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味道世界表達 <舌尖上的中國>商機暗湧背後

2020-12-25 中國經濟網

 

    第1集《自然的饋贈》中曬魚畫面自然而唯美(《舌尖上的中國》供圖)

     
    《舌尖上的中國》不但夜半三更挑逗了無數觀眾的無限味蕾,引起從高管白領到尋常百姓的情感共鳴,更撥動了中國「舌尖」經濟的琴弦。5月14日,《舌尖上的中國》開始在央視首播,這部有關美食的紀錄片,收視率可觀的同時,美食之外的人文因素也贏得了觀眾認可,但面對國內紀錄片缺乏市場精耕細作的現狀,業內人士也擔心,《舌尖上的中國》業已產生的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恐將就此停滯。 

    舌尖心間,感動中國

    師傅手中均勻粗細的拉麵在麵粉中跳躍,剛出鍋的黃饃饃冒著熱氣,柔嫩的魚肉在辣鍋中走油……《舌尖上的中國》詩意地說,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已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親、念舊、勤儉、堅忍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

    包括執行總導演任長箴在內的諸多「舌尖」導演們,見證了團隊博客「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前的日子」訪問量從800人次漲至41萬多人次。幾何數級飆升開始於5月14日,7集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央視《魅力紀錄》欄目首播。開播當周,該片收視率均超過央視綜合該時段原先播出的電視劇欄30%,收視均值也高於各衛視的熱播劇。同時,該片在最為挑剔的豆瓣網站上的分值高達9.5分,遠遠高於《阿凡達》的8.7分和《鐵達尼號》的8.9分。

    「它不像其他的美食類節目教你如何做菜,而是把不同地域的飲食和風俗,還有美食背後的文化都表現出來了。」一位遼寧觀眾對記者說。

    前腳看電視,後腳下廚房;一邊看片子,一邊搜美食,已是眾多觀眾的真實寫照。搭「舌尖」順風車、借微博熱點、做淘寶生意,許多商家掛出「舌尖上的中國」吸引顧客。在第一集《自然的饋贈》介紹的「諾鄧火腿」「毛豆腐」等美食在淘寶網上成交量猛增,有的甚至賣到產品脫銷,紀錄片瞬間轉為生產力。

    在紀錄片總編導陳曉卿看來,《舌尖上的中國》遠不止是一部「吃貨聖經」,而觀看《舌尖上的中國》也不應該只是「吃貨」的狂歡。「做紀錄片,文化的東西是不可避免的。這部片子是帶著對食物的敬意來做的,希望觀眾能從中國人對美食的熱愛中,品讀到中國人對生活的熱愛。」

    「在當代以城市為中心的傳媒格局中,這樣一種對鄉村、對原始、對童年、對家庭親情的懷念,形成一種文化情感,這是它成功的一個重要方面。」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同道如此解讀道。

    中央電視臺總編輯、副臺長羅明認為:「這個片子之所以得到觀眾情感的共鳴,首先還是把鏡頭對準了中國最普通的人,用相對比較高品質的影像和國際化的製作手法,記錄日常的烹飪和美食,展現的卻是隱含在其中看不見的悠久歷史文化、傳統和普通人的情感。」

    中國味道,世界表達

    黑陶土鍋上滋滋作響的松茸片、豆花在鍋裡咕嘟咕嘟翻滾、炭火桶裡焦香四溢的燻鴨脯、剛出鍋的黃饃饃金黃燦爛,稻米釀造的黃酒舀動起來醇厚綿長……波蘭留學生翠花看完後說:「看這部片子口水譁譁流,我有一種衝動,想回波蘭,也拍一部《舌尖上的波蘭》。」

    「離開故鄉25年後,72歲的居長龍從日本回到揚州。他終於有機會來到熟悉的冶春茶社,再次品味熟悉的味道……」在第5集《廚房的秘密》畫面中,這位落葉歸根的老人的舉動,深深打動了離家十餘載的劉藝樂。

