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預告】德國藝術在中國 如何被分布在七個美術館裡?

2020-12-15 雅昌藝術網20201029

▲《「德國8」德國藝術在中國》海報(設計:紀玉潔)

導言:北京七大美術館聯手,將在9月15日、16日和17日3天時間裡陸續呈現一場德國當代藝術迄今在中國最大規模的一次展示。

這場名為《「德國8」德國藝術在中國》的展覽,囊括了德國1950年代至今最具影響力的55位藝術家的近320組作品,作品時間跨度從20世紀中葉一直跨越至今,涵蓋油畫、水彩、素描、雕塑、裝置、攝影和新媒體等多種形式,全面展示德國戰後藝術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名家和當今活躍的藝術界領軍人物、高校和青年藝術家的代表作品,呈現德國藝術從1950年代至今經歷的不同風格與潮流。

布展現場現場

參展的作品來自國杜伊斯堡庫珀斯米爾勒藝術博物館、德意志銀行、漢堡戴希託美術館、雷克林豪森美術館等公共博物館、畫廊和私人收藏的藝術傑作,也有直接由參展藝術家本人提供。本次「德國8」將以7個既彼此獨立又相互關聯的學術主題展,分別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太廟藝術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紅磚美術館、今日美術館、元典美術館和白盒子藝術館獨立呈現。

看下這七大美術館將如何,既獨立又相互關聯的呈現這場德國當代藝術的盛宴: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藝術之規」德國當代藝術】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藝術之規」德國當代藝術》海報(設計:紀玉潔)

展覽時間:2017.9.16—10.29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以「藝術之規」為主題,將呈現17位藝術家的近90組作品。這17位世界範圍內具有影響力的藝術家,在當代繪畫、攝影、裝置和觀念藝術等方面都表現出多樣的藝術觀點和創作語言,展覽可以看到推動德國當代藝術持續發展的革新精神,及對「藝術自由」的表述。

全球化背景下的德國和中國當代藝術發展論壇 海報(設計:紀玉潔)

另外,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也將於9月18日舉辦《全球化背景下的德國和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學術論壇。屆時,將有瓦爾特斯邁林(Walter Smerling)、費迪南烏爾裡希(Ferdinand Ullrich)、迪特戎特(Dieter Ronte)、彼得艾登(Peter Iden)、範迪安、許江、朱青生、王璜生、張子康來進行主旨發言。

並有烏韋科斯基(Uwe Kowski)、安德裡亞斯穆埃(Andreas Mühe)、卡塔琳娜西維爾丁(Katharina Sieverding)、麥可塞爾斯託夫(Michael Sailstorfer)、賽巴斯蒂安裡默(Sebastian Riemer)參與圓桌討論。

Franz Ackermann 弗朗茨阿克曼

Mental Map: CleverShopping 精神地圖:聰明的購物

mixtechnical on paper 紙面混合媒體

13 x 19 cm 2001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Deichtorhallen Hamburg / Sammlung Falckenberg感謝藝術家和漢堡戴希託美術館 /法爾肯貝爾格收藏

Horst Antes 霍斯特安特斯

Gelber Zaun (Yellow Fence) 黃籬笆

acrylic on cardboard 紙面丙烯

95.5 x 69.5 cm 1978

Sammlung Würth (Collection Würth) 伍爾特收藏 Wurth Collection

VG Bild-Kunst, Bonn 2017 VG 圖像藝術,波恩2017

Stephan Balkennhol 史蒂芬巴爾肯霍爾

7 Figuren mit Haus (7 Figures with house)7個帶房子的人像

wawa-wood 白梧桐木材

per figure 每件人像: 48 x 15 x 11 cm base 底座: 169 x 35 x 25 cm

2005/2006

Würth Collection伍爾特收藏

Photo: Volker Naumann, Schnaich 攝影:沃克瑙曼,舍奈昔

這17位藝術家源於好奇心和對開拓進取的熱愛,在觀點碰撞和激烈交鋒中不斷前進。例如旅行藝術代表之一弗朗茨·阿克曼的旅行記錄拼貼繪畫;霍斯特·安特斯介乎具象和抽象之間的、具有藝術歷史特徵的繪畫作品;史蒂芬·巴爾肯霍爾用超寫實手法表現人物、動物,甚至是建築,創造出獨特的彩繪木雕。

