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火電視節目之:《舌尖上的中國》

2020-12-15 donews

挖藕人

黃饃饃

做年糕

《舌尖上的中國》:一闋純正的田園牧歌

從5月14日直到今天,一部名為《舌尖上的中國》的紀錄片受到網友熱捧,以此為話題的內容頻頻「刷屏」,5月21日悄然登上了微博話題搜索的榜首位置,單日搜索超過15萬次,是位列第二話題的將近兩倍;淘寶零食特產的搜索量環比增加了13.54%。大多數網友表達的觀看體驗極為詭異——「口水和眼淚齊飛」:「美食裡蘊含著中華文明,能夠感受到民族的偉大。我不僅餓了,也流淚了」;「大半夜的放這種電視,完全沒辦法睡覺!!!口水流滿床」;「帥成渣了!文化,就是真真切切的生活,無須刻意創造」;「我所有的童年美好記憶,都是這種人與自然的微妙和諧、親情和吃」;「現在一吃雞腿,就會想起小時候奶奶做的雞腿,想起愛我的奶奶」。

「作為一個海外留學生,這個紀錄片看得我又是流口水又是流淚,那些吃不到又想念的美食讓人直撓牆啊!最好吃的就是習以為常的家常菜,看著就記起自己離開已經很久了。」還有人說這個片子比國家形象片拍得更能代表中國,「加上各種語言的字幕,向全世界播放!」「居然看到淚奔了,這不是個美食節目嗎?」

不,它還真不是純粹的美食節目。照我看來,《舌尖上的中國》是一闋關於中國往昔的田園牧歌,隱隱包涵了我們民族文化最美好的部分。

味到深處即是家

秋山影深,奔湧的呼蘭河上,水霧瀰漫,太陽初初破開雲層。回到老家的朝鮮族女兒金順姬,向媽媽學習做泡菜。辣椒、糖、梨塊、蝦醬層層抹勻。晚上,幫忙的鄰居聚在家裡吃飯、唱歌跳舞。

方興玉的女兒代替媽媽執掌豆腐坊,挑起油豆皮晾曬,是陽光下的透明;用家傳的酸水點滷,讓有益菌滲透到每個角落。豆腐塊在時間和自然的共同作用中慢慢地白毛如絲,火上烤焦,點上紅紅的辣醬,詳盡而詩意的創造過程讓觀眾忍不住想「舔屏幕」。

縱觀整個7集構成的紀錄片,其實一大半時間講到的不是美食,甚至不是食物,而是那個地方的環境和人們的生活,這些鮮活的人物讓觀眾樂於將自己代入,並產生共鳴。正像成語大多生成於具體歷史情境,各種食材和料理方法,也都來自於一個有山有水的地域、一個有共同生活習性及風俗的族群,或者一個有情感有經歷的個人之手。這是一種立體、全息的呈現,我們由此可以理解為什麼某地會生長某種食材、某個食物為何如此製作,還有為什麼當我們吃到某種並不驚豔的口味時,會想起母親、家和故鄉。

就像本片總編導陳曉卿美食博客中的那種意境:他帶兒子回故鄉吃早餐,點湯之後,又去附近端來糖糕、芝麻燒餅和油條,看著吃得滿頭大汗、心滿意足的兒子,有種溫暖的成就感,想起20年前父親帶自己來吃,彼時那關切的眼神和微笑,此刻正準確地浮現在他的臉上。陳曉卿說,再高級的廚師也沒法還原某個家庭的氛圍和拿手菜的味道,那種滋味,才下舌尖,又上心頭。