    劉藝樂,「80後」導演,他不但是和居長龍有類似經歷的觀眾,還是拍攝《廚房的秘密》劇組中最年輕導演。從中央戲劇學院影視藝術專業畢業後,他參與到紀錄片《故宮》的拍攝中來,當年的《故宮》創下央視紀錄片的單集銷售紀錄,每集售價高達五六萬美元。劉藝樂也是從這開始便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紀錄片。

    拍「舌尖」不只是就吃說吃,吃只是作為一個切入點,大篇幅還主要是當代中國人生活的狀態——這是「舌尖」導演們的共通點。

    尼西人的黑陶烹飪、廣東人的村宴、淮揚菜的刀功、香港婆婆的一碗湯……當今的中國,每座城市外表都很接近。唯有飲食習慣,才能成為區別於其他地方的標籤。

    比如,在遙遠的西藏,神秘的宗教民俗、久違的高天白雲、獨特的高原紅、田野中藏族孩子自由的奔跑,一幅幅美妙的畫面出現在第7集《我們的田野》中。第7集導演、央視農業頻道編導楊曉清和攝製組的每一個人,都忍著劇烈的高原反應,拍攝出了一組組唯美的畫面——「祭臺上,鋪滿青稞粉的手印,被賦予了強大的精神力量。青稞粉被拋向空中。人們相信,祈禱的聲音,可以直達天宇。」

    「拍攝中要求每個分集編導,一是學習國外優秀節目的敘事態度和風格,二是用敬畏的態度對待食物。」陳曉卿舉例說,比如在拍攝第4集《時間的味道》中,朝鮮族姑娘金順姬把一棵白菜切開,一個動作由4個鏡頭共同構成,才完成大白菜切開的畫面組合。「類似這樣的鏡頭還非常多,我們把日常生活都儀式化,這樣再反觀平時的生活,發現它是那麼莊嚴。」

    品牌賣相十足,誰人賺錢?

    作為中國最大的紀錄片製作基地和播出平臺,央視紀錄片頻道誕生不久,提供出像「舌尖」這樣的優質紀錄片作品已是難能可貴,「舌尖」的爆紅對他們來講有幾分突然,而摘下瓜熟蒂落的商業品牌,亦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

    面對中國紀錄片史上一部裡程碑式的作品,在獲得了文化效益和社會效益後,如何將這些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無疑是一席讓人蠢蠢欲動、垂涎欲滴卻又不知從哪裡「動筷子」的大餐。

    「商業品牌要具備幾個要素:一是具有穩定的品質和整體的風格;二是模式化的經營體制和方法論,再換一撥人,還能做出這樣的品質來;三是在某一領域中做到別人替代不了的高度。『舌尖』既具有文化價值也具備商業價值,所以完全有可能成為一個大眾文化的成功商業品牌,以作品創造品牌,以品牌構建產業鏈。」張同道說。

    記者了解到,除了傳統的出書、出光碟等初級產業鏈,在4月初的法國坎城電視節中,「舌尖」也受到了世界各國媒體和購片商的高頻率點擊與關注。法國的M6家庭頻道、英國的Log Media、香港的TVB、韓國的KBS、美國的Film Ideas等20餘家電視機構均向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表達了購買興趣。目前,「舌尖」憑藉國際化的故事敘事方式和美感的中華文化,已經與8個國家的相關機構籤訂了版權購買協議。

    對此,羅明表示:「美食題材在國際紀錄片市場當中是熱銷的一個品種,我們也相信《舌尖上的中國》在表達方式、製作標準等方面進一步開啟中國紀錄片與國際市場的對接,讓中國的紀錄片進一步走向海外市場,讓更多的海外觀眾通過紀錄片來了解中國和感知中國。」 


