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3月20日,中國男排在世界盃亞洲區預選賽決賽中獲勝。當晚,北大校園的學子得知這一消息後,衝出宿舍聚集在學校的各個路口和廣場上,高喊「團結起來,振興中華」,來慶祝中國隊的勝利。
三年後的1984年,國慶大閱兵。在經過天安門廣場時,方陣中的幾名北大學子高舉橫幅,當電視畫面拉近時,人們看到橫幅上面寫著「小平您好」。
三十幾年前的這兩句口號,早已傳遍全國,見證了一代青年人,以及整個中國社會投身改革、激蕩夢想的熱情與期待。
封面新聞記者專訪當年的參與者,回顧這兩則口號誕生過程與背後的故事。
(一)
「團結起來,振興中華」
因中國男排而叫響的口號
講述人:潘勇
11月30日,潘勇在成都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李林濤 攝
距北大圖書館正門不遠處有一座紀念碑,上面寫著八個字:「團結起來,振興中華」,它記述著37年前發生在北大的一段往事。潘勇說,雖過去多年,但那一晚的很多片段,就仿佛是在昨天,「歷歷在目,終生難忘。」
反敗為勝
中國男排比賽點燃學生激情
1980年,潘勇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因為自己是從中學應屆畢業直接進入北大求學的,潘勇坦言,在那個知識改變命運的時代故事裡,他一開始並沒有像那些年長的師兄師姐們一樣,有太多深刻的體會。
入校時潘勇還不到17歲,大學以前,他幾乎是在完全封閉的環境中生活的,「兩點一線,只有家庭和學校,我沒有接觸社會。」他說,那是自己第一次把自己和這個大社會聯繫在了一起,也是第一次感受到,個體生命和家國情懷之間的緊密聯繫。
1981年3月20日,男排世界盃亞洲區預選賽決賽在香港進行,勝者將代表亞洲參加在日本東京舉行的世界盃排球賽。賽前中國隊充滿信心,不料,韓國隊一開局就改變了一貫的陣容和打法,給了中國隊一個下馬威,他們以15比5和15比12連勝兩局,將中國隊逼入絕境。第三局開始前,主教練戴廷斌鼓勵隊員,要打出自己的特點、風格。
那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三大件」之一的電視機已經開始走入人民群眾生活當中,但比賽轉播還是鳳毛麟角,中央電視臺特意租用了國際衛星對這場比賽進行現場直播。潘勇回憶,當時學生宿舍條件艱苦,一層樓只有一臺很小的黑白電視機。幾乎所有的同學都準時守在了電視機前,前排的搬來了板凳,後排拉來了桌子,坐著站著的都有,裡三層外三層包圍著,期待這場關鍵戰役。
很快比賽繼續展開,第三局一開始中國男排就亮出了殺手鐧——「中國式快攻」:雙快、梯次、前交叉、背交叉……層出不窮的快變戰術打得對手防不勝防,「網上飛人」汪嘉偉施展了獨門絕技「前飛、背飛」,「世界跳發球第一人」徐真充分發揮自己發球的優勢,場上局勢瞬間扭轉。15比5、15比7,中國男排很快扳平了大比分。
「說實話大家本來都覺得基本無望了,沒想到後來連扳兩局。」潘勇說,觀戰的人群也看得越來越激動,拍手叫好,甚至還有同學敲起了臉盆,一掃開局時的沮喪。
「打時間差!」「扣球!」緊張激烈的比賽,將更多的同學吸引到了電視機旁。
就在決勝局比賽膠著之時,轉播信號突然中斷了,原來是因為中央電視臺租用的轉播衛星時間已到。無奈之下,同學們只能散場,各自回到了宿舍。好在當時還有電臺在轉播這場比賽,大約半小時後,北大同學們從電臺裡知道了中國隊反敗為勝的消息。
11月30日,潘勇在成都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李林濤 攝
狂歡慶祝