至味入心,味到深處即是家。《舌尖上的中國》講的不是美食,而是以食物為基點,向四周延展的「中國人的生活」。

長街宴

酥油煎松茸

素湯

蔥燒海參

視覺盛宴背後的文化意味

民以食為天。食是生存的第一先決條件,它如此重要,如此深入人心,以至於中國古代用烹飪來比喻治理國家——「治大國如烹小鮮」、「調和鼎鼐,燮理陰陽」……

果腹之上,便是對口味的精雕細琢。中華民族是個非常熱愛生活的民族,細緻品味日常生活的點滴,其中也包括口舌之歡。孔子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曹操的《四時食制》專講做魚;蘇軾發明了東坡肉;張岱寫了《食蟹》、李漁《閒情偶寄》中專闢《飲饌部》、袁枚有《隨園食單》。聚在一起享受美食,更成為古往今來國人培養感情、商務活動、人際往來不可或缺的一環。

《舌尖上的中國》跳出了一般美食節目只見食物不見人的窠臼,用普通勞動者的故事串起了民族飲食文化積澱的整個根脈體系,用考究的影像和音樂、充滿知識和趣味地描繪各地人們獲取食材、料理烹飪、共享美食的場景。貫穿全片的是食物的來之不易(在溼冷淤泥中工作半年的挖藕人、身負50公斤負重下潛40米採海鮮的重潛員)和勞動者的焦慮(出海打漁賠錢的船長、寒冬破冰撈魚有可能顆粒無收的魚把頭),中國人在飲食中表現出的聰明才智(將脹氣乏味的大豆變成易吸收多口味的豆腐,利用微生物轉化出腐乳、豆豉、黃酒和泡菜,為保鮮而採取的醃臘手段成就了更醇厚的風味),更多的是普通人平平淡淡又有滋有味的生活——載滿芋頭的歸舟上哼著小曲的老夏;冒險在溼滑礁石上採紫菜後,沏一杯濃茶就著烤紫菜的愜意老李。那些勞作的人們在收穫時歡欣的笑容,有他們在異鄉打工時所不具備的自信和從容。紀錄片用視覺語言把很多東西具象化了,比如粒粒皆辛苦,比如蓴鱸之思,再比如心憂炭(藕)賤願天寒……

英語有諺: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央視紀錄片頻道總監劉文評價,該片是對文化表達的一種突破,把文化放在中國人的食材和與食材相關的生活上。就像外國人所說的那樣,中國文化歸結到細節就是一雙筷子。

陳曉卿說:「通過美食,世界可以有滋有味地認知我們這個東方古老國度。飲食文化是中國可以通行世界的軟實力。」

陳曉卿

吃是平易事

《舌尖上的中國》引起的巨大反響以及被提升到愛國主義高度,令陳曉卿有點不適應。因為他不過是想通過片子表達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

被稱為京城「美食雷達」的陳曉卿酷愛美食,那種投入程度,我們可以從他的飯友、《讀庫》主編張立憲(老六)妙趣橫生的舊文《吃貨》(見下文)中窺得一斑。紀錄片和美食都是他的最愛,能拍攝表現中國各地美食的紀錄片是他的夢想。

2011年初,正逢央視開設紀錄片頻道,他第一批就報了這個選題,主旨初看起來並不宏大、崇高。但由於他習慣性帶入的人文情懷,使千差萬別的飲食習慣和味覺審美成為上升到生存智慧層面的東方生活價值觀,不免讓觀眾生出身為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並由此對這塊土地產生更深刻的感情,可謂以小見大,從食物升華為精神。

《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播,一方面說明曾經很小眾的紀錄片開始熱了,另一方面也驗證了新媒體對紀錄片巨大的推廣作用。陳曉卿在新浪微博的粉絲超過16萬,其中更有許多名人粉絲轉發和評論,加上主創團隊做客新浪微博「微訪談」和優酷,網友的「曬零食」、「曬夜宵」、「深夜發吃」等活動,使得該片人氣逐浪升高。

認真勞作的人、天然純淨的食材、滿懷愛意地烹飪、安然地享受勞動的果實、充滿生機和互助情誼的鄉村……這首遙遠而又親切的田園牧歌,讓遠離故土的人們定下心來,回到樸素的原點,平和地欣賞鄉土之味、歲月之賞。(記者 張稚丹)