    不過,「舌尖」如何從版權銷售走向商海,從文化品牌延展成商業品牌,不但在本行業深耕,更在其他經濟領域拓展,這才是許多業內人士關注的焦點。

    許多頗有營銷頭腦的企業家紛紛指出,《舌尖上的中國》有著豐富的廣告植入空間。對此,陳曉卿表示,作為一部商業紀錄片,他並不排斥植入廣告。但另一方面,他對廣告植入的態度只會考慮特約播映的方式,不贊成直接植入到節目當中,否則商業上的考慮肯定會和導演的觀念起衝突,從而影響片子的質量。

    模式也在困擾著央視紀錄片頻道。「美國Discovery探索頻道已經形成集聚的品牌,央視的紀錄片還沒有形成品牌化的經營模式。」張同道解釋,Discovery這一世界上發行最廣的電視品牌,由高品質的紀錄片節目延伸出互動式多媒體、Discovery在線、錄影帶、出版社、Discovery教育部和Discovery旅行商業零售業務。而目前央視紀錄片頻道成立不到兩年,顯然,做到這樣的大踏步實在過於奢望。

    業內人士廣泛認為,紀錄片關注的美食行業同樣具有直接、廣闊的商業空間。張同道認為,圍繞「舌尖」品牌,開拓飲食領域的經濟業態。「舌尖餐館、舌尖奶皮、舌尖牛肉乾,願意貼這個品牌的就進行品牌管理,以它現在的知名度確立舌尖飲食標準認證聯盟,成為飲食行業的星級標準未嘗不可。」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張曉曄)