人群中喊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
「這一下就不得了了。」獲勝的消息在同學間一下傳開了,年輕的潘勇興奮地衝出了宿舍,發現身邊的同學們一樣熱血沸騰。「改革開放的初期,是思想解放的年代,身在燕園的很多同學除了感受文化知識的薰陶,也由衷地有一種心擁天下的感覺。」逐漸,人群湧動,幾乎全校的北大學生都傾巢而出,聚集在了學校的各個路口和廣場上。
大家慶祝著這場勝利,同樣也借著慶祝的狂歡,將心中積壓已久的愛國情感表達出來。
不眠之夜裡,越來越多的同學加入了進來。潘勇回憶,當時的情況有些混亂,自發、熱情、而無組織的歡慶隊伍裡,大家都在找自己的表達方式。有人在唱歌,也有人在喊口號。「口號五花八門,沒有統一,但只求表達興奮和激動。」
「後來出了南大門,我們就商量怎麼喊,大家七嘴八舌,不外乎就想找到一個朗朗上口又好記的口號。」最後,「團結起來,振興中華」成了人群中最主流的聲音。
當時,舉國百廢待興,改革開放的大幕初啟,國門開放使這群青年學子認識到自己的國家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要在落後的狀況下奮起直追。而這一場反敗為勝的體育比賽,完全契合了學生們心中的心情,一下就點燃了大家的激情。
「身上的使命感,尤其加上北大愛國的歷史傳統,讓我們處在那樣一種氛圍裡,這些都促成了這個口號的誕生,這是無數偶然匯聚起來的必然。」潘勇說。
確實,同「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相比,「團結起來,振興中華」有著更外露的政治色彩,甚至在字面上一點看不出是一句源於體育比賽的口號。而也許正是因為潘勇口中「偶然匯聚成的必然」的原因,讓「團結起來,振興中華」不像「衝出亞洲,走向世界」那樣具體和專業,而是超越了體育範疇,後來被北大以及社會廣泛使用,在整個改革開放年代直至現在,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封面新聞記者 施詩晨
(二)
「小平您好」
裹成花束混進現場的橫幅
講述人:欒曉峰、李禹
1984年的國慶35周年慶典活動,是在經過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之後,全面改革和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形勢下舉行的,有著特殊的意義。慶典活動中,參加遊行的北大學生們打出一條橫幅——「小平您好」,成為了共和國歷史上珍貴的記憶。
那一年,鄧小平80歲,大學生們20歲左右。
「小平您好」橫幅照片,人民日報 王東 攝。(資料圖片)
製作橫幅 表達對領導人的敬意
打出這條「小平您好」橫幅的主意,是在當年9月30日晚上才醞釀產生的。參與製作的北大同學,總覺得遊行光呼口號、揮舞花束,還不能充分表達出對黨對祖國的感情,決定自己動手製作一條橫幅表達心意。在原本的彩排裡,並沒有被考慮過。
當時,參與製作橫幅的欒曉峰、李禹、郭慶濱、趙寶晨等人都是北大81級大四的學生。除了趙寶晨來自哲學系外,其他人都來自生物系。
佟丹、毛小洪、張徵(未參與)、欒曉峰、常生、於宏實、李禹、趙寶晨、郭慶濱在北京某公司的複製橫幅前的合影。(資料圖片)
欒曉峰迴憶,9月27日,他們與群眾遊行隊伍冒雨在天安門廣場進行了最後一次預演。
次日,學校領導傳達了國慶遊行總指揮部的意見,認為氣氛不夠熱烈,希望大家能夠解放思想,以各種方法體現國慶的熱烈氣氛,充分展現當代大學生的風貌。
「同學們接到總指揮部的意見後,就各顯神通想辦法,有的準備花束,有的弄來氣球,有的揮舞彩帶。」欒曉峰說,9月30日晚飯後,他和同宿舍的於宏實、杜傑、郭慶濱開始討論第二天遊行的口號和標語。