無錫排骨

藕盒

文思豆腐

《舌尖上的中國》旁白賞析

第四集:時間的味道

時間是食物的摯友,時間也是食物的死敵。為了保存食物,我們擁有了多種多樣的現代科技化方式,然而醃臘、風乾、糟醉和煙燻等等古老的方法,在保鮮之餘,也意外地讓我們獲得了與鮮食截然不同、有時甚至更加醇厚鮮美的味道。時至今日,這些被時間二次製造出來的食物,依然影響著中國人的日常飲食,並且蘊藏著中華民族對於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種特殊的感觸。

第五集:廚房的秘密

當今的中國,每座城市外表都很接近。唯有空氣中瀰漫的味道和飲食習慣,能成為區別於其他地方的標籤。湖南菜香辣,「香」主要來自油脂。在今天,無論再多理論申明油脂過量的危害,中國人依然離不開那特有的脆爽口感。油脂的運用,是中國人對烹飪方法的莫大貢獻。

第六集:五味的調和

不管在中餐還是在漢字裡,神奇的「味」字,似乎永遠都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除了舌之所嘗、鼻之所聞,在中國文化裡,對於「味道」的感知和定義,既起自於飲食,又超越了飲食。也就是說,能夠真真切切地感覺到「味」的,不僅是我們的舌頭和鼻子,還包括中國人的心。

和全世界一樣,漢字也用「甜」來表達喜悅和幸福的感覺。因為這是人類的舌尖能夠最先感受到的味道。

中國人似乎也很善于欣賞苦。

澳門路環島,阿倫進完貨回到店裡。他是這家海鮮餐廳的主人。餐廳以阿倫祖父的名字命名,半個多世紀以來,生意很少冷場,秘密就在於餐館的招牌菜——陳皮鴨。阿倫的記憶裡,父母始終只是在店裡日夜忙碌的兩個身影。童年給他留下的,是辛苦的回味。如今,阿倫已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收入。40多年的生活經歷,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最準確的,莫過於「苦盡甘來」。

鹹的味覺來自鹽。在中國菜裡,鹽更重要的使命,是調出食物本身固有的味道,改善某種肌體的質地。在中國的烹飪辭典裡,鹽是百味之首。

粵東海邊,村民世代以曬鹽為生。不下雨的日子裡,阿劉每天都要在鹽田裡忙碌。曬鹽的收入微薄,一年不到1萬元,阿劉還要做電工和捕魚貼補家用。村子裡的人大多外出打工,阿劉依然選擇留守。

酸味能去腥解膩,提升菜餚的鮮香。當酸味和甜味結合在一起時,它還能使甜味變得更加靈動,更加通透。酸甜,正是大部分外國人對中餐的基本共識。在烹製肉類時,酸味能促進消化,增進食慾,還能使肉質變得更加細嫩。與此同時,在世界通用的「甜」以及「苦」之外,中國人還很特別地使用「酸」字來形容某種疼痛、某種妒嫉、某種不堪以及某種糾纏而難以言說的苦難。

除了「酸」,還有一種可以提振食慾、並且在中餐菜譜上經常和「酸」字合用的味道,那就是「辣」。

素瓊是個菜農,也是絕對的一家之主。在四川,許多婦女都像素瓊這樣開朗、堅韌、果斷,漢語裡,人們用「潑辣」來形容這種性格。四川盆地氣候潮溼,多陰雨,住在這裡的人,正需要辣椒的剛猛熱烈。在川菜中,無論是作主料、輔料還是作調味料,辣椒都是寵兒,它給川菜烙上了鮮明的印記。

