唏噓!曾經風光無限的「三通一達」,如今正逐漸沒落。
一年一度的雙11才過去沒多久,快遞行業「爆倉」的新聞又出現了。
不過,國內的快遞量雖仍是有增無減,但是傳統的快遞企業們卻出現了「觸頂」的跡象。
根據數據顯示,同一派系的四大傳統快遞企業「三通一達」,三季報業績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行業老大哥申通快遞的業績下滑最誇張,三季報淨利潤僅為520萬,同比大幅下降99.53%。
雖然業績大幅下降,但這無礙大資本們繼續看好,其中網際網路巨頭阿里巴巴更是「無視」業績大手筆「買買買」。
在今年9月份,阿里巴巴就花費了32.95億繼續增持了1.58億股申通快遞,累積持股達到46%;也是同年9月,阿里巴巴又花費66億增持了圓通快遞12%的股份。
一面是公司業績下降,一面卻是阿里巴巴不斷地增持,為什麼在阿里「進駐」之後,快遞企業紛紛出現見頂的情況?而面臨「觸頂」危機的傳統快遞企業們又將何去何從?
三通一達沒落,四家公司加起來比不上一家順豐
傳統的四大快遞企業「三通一達」早已經不復當年勇,不但業績下降、股價大跌,甚至四家企業加起來,都遠遠比不過頭部的順豐。
根據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四大傳統快遞企業業績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業績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老大哥申通快遞,三季報歸屬淨利潤僅為520萬,同比下降99.53%;其次是韻達股份,三季報歸屬淨利潤為10.2億,同比去年下降47.83%。
除了下降的業績之外,四家快遞企業的股價也出現了大幅的下跌。
以韻達股份為例,自從在6月份見頂30.1元之後,其股價就開始大幅下挫,不夠半年的時間,韻達股份的股價就跌到了目前的17.55元,下跌幅度達到41.7%。
雖然「三通一達」表現慘澹,但是另外一家快遞巨頭——順豐,表現卻截然相反。
今年以來,順豐在資本市場可謂是出盡了風頭,先是董事長大方地給員工發紅包,再是試水外賣行業,每一個動作都格外吸引眼球。
除此以外,順豐的業績和股價更是和「三通一達」天差地別。
業績方面,順豐控股的三季報營收突破千億,同比增長39.13%;淨利潤高達55億,同比增長29.84%,順豐一家公司的淨利潤,就已經比三通一達加起來都要高。
而在股價方面,今年順豐控股更是走出了主升浪行情。
在今年一月,順豐控股的股價僅在37元附近,但是到了10月,其股價就上漲到了最高93.89元,雖然近一個月股價有所回落,但目前股價仍有76.32元,和一月相比股價仍大漲超一倍。
目前,順豐控股的市值高達3477億,而「三通一達」的市值加起來才1361.7億,順豐已經和三通一達拉開了差距。
「三通一達」和順豐的差距到底在哪?
曾經的」三通一達」也十分輝煌,並沒有和順豐拉開太大的差距。
那為什麼如今的「三通一達」會沒落得如此之快呢?答案可能在背後的大資本——阿里巴巴。
在2017年的一段採訪中,劉強東就曾經說過,依附於阿里巴巴的快遞企業將逐步沒落,只有不肯低頭的順豐才能越來越壯大。
三年後再看,劉強東說的話確實沒有錯,順豐已經從快遞行業中脫穎而出,而依賴於阿里菜鳥物流的「三通一達」,則逐步走向沒落。
以持股比例最高的申通為例,在2019年阿里入股之前,申通快遞的業績仍保持著高速的增長,但是在2019年阿里入股之後,申通快遞就變了個樣。
2019年7月31日,申通快遞發布公告,德殷投資、實際控制人與阿里巴巴,籤署《購股權協議》,按照協議,阿里有望在行權期——自2019年12月28日起3年內,以99.82億元的價格獲取德殷德潤(持有申通29.9%股權)和恭之潤(持有申通16.1%股權)的全部股權,從而持有46%申通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
在阿里入股以後,申通快遞的業績就出現大幅下降,在2019年二季度中,其單季度仍可盈利4.27億,但是三季度就直接滑落至2.73億,隨後業績更是一落千丈。
或許,大資本的入局並不一定是企業發展的推動器。
阿里背鍋?「三通一達」將何去何從?
所謂「樹大好招風」,依附於阿里下的三通一達,本應有更好的發展,然而如今卻逐漸沒落。
很多人會把「鍋」扔到阿里的頭上,確實,阿里的收購使得快遞企業原管理團隊的話語權逐步減少,但這並不是「三通一達」沒落的關鍵。
「三通一達」沒落的關鍵,在於它們「上進心」,沒了。
依靠加盟模式,「三通一達」的發展非常順利,擴張也比堅持自營的順豐和京東物流來得更加迅速。
而在傍上了阿里的大腿之後,它們基本上是「躺著數錢」,「上進心」也在安逸的日子中消磨殆盡。
但在今天,隨著快遞行業進入淘汰賽階段,「三通一達」的業績逐漸下滑,好日子已經不再,但是過慣了舒服日子的他們,卻已經很難再燃起鬥志。
而且在阿里入股之後,創始人們已經實現了財務自由,又有多少人會再次「艱苦奮鬥」?
作為曾經的行業巨頭,如今的「三通一達」和龍頭的順豐的差距正在拉大。快遞行業競爭激烈,稍有不慎就會出局,若「三通一達」還不改變,未來的路將越走越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