相關焦點

  • 中國最火電視節目之:《舌尖上的中國》
    還有人說這個片子比國家形象片拍得更能代表中國,「加上各種語言的字幕,向全世界播放!」「居然看到淚奔了,這不是個美食節目嗎?」不,它還真不是純粹的美食節目。照我看來,《舌尖上的中國》是一闋關於中國往昔的田園牧歌,隱隱包涵了我們民族文化最美好的部分。
  • 專訪《舌尖上的中國3》主創:品美食之味,悟中國之道
    節目播出後短短幾天,片中出現的章丘鐵鍋在天貓上的銷量已增長近6000倍。前兩季的強勢效果再度顯現。「七八年前,《舌尖》第一季播出時,中國基本上沒有美食類紀錄片。在前兩季的基礎上,第三季如果沒有更多創新,沒有突破和發展,我相信觀眾會不滿足的。」《舌尖3》總導演劉鴻彥女士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食物、人物和文化,是第三季最核心的三個要點。
  • 《舌尖上的中國》詮釋溫情脈脈的「中國美」
    近日,央視一套深夜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國》紅遍了大江南北!單從選題和播放時間來說,能引發收視狂潮,簡直不可思議。但能夠贏得觀眾深夜守候,好評如潮,原因為何?筆者認為:它真實完美的詮釋了「中國美」!那麼,它詮釋的是什麼中國美?是一灣柔情西湖水,一簾幽夢故人歸?還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奔流到海不復回?是三皇五帝平天下,四書五經和為貴?
  • 愛是最好的調味品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首播訪談側記
    原標題:愛是最好的調味品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首播訪談側記   2018年2月19日(農曆大年初四),中央電視臺系列紀錄大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以下簡稱為「舌尖3」)終於在眾人的翹首期盼下精彩首播。
  • 舌尖上的中國 舌尖上的拉麵
    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餚,麵食,永遠都是中國人餐桌上最受歡迎的主角。    舌尖上的中國 拉麵受到廣泛歡迎    清末陝西人薛寶展著的《素食說略》中說,在陝西、山西一帶流行的一種「楨麵條」做法以山西太原平定、陝西朝邑、同州為最。其薄如韭菜,細似掛麵,可以成三稜子,也可成中空之形,耐煮不斷,柔而能韌。這種楨條面就是現在山西的拉麵。
  • 精緻杭幫菜 領略舌尖上的中國味道
    杭州網訊 說起對杭州的印象,除了享譽盛名的西湖勝景,更有舌尖上的美味——杭幫菜,挑動大家的味蕾。東坡肉、西湖醋魚、蟹釀橙、龍井蝦仁、宋嫂魚羹、杭州醬鴨……作為中國八大菜系中浙菜的主要流派,杭幫菜以清淡、平和的特質虜獲了八方食客。今年5月,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將在北京舉行。5月15日至22日,杭州將同步舉辦「知味杭州」亞洲美食節。
  • 《舌尖上的中國》口水淚水齊流 美食背後人間百味
    《舌尖上的中國》最大的成功,應該是節目的整體策劃、選題切入角度,以及濃濃的人文關懷。製片人陳曉卿說,《舌尖上的中國》能夠出現,完全得益於紀錄頻道的成立,「因為頻道需要大量的不同樣式的原創作品,當時報選題的時候《舌尖上的中國》屬於美食旅遊類,這樣我們的選題類型就顯得更加豐富了。」點評:不過這樣一檔美食旅遊節目,卻有著完全與眾不同的表現方式。
  • 《舌尖上中國》用美食講百味人生 讓眼淚與口水齊流
    播出效果這麼火,《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卻表示「挺不適應」,「好多人理解的,跟我們原來想表達的,不是很吻合。」在陳曉卿看來,《舌尖上的中國》遠不止是一部「吃貨聖經」,而觀看《舌尖上的中國》也不應該只是「吃貨」的狂歡。「做紀錄片,文化的東西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光講吃,不就跟美食欄目一樣了?
  • 舌尖3種草一口鍋是什麼意思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火了一口鍋
    《老廣的味道》第三季(簡稱《老廣的味道3》)已經開播,觀眾藉此尋覓美味,以慰鄉愁。廣東的觀眾們更是不用對著屏幕空流口水,可以看完節目中介紹的美食就出門覓食。此外,《舌尖上的中國3》(簡稱《舌尖3》)昨晚開播,再次引發極大的關注。這些知名美食紀錄片依靠精良的製作陪觀眾下飯,讓人胃口大開,情懷滿滿。
  • 愛是最好的調味品——《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首播訪談側記
    今晚,中央電視臺系列紀錄大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以下簡稱為「舌尖3」)終於在眾人的翹首期盼下精彩首播。第一集《器》播出前後,「舌尖3」總導演劉鴻彥攜分集導演駱永紅、四川名廚蘭明路父子(第一集片中人物)在央視新聞客戶端參與在線直播訪談,與網友分享節目創作背後的精彩故事。兩個小時的網絡直播,吸引了超過600萬網友上線參與。
  • 跟《舌尖上的中國》醃魚、臘肉,網友:老味道,就是民族的財富!
    跟《舌尖上的中國》醃魚、臘肉,網友:老味道,就是民族的財富!青稞如今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長街宴」依然傳承在這片土地上,人們用自己的獨特方式,表達著自己的情感、記錄的民族的的發展。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青藏高原上,也流傳著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望果節」,這是當地人們在青稞成熟之際舉行的一年當中最盛大的慶祝活動。
