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目禪師,曲靖李氏子,法諱本智,初號慧光,祖先為金陵人,後徙居滇南。生而倜儻不群,負出塵之志。曲靖城有朗目山,朗目的父親白齋和尚出家在此居住。朗目十二歲時,即往依父親出家,他於弱而慧,性格難馴,白齋窘之,後來朗目性格漸改,白齋為之剃染,並且先後信在雞足山和省城等地。
朗目在外行腳,遇見黃道月舍人,與語投機,黃道月舍人為更其號,曰朗目。白齋捨棄家產,專心修行,以華嚴為業,勤勇念知。他攜朗目住雞足山,住會城期間,以師徒身份,聞燻發起華嚴法界,朗目因之聞燻,為終生從事華嚴打下基礎。
朗目十九歲受具,常以生死大事為懷,切志向上。白齋將離世,朗目前去看望請益,白齋告訴他:「是惡知不旦暮為人也。」這是激發朗目要一心向上,不要安於現狀,做寄人之下之人。朗目於是發憤,決志操方,北遊中原,遍歷五臺山、峨眉山、天台山、少室山等名山,參訪知識,足跡半天下,氣吞諸方八九矣。南北法門諸大老,若伏牛之大方、印宗,南嶽之無盡,廬山之大安,薊門之遍融、月心,皆一時教禪師匠。鹹及其門,經爐冶鉗錘,故若宗若教,得其指歸。第於參究己躬一著,以未悟為切,於是立禪一十二載,始得心光透露,由是機辯自在,但是仍未得到滿意的回答。
當時天目蘭風真定禪師在江淮之間,聲名大著。朗目慕其名,到安徽拜謁。經過蘭風的啟發與栽培,朗目最終悟到了「見佛了生死」的境界,放光出入,獲得了「聚林白眉」的稱號。後遷六安新中峰山華嚴寺,又與陶誼為莫逆之交,陶誼遷廬州,創鏡心精舍供朗目居住。萬曆甲午,朗目受邀到安徽浮山金谷,飄然一衲,掛搭菩提場中。悲仰請加者,累月像成。
浮山華嚴寺是宋代高僧法遠圓鑑禪師住錫之所。法遠曾以「浮山九帶」聞名於禪門,所謂「九帶」,就是「佛正法眼帶,佛法藏帶,理貫帶,事貫帶,理事縱橫帶,屈曲垂帶,妙葉兼帶,金針雙鎖帶,平懷常實帶」,這是用華嚴與禪宗的原理來統一禪宗的理論。
明正統十年(1445)古庭善堅禪師居住在華嚴寺。古庭是明代有名的高僧。天順年間,古庭再來浮山華嚴寺住錫,大興法道,從化者眾。古庭後來離開浮山,明弘治六年於昆明圓寂。古庭所在的華嚴寺不久就塌廢了,到了朗目所在的時代,浮山寺已經只有廢墟存在了。朗目利用自己的威望,在當地長官劉東星的支持下,重新修復華嚴寺,被認為是古庭再造,受到高度讚揚,被尊為「中興尊宿」。
他在華嚴寺廣交權貴,修好寺廟後,北入京師拜見慈聖皇太后,請得頒印施大藏經而歸。他得到了沈王朱模的支持,沈王將他請入存心殿,設香作禮,請問法要。又執弟子禮,資禮供奉甚厚。同時他又與文人廣接,朝廷許多士大夫都與他親近,形成了一個「浮山優婆塞者」群體,在全國有廣泛的影響。
臨濟正宗法脈傳承
第一代臨濟義玄禪師
第二世興化存獎禪師
第三世南院慧顒禪師
第四世風穴延沼禪師
第五世首山省念禪師
第六世汾陽善昭禪師
第七世石霜楚圓禪師
第八世楊岐方會禪師
第九世白雲守端禪師
第十世五祖法演禪師
第十一世圓悟克勤禪師
第十二世虎丘紹隆禪師
第十三世應庵曇華禪師
第十四世密庵鹹傑禪師
第十五世破庵祖先禪師
第十六世無準師範禪師
第十七世斷橋妙倫禪師
第十八世方山文寶禪師
第十九世無見先睹禪師
第廿十世無聞智度禪師
第廿一世古拙昌俊禪師
第廿二世無際明悟禪師
第廿三世楚山紹琦禪師
第廿四世性空聞禪師
第廿五世月潭寂澄禪師
第廿六世無聞性愷禪師
第廿七世默庵慧聞禪師
第廿八世蘭風真定禪師
第廿九世朗目本智禪師
傳朗目續派臨濟正宗
第一世朗目本智禪師
第二世朗目圓湛禪師
第三世朗目佛慧雲巖禪師
第四世朗目智遍一休禪師
第五世朗目真燦禪師
第六世朗目淨仲禪師
第七世朗目常慧純義禪師
第八世朗目明王自成禪師
第九世朗目方丈禪師
第十世朗目廣如禪師
第十一世朗目洪穎悟真禪師
第十二世朗目照昆宣侖禪師
第十三世朗目普明禪師
第十四世朗目度華禪師
第十五世朗目一達性福禪師
第十六世朗目乘科明道禪師
臨濟宗派
本圓佛智 真智常明 方廣洪照 普度一乘
德見心體 覺海澄明 慧光三昧 信解行願
法惟聖師 開示悟入 持戒護根 宏宣妙證
臨濟宗朗目派序
本派由臨濟正宗,第二十九世浮山朗目本智慧光禪師,演雲南曲靖祖庭朗目山朗目法脈十六字,明萬曆皇帝御封,朗目正宗明道繼承乘字續演三十二字諸山尊宿稽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