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濟宗朗目派法脈傳承源流

2020-12-18 佛祖源流

朗目禪師,曲靖李氏子,法諱本智,初號慧光,祖先為金陵人,後徙居滇南。生而倜儻不群,負出塵之志。曲靖城有朗目山,朗目的父親白齋和尚出家在此居住。朗目十二歲時,即往依父親出家,他於弱而慧,性格難馴,白齋窘之,後來朗目性格漸改,白齋為之剃染,並且先後信在雞足山和省城等地。

臨濟宗第二十九世朗目本智禪師

朗目在外行腳,遇見黃道月舍人,與語投機,黃道月舍人為更其號,曰朗目。白齋捨棄家產,專心修行,以華嚴為業,勤勇念知。他攜朗目住雞足山,住會城期間,以師徒身份,聞燻發起華嚴法界,朗目因之聞燻,為終生從事華嚴打下基礎。

朗目十九歲受具,常以生死大事為懷,切志向上。白齋將離世,朗目前去看望請益,白齋告訴他:「是惡知不旦暮為人也。」這是激發朗目要一心向上,不要安於現狀,做寄人之下之人。朗目於是發憤,決志操方,北遊中原,遍歷五臺山、峨眉山、天台山、少室山等名山,參訪知識,足跡半天下,氣吞諸方八九矣。南北法門諸大老,若伏牛之大方、印宗,南嶽之無盡,廬山之大安,薊門之遍融、月心,皆一時教禪師匠。鹹及其門,經爐冶鉗錘,故若宗若教,得其指歸。第於參究己躬一著,以未悟為切,於是立禪一十二載,始得心光透露,由是機辯自在,但是仍未得到滿意的回答。

當時天目蘭風真定禪師在江淮之間,聲名大著。朗目慕其名,到安徽拜謁。經過蘭風的啟發與栽培,朗目最終悟到了「見佛了生死」的境界,放光出入,獲得了「聚林白眉」的稱號。後遷六安新中峰山華嚴寺,又與陶誼為莫逆之交,陶誼遷廬州,創鏡心精舍供朗目居住。萬曆甲午,朗目受邀到安徽浮山金谷,飄然一衲,掛搭菩提場中。悲仰請加者,累月像成。

浮山華嚴寺是宋代高僧法遠圓鑑禪師住錫之所。法遠曾以「浮山九帶」聞名於禪門,所謂「九帶」,就是「佛正法眼帶,佛法藏帶,理貫帶,事貫帶,理事縱橫帶,屈曲垂帶,妙葉兼帶,金針雙鎖帶,平懷常實帶」,這是用華嚴與禪宗的原理來統一禪宗的理論。

本智慧光禪師

明正統十年(1445)古庭善堅禪師居住在華嚴寺。古庭是明代有名的高僧。天順年間,古庭再來浮山華嚴寺住錫,大興法道,從化者眾。古庭後來離開浮山,明弘治六年於昆明圓寂。古庭所在的華嚴寺不久就塌廢了,到了朗目所在的時代,浮山寺已經只有廢墟存在了。朗目利用自己的威望,在當地長官劉東星的支持下,重新修復華嚴寺,被認為是古庭再造,受到高度讚揚,被尊為「中興尊宿」。

他在華嚴寺廣交權貴,修好寺廟後,北入京師拜見慈聖皇太后,請得頒印施大藏經而歸。他得到了沈王朱模的支持,沈王將他請入存心殿,設香作禮,請問法要。又執弟子禮,資禮供奉甚厚。同時他又與文人廣接,朝廷許多士大夫都與他親近,形成了一個「浮山優婆塞者」群體,在全國有廣泛的影響。