Abraham David Christian亞伯拉罕大衛克裡斯蒂安

Ohne Titel (Untitle) 無題

paper, plaster, painted 紙、塑料著色

44 x 32 x 32 cm 1986

Museum Küppersmühle, Duisburg, Strher Collection MKM庫帕斯米爾勒美術館 杜伊斯堡,施特約爾收藏

Photo: Thomas Struth, Düsseldorf 攝影:託馬斯施特魯特,杜塞道夫

亞伯拉罕·大衛·克裡斯蒂安糅合脆弱性與穩定性,利用它們微妙的平衡關係創造獨具韻律的靜態雕塑;著名觀念藝術家漢納·道波溫通過文字和影像的方式表達「轉錄」有形的時間;還有被德國藝術圈公認的頑童馬丁·基彭伯格關注現實,但他憤世嫉俗又詼諧幽默。

Jrg Immendorff 約爾格伊門多夫

Between Tragedy and Comedy 悲喜劇之間

oil on canvas 布面油彩

250 x 250 cm 1997

Estate of Jrg Immendorff, Courtesy Galerie Michael Werner Mrkisch Wilmersdorf, Kln & New York 約爾格伊門多夫地產,感謝米歇爾維爾納畫廊,麥爾克什韋爾默斯多夫,科隆和紐約

伊門多夫作為一位具有批判精神的「社會觀察者」,他的畫作不僅描繪了藝術家的世界,也描述了諸多社會問題,他通過藝術作品來表達和傳播他的社會政治觀點,發揮藝術在各個方面的積極作用。

Daniel Richter 丹尼爾裡希特

Phienox 菲諾克斯

252 x 368 cm 2000

Deichtorhallen Hamburg / Sammlung Falckenberg漢堡戴希託美術館 /法爾肯貝爾格收藏

丹尼爾·裡希特繪畫中的圖像充滿了精神層面的內容,可以被看作是對事物狀態的主觀反映。他的作品也常常包含諸多對紀實攝影、藝術史和時事的暗指,致力於解決社會現實和政治生活中的問題。

Albert Oehlen 阿爾伯特奧倫

Ohne Titel (Spiegelbild) [Untitled (Miirror Image)] 無題(鏡面圖像)

oil, lacquer, mirror on canvas 布面油彩、漆、鏡子

200 x 240 cm 1986

Hubert Kiecol 休伯特基科爾

Der nchste Tag (The Next Day) 第二天

Concrete, wood,33 Betonhuser, 1 Tisch 混凝土、木頭,33座混凝土房子,1張桌子

103 x 120 x 75 cm 2005

Akademie-Galerie - Die Neue Sammlung, Düsseldorf杜塞美院美術館——新收藏,杜塞道夫

阿爾伯特·奧倫精彩的新表現主義手法,以及休伯特·齊科爾將建築的空間特性運用在裝置作品中的方式,從語言和材料的多樣性探索層面體現了德國藝術家對藝術自由的探求。展覽中的一批女性藝術家,將人類自身作為創作主題的實踐方向,例如卡塔琳娜·弗裡茨詼諧的裝置藝術,以及羅斯瑪麗·特洛柯爾的「編織」作品都是她們藝術思考的生動體現。

【 太廟藝術館:「記憶的痕跡」德國當代繪畫傑作】

▲太廟藝術館:《「記憶的痕跡」德國當代繪畫傑作》海報(設計:紀玉潔)

展覽時間:2017.9.18—10.20

《記憶的痕跡——德國當代繪畫傑作》展出10位德國當代藝術史最具影響力的領軍人物、藝術大師的力作。太廟藝術館執行館長嶽潔瓊表示,這次展覽「對加強太廟藝術館在學術研究、社會教育和文化交流方面的能力都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是太廟藝術館歷史上一次裡程碑式的展覽。」

例如有喬治·巴塞利茲讓他的家人通過其經典的倒置肖像系列,安塞姆·基弗的大幅作品可以同時從歷史和當代的角度切入解讀,西格瑪·波爾克將社會歷史題材的繪畫發展成為一種全新的大眾藝術,此外,還有約瑟夫·博伊斯、格哈德·裡希特、馬庫斯·呂佩爾茨、昆特·福爾格、A.R.彭克、尼奧·勞赫和昆特·約克這幾位享譽世界的德國藝術家的作品。

