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外地遊客看見大叔在樹邊吐血,
便走過來問道:「大哥,你沒事吧?」
需不需要我打120求救?
看你吐了好多血…
大叔回了一句:「我在吃檳榔呢!」
這是檳榔汁,不是血,
啥?海南真是無奇不有。
那你也給我一口嘗嘗吧!
一個裝著檳榔的小籃子,一個裝著蔞葉的小籃子,一小碗石灰,一個板凳。在海口路邊隨處可見售賣檳榔的攤販。時不時有路過的行人停下腳步,買上一包檳榔!海南生檳榔,你有吃過嗎?
俗話說得好「一口檳榔一口灰」!在海南,蘸著石灰+蔞葉吃檳榔是一種獨特的飲食時尚。海南人吃檳榔,喜歡嚼青果,將青嫩的檳榔果切成小塊,然後再把檳榔的果蒂剝除,取青蔞的葉子塗上熟石灰疊成小三角狀,稱為「檳榔角」,一口塞進嘴裡慢慢咀嚼,享受著這三種原料在口中釋放出來的刺激。漸漸地滿口殷紅,兩頰泛紅,如同喝了醇酒一般。
正如蘇東坡的詩「兩頰紅潮增嫵媚,誰知儂是醉檳榔」,便是描述了青春少女嚼檳榔之後嬌態百出的情景。
許多外地遊客初見路邊蘸著石灰的檳榔都會十分詫異,當他們初次品嘗檳榔時,也是有點難以接受滿嘴的澀味。小編還記得,第一次認識一位外地朋友時,人很熱情,當我初次給他遞上一口海南生檳榔(含蔞葉石灰),剛嚼時味道極其乾澀,漸漸地看見他臉紅了;他忍不住就直接把檳榔往垃圾桶裡吐出來,感覺有點醉的樣子。
如果嚼檳榔的時候不用塗上石灰的蔞葉,那就會索然無味。清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亦云:「凡食檳榔,必以蔞葉為佐……否則檳榔味澀不滑甘,難發津液,即發亦不紅。」
檳榔的藥用價值很高。中醫用作治療蟲積、食滯、脘腹脹痛、水腫、腳氣等症。其果皮叫做「大父皮」,能行氣、利水、消腫。除果實外,樹葉也可食用。根據魏晉年間成書的《名醫別錄》的記載,檳榔具有很好的藥用功效,位居四大南藥之首。
海南檳榔不僅僅是一種零食
更是蘊含著濃厚的黎苗文化
相傳在很久以前,在海南五指山下一個黎寨裡,有一名叫佰廖的姑娘。她勤勞善良,能歌善舞,心靈手巧,會織美麗的筒裙,求婚者門庭若市。佰廖說:「我不愛誰家的財產,只愛對愛情忠貞的人。如果誰能把五指山的檳榔摘給我,誰就是我最愛的人。」眾求婚者聽後畏怯而歸,只有一名叫椰果的黎族獵手勇敢地向五指山走去。他穿過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戰勝了野獸和山螞蟥的襲擊,終於攀上了峰頂,摘回一束檳榔送給佰廖,與姑娘結為夫妻。
此後,當地人便把檳榔作為定親的信物,逢年過節以及求婚、定親和辦喜事,檳榔不可缺少,主人家會為登門拜訪的貴客獻上檳榔以示敬意。至今,萬寧、陵水、三亞一帶,在迎娶拜堂期間仍有散發檳榔給前來道賀的親友嚼食的習俗。
海南檳榔,不僅是愛情果的象徵,更是人們在交往中有用檳榔待客的習俗。凡是探親訪友、勞作閒談間,都會習慣地從衣袋裡掏出檳榔,互相吃請,猶如請人吸菸一樣,檳榔成了促使人際關係和諧的橋梁。宋代《嶺外代答》一書,則寫道:「客至不設茶,唯以檳榔為禮」。古往今來,海南人把檳榔作為上等禮品,認為「親客來往非檳榔不為禮」。
在北緯18度的美麗陵水,「酸粉」和「檳榔」在陵水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只要涉及到社會交際、婚慶喜事、逢年過節及拜訪親朋好友,都離不開檳榔的存在。可見,檳榔在陵水人心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
檳榔果有著獨特的海南文化,
檳榔樹更是海南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海南的婚姻習俗中,
檳榔佔據了重要的位置,
不僅僅是愛情果的象徵,
更是一種習俗文化的日常體現。
如果你娶的媳婦在當地有這種習俗,
去拜訪老丈人不能忘記帶上檳榔!
註:本文由小編綜合編輯,部分內容來源於海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