臨濟宗法卷

臨濟宗西天曆代祖師

臨濟宗東土歷代祖師

臨濟宗朗目續派傳承

臨濟正宗法脈傳承

第一代臨濟義玄禪師

第二世興化存獎禪師

第三世南院慧顒禪師

第四世風穴延沼禪師

第五世首山省念禪師

第六世汾陽善昭禪師

第七世石霜楚圓禪師

第八世楊岐方會禪師

第九世白雲守端禪師

第十世五祖法演禪師

第十一世圓悟克勤禪師

第十二世虎丘紹隆禪師

第十三世應庵曇華禪師

第十四世密庵鹹傑禪師

第十五世破庵祖先禪師

第十六世無準師範禪師

第十七世斷橋妙倫禪師

第十八世方山文寶禪師

第十九世無見先睹禪師

第廿十世無聞智度禪師

第廿一世古拙昌俊禪師

第廿二世無際明悟禪師

第廿三世楚山紹琦禪師

第廿四世性空聞禪師

第廿五世月潭寂澄禪師

第廿六世無聞性愷禪師

第廿七世默庵慧聞禪師

第廿八世蘭風真定禪師

第廿九世朗目本智禪師

傳朗目續派臨濟正宗

第一世朗目本智禪師

第二世朗目圓湛禪師

第三世朗目佛慧雲巖禪師

第四世朗目智遍一休禪師

第五世朗目真燦禪師

第六世朗目淨仲禪師

第七世朗目常慧純義禪師

第八世朗目明王自成禪師

第九世朗目方丈禪師

第十世朗目廣如禪師

第十一世朗目洪穎悟真禪師

第十二世朗目照昆宣侖禪師

第十三世朗目普明禪師

第十四世朗目度華禪師

第十五世朗目一達性福禪師

第十六世朗目乘科明道禪師

臨濟宗派

本圓佛智 真智常明 方廣洪照 普度一乘

德見心體 覺海澄明 慧光三昧 信解行願

法惟聖師 開示悟入 持戒護根 宏宣妙證

臨濟宗朗目派序

本派由臨濟正宗,第二十九世浮山朗目本智慧光禪師,演雲南曲靖祖庭朗目山朗目法脈十六字,明萬曆皇帝御封,朗目正宗明道繼承乘字續演三十二字諸山尊宿稽首之。

相關焦點

  • 臨濟宗朗目派法脈傳承源流
    臨濟宗第二十九世朗目本智禪師朗目在外行腳,遇見黃道月舍人,與語投機,黃道月舍人為更其號,曰朗目。白齋捨棄家產,專心修行,以華嚴為業,勤勇念知。朗目慕其名,到安徽拜謁。經過蘭風的啟發與栽培,朗目最終悟到了「見佛了生死」的境界,放光出入,獲得了「聚林白眉」的稱號。後遷六安新中峰山華嚴寺,又與陶誼為莫逆之交,陶誼遷廬州,創鏡心精舍供朗目居住。萬曆甲午,朗目受邀到安徽浮山金谷,飄然一衲,掛搭菩提場中。悲仰請加者,累月像成。浮山華嚴寺是宋代高僧法遠圓鑑禪師住錫之所。
  • 雲南曲靖朗目山臨濟宗朗目派法脈簡述
    適逢盛世,政通人和,國泰民安,傳承佛之文化,再續朗目法脈,當代高僧明道禪師,續演朗目派32字:德見心體,覺海澄清,慧光三昧,行解行願,法惟聖師,開示悟入,持戒護根,宏宣妙燈。傳宗續派乃麒麟佛教界盛事,謹以勒石為記,傳承世代,丙申年季春翟應賢獎撰文,馬存英,釋普根,釋淨山審定。
  • 臨濟宗天童派法脈傳承源流之一
    >中興臨濟宗第三十世密雲圓悟禪師法嗣弟子臨濟宗天童派第三十一世五峰如學禪師,朝宗通忍禪師,石奇通雲禪師牧雲通門禪師,萬如通微禪師,浮石通賢禪師木陳道忞禪師,林野通奇禪師,費隱通容禪師石車通乘傳臨濟宗天童派第三十二世息乾行元禪師,眉庵行秀禪師,祇園行剛禪師養拙正明傳臨濟宗天童派第三十三世慧山海禪師諾諾行導禪師傳臨濟宗天童派第三十三世
  • 雲門宗法脈傳承源流
    雲門文偃禪師雲門宗源起青源系一脈,行思傳石頭,石頭傳天皇,天皇傳龍潭,龍潭傳德山,德山傳雪峰,雪峰傳文偃禪師,師住韶州雲門,這是雲門宗的傳承源流。到南宋時期,這個宗派開始逐步地趨於衰微,最後傳承就越來越隱微了。
  • 雲門宗法脈傳承源流
    雲門文偃禪師雲門宗源起青源系一脈,行思傳石頭,石頭傳天皇,天皇傳龍潭,龍潭傳德山,德山傳雪峰,雪峰傳文偃禪師,師住韶州雲門,這是雲門宗的傳承源流。到南宋時期,這個宗派開始逐步地趨於衰微,最後傳承就越來越隱微了。