  • 舌尖上的中國:五味鴨
    悶熱天時,就著冰凍啤酒,來幾個鴨翅膀,那味道,正!--公眾號發布的其他文章,點擊可以查看。1、人之初,第一篇2、舌尖上的中國:海參葛仙米筒骨湯3、舌尖上的中國:宮保雞丁4、舌尖上的中國:王牌蒜香骨5、舌尖上的中國:美極大蝦
  •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蝦子面」背後的故事
    新華網合肥5月5日電(記者鮑曉菁)隨著《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第二集的播出,安徽蕪湖的蝦子面「火了」—記者採訪了解到,這種具有濃鬱江南風味的食物,曾經是蕪湖當地人最念念不忘的「奢侈品」,甚至只能在生病、生日時才能吃到,而如今,卻已經成為尋常百姓的「平價享受」。
  • 《舌尖上的中國》圖書火爆 配套菜譜即將上市
    這表明《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僅是一部美食紀錄片,它的文化內涵已經震撼和感動了億萬中國觀眾,正是這種強大的文化共鳴,才吸引了如此多的出版機構。」  美食,是嚮往也是懷念  5月14日22:40,《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第一集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此時,正在上海出差的鳳凰聯動總裁張小波看到了節目。
  • 《舌尖上的中國》火了 「舌尖上的旅行」也火了
    溫州網訊 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熱播後,不僅挑起「吃貨」們的食慾,還火了各地的「美食遊」。不少旅遊網站紛紛推出系列「舌尖上的旅行」路線,行程以品嘗各地的美食為主。與此同時,溫州不少旅行社也瞄準這塊「蛋糕」,醞釀著推出「舌尖遊」路線。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暖心回歸,首播豆瓣8.4分
    昨晚8點,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以下簡稱「舌尖3」)準時在央視綜合頻道、記錄頻道以及央視網同步上線,而首播的「器具」一集也是博足了觀眾的眼球。有網友在評論中直言,「《舌尖3》的首集賦予了食材器具一種新的生命」。
  • 我們這個世界的孤兒——讀二湘小說《暗湧》
    二湘在她的訪談中,表達了創作命運三部曲(《狂流》《暗湧》以及構思中的《長河》)的初衷是要寫出「我們這一代人在時代狂流裡的奮爭和起伏,寫我們在這個時代裡的困惑和迷惘以及我們不停不斷的找尋。」70後留學群體成長於中國社會的劇變年代,也趕上了資本、科技和全球化的浪潮,但良好的教育資源,優渥的物質生活,廣闊的人生閱歷,「世界人」的身份並未能夠在心靈上給予任何慰藉,他們遠離親人飛向遠方,然而地球並未成為他們的家園,反而讓他們成了世界的孤兒。在高度不穩定的科技資本膨脹和全球化變革進程中,傳統的倫理和信仰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衝擊,他們的「困惑與迷惘」是無可避免的,那麼解惑之道在於「尋找」到什麼呢?
  • 除了舌尖上的中國,還有這些超受歡迎的美食紀錄片~吃貨必看!
    除了舌尖上的中國,還有這些超受歡迎的美食紀錄片~吃貨必看!凡是吃貨都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風味美食,看完了這幾部美食紀錄片,絕對會讓你更加熱愛生活,不過不建議晚上看,那是純粹在找虐!尋味順德的劇情簡介 · · · · · ·《尋味順德》由創作《舌尖上的中國》的主力團隊擔綱製作,《舌尖》系列片總導演、央視紀錄頻道項目運營部主任陳曉卿擔任該片總顧問,《舌尖》第二季之《秘境》的導演劉碩和費牖明共同執導;著名配音表演藝術家、《舌尖》系列片解說李立宏擔任解說
  • 「舌尖上的澳網」——中國元素亮相墨爾本公園
    1573球場正式在澳網亮相。費德勒、德約科維奇、納達爾、小威廉士和莎拉波娃等頂尖網球明星已雲集墨爾本,王薔、張帥、彭帥等中國金花和老將李喆也攜手出擊,他們將在接下來的14天時間裡聯手奉獻多場精彩比賽。隨著2014年中國選手李娜創歷史性的登頂澳網,越來越多的中國球迷和中國企業開始關注這項賽事。2019年澳網,除了中國選手的亮相,中國企業也將作為澳網全球官方合作夥伴亮相。
  • 從《舌尖上的中國》到《風味人間》,美食紀錄片能否拓展出更廣闊的...
    從《舌尖上的中國》到《風味人間》第二季,這些年中國的美食紀錄片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在「舌尖體」之外,美食紀錄片又是否能拓展出更廣闊的表達空間? 再者,它也包含了一定的人文思考,用精煉到位的旁白講述美食背後的地理、儀式、倫理,讓觀眾感受到中華飲食文化的源遠流長,還有諸如「最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簡單的烹飪方法」這樣的金句引人遐思,仿佛一道道美食也映照著深刻的人生哲學。在很大程度上,《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為它採取了這種跳脫了中國傳統的新聞專題片式紀錄片的生產方式,給觀眾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