中國烹飪,既能像麻辣的川菜一樣如此兇猛地侵略我們的味覺,也能潤物細無聲地讓我們的舌尖領略鮮味的美好。

莊臣18歲時進入中國最早的五星級酒店,成為一名廚師。2000年,莊臣辭去餐飲總監的職務,成為職業美食家、廣東飲食文化的推廣者。他認為,在烹飪中保持食材的原味,是一種素麵朝天的鮮美。

「鮮」是只有中國人才懂得並孜孜以求的特殊味覺體驗。全世界只有中文才能闡釋「鮮味」的全部涵義。然而所謂闡釋,並不重在定義,更多的還是感受。「鮮」既在「五味」之內,又超越了「五味」,成為中國飲食最平常但又最玄妙的一種境界。

五味使中國菜的味道千變萬化,也為中國人在回味他們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時,提供了一種特殊的表達方式。在廚房裡,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並不是讓其中某一味顯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調和以及平衡。這不僅是中國歷代廚師和中醫不斷尋求的完美狀態,也是中國在為人處世、甚至在治國經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美食小秘密

中國講究「鍋氣」,食物是剛出鍋帶著光澤的時候最好吃。

一份視覺上新鮮欲滴的美食,往往還欠點火候。雜誌上很多漂亮照片中的美食往往不熟。

中國人用油脂炒菜,更多不是因為美味,而是為了節省燃料,因為油溫比水溫高,能迅速加熱。

相關焦點

  • 最有名的中國美味早餐,卻被《舌尖上的中國》拒絕了兩次
    美食節目《舌尖上的中國》已經流行好幾年了,我相信每個美食家都看過這個節目,一個關於中國食物的紀錄片,每一集都有一個主題,每一集都是視覺和語言的碰撞,三分鐘的舞臺表演,十年的工作,那些在節目中呈現的美味,都是經過無數人的精心挑選,品嘗,文案,拍攝等,終於呈現在人們面前。
  • 韓國人也拍了檔美食節目叫《舌尖上的中國》,評分比中國的還高!
    喜歡看美食的人一定是看過關於介紹美食的節目吧?自從美食類節目《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後大火,韓國也出了個美食節目。這個節目在中國也可以看到,在都豆瓣居然還沒有差評,評分比中國的還高!看過的人都覺得這樣的綜藝節目非常的接地氣,還稱這檔韓國版的《舌尖上的中國》節目為{街頭大胃王},到底是上面情況呢?咱們來看看吧?這個韓國版的美食節目,這個節目的頭一站都是來到了我們的成都,在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節目組是非常用心的,他們去的並不是在當地比較有名氣的店面,而是走入了成都的小巷,走到了大街上,為的就是尋找好吃的美食。只有這樣的美食才能稱得上是地道!
  • 均安蒸豬上鏡央視《舌尖上的中國》
    順德城市網消息 (記者李志明) 順德火了!均安火了!歐陽廣業火了!   昨晚(5月18日),CCTV-1播出高清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五集《廚房的秘密》,其中,透過順德均安村宴廚師歐陽廣業烹調村宴的故事,向全國人民展示順德美食「蒸」的魅力。
  • 除了《舌尖上的中國》外,還有下面這些美食節目
    除了《舌尖上的中國》,我都看過以下這些中國飲食文化的電視節目。簡單的介紹幾個你們覺得怎樣。1.《人生一串》。《蔚藍的故鄉》內蒙衛視的一套美食節目,介紹了內蒙古周邊等各地特色小吃,製作過程,風土人情。3.《陝西吃貨》這款美食節目介紹了陝西的三秦大地,關中、陝南、陝北三地的特色小吃,地方名菜,飲食習慣和主要美食製作方法的解說等。4.
  • 舌尖上的中國傳承中國美食文化