▲Joseph Beuys 約瑟夫博伊斯

Ohne Titel (Untitled) 無題

color on b/w photography 照片著色

15.7 x 23.5 cm 1974

Viehof Collection – formerly Speck Collection費霍夫收藏,前斯派克收藏

VG Bild-Kunst, Bonn 2017 VG圖像藝術,波恩2017

Photo: Egbert Trogemann攝影:艾格博特特洛格曼

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是當代世界藝術史上最重要、最具國際影響力,也是創作最多樣化的德國藝術家之一。他的表達似乎從不受任何限制,素描、水彩、大地藝術、總體藝術、電影等等,體現了他的「廣義藝術」的概念。本次側重展出其繪畫作品,因為無論從人類學、藝術史還是科學的視角,繪畫都是研究博伊斯核心藝術態度的主要載體。博伊斯認為,人人都是藝術家。因此他作品是藝術對日常生活的介入與思考。

▲Gerhard Richter 格哈德裡希特

Sekretrin (Secretary) 女秘書

150 x 100 cm 1963

Leihgabe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 Sammlung Zeitgenssische Kunst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當代藝術收藏

Gerhard Richter格哈德裡希特

Photo: Foto Sachsse, Bonn 攝影:薩克賽攝影,波恩

此次展出格哈德·裡希特作品,遵循了其認為的「繪畫是繪畫的唯一主題」的原則,他不斷嘗試創新讓其創新風格和題材不斷在國際上獲得大獎。在60年代的照相現實性畫中,他通過樣板的媒體性質與繪畫融合,突出的特徵是照相性的灰色及主題的不清晰性,而1963年畫的「秘書」肖像便是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Anselm Kiefer 安塞姆基弗

Hortus Philosophorum霍頓哲學

Acrylic, emulsion, oil, shellac,plaster, gold leaf, metal, salt and sediment of electrolysis on photograph mounted on canvas 布面丙烯、乳膠、油彩、蟲膠、石膏、金葉、金屬和鹽

330 x 570 x 65 cm 2014

私人收藏Private collection

Charles Duprat / Anselm Kiefer 查爾斯度普特/安塞姆基弗

安塞姆·基弗是德國新表現主義代表人物之一,他也是一個同時走向兩個方向的藝術家:踏進過去,邁向未來,此次展出的作品能夠明顯地展示這一點。他的作品常以聖經、北歐神話、華格納的音樂和對納粹的諷刺為主題,並大量使用稻草、灰土、蟲膠、石頭、模型、照片、版畫、沙子以及鉛鐵等金屬元素,滲透著對歷史及文化的反省和思考。

▲A.R.Penck A.R.彭克

Polnischer Reiter 1(Polish Rider 1) 波蘭騎士之一

Dispersion/Leinwand (Dispersion /canvas)布面混合色彩

200 x 280 cm 1983

Privatsammlung über Neues Museum Nürnberg 紐倫堡新美術館私人收藏

Photo: Joachim Fliegner, Bremen 攝影:約阿希姆福林格尼

A.R.彭克參與創造了德國新表現主義美術潮流,在原來表現主義的基礎上,參照未來主義﹑形而上畫派的表現語言,吸收了50年代以來一些流派的手法,使現代藝術具有新的反叛精神,被認為是1980年代的新表現主義之父。他運用不同的文字系統和圖像符號,組成類似洞穴壁畫和象形圖風格的圖像,彭克的作品讓人聯想起各種文化與時代。

▲Gunther Frg 昆特福爾格

Ohne Titel(Untitled) 無題

acrylic on canvas 布面丙烯

195 cm x 210 cm x3 2010

Estate Günther Frg / Suisse; Galerie Brbel Grsslin, Germany

Estate Günther Frg, Suisse Foto: Bernhard Strauss, Freiburg君特福爾格地產/ 瑞士;貝爾博格拉斯林畫廊,德國

▲Georg Baselitz 喬治巴塞利玆

Knaben III (Boys III) 男孩們3號

200 x 162 cm 1998

喬治·巴塞利茲是德國最著名的在世藝術家之一,職業生涯跨越50多年。他的作品一貫挑戰主流藝術,圍繞著集體,歷史和個人的主題。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他嘗試用一種「形象倒置」的方法創作繪畫,強烈的色彩和寬大而粗獷的筆觸渲染出獨特的畫面形象。本次展出的便是喬治·巴塞利茲以家人的形象創作的倒置肖像系列。

