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十年時間,從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全村負債7.8萬元的經濟薄弱村,到村集體年收入過百萬、村民們都搬進了漂亮的現代化小區,江蘇淮安的「紅色村莊」——劉老莊村的蝶變之路,正是我國不少地方脫貧攻堅、決勝小康的生動縮影。
7月30日上午,由江蘇省委網信辦指導,淮安市委網信辦主辦的「紅色村鎮 小康之路」融媒體新聞行動啟動儀式在淮安市生態文旅區舉行。 網信江蘇 圖
2020年是我國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而革命老區等老少邊窮地區往往是扶貧攻堅的難點所在,這些地方能否如期脫貧,將直接影響到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的「含金量」。
日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跟隨江蘇省「紅色村鎮 小康之路」融媒體新聞行動採訪團,奔赴淮安多個「紅色村鎮」進行深入採訪,發現這裡的革命老區也正在譜寫一份令人驚嘆的「小康答卷」。
淮安市淮陰區的劉老莊村,是革命烈士用鮮血澆灌的一片熱土。1943年春,新四軍的一支部隊從陝西殺到蘇北,為了掩護主力部隊轉移,82名戰士在劉老莊與1000多日軍展開了激烈的搏鬥。不幸的是,部隊的82位勇士最終全部犧牲。
1955年,淮陰的居民為了紀念在劉老莊犧牲的這82位烈士,種下了82棵青松。青松代表著革命先烈頑強不屈的精神,也見證了劉老莊村半個多世紀的變化。
就在十多年前,2009年,當時的劉老莊是江蘇省的經濟薄弱村,每個村民每年還掙不到3000元,「全村沒有一個工廠,沒有一家企業」。當時,村裡在外工作的「能人」朱林響應組織號召,回到家鄉劉老莊當起了村黨總支書記。
如何向土地要錢,是朱林上任之後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他將自己之前在蘇南做工程項目的經驗和方式運用到貧困村的發展建設上來,創新性地提出「農村企業化」的方針。
「企業化就不能種地」,朱林將自己企業的招投標資質無償轉讓給村集體,並發動黨員幹部借錢籌款在村裡成立建築公司;將全村3400多畝土地流轉為高效農田,用來打造果樹採摘園、建太陽能發電廠,同時引進服裝廠、影視基地等投資項目。
經過幾年的持續發展,劉老莊由原來的負債7.8萬元,變成了村集體年收入過百萬。2012年,劉老莊的村民集體搬進了現代化住房——「紅色家園」小區;2019年,村民年均收入達到了24000元。
迎著劉老莊發展的浪潮,村裡不少原本外出務工的年輕勞動力也選擇回鄉創業,朱海兵就是其中一員。「我之前一直在上海一家IT公司做管理類的工作,後來慢慢發現無法完全融入大城市的生活,再加上家裡只有我一個兒子,還是覺得回家好,落葉歸根嘛。」
2009年,朱海兵回鄉租了第一塊土地種植葡萄,僅有38.3畝。往後的每一年,從常見的水蜜桃、草莓,到中國農村罕見的碧根果,朱海兵都在嘗試種植適合在當地生長的瓜果。
如今,朱海兵和妻子共同創辦的「香園農莊」已經發展為一個以採摘瓜果和農家樂體驗為主的小型農莊,採摘園佔地200畝,每年的銷售額達到了400多萬,不僅帶動了本村100多戶村民的就業,也吸引了周邊地區的年輕勞動力。
「不少人吃過奶油味、椒鹽味的碧根果,但沒有吃過原生態的鮮味碧根果。」朱海兵正嘗試進軍在中國還處於空白的「鮮味」碧根果市場。這次他一口氣流轉了2400畝土地,「希望未來能做到1個億的產值」。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青松依舊挺立,但劉老莊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的經濟薄弱村變成了小康村,「村民」變成了「市民」,這片紅色熱土正在煥發新的生機。
像劉老村這樣,澎湃新聞記者在江蘇淮安走訪期間,發現多個「紅色村鎮」均依靠自身的努力,通過探尋適合自身特色的、各不相同的脫貧發展路徑,摘下了昔日的「窮帽子」,展現出令人驚喜的小康現實。
比如,洪澤區西和順鎮張福河村,這是洪澤湖畔的一個小漁村。這裡186戶村民,過去靠捕撈洪澤湖的魚蝦為生,現在則轉向了旅遊和精養螃蟹。目前,張福河村被評為省級電子商務示範村,有65家農戶從事電子商務,村裡發展最好的電商農戶年銷售可以達到300多萬。
再比如,盛產名酒的漣水縣高溝鎮扁擔村,是江蘇省「十三五」省定經濟薄弱村,有低收入戶94戶,共365人。為了讓扁擔村儘快脫貧、實現增收,2018年扁擔村啟動實施蠶桑產業園項目。
扁擔村歷來就有種桑養蠶的傳統。據高溝鎮宣傳委員翟長穎介紹:「以前我們這邊養蠶都是一家一戶自己養自己的,沒有集中起來。村裡有一位王教授在江蘇科技大學工作,剛好學校裡有蠶業研究所,他就作為中間人,把研究所的養蠶技術帶到了村裡。」
項目所用的桑苗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研製的雜交新品種——豐馳桑。「這種桑不是可以長成桑樹的那種,而是像韭菜那樣,可以一茬一茬地割。」每年收割4茬,高頻次的收割確保蠶寶寶們的糧食供應。
飼養的蠶也是抗病、抗藥性強的新品種,生長期為21或28天,採用套養的新模式,第一批蠶養到20天左右的時候,第二批蠶就可以孵化。在每年的5月到10月這六個月的時間裡,可以養10批蠶。
新品種的桑苗和蠶,新的養殖模式,極大提高了蠶棚的利用率。扁擔村整個項目區佔地600畝的80個蠶棚,每次可容納400張蠶紙,蠶繭銷售額可達60-80萬元,一年銷售收入600-800萬元。
現在在蠶棚裡幹活的多為扁擔村的老奶奶們,她們從十七八歲的時候就開始自己養蠶,經驗豐富,對蠶也有特殊的感情。「現在梅雨季節,桑葉上有雨水,吃了對蠶不好。就等出梅後復工,再『服侍』蠶。」今年58歲的陳秀芳說,以前自己養蠶一次賣十幾塊錢,只能買件小花褂子穿穿,現在不一樣,在園裡幹活每天有90塊錢,自己的土地流轉出去也有租金,可以買更多好看的衣服了。
高校提供技術,政府牽頭投資,合作社組織養殖,農戶積極參與。扁擔村的村民通過規模化的現代農業將原本分散的小農聚集起來,發揮各方優勢,實現了脫貧致富。
江蘇省淮安市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周毅表示,近年來,淮安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江蘇省委省府決策部署,緊扣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目標,勇於破題、善於解題,書寫了精彩紛呈的「小康答卷」。綜合實力「步步攀升」、產業結構「華麗蝶變」、城鄉環境「生態宜居」、民生保障「幸福滿滿」、發展前景「未來可期」,這些正是淮安決戰全面小康的生動寫照。而本次淮安一地的小康「盆景」,正是江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其中一道「風景」。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