    >舌尖上的中國傳承中國美食文化2012-06-14 10:23:44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現在《舌尖上的中國》將中國的傳統美食搬上螢屏,希望我們的美食文化得到傳承。  5月22日晚,《舌尖上的中國》在央視一套播出了最後一集《我們的田野》。其中,來自我市的靖江蟹黃湯包、興化龍香芋兩道美食也在節目中驚豔亮相。  這兩道美食是如何與《舌尖上的中國》結緣的?
  • 《舌尖上的中國》火了 「舌尖上的旅行」也火了
    溫州網訊 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熱播後,不僅挑起「吃貨」們的食慾,還火了各地的「美食遊」。不少旅遊網站紛紛推出系列「舌尖上的旅行」路線,行程以品嘗各地的美食為主。與此同時,溫州不少旅行社也瞄準這塊「蛋糕」,醞釀著推出「舌尖遊」路線。
  • 上過《舌尖上的中國》的這道美食,不僅沒火居然還關門大吉了
    《舌尖上的中國》介紹過一種廣東美食均安蒸豬,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後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都要吃這種美食,按理說店家應該生意興隆才對,可惜不到四年就倒閉了。曾經是《舌尖》上最火的美食,開了4年就倒閉了,原因竟是:飯店門口修高架橋,道路不通,每日灰塵大,而房租沒得免,所以就關了!最早,均安蒸豬在廣東順德是在重大祭祀儀式上才能出現的一種美食。儀式結束後把整豬切塊均分給每戶,讓全村人都能分享。
  • 中國最殘酷電視節目是怎樣煉成的?
    □本報記者 劉陽  《生存挑戰》,山東電視綜藝頻道2016開山力作,堪稱是山東綜藝製作團隊史無前例用生命拍攝錄製的中國最殘酷的電視節目
  • 專訪《舌尖上的中國3》主創:品美食之味,悟中國之道
    節目播出後短短幾天,片中出現的章丘鐵鍋在天貓上的銷量已增長近6000倍。前兩季的強勢效果再度顯現。「七八年前,《舌尖》第一季播出時,中國基本上沒有美食類紀錄片。在前兩季的基礎上,第三季如果沒有更多創新,沒有突破和發展,我相信觀眾會不滿足的。」《舌尖3》總導演劉鴻彥女士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食物、人物和文化,是第三季最核心的三個要點。
  • 中國味道世界表達 <舌尖上的中國>商機暗湧背後
    《舌尖上的中國》不但夜半三更挑逗了無數觀眾的無限味蕾,引起從高管白領到尋常百姓的情感共鳴,更撥動了中國「舌尖」經濟的琴弦。5月14日,《舌尖上的中國》開始在央視首播,這部有關美食的紀錄片,收視率可觀的同時,美食之外的人文因素也贏得了觀眾認可,但面對國內紀錄片缺乏市場精耕細作的現狀,業內人士也擔心,《舌尖上的中國》業已產生的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恐將就此停滯。
  • 《舌尖上的中國》口水淚水齊流 美食背後人間百味
    說說片子美食拉近距離感這幾年電視中的美食節目層出不窮,但大多是美食介紹、美食製作,甚至還有廚藝大賽等,雖然也讓觀眾看得不亦樂乎,為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但形式大多比較單一。《舌尖上的中國》最大的成功,應該是節目的整體策劃、選題切入角度,以及濃濃的人文關懷。
  • 被《舌尖上的中國》帶火的小吃!2元漲到15元,顧客:早該關門了
    被《舌尖上的中國》帶火的小吃!2元漲到15元,顧客:早該關門了生活中唯獨美食不可取辜負,很多時候美食都是人們生活中重要的追求!自從《舌尖上的中國》開播之後受到了很多愛好吃的朋友們的喜歡,這是一檔由央視一手創作的美食類節目,這個節目展示的是國內各個地方的特色飲食文化,以一種獨特的方式,非常生動地把美食和生活呈現在節目中。一般能上到這個節目的地方美食和小吃都是色香味絕佳的,不僅有美食的製作,還有美食背後濃縮的故事!
