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簡歷
劉家勤
1982年畢業於廣西藝術學院,一級美術師,油畫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美術作品展覽並獲獎,多幅作品被藝術機構和藏家收藏。
2010年,《母親》油畫作品在法國獲「第110屆法國羅浮宮畫展」特別獎;
2010年,《壯家妹》等6幅油畫作品參加「第十三屆北京國際藝術博覽會」;
2011年,《遠處飄來讀書聲》《苗家女》油畫作品參加「藝術與文明的對話」中美友好藝術交流展;
2015年,赴法國、義大利、德國、瑞士等國家考察、學習;
2017年,參加「中俄教科文友好交流考察團」,到列賓美術學院、蘇裡科夫美術學院、莫斯科國立大學等交流、考察;
2020年,《黑衣姑娘》油畫作品參加「見微知著:當代中國油畫語言觀摩展」;
2020年,《留守兒童》《黑衣姑娘》《壯家妹》《苗家女》等4幅油畫作品參加「呼吸:2020中俄藝術展」,獲「中俄藝術交流獎」,作品被俄羅斯莫斯科國立奧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館印成明信片;
2020年,《壯家妹》油畫作品在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參加「脈:中國當代繪畫展」,獲「福岡市長獎」;
2020年,《歲月》等13幅油畫作品入選「2021當代名家鑑賞系列檯曆;
油畫作品在新華網、當代油畫、今日頭條、藝術頭條、北京時間、天天快報、鳳凰新聞、搜狐、騰訊、百度、網易、原創等平臺上作專題發布;
作品編入1978-1998《中國美術選集》《中國美術家》《當代油畫》《脈-中國當代繪畫展》(日文版)《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世界華人書畫篆刻家作品集》《世界當代書畫家真跡博覽大典》等;
個人藝術傳略收錄在《中國美術家》《中國當代美術家人名錄》《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世界華人書畫篆刻家大辭典》《世界當代書畫篆刻家大辭典》等。
撫中追西 至純本色
——劉家勤的油畫藝術
早在2010年,劉家勤先生的油畫作品《母親》以鮮明的民族氣息和古典恬靜的藝術面貌一舉吸引了藝術界的目光,在法國榮臻「第110屆法國羅浮宮畫展」特別獎。雖然早已在藝術界聲名鵲起,但劉家勤先生為人低調,比起獲獎後的喧譁,他更堅定於駐守自己的民族精神故土。生活閱歷形塑了他樸素沉穩的性格,但他的藝術秉賦卻令人無法忽視。1978年,劉家勤先生進入廣西藝術學院學習,得到周楷等老師悉心指導,眼界大開,但他也警醒地悟到,五光十色、川流不息的都市生活不是他心中的天堂,紛雜多樣的新潮畫風也不符合他這樣不善言談的壯鄉孩子的追求。老師的那一句教導:「如果米勒沒有離開巴黎,重歸鄉村,那麼就無法成就今天的他」,更讓劉先生更加堅定了探尋自己民族題材作品創作之路。
▲《壯家妹》布面油畫 61×50cm 2009年
其實,中國少數民族題材美術創作始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大批知識分子和藝術家因抗戰紛紛來到西南、西北邊陲,趙望雲、司徒喬、吳作人、孫宗慰、張大千、關山月、董希文、常書鴻等一批藝術大師被邊疆地區與內陸大相逕庭的風貌所深深吸引,有的藝術家多次深入少數民族地區進行考察和寫生,有的甚至便長居於這些地方,創作出一批表現少數民族民情風俗的傳世巨製,成為中國現代美術史中別樣的、出彩的一段。而劉家勤先生的少數民族題材美術創作不同於這批藝術大師的是,他血脈中流淌和跳動的就是壯族的基因。範迪安先生曾有言:「對於推動當代油畫的進步所做的思考與嘗試,是自我身份和認知的自省。」可見,對自我身份的認同感對於藝術家的創作是關鍵性的。
▲《黑衣姑娘》 布面油畫 100x81cm 2014年
劉家勤先生自幼生活在壯鄉,銘刻於心的民族印記無法抹去,他的出身直接地為他的油畫藝術提供了天然的繪畫素材以及個人內心的審視與觀照。廣西少數民族的神秘與靈動,多樣繁複的民族風俗傳統,千姿百態的自然地貌,成為劉先生作品的靈感來源,加之其少數民族的文化身份認同感,使他自然而然地將少數民族元素納入自己的藝術視野。不僅如此,淡泊清麗而悠遠壯美的壯鄉風土孕育了他至臻至純的個人氣質。從藝幾十年來,劉家勤先生堅持用雙腳丈量壯鄉的土地,背著畫箱踏遍壯、瑤、苗、侗、彝族等少數民族的寨子,與少數民族同胞同吃同住。這般深刻的藝術生活體驗,使他的作品並不只是將少數民族的風情民俗當成一種文化解讀,也不僅僅是對少數民族的獨特性所葆有的無限好奇或驚嘆,而是他對這一方養育自己的水土的真摯情感的表達,因此,觀者從他的作品中便能鮮明地感受到濃鬱的、帶有泥土味的真實感。
