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40年 | 「團結起來,振興中華」「小平您好」 這是時代情感的...

2020-12-12 封面新聞

1981年3月20日,中國男排在世界盃亞洲區預選賽決賽中獲勝。當晚,北大校園的學子得知這一消息後,衝出宿舍聚集在學校的各個路口和廣場上,高喊「團結起來,振興中華」,來慶祝中國隊的勝利。

三年後的1984年,國慶大閱兵。在經過天安門廣場時,方陣中的幾名北大學子高舉橫幅,當電視畫面拉近時,人們看到橫幅上面寫著「小平您好」。

三十幾年前的這兩句口號,早已傳遍全國,見證了一代青年人,以及整個中國社會投身改革、激蕩夢想的熱情與期待。

封面新聞記者專訪當年的參與者,回顧這兩則口號誕生過程與背後的故事。

(一)

「團結起來,振興中華」

因中國男排而叫響的口號

講述人:潘勇

11月30日,潘勇在成都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李林濤 攝

距北大圖書館正門不遠處有一座紀念碑,上面寫著八個字:「團結起來,振興中華」,它記述著37年前發生在北大的一段往事。潘勇說,雖過去多年,但那一晚的很多片段,就仿佛是在昨天,「歷歷在目,終生難忘。」

反敗為勝

中國男排比賽點燃學生激情

1980年,潘勇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因為自己是從中學應屆畢業直接進入北大求學的,潘勇坦言,在那個知識改變命運的時代故事裡,他一開始並沒有像那些年長的師兄師姐們一樣,有太多深刻的體會。

入校時潘勇還不到17歲,大學以前,他幾乎是在完全封閉的環境中生活的,「兩點一線,只有家庭和學校,我沒有接觸社會。」他說,那是自己第一次把自己和這個大社會聯繫在了一起,也是第一次感受到,個體生命和家國情懷之間的緊密聯繫。

1981年3月20日,男排世界盃亞洲區預選賽決賽在香港進行,勝者將代表亞洲參加在日本東京舉行的世界盃排球賽。賽前中國隊充滿信心,不料,韓國隊一開局就改變了一貫的陣容和打法,給了中國隊一個下馬威,他們以15比5和15比12連勝兩局,將中國隊逼入絕境。第三局開始前,主教練戴廷斌鼓勵隊員,要打出自己的特點、風格。

那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三大件」之一的電視機已經開始走入人民群眾生活當中,但比賽轉播還是鳳毛麟角,中央電視臺特意租用了國際衛星對這場比賽進行現場直播。潘勇回憶,當時學生宿舍條件艱苦,一層樓只有一臺很小的黑白電視機。幾乎所有的同學都準時守在了電視機前,前排的搬來了板凳,後排拉來了桌子,坐著站著的都有,裡三層外三層包圍著,期待這場關鍵戰役。

很快比賽繼續展開,第三局一開始中國男排就亮出了殺手鐧——「中國式快攻」:雙快、梯次、前交叉、背交叉……層出不窮的快變戰術打得對手防不勝防,「網上飛人」汪嘉偉施展了獨門絕技「前飛、背飛」,「世界跳發球第一人」徐真充分發揮自己發球的優勢,場上局勢瞬間扭轉。15比5、15比7,中國男排很快扳平了大比分。

「說實話大家本來都覺得基本無望了,沒想到後來連扳兩局。」潘勇說,觀戰的人群也看得越來越激動,拍手叫好,甚至還有同學敲起了臉盆,一掃開局時的沮喪。

「打時間差!」「扣球!」緊張激烈的比賽,將更多的同學吸引到了電視機旁。

就在決勝局比賽膠著之時,轉播信號突然中斷了,原來是因為中央電視臺租用的轉播衛星時間已到。無奈之下,同學們只能散場,各自回到了宿舍。好在當時還有電臺在轉播這場比賽,大約半小時後,北大同學們從電臺裡知道了中國隊反敗為勝的消息。

11月30日,潘勇在成都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李林濤 攝

狂歡慶祝

人群中喊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

「這一下就不得了了。」獲勝的消息在同學間一下傳開了,年輕的潘勇興奮地衝出了宿舍,發現身邊的同學們一樣熱血沸騰。「改革開放的初期,是思想解放的年代,身在燕園的很多同學除了感受文化知識的薰陶,也由衷地有一種心擁天下的感覺。」逐漸,人群湧動,幾乎全校的北大學生都傾巢而出,聚集在了學校的各個路口和廣場上。