▲Sigmar Polke 西格瑪波爾克

Hutchenspieler (Thimble-Rigger) 帽子玩家

oil, synthetic resin on polyester fabric 聚酯織物上油彩和合成樹脂

117 x 137 cm 1996

Speck Collection斯派克收藏

德國新表現主義代表藝術家西格瑪爾波爾克(Sigmar Polke 1941-2010)被公認為是二戰後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他從一個藝術家的角度無時不刻地關注著藝術圈和社會的發展,並用豐富的隱喻手法再現政治事件。

▲Gunther Uecker 昆特約克

Momento Mori 謹記死亡

phtography, nail and color on chipboard刨花板,照片,釘子,油彩

70x100x4.5cm 2003

Private collection 私人收藏

VG Bild-Kunst, Bonn 2017

Photo: Herbert Koller胡伯特科勒

昆特·約克是跨界的「先驅」,上世紀60年代早期,空間、光、肢體的動作等都是約克作品中的基本元素,而釘子成了他的標誌。在約克的作品中,釘子象徵著不同的層次——它提示了一種身體被傷害的感覺,而幾乎總是成序列存在的方式則體現了數學的原則。

▲Markus Lupertz 馬庫斯呂佩爾茨

Arkadien - Amor droht(Arcadia – Cupid threatens)阿卡迪亞州--愛神丘比特的威脅

mixed technique on canvas 布面混合媒介

200 x 162 cm 2013

Galerie Michael Werner, Mrkisch Wilmersdorf, Kln und New York

Markus Lüpertz, Courtesy Galerie Michael Werner Mrkisch Wilmersdorf, London, New York米歇爾維爾納畫廊,麥爾克什韋爾默斯多夫,科隆和紐約

Markus Lüpertz, VG Bild-Kunst 2017馬庫斯呂佩爾茨,VG圖像藝術,波恩2017

Photo: Jochen Littkemann 攝影:約亨裡特科曼

馬庫斯·呂佩爾茨繪畫作品的核心主題是文化史語境下的神話形象,無論在繪畫還是雕塑中,呂佩爾茨都有意識地運用抽象和具象的相互關係。本次展出的《烏洛諾斯》就是這種藝術信念的證明,也很好地展現了他糅合繪畫和雕塑的實踐路徑:「我的任務是繪畫,同時,作為一名畫家,我也要去創造雕塑,完成這種連接就是我的追求。」

▲Neo Rauch 尼奧勞赫

Hndler I(Trader I)商販之一

115.5 x 70.5 cm 1999

Sammlung Deutsche BANK德意志銀行收藏

courtesy Galerie EIGEN+ART Leipzig/Berlin und Zwirner, New York/London, VG Bild-Kunst, Bonn 2017感謝埃根+藝術畫廊,萊比錫/柏林,VG 圖像藝術,波恩2017

柏林圍牆拆除之後,德國藝術的領軍者也換成了更年輕一代的藝術家,尼奧·勞赫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把自己的形象世界與互相取代、滲透、重疊的夢境進行比較,他借鑑藝術史、漫畫、波普藝術,巧妙地用不同的故事情節引導觀者,並從生活的各個領域汲取主題和靈感,也被認為是風格主義拼貼藝術的接班人。

七大美術館聯手呈現德國當代藝術,小編已帶領大家欣賞過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以及 太廟藝術館。

由於 篇幅所拘 , 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 紅磚美術館、今日美術館、 元典美術館、 白盒子藝術館五大美術館的德國當代藝術之旅, 請跟隨小編一 起點擊 文末閱讀原文 查看 。