  • 法脈傳承與「中國佛教史」
    因此,如何既遵循法脈傳承的原則,又與中國本土文化中的歷史意識相適應,在「佛教歷史」的敘述中釐清中國佛教的法脈傳承源流關係,實屬中國「佛教史學」中一個既迫切又重大的問題。近日讀到任宜敏先生所著的《中國佛教史》元、明、清系列的第三部《中國佛教史·清代》,欣喜地發現任先生在研究、寫作中竟已解決了這個大問題。
  • 臨濟宗在福建的分化發展
    五家當中惟有臨濟門庭最盛,成為禪宗主流,到了宋代,臨濟宗又分出黃龍、楊歧二派,合稱「五家七宗」。臨濟宗開宗以來,法派林立,龍象輩出,法脈不僅遍布神州大地,而且遠播海外,贏得「臨濟兒孫遍天下」之美譽。「五家七宗」中,又以楊岐派影響最大,法脈延續最久。儘管黃龍、楊岐兩派後來並歸於臨濟宗,但是閩中臨濟法源卻多系楊岐派一脈傳承。
  • 曹洞正宗博山系法脈傳承源流
    明代曹洞宗博山系無異元來禪師塔曹洞宗壽昌系法派源流偈曹洞宗博山系無異元來禪師嗣法弟子傳印長老為曹洞宗博山系立撰曹洞宗博山系法嗣弟子傳承曹洞博山系祖師無異元來禪師法嗣傳至今共計十四世第一世:雪磵道奉禪師(1591-1670),字雪磵,,建陽(今屬福建)龔氏子。
  • 曹洞正宗博山系法脈傳承源流
    明代曹洞宗博山系無異元來禪師塔曹洞宗壽昌系法派源流偈曹洞宗博山系無異元來禪師嗣法弟子傳印長老為曹洞宗博山系立撰曹洞宗博山系法嗣弟子傳承曹洞博山系祖師無異元來禪師法嗣傳至今共計十四世第一世:雪磵道奉禪師(1591-1670),字雪磵,,建陽(今屬福建)龔氏子。
  • 傳法—五臺山善財洞隆重舉行天台宗、臨濟宗傳法大典
    傳臨濟宗法卷法會現場合影留念合影留念 佛教在線山西訊  2015年9月25日,諸佛歡喜,龍天現瑞,五臺山善財洞隆重舉行天台宗第四十六代、臨濟宗第四十五代傳人能修法師傳法大典。在大眾虔誠恭誦「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號聲中,接法弟子分別至能修法師法座前展大具、長跪、合掌,能修法師將祖衣、天台宗法卷、掛珠等傳法信物傳於天台宗第四十七代傳人學意法師、慧海法師、果實法師、仁源法師、仁智法師等26人,並殷切付矚:善自護持,法脈延續,永遠流傳。
  • 明末臨濟宗天童系和磬山系的法脈
    臨濟宗天童系林野通奇法派傳承法卷1.臨濟宗天童系林野通奇法派傳承法卷2.臨濟宗天童系林野通奇法派傳承法卷3.臨濟宗天童系林野通奇法派傳承法卷4.明代,禪宗依然興盛,如《五燈會元續略.幾例》述臨濟宗在明代的盛況說:「臨濟宗自宋季稍盛於江南,閱元而明,人宗大匠,所在都有。」
  • 白雀庵悟貴禪人接曹洞宗第五十代法脈
    曹洞宗法脈:  禪宗南宗在唐朝後期傳播迅速,並發展成為禪宗的主流,到唐末五代時期,派生五個流派:臨濟、曹洞、溈仰、雲門、法眼,統稱禪門五宗,或稱禪門五家。五家當中流傳時間長、影響較為深遠的是臨濟宗和曹洞宗。
  • 臨濟宗楊岐派高僧白雲守端禪師
    楊岐方會臨終前,將臨濟宗楊岐派法脈傳給白雲守端。白雲守端得臨濟宗楊岐派法脈後,於「嘉祐四年(1059),辭遊廬阜(今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嘉泰普燈錄》卷四)並參謁了雲門宗下四世高僧圓通居訥禪師(1010-1071)。
  • 日本臨濟宗永源寺派
    明治13年(1880年)以前屬於東福寺派。永源寺位於日本滋賀縣神崎郡永源寺町(山腰上)。山號瑞石山。又稱飯高山、山上寺。為日本臨濟宗永源寺派之大本山。康安元年(1361),國守佐佐木氏賴皈依臨濟宗之寂室元光,並獻地建寺,元光遂為永源寺開山之祖。足利義滿亦贈地為寺領,頗受皇室尊崇。其後為織田信長燒毀。