大家慶祝著這場勝利,同樣也借著慶祝的狂歡,將心中積壓已久的愛國情感表達出來。

不眠之夜裡,越來越多的同學加入了進來。潘勇回憶,當時的情況有些混亂,自發、熱情、而無組織的歡慶隊伍裡,大家都在找自己的表達方式。有人在唱歌,也有人在喊口號。「口號五花八門,沒有統一,但只求表達興奮和激動。」

「後來出了南大門,我們就商量怎麼喊,大家七嘴八舌,不外乎就想找到一個朗朗上口又好記的口號。」最後,「團結起來,振興中華」成了人群中最主流的聲音。

當時,舉國百廢待興,改革開放的大幕初啟,國門開放使這群青年學子認識到自己的國家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要在落後的狀況下奮起直追。而這一場反敗為勝的體育比賽,完全契合了學生們心中的心情,一下就點燃了大家的激情。

「身上的使命感,尤其加上北大愛國的歷史傳統,讓我們處在那樣一種氛圍裡,這些都促成了這個口號的誕生,這是無數偶然匯聚起來的必然。」潘勇說。

確實,同「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相比,「團結起來,振興中華」有著更外露的政治色彩,甚至在字面上一點看不出是一句源於體育比賽的口號。而也許正是因為潘勇口中「偶然匯聚成的必然」的原因,讓「團結起來,振興中華」不像「衝出亞洲,走向世界」那樣具體和專業,而是超越了體育範疇,後來被北大以及社會廣泛使用,在整個改革開放年代直至現在,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封面新聞記者 施詩晨

(二)

「小平您好」

裹成花束混進現場的橫幅

講述人:欒曉峰、李禹

1984年的國慶35周年慶典活動,是在經過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之後,全面改革和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形勢下舉行的,有著特殊的意義。慶典活動中,參加遊行的北大學生們打出一條橫幅——「小平您好」,成為了共和國歷史上珍貴的記憶。

那一年,鄧小平80歲,大學生們20歲左右。

「小平您好」橫幅照片,人民日報 王東 攝。(資料圖片)

製作橫幅 表達對領導人的敬意

打出這條「小平您好」橫幅的主意,是在當年9月30日晚上才醞釀產生的。參與製作的北大同學,總覺得遊行光呼口號、揮舞花束,還不能充分表達出對黨對祖國的感情,決定自己動手製作一條橫幅表達心意。在原本的彩排裡,並沒有被考慮過。

當時,參與製作橫幅的欒曉峰、李禹、郭慶濱、趙寶晨等人都是北大81級大四的學生。除了趙寶晨來自哲學系外,其他人都來自生物系。

佟丹、毛小洪、張徵(未參與)、欒曉峰、常生、於宏實、李禹、趙寶晨、郭慶濱在北京某公司的複製橫幅前的合影。(資料圖片)

欒曉峰迴憶,9月27日,他們與群眾遊行隊伍冒雨在天安門廣場進行了最後一次預演。

次日,學校領導傳達了國慶遊行總指揮部的意見,認為氣氛不夠熱烈,希望大家能夠解放思想,以各種方法體現國慶的熱烈氣氛,充分展現當代大學生的風貌。

「同學們接到總指揮部的意見後,就各顯神通想辦法,有的準備花束,有的弄來氣球,有的揮舞彩帶。」欒曉峰說,9月30日晚飯後,他和同宿舍的於宏實、杜傑、郭慶濱開始討論第二天遊行的口號和標語。

當時,郭慶濱是生物系學生會主席,也是生物系國慶遊行的總指揮,欒曉峰是班裡的團支書,兩人還是哈爾濱一中高中同學。因此他們所在的28樓216宿舍一直是班裡的中心。趙寶晨是哲學系的學生會主席,但和欒曉峰是從小學就相識的好朋友,常去216宿舍玩,當天他也參與了這次討論。

「還有其他宿舍的同班同學常生、李禹和毛小洪,也來到我們宿舍。」欒曉峰說,對於標語的內容,大家各抒己見,有人說「教育要改革」,有人說「改革要加速」……一番討論之後,大家都覺得這些標語雖好,但還不能充分地表達心意。

談著談著,談論的焦點逐漸集中到鄧小平同志身上,經過反覆琢磨,大家決定寫「小平同志你好」,表達對領導人的敬意以及改革的擁護。

國慶35周年慶典活動前夜,北大學生在宿舍裡製作「小平您好」橫幅標語。從右至左:毛小洪、常生、欒曉峰。(於宏實 攝)

於是大家就行動起來,郭慶濱去系學生會辦公室取來了做花用的綠紙。當時沒有毛筆,書法較好的常生就用布頭蘸著墨汁在彩紙上寫下了六個大字。趙寶晨說,當時幾個同學在旁邊問常生字夠不夠大時,毛小洪自告奮勇拿來了自己的新床單做襯。

幾個同學立刻忙碌起來,把寫好的字往床單上訂,但發現床單長度不夠,只能訂四個字。當時已是黨員的郭慶濱和預備黨員趙寶晨,就提議去掉「同志」二字,之後,又擔心橫幅不夠嚴肅,提議把「你」換為「您」,大家一致贊同。

最後,橫幅變成了「小平您好」。

意外之舉 引發全國人民共鳴

橫幅寫好了,怎麼往會場裡帶呢?