編輯:陶一博

相關焦點

  • 在有中國紅牆壁的內蒙古美術館裡,欣賞你未曾見過的美術作品
    藝術源於生活也高於生活。接觸藝術作品能夠陶冶情操,啟迪心靈。午後閒暇時刻,你是否想來美術館走一走,去感受一次藝術的薰陶。慕瀟桐這就帶你觀賞內蒙古美術館。內蒙古美術館位於呼和浩特市新城區,它是一座新館,建立以來,很受外國遊客和熱愛美術的朋友們歡迎。
  • 用版畫復刻童真,「美術館裡上美術課」 潤物無聲
    中國是版畫的故鄉,上海是新興木版畫的發祥地,徐匯藝術館正在展出的第六屆「上海銅版畫展」——國際美柔汀特展,則是將銅版畫中的「貴族」——美柔汀技法介紹給中國觀眾,儘管這種藝術形式並不算太普及,但對藝術創造上沒有束縛、充滿想像力的孩子們來說,看大師作品,聽老師講課,在參展藝術家指導下親身體驗版畫復刻,這樣的美術館體驗是不是很奇妙呢?
  • 廣州拍照 | 藏在美術館裡的最美角落!
    很少有見到開在美術館裡的咖啡館,周末打卡了廣東美術館,一進門口,就能看到左手邊的咖啡店。·屋外綠植茂密,環繞著藝術氣息的雕塑,那碩大透明的玻璃窗,午後陽光透過玻璃,照進屋裡,不經意間,拼湊成了美術館裡「最美」的地方。·因為一二樓正在布置新展覽,這個最美角落暫時無法開放,而我只能靜靜地看著那舒服的走廊發呆了!·️溫馨提醒:進館門票免費,需要帶身份證哦~
  • 美術館裡的「療愈藝術」,開啟藝術與內心的交流
    上海劉海粟美術館的「藝術社區在上海:案例與論壇」展覽 落幕後,展覽期間舉行的工作坊等公教活動成果,近日以展覽形式在展館展出。展覽以「情緒地圖:共享療愈藝術工作坊」「故事商店」「豆本工作坊」三項活動為切入點,試圖通過藝術走入每個人的內心故事。
  • 「美術館裡的家」:2020「儷喬X永樂」藝術地產新品發布會圓滿落幕!
    嘉年華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是中國公開上市的大型旅遊、酒店及零售綜合項目營運商,包括主題公園、酒店、品牌直營購物中芯、餐飲、會展、休閒娛樂及康樂設施。致力於締造具有國際標準和品質的住宅範本,築就高端地產典範。永樂文化公司永樂文化是服務於高端藝術領域的綜合型文化藝術公司。
  • 博物館美術館裡的書店,誰點亮了誰?
    博物館、美術館裡開出的書店,有助於轉變展陳的理念。曾經,在公眾心目中,美術館是供專業藝術家服務的場所,也因此遮蔽了美術館的基本屬性和根本作用,讓公眾對美術館產生一種距離感。
  • 追溯德國對當代藝術的影響,南藝美術館「重整德國藝術立場」
    「重整 | 德國藝術立場」是一場對9位20世紀最為重要的德國藝術家們的大型回顧展,近日於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開幕,展覽自上世紀藝術歷史的重要節點起,追溯德國藝術在文化與歷史層面對當今藝術世界的影響。在目前國內藝術生態的大背景下,如何避免商業市場因素對學術獨立的影響,如何守護藝術高校辦展的公共性、倫理底線、學術規範?
  • 當代藝術的「中國表現」如何?這個展覽或許能提供答案
    當代藝術的「中國表現」如何?「中國表現」第一回展開幕現場嘉賓合影本次展覽共展出繪畫、雕塑、行為藝術等作品130餘件,作品聚焦全球化視野的當下,中國藝術回歸本土文化,重構與再彰顯傳統表現性藝術資源,探索藝術新的表達內容與形式。
  • 【回顧】2016年中國玻璃藝術展覽
    很幸運的是,2016年透明書籤直接或者間接地參與了其中幾個重要展覽的執行策展、布展,以及介紹的工作,其中有天元玻璃藝術節、韓熙個展、中國第三屆工藝美術雙年展、中國傳統手工藝玻璃燈工作品展、中國美術學院玻璃藝術專業十周年展等等。
  • 上海K11「在美術館裡做商業」 創商場經營新模式
    商場與藝術展覽,這兩者原本並無太大關聯,而如今已進入了蜜月期,尤其當實體商場越來越受到電商的衝擊時,文化與商業的融合已被實體店視作改變其「網店線下展廳」窘境的良方。其中,位於淮海路上的K11藝術購物中心,始終秉持「在美術館裡做商業」的理念,打造新型商業模式。
  • 感受湘土之美 6月到湖南美術館裡體驗民間美術
    6月7日,湖南美術館舉辦《湘土之美——湖南美術館裡的民間美術》之剪紙藝術公共文化教育活動。紅網時刻6月7日訊(記者 胡邦建)6月7日,湖南美術館舉辦《湘土之美——湖南美術館裡的民間美術》之剪紙藝術公共文化教育活動,邀請親子家庭和小朋友們與非遺傳承人老師一起體驗剪紙藝術,感受傳統文化。本次公共文化教育活動圍繞剪紙藝術的主題,以美育課堂和藝術沙龍的形式展開。
  • 韓國第一個兒童視覺藝術慶典 江原兒童國際美術展覽
    以江原道的環境和認同感為基礎,通過藝術將兒童的無限想像力和純真感與世界接軌的韓國第一個兒童視覺藝術慶典----2020江原兒童國際美術展覽正式開幕!打開兒童想像力的2020江原兒童國際美術展覽的主題為「連接綠色:GREEN CONNECTION」。綠色(Green)意味著江原道的環境自然和諧,連接(Connection)則是跨越地域象徵和平。以象徵和平願望和自然的江原道認同感為基礎,通過蘊含著兒童純真和無限的想像力的慶典,將綠色蘊含的情感和世界相連接。