  • 傳法—五臺山善財洞隆重舉行天台宗、臨濟宗傳法大典
    傳臨濟宗法卷法會現場合影留念合影留念 佛教在線山西訊  2015年9月25日,諸佛歡喜,龍天現瑞,五臺山善財洞隆重舉行天台宗第四十六代、臨濟宗第四十五代傳人能修法師傳法大典。在大眾虔誠恭誦「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號聲中,接法弟子分別至能修法師法座前展大具、長跪、合掌,能修法師將祖衣、天台宗法卷、掛珠等傳法信物傳於天台宗第四十七代傳人學意法師、慧海法師、果實法師、仁源法師、仁智法師等26人,並殷切付矚:善自護持,法脈延續,永遠流傳。
  • 答問:清淨的法脈傳承指什麼?
    網友提問:清淨的法脈傳承指什麼?經常看到有人強調法脈傳承的事,尤其是密宗和禪宗兩個領域的人。但我覺得,除了戒律的傳承不能斷以外,(比如藏傳和南傳沒有比丘尼,就是因為比丘尼戒斷了)義學方面,後人是可以接續的,不像某些門派說的法脈斷了就咋了咋了的。法嘉宗智回答比如某個人跑出來說,我的證量和六祖惠能一樣。我續接了六祖的義學。我們信不信?
  • 沒有法脈傳承,你只不過是在修身養性
    修行人都知道法脈的傳承至關重要,但是法脈的傳承又有著嚴謹規矩。根本無法得到真正法脈的傳承。身心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對治,又如何能夠接受法脈的傳承呢?即便傳了,也修不了。三種人是絕對不能傳法脈給他的。真正有傳承的法門不會讓你出偏差,更不可能走火入魔,修行中每個階段出現的不同境界,師父都會告訴你如何對治,如何度過這個階段。法脈的傳承本身就具有保護的力量,你得到了師父的法脈,師父就有責任保護你修行。但是如今很多自稱大師的自己都沒有完整的走完整個過程,就出來招搖撞騙,斷人慧根。在此奉勸修行人一定要加強心性的修養,保持一顆平常心。
  • 禪在原野,禪在山嶽,禪在城市|湖南的法脈奔流不息
    宋代著名臨濟宗禪師石霜楚圓在南嶽駐錫弘法,他的兩個弟子分別開啟了臨濟宗的黃龍派和楊岐派。 臨濟宗禪師慧南在南嶽修行,師從石霜楚圓,大悟後於洪州黃龍山創立黃龍派。 雲門宗和法眼宗的遠祖天皇道悟,在南嶽跟隨石頭希遷學法,其弟子有著名的龍潭崇信與德山宣鑑。可以說,南宗禪裡的絕大多數高僧,都曾在南嶽弘法學法。「五家七宗」都與南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論三平寺義中禪師的法脈源流
    三平祖師公(清代塑像)(三)義中禪師受學的法脈傳承義中禪師27歲受具戒後,肩錫雲遊,先後歷奉百巖懷暉、西堂智藏、百丈懷海及撫州石鞏(上鞏下革義中禪師受學師資傳承表如下:(1)義中禪師投宋州律師玄用出家,律師玄用是義中禪師的啟蒙老師。(2)達摩初祖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懷讓(南嶽)馬祖道一(洪州宗)章敬懷暉、西堂智藏、百丈懷海及撫州石鞏(上鞏下革)慧藏。
  • 臨濟宗的頓斷與直指
    入宋之後,禪宗五家,四家全滅,唯有臨濟宗,遍布天下,貫穿古今。問:源遠流長的禪門宗派,除了臨濟宗,不是還有曹洞宗嗎?答曰:曹洞宗傳至大陽警玄(曹洞宗下四世),曹洞宗的法脈就已經斷了。大陽警玄圓寂時,也沒有一個悟道的弟子。於是,大陽警玄便囑咐臨濟宗的浮山法遠,另其代尋一悟道的後人,接續自己的法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