當時,指揮部要求不準攜帶與遊行無關的物品,不準私自製作標語口號,場上所有的標語口號、橫幅旗幟都由組委會統一製作。最後大家經過反覆研究,決定用一束彩花做掩護。

他們找來拖布杆和蚊帳架當支杆,固定在橫幅的中間和兩頭,綁好後,小心翼翼把橫幅裹起來,外面又繞以彩帶,頂端綴以紙花,這樣,橫幅變成了一把高大的花束。標語製作好之後,就放在了216宿舍的門後。

忙完這些事情後,已經是凌晨2點多了。休息了不到兩個小時後,凌晨4點,大家在學校集合前往東單待命。後來大家很順利地把橫幅「裹」進了遊行隊伍。進入現場後,李禹、常生、於宏實三個同學將橫幅接了過來。

國慶慶典遊行開始的時候,遊行隊伍按照順序,隨著當時放的音樂往前走。工人遊行隊伍樂曲是《咱們工人有力量》,農民隊伍是《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學生隊伍的是《歌頌祖國》。快到天安門城樓時,周圍的氣氛變得越來越熱烈。

「經過金水橋時,常生、李禹、於宏實猛然將橫幅高高舉起並展開。」欒曉峰說,當時遊行隊伍一下就沸騰了,大家對著天安門城樓跳躍呼喊,「我聽到有的同學喊,小平同志看見我們了,整個過程大約持續了幾秒鐘。」

「我們開始打開橫幅,可沒想到的是,剛打開的橫幅方向先朝了後面,這一下引來了後面遊行隊伍的一陣騷動和贊同的回聲,我們邊走邊急著變換橫幅的方向,遊行隊伍也開始亂了。我們試著把橫幅朝向天安門,腳步都慢了下來。」李禹回憶說,「只見到處人群都在歡呼,我們就盡情地喊,儘量把橫幅舉得高些。可是舉著橫幅還沒走幾步,前面的隊伍已經看不見了。大家開始向前跑追趕隊伍。手上拿著橫幅不好跑,來不及想別的,就把橫幅丟在了路邊。當時怎麼也沒想到,『小平您好』已進入千家萬戶的電視屏幕,激起很多人的共鳴。我們隨手丟掉的是件無價之寶。」