  • 中國美術學院展覽預告|丘山明志系列展—劉曉東繪畫作品展
    >開幕時間2020.12.4周五 / 1:00 PM展覽地點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夢園教學區3號樓一樓展廳浙江省杭州西湖區轉塘夢園路18號主辦單位中國美術學院專業基礎教學部策展人仇世傑 胡曉東 學術主持佟 飈 鄭端祥 李 沐
  • 徐小晴 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油畫系
    1992年出生於中國大連,2011—2015年就讀於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2015年保送為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生,2016赴法國巴黎藝術城交流學習,現居於杭州。參展與獲獎2018年獲得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創作銅獎《迷蹤》《下山的階梯》入選第四屆保利「學院之星」展覽(浙江義烏)
  • 美術館裡的音樂會
    在這場美術館裡的音樂會,觀眾可進入演奏區域,近距離地看到演奏家的演出、感受他們的情緒和流淌而出的音樂,進而感受音樂與數字藝術相結合帶來的全新體驗。 新華社記者 任瓏 攝11月6日,上海交響樂團的單簧管演奏家在無界美術館演奏。新華社記者 任瓏 攝11月6日,上海交響樂團的小提琴演奏家在無界美術館演奏。
  • 德國哈雷藝術與設計學院手工書籍設計藝術展開幕
    2010年3月4日,「藝術書籍德國設計」(Book Art Made In Germany)德國哈雷藝術與設計學院手工書籍設計藝術展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開幕式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視覺傳達系主任馬泉主持,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鄭曙暘致辭、德國哈雷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薩賓娜·高爾德(Sabine Golde)女士致辭。
  • 2020中國體育文化博覽會美術作品展覽徵稿啟事
    由國家體育總局、中國奧委會主辦的2020中國體育文化博覽會將於11月27日至29日,在廣州·保利世貿博覽館舉行。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慶祝新中國成立71周年,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充分展示體育事業發展成果,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和奧林匹克精神,繁榮體育美術創作,促進體育文化事業發展,本屆博覽會將以「健康中國 體育力量」為主題,在體育文化展區舉辦體育美術作品展覽,現面向社會廣泛徵集作品。
  • 藝術之旅:在15個海外展覽中感受古今中國藝術
    此前在5月開幕的展覽「中國:鏡花水月」和盛大的Met Gala引起的廣泛討論才剛剛平息,前往「鏡花水月」展廳親自感受這場有關中國的華麗幻想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這場由大都會時裝學院(Costume Institute)與亞洲藝術部合作的展覽展出了眾多以中國藝術為靈感的時裝設計及西方和中國導演的電影作品。
  • 趙麗宏新作在靜安圖書館藝術分館首發,一家美術館裡的圖書館
    靜安區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區文化和旅遊局黨委副書記、局長陳宏,上海作協副主席趙麗宏為藝術分館揭牌。本文圖片由主辦方提供大眾眼中的藝術閱讀總是有些曲高和寡,如何拉近兩者的距離?或許可以在靜安區圖書館藝術分館裡找到答案。
  • 這個德國藝術家探討了藝術和語境
    3月23日至5月26日,德國藝術家託比亞斯雷貝格(Tobias Rehberger)的首個中國個展「如果你的眼睛不用來看,就會用來哭」在上海外灘美術館舉行。雷貝格曾獲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他的創作橫跨設計、建築、觀念藝術等不同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