  • 《舌尖上的中國》成就了柳州螺螄粉(圖)
    即便在室外溫度達到37度的悶熱天氣裡,而當地最受歡迎的「螺師傅柳州螺螄粉」店仍受到市民的排隊親睞。該店位於柳州市市魚峰區西江路中段北側金泰美食廣場內。他還在店裡放置一臺四十寸的液晶電視,每天滾動播放著關於「螺師傅柳州螺螄粉」店,以及與柳州螺螄粉相關的所有新聞和電視節目。「只要是與我們柳州螺螄粉有關的內容,我都會想辦法把它錄下來。目前我們已錄下來11段關於柳州螺螄粉的節目了。
  • 韓國人拍出的中國路邊攤美食節目,《舌尖3》打臉嗎?
    本來《舌尖上的中國》匯聚美食加美食文化的節目形式成為了一檔成功的紀錄片,第三季播出後,觀眾大寫的失望。而接踵而至的是其他模仿類美食節目登上各大平臺。近日一檔韓國美食節目火了,拍的也是中國美食。不同於《舌尖上的中國》複雜的製作流程,悠久的歷史文化。
  • 《舌尖上的中國》詮釋溫情脈脈的「中國美」
    近日,央視一套深夜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國》紅遍了大江南北!單從選題和播放時間來說,能引發收視狂潮,簡直不可思議。但能夠贏得觀眾深夜守候,好評如潮,原因為何?筆者認為:它真實完美的詮釋了「中國美」!那麼,它詮釋的是什麼中國美?是一灣柔情西湖水,一簾幽夢故人歸?還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奔流到海不復回?是三皇五帝平天下,四書五經和為貴?
  • 《舌尖上的中國》介紹過的店鋪後來都怎樣了?有的倒閉有的開分店
    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節目.《舌尖上的中國》是一個大型的美食紀錄片,裡面介紹了很多地區知名的或者是不知名的特色美食,從第一季到第三季吸引了很多觀眾,收視率非常高。因此,也有的朋友問了,那些出現在節目裡面的店鋪,後來都怎麼樣了?發展的好嗎?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暖心回歸,首播豆瓣8.4分
    昨晚8點,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以下簡稱「舌尖3」)準時在央視綜合頻道、記錄頻道以及央視網同步上線,而首播的「器具」一集也是博足了觀眾的眼球。有網友在評論中直言,「《舌尖3》的首集賦予了食材器具一種新的生命」。
  • 《舌尖上的中國2》杭州千島湖美食上榜
    「我生活在千島湖,昨天我上了央視,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亮了相,其實我是千島湖中最具特色的湖鮮,品味我的味道被稱為『千島之吻』。」昨日,一條「有圖有真相」的微信被不停轉發,著實刺激了不少人的味蕾。
  • 順德最火名菜,一頭100斤的豬蒸著吃,因《舌尖上的中國》躥紅
    這其中的鳳城,指的就是全國最富有的地區、全球排名第六的「美食之都」順德。作為粵菜的發源地,順德可謂全民皆廚,換句話說,在這裡想要找到一家不好吃的本地餐廳,也許比人類登月還難。順德的美食遍地開花,主要體現在下轄的每一個村鎮都有自己的拿手菜,每一道菜都是這個地方響噹噹的招牌和名片,例如集北水蛇粥、大良雙皮奶、樂從魚腐、均安蒸豬、陳村粉、倫教糕...吸引了許多吃貨從四面八方慕名而來,驅車百裡,只為吃上最地道的順德美食。其中,最有特色的菜式之一當屬均安蒸豬。
  • 從舌尖上的中國到韓國的美食綜藝,武漢美食再次火遍全國
    近期,韓國一位53歲的大叔名叫白種元,來到了武漢,他被稱為無國界的『百科全書級』大美食家,在韓國美食界的地位相當於我們中國的蔡瀾——愛吃、會吃、懂吃!他不僅是廚藝高手,還是超人氣美食節目主持人,錄製了十多部豆瓣高分美食綜藝而火爆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