當時,郭慶濱是生物系學生會主席,也是生物系國慶遊行的總指揮,欒曉峰是班裡的團支書,兩人還是哈爾濱一中高中同學。因此他們所在的28樓216宿舍一直是班裡的中心。趙寶晨是哲學系的學生會主席,但和欒曉峰是從小學就相識的好朋友,常去216宿舍玩,當天他也參與了這次討論。
「還有其他宿舍的同班同學常生、李禹和毛小洪,也來到我們宿舍。」欒曉峰說,對於標語的內容,大家各抒己見,有人說「教育要改革」,有人說「改革要加速」……一番討論之後,大家都覺得這些標語雖好,但還不能充分地表達心意。
談著談著,談論的焦點逐漸集中到鄧小平同志身上,經過反覆琢磨,大家決定寫「小平同志你好」,表達對領導人的敬意以及改革的擁護。
國慶35周年慶典活動前夜,北大學生在宿舍裡製作「小平您好」橫幅標語。從右至左:毛小洪、常生、欒曉峰。(於宏實 攝)
於是大家就行動起來,郭慶濱去系學生會辦公室取來了做花用的綠紙。當時沒有毛筆,書法較好的常生就用布頭蘸著墨汁在彩紙上寫下了六個大字。趙寶晨說,當時幾個同學在旁邊問常生字夠不夠大時,毛小洪自告奮勇拿來了自己的新床單做襯。
幾個同學立刻忙碌起來,把寫好的字往床單上訂,但發現床單長度不夠,只能訂四個字。當時已是黨員的郭慶濱和預備黨員趙寶晨,就提議去掉「同志」二字,之後,又擔心橫幅不夠嚴肅,提議把「你」換為「您」,大家一致贊同。
最後,橫幅變成了「小平您好」。
意外之舉 引發全國人民共鳴
橫幅寫好了,怎麼往會場裡帶呢?
當時,指揮部要求不準攜帶與遊行無關的物品,不準私自製作標語口號,場上所有的標語口號、橫幅旗幟都由組委會統一製作。最後大家經過反覆研究,決定用一束彩花做掩護。
他們找來拖布杆和蚊帳架當支杆,固定在橫幅的中間和兩頭,綁好後,小心翼翼把橫幅裹起來,外面又繞以彩帶,頂端綴以紙花,這樣,橫幅變成了一把高大的花束。標語製作好之後,就放在了216宿舍的門後。
忙完這些事情後,已經是凌晨2點多了。休息了不到兩個小時後,凌晨4點,大家在學校集合前往東單待命。後來大家很順利地把橫幅「裹」進了遊行隊伍。進入現場後,李禹、常生、於宏實三個同學將橫幅接了過來。
國慶慶典遊行開始的時候,遊行隊伍按照順序,隨著當時放的音樂往前走。工人遊行隊伍樂曲是《咱們工人有力量》,農民隊伍是《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學生隊伍的是《歌頌祖國》。快到天安門城樓時,周圍的氣氛變得越來越熱烈。
「經過金水橋時,常生、李禹、於宏實猛然將橫幅高高舉起並展開。」欒曉峰說,當時遊行隊伍一下就沸騰了,大家對著天安門城樓跳躍呼喊,「我聽到有的同學喊,小平同志看見我們了,整個過程大約持續了幾秒鐘。」
「我們開始打開橫幅,可沒想到的是,剛打開的橫幅方向先朝了後面,這一下引來了後面遊行隊伍的一陣騷動和贊同的回聲,我們邊走邊急著變換橫幅的方向,遊行隊伍也開始亂了。我們試著把橫幅朝向天安門,腳步都慢了下來。」李禹回憶說,「只見到處人群都在歡呼,我們就盡情地喊,儘量把橫幅舉得高些。可是舉著橫幅還沒走幾步,前面的隊伍已經看不見了。大家開始向前跑追趕隊伍。手上拿著橫幅不好跑,來不及想別的,就把橫幅丟在了路邊。當時怎麼也沒想到,『小平您好』已進入千家萬戶的電視屏幕,激起很多人的共鳴。我們隨手丟掉的是件無價之寶。」
李禹說,把橫幅打出去的那一刻,他就覺得任務完成了。
第二天,人民日報就發表了這張照片,這一年的全國最佳新聞照片、全國好新聞特等獎項,都被《小平您好》包攬。
從此「小平您好」這句話和這張照片,成了全國人民共同的記憶,成為一個時代情感的由衷表達。
封面新聞記者 施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