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出身太原狄氏,是唐朝武周時期有名的政治家,位居當朝宰相。如今大多數人對他的印象主要來源於一部《神探狄仁傑》的影視劇。歷史上真實的狄仁傑,的確在斷案方面有著極高的造詣,他不僅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處理好積壓多年的案子,還能保證無一人上訴。這在當時複雜的社會條件下恐怕沒有幾個人能夠做到。但此時,狄仁傑的成就不僅僅如此,狄仁傑之所以能夠被世人所敬仰,還取決於他的諸多方面。
剛正不阿必定宦海沉浮
狄仁傑並非依靠門第取得官職,而是經過十年寒窗進士及第從一個小小的判佐做起。不久後,他得到唐朝大畫家閻立本的推薦升遷之并州都督府法曹。武則天當政時期,他改任大理寺寺丞,在位勤勤懇懇。在一年內,狄仁傑處理了積壓多年的案件,涉及一萬七千多人無一冤訴。再此期間由於他政績卓越,不久後便得到再次升遷。垂拱二年,狄仁傑被外調擔任地方長官。在職期間妥善處理民族關係,得到了當地百姓的愛戴。兩年後,擔任江南巡撫司,巡視江南,搗毀當地不符合規定而有泛濫的淫祀一千多所。多年後,狄仁傑再次被調回京城,代理尚書職務,成為了當時的宰相。
長壽元年,唐朝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等一幹大臣意圖謀反,武則天得知後便將他們逮捕入獄交給來俊臣審問。來俊臣一向手段殘忍,意圖對狄仁傑屈打成招。但狄仁傑卻一直不肯承認自己謀反。來俊臣見難以達到目的,便以狄仁傑偽造了《謝死表》。武則天受到後親自審問狄仁傑,最終得知了狄仁傑的冤情,便免去了他的罪責。但還是將他貶到地方。多年後,狄仁傑再次拜相。當時朝廷四處徵發徭百姓戍守邊境,民間怨聲載道。狄仁傑向朝廷上書勸諫,卻沒有得到朝廷的採納。公元七百年,狄仁傑去世,諡號文慧。
宦海沉浮卻依舊能得重用
狄仁傑為人正直,多次觸怒當時的權貴,但為何他多次遭到貶黜後卻依舊能再次得到重用。
在我看來,這與他的能力分不開。當初狄仁傑人大理寺丞,僅用一年時間便處理了積壓的舊案,且能做到無人訴冤,足以看出他在司法方面卓越的才能。另外,他在擔任地方長官,調理民生發麵也是政績卓越,頗受當地百姓的愛戴。
另外,我認為狄仁傑能夠被多次啟用還與他正直的性格有關。武則天當政時期,為了穩固自己的權力任用了一批酷吏和姦詐小人為自己服務。但是,作為大唐的時機統治者,她也知道一個國家要發展絕對不會考那些跳梁小丑。等到時局穩定,酷吏一個個被武則天罷免,而像狄仁傑這樣正直的有能力的大臣必定會再次啟用為國效力。
最後,我認為狄仁傑心繫百姓更是使得他在朝中立於不敗之地。所謂民者,國之本也。狄仁傑作為一介大臣,身居高位卻依舊能體察民生疾苦,為朝廷提出一些有益於百姓的政策,使得他深受百姓愛戴。
上承貞觀下啟開元
狄仁傑宦海沉浮多年,但依舊不改自己剛正不阿,嫉惡如仇的心性。他把忠、孝、廉看作大義,是封建社會傑出的政治家。他為政期間心繫民生,身居宰相之位更是勤勤懇懇,匡扶弊政,為唐朝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這期的文章就給大家分享到這裡,如果有什麼好的建議歡迎留言。
參考文獻:《新唐書·宰相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