫的邊城,是湖南茶峒古鎮,如今改名叫做邊城鎮,卻很少有人知道。
  • 沈從文《邊城》:最純美的愛,是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沈從文《邊城》:最純美的愛,是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題記:小溪,白塔,墨竹,渡口,獨戶的人家……故事在靜美中拉開帷幕。這裡是悠然自得的世外桃源,這裡是民風淳樸的湘西邊城。《邊城》是沈從文先生最負盛名的代表作,被譽為「文學史上最純淨的一個小說文本」,「小說中飄逸不群的仙女」。一九九九年《亞洲周刊》評選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邊城》名列第二,僅次於魯迅的《吶喊》。
  • 再讀《邊城》:從三個角度淺析沈從文筆下的敘事美
    《邊城》被譽為「現代文學史上最純淨的一個小說文本",1999年《亞洲周刊》評選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邊城》名列第二。1988年,沈從文因《邊城》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只可惜在評審期間去世,無緣獎項。沈從文和他筆下的《邊城》卻成為國人心中的永恆記憶。
  • 沈從文的《邊城》究竟是鳳凰古城還是茶峒?沒去過的人容易混淆
    很多人初次來到鳳凰古城的時候,都會以為鳳凰古城就是沈從文《邊城》中所描寫的地方,因為鳳凰古城景區之中到處都會有「邊城」二字,在古城內的石碑上也會刻著「邊城鳳凰」這幾個大字,加上商店裡隨可見的《邊城》書本,所以很多初到鳳凰古城的人都會不知覺的以為《邊城》描寫之地就是鳳凰古城
  • 翠翠,不只是《邊城》中的美麗形象,更是沈從文心中的知己
    談到《邊城》的材料來源,沈從文在《湘行散記.老伴》裡曾說過他一個當年行伍同伴的故事。在一個小城裡,這個同伴看上了一個絨線鋪裡的女孩子,就藉口買系草鞋的帶子,到絨線鋪去了三次。沈從文感到十分悲涼:「我寫《邊城》故事時,弄渡船的外孫女,明慧溫柔的品性,就從那絨線鋪小女孩印象而來。」翠翠的另外一個原型是一位嶗山少女。一次,沈從文先生乘車去青島嶗山,在北九水看到了一個鄉村女孩,舉著幡,行走在送葬的隊伍中,臉上帶著悲傷的神情。這給沈從文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 文人的浪漫情歌:讀沈從文《湘行散記》
    從前讀木心的《從前慢》:「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後來讀沈從文在槳聲櫓歌裡寫:「船在慢慢的上灘,我背船坐在被蓋裡,用自來水筆來給你寫封長信。」恍然大悟,情真意切,不過如此。
  • 沈從文先生的《邊城》中翠翠的原型原來是她
    她聰慧可愛,單純任性,是《邊城》中翠翠的原型。她就是「合肥四姐妹」中的三妹張兆和。沈從文和張兆和的喜結良緣,圓滿了這不被看好的的師生戀。青年時的沈從文木訥自卑的沈從文不敢在張兆和面前表達自己的愛,於是他便悄悄地給兆和寫下一封封情書。
  • 沈從文的《邊城》深入人心,故事原型卻不在鳳凰古城小鎮韻味盡顯
    沈從文先生筆下的作品眾多,但最為得到世人廣知的還是《邊城》,小說中的茶峒是位於號稱「一腳踏三省」的湘(湖南)、黔(貴州)、渝(重慶)三省交界處的邊城小鎮,而這並非是杜撰出地方。現實生活中的茶峒鎮,已經因小說更名為邊城鎮,但人們更喜愛稱它為邊城茶峒,位於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
  • 沈從文《邊城》中的鳳凰古鎮到底有怎樣美景?引得遊客蜂擁而至
    相信大家都對著名作家沈從文老先生《邊城》並不陌生吧,《邊城》裡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那麼這樣一個美好故事發生在哪裡呢?今天我們就來探秘沈從文先生的故鄉-美麗的鳳凰古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