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六世紀德國宗教改革運動和農民戰爭時代給世界貢獻出偉大的人文主義者和藝術巨匠丟勒,這位被留多維柯·多裡契稱之為具有「驚人的構思和非凡的創造力的出色的油畫家」,他那「以如此令人驚異的多樣性所表現」的木刻,對於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畫家簡直是一個新發現。無怪拉斐爾在自己畫室珍藏了丟勒的素描和木刻以朝夕觀摩借鑑。丟勒及其同時代的德國人文主義藝術家們把德意志民族藝術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為德國人民贏得了榮譽。
但是,十六世紀後半葉偉大的農民戰爭失敗以後,封建反動勢力捲土重來,反宗教改革運動愈趨猖獗,特別是以德國為主要舞臺展開的歐洲歷史上第一次國際性戰爭。
三十年戰爭(16181648),把德國變為歐洲列強血腥廝殺和瘋狂掠奪的屠場,使德意志民族經受了一場空前的浩劫,使德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上落後於當代先進國家達兩個世紀之久。並給德國民族美術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木又注實回大可是,十六世紀後半葉至十七世紀的德國美術決不是如許多藝術史家所說的似乎「陷於長期停滯」,甚至被描繪成「一片空」。
在這個災難深重的年代裡,卻產生了漢司·薩克斯、約翰白菲沙爾特和埃爾斯海默爾這樣一些出色的文學家和畫家;他們堅持祖國統一,反對封建反動,要求正義和平的進步的愛國主義傳統,則為十七世紀優秀的後輩所繼承。只需提及馬·奧庇茨、羅高·莫色洛史特別是格裡美爾豪生及其具有世界意義的小說<冒險的西木卜裡其西木斯》,它發揚了十六世紀民間諷刺文學的傳統,生動地描寫了三十年戰爭時代的社會面貌和各色各樣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這場非正義戰爭的掠奪性質——就足以說明了。在美術上,則有贊德拉爾特(1600—1688)等藝術家,也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為德意志民族畫派的進一步發展開拓著新的道路。
曾被施洛塞爾稱為「德國巴羅克之超級能手」的贊德拉爾特,受過多方面的藝術教育,他在義大利遊學期間與十七世紀義大利畫家列尼·多米尼基諾;法國的普珊並肩競技而毫無遜色同時,他還成為法國古典主義風景畫家洛蘭研究羅馬風景的引路人。法排表木又主文人回的升加除了肖像畫、歷史畫和大量的銅版組畫創作外,贊德拉爾特也對古代文物表現出巨大的興趣,其研究成果則是出版了裝幀精美附有插圖的《德國學院》一書。其中有關當代畫家生平傳記及作者旅歐見聞的部分是具有重要史料價值的。畫家生前曾在紐林貝克城為阿·丟勒樹立了一座紀念碑,這突出表明贊德拉爾特力求復興德意志民族畫派過去光榮的心願,但是,這樁心願只有在經歷了漫長且艱難的創作探索之後,才由十九世紀後半葉的偉大的德國現實主義藝術家所實現。
到了十八世紀,德國建築是遠遠走在繪畫前面的。古典主義雖然在德國奠定了理論基礎,但卻在法國被賦予了新的革命內容,在達維特的以歌頌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為主旨的美術創作中開出了燦爛之花。十八世紀德國古典主義儘管曾在全歐享有聲譽一由於德國的封建分裂和資產階級的軟弱——它依舊停留在對古代世界藝術美的單純仰慕和學究式的研究上。它在理論上的代表是溫克爾曼及其《古代藝術史》,創作上則有凱斯典斯和門格斯。
安東·拉飛爾·門格斯(1728—1779),作為新古典主義運動首領之一,具有廣泛的聲譽。他自幼家學淵源,後又接受了羅馬的古典藝術教育;與溫克爾曼的交往導致兩人共同編纂《別裡維德爾所存雕像之描述》一書,並促使他和對古代藝術遺產持某種批判態度的法國雕刻家法爾孔奈展開公開的論戰。門格斯讚頌古希臘雕刻的「優美的比例,理想的美,身姿之輕盈,完美和協調的風格,骨骼和肌肉的知識,深刻的表現力,性格的生動和傳神…在任何光照下都顯得美妙如生……」。
總之,他認為對希臘的熱情活在哪裡,那裡的藝術就會繁榮並達於完善,反之就會趨於衰落和平庸,而藝術家的任務就在於模仿在前人那兒發現的最好的部分,而使自己的作品受到如已故大師所享有的同等的尊重和歡迎。門格斯對拉斐爾的壁畫《雅典學院》的臨摹和他的主要大型作品《帕爾納斯》之創作則是其藝術箴言的具體體現。無怪溫克爾曼將門格斯稱譽為「古代精神在藝術中之真正代表」,事實上他在德國(薩克森)、義大利、西班牙,甚至法國都被視為新古典主義流派油畫的巨匠。當法國革命古典主義領袖達維特在義大利學習時,亦曾受到門格斯創作的影響,但是只有在法國達維特才收穫了豐碩之果。
十九世紀前半葉,那查列派的浪漫主義畫家約翰·弗裡德裡希·奧韋爾貝克(1789—1869)和丟森多夫、慕尼黑、柏林美術學院院長彼得·馮·科內利烏斯(1783—1867)曾獨霸德意志畫壇。曾被歌德稱之為「病態的流派」,缺少法國浪漫主義者所具有的革命氣質和民主精神,而更多地傾向於復古和中世紀的神秘主義。特別是科內利烏斯使那查列派與古典主義合流,創立了正統的德國學院派美術,作為官方美術代表的影響較之宗教主題繪畫自由得多的浪漫主義風景畫,使對大自極大。
然景物的真實寫照與作家的幻想,有時甚至與抽象的寓意象徵融會一體,形成具有較深邃意境的獨特風格的北歐畫派的風景畫。這在菲力普·奧託·龍格(1777—1810)的《晨》(1808年,漢堡博物館藏)和卡斯帕爾·達維德·弗裡德裡希(1774—1840)的《二人賞月圖》(1819-1820,德勒斯登畫廊藏)中表現得尤為淋漓盡致。
但是,這一時期德國的現實主義卻還沒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到了三十年代,情勢發生了變化,德國開始了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獲得較大的發展,新興的無產階級已嶄露頭角。法國七月革命的爆發,對於四分五裂的德國的共和運動是一次強大的推動,在德國各地資產階級民主派掀起了爭取國家統一共和的政治運動。
大家是否有建議或者補充呢?歡迎小夥伴們給小編留言!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