▲《留守兒童》 布面油畫 120x90cm 2016年
作為專業出身的畫家,劉先生自然關注源於西方的油畫語言所傳達的形式美感,但更將專注力投注於作品呈現出東方的生活氣息和情感關懷,以其持續不懈、沉潛專致的藝術精神,沉浸於深度的繪畫勞作,繪畫作品呈現出驚人的純粹性和民族性,給人以一種西方古典油畫式的靜穆的觀感體驗,也正是這樣的純粹性,讓劉先生的作品在當代油畫界獨芳一陣。
▲《悄悄話》布面油畫 70cm×100cm 1982年
縱觀劉家勤先生的創作流序,二十世紀前十年可謂一道分水嶺,不僅是因為2010年作品《母親》在法國羅浮宮畫展上獲獎,且多幅作品亮相北京國際藝術博覽會,而是其藝術作品明顯呈現出變法期。變法前,以《鄉村女教師》為代表的一批作品,專注於少數民族風情面貌的描述和表達,從中看到劉先生紮實嫻熟的油畫基本功,以及將現代油畫技法不顯山不露水地表現民間文化素材的語言特點。劉家勤先生於1982年大學畢業後,便創作了作品《悄悄話》。畫面中身著濃鬱鈷藍色服裝的兩位少女和背景中紅黃色互補疊加,人物臉龐滿盈的笑意與服飾濃烈的色彩彰顯出積極而富有生命活力的氣息與態度,屬於壯族特色的獨有的堅定的力量充溢畫面,鮮明地顯示出劉家勤先生依靠色彩的力量對民族精神進行探索的繪畫試驗。
▲《鄉村女教師》 布面油畫 150×120cm 1985年
創作於1985年的《鄉村女教師》則表現了廣西壯族青年婦女在集市上為孩子購書的場景,折射出少數民族地區湧動的蓬勃氣象和欣欣向榮的精神風貌。畫面中以灰黃為主色調,女教師身著的藍色少數民族服飾與之相互輝映,劉先生以淳樸、簡單的繪畫語言真實而含蓄地表達了其對壯鄉精神特質的深刻體驗。劉家勤先生變法前一階段的繪畫創作,將一切細節都融化於色彩的表達中,一個個單純而明晰的人物形象在色彩的烘託下熠熠生輝,色彩不再是普通的繪畫概念,而是轉化為情感的表達。
▲《瑤家女孩》 布面油畫 55cm×46cm 2010年
也許是心境使然抑或藝術實踐積澱與錘鍊後的自然生發,劉家勤先生的創作逐漸走向更為深沉與內斂的階段。在這一階段,較之變法前其繪畫作品所呈現的強烈的色彩感與裝飾性,逐漸內化為視覺與技法上的沉靜和諧,反而使畫面意外地產生感染力。儘管作品的主題和題材沒有離開廣西少數民族的範疇,但劉家勤先生自覺地對油畫技法與形式進行變法,以更為寬闊的視野和胸懷去領悟藝術,感受生活,從而創造出更能打動人心且具韻味的作品風格。《母親》是劉家勤先生變法後的代表之作,在法國獲得「第110屆法國羅浮宮畫展」特別獎。作品中,劉家勤先生將之前色彩所表現的濃烈情感更為內斂地換化為對人物形象的刻畫,藉助光影與簡化的背景,將觀者的注意力轉移到了畫面上,人物沒有誇張的肢體語言,更為強調對人物精神特質與視覺取向的塑造,一股持久而穩定力量盤踞於畫面中,讓觀看者感受到少數民族同胞深邃的精神境界中所體現出的人性之光、人文之美。
▲《山姑娘》布面油畫 132cm×102cm 1988年
《壯家妹》是劉家勤先生變法之後的又一得意之作,參加了「2010年第十三屆北京國際藝術博覽會」 、「呼吸:2020中俄藝術展」、在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展出的「脈-中國當代繪畫展」、入選「2021當代名家鑑賞系列檯曆」等。作品中的壯家少女讓人不禁聯想到《蒙娜·麗莎》中恬靜的微笑和古典油畫中的常見的人物動作姿態。透過劉先生的畫筆,仿佛能聽見少女在言說什麼,人物面部的光感和靜謐的筆調,使人恍如夢境,簡約單純的背景和前景人物的細膩刻畫的對比,使畫面整體看上去更加穩定、統一、緊湊,即使畫面被深沉的色調所籠罩,觀者卻能被其中蘊含著強大的生命力及真摯的情感傳達所動容。劉家勤先生嘗試著將繪畫語調特意慢速,通過精微的語言,仿佛讓畫中人敘說著屬於他們自己的故事,也讓觀者步入古典純美而靜默世界,傾聽自己內心的迴響。
▲《苗家女》布面油畫 80×65cm 2009年
在當下的油畫實踐與探索中,藝術家似乎對現實物象的單純描繪興致日益消減,而更為強調新的視覺模式和理解方式的再造。劉家勤先生似乎不為風起雲湧、千變萬化的藝壇風潮所動,以其苦行僧似的執念,繼續在少數民族題材繪畫的藝術探索中用心用力。希冀他能永葆這一份純粹,守望一方藝術淨土。
謝赫/撰文
▲《春花》布面油彩 61cm×50cm 2009年
▲《苗妹》布面油畫 60cm×50cm 2020年
▲《趕圩》布面油畫 80.5cm×59.2cm 2020年
▲《午後陽光》布面油畫 80cm×60cm 2020年
▲《歲月》布面油畫 65cm×54cm 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