李禹說,把橫幅打出去的那一刻,他就覺得任務完成了。

第二天,人民日報就發表了這張照片,這一年的全國最佳新聞照片、全國好新聞特等獎項,都被《小平您好》包攬。

從此「小平您好」這句話和這張照片,成了全國人民共同的記憶,成為一個時代情感的由衷表達。

封面新聞記者 施詩晨

相關焦點

  • 「團結起來振興中華」口號的誕生
    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男排在香港的一場勝利,使北大學生呼喊出一個時代的口號「團結起來,振興中華」。這一口號是繼「五四運動」之後,北大學子又一次歷史性地表達出中華民族一個時代的需要。
  • 從"團結起來,振興中華"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資料圖片)  「1981年北大學子在燕園一起喊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響亮口號,今天我們仍然要叫響這個口號,萬眾一心為實現中國夢而奮鬥。」  從「團結起來,振興中華」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改革開放40年來,在振興中華的歷史擔當激勵下,在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鼓舞下,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總結歷史經驗,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奮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 【網絡媒體走轉改】小平您好 四川廣安小平故裡行
    【網絡媒體走轉改】小平您好 四川廣安小平故裡行 原標題:   中國青年網廣安1月26日電(隆敏 記者 李建軍)「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你展開了一副百年的新畫卷
  • 1984年閱兵:「小平您好」最感人畫面世間傳
    1984年10月1日,北大學生方隊舉起「小平您好」的橫幅,成為閱兵式上最珍貴的記憶(資料圖片)   這是繼1959年國慶之後,25年來第一次盛大的國慶閱兵,共有10370人參加閱兵儀式。北大學生還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橫幅,成為當時最感人的畫面。  28種此次受閱的武器裝備中,有19種是第一次亮相,其中,中國戰略飛彈部隊首次露面就震撼了世界。  女兵方隊也是在此次閱兵中開始出現。
  • 再道一聲:小平,您好!(附史料視頻)
    1982年1月15日,黃大年在給同學的畢業贈言中寫道:「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一晃21年過去,這個名字在我們心中依舊沒有絲毫褪色。願我們能從心底不忘過去崢嶸歲月,向偉人再道一句:小平,您好!小平的可貴,就是對內不折騰,對外韜光養晦,死死抓住這幾十年難得的國際環境,果斷把中國推上了一個臺階。如果當時磨磨嘰嘰,拖到今天虎視眈眈的川普時代,再想開放也不成了。如今,左邊的朋友批他不夠左,右邊的朋友批他不夠右。其實這都是沒有抓住要點,小平的意義恰恰是超越了僵化的意識形態話語。他是個注重實際的人,他知道中國最關鍵的不是說,而是做。
  • 1984年:「小平您好」瞬間傳遍世界
    ☝☝☝中國發展網官方微信公眾號探尋改革開放地標重溫改革開放往事聆聽新時代改革開放足音1984年是有著特殊氣質的一年。元旦一過,一直坐鎮北京的鄧小平決定到南方看看,這是鄧小平第一次南巡視察深圳。這在中國改革開放歷史中,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
  • 李文朝:試論新中國七十年中華詩詞的復甦、振興與發展
    圍繞會議主題,我準備就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中華詩詞的復甦、振興與發展,談點個人的粗淺看法,以求教於方家。首先需要說明一下,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共中央的正式文件中,已將平常我們所說的「舊體詩」、「古體詩」、「格律詩」、「傳統詩詞」等,統一規範為「中華詩詞」這一文學概念。
  • 愛我中華 振興中華——我的強國夢
    愛我中華 振興中華  ——我的強國夢——  作者:姚歷農  「爽氣而來,雲霧掃開天地憾;大江東去,浪濤洗盡古今愁。」今天,改革開放的春風將吹散中華大地貧窮的陰雲,革命群眾的洪流正衝刷百餘年來歷史的恥辱。
  • 致敬時代 |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做對了什麼?
    從「摸著石頭過河」到「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改革開放凝聚起最廣泛的共識,激發出億萬人的創新活力。如今,改革進入深水區,中國面臨著比以往更大的挑戰。改革開放40年,中國獲得了哪些經驗?面對未來的挑戰,我們又該以怎樣的心態去面對?
  • 拜謁小平紀念館
    走進室內,只見一張張發黃的黑白照片、一個個的厚重文字和一件件他生前用過的實物,用「走出廣安」、「戎馬生涯」、「艱辛探索」、「非常歲月」、「開創偉業」、「小平您好」六個板塊,展出珍貴文物、圖片、文獻資料多件,結合現代聲光影多媒體技術,見證了他波瀾壯闊的革命的歷程。1920年16歲的小平,從渠江東門口出發,踏上赴法的客輪,勤工儉學,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1927年歸國。白色起義,開啟了戎馬倥傯的歲月。
  • 40年,40本書—有書致敬改革開放40年
    站在這個回望與前瞻的歷史時刻,用閱讀感知改革變遷和時代脈絡尤為重要,一本本好書,成為標註改革開放進程的最好註腳。書籍是時代思想文化的結晶,作為閱讀服務的引領者,有書覺得從閱讀的角度去透視40年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是一種思考和學習的重要過程。為此,有書研究院以改革開放40周年為契機,精心挑選出40本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好書,製作成精華聽書獻給廣大書友,獻禮改革開放40周年。
  • 我為小平同志當翻譯
    1985年,我才23歲,就開始擔任小平同志的翻譯,當時小平同志已年過八十。我記憶中的小平同志總是穿著淺灰色的中山裝,風紀扣總是扣得嚴嚴實實的,黑皮鞋總是鋥亮發光,他步伐堅定,握手有力,目光炯明,聲音洪亮。 現在回想起來,給小平同志當翻譯的日子,是我一生中最寶貴、最難得、最充實而又最愜意的時刻。
  • 中華孔子學會國學教育委員會2020年年會暨新時代書院建設研討會舉行
    中國網訊 2020年12月13日,中華孔子學會國學教育委員會年會暨新時代書院建設研討會在燕郊國學基地舉行。本次年會以「傳承文脈,以文化人」為主題,聚焦新時代鄉村文化建設與書院發展、大中小學書院建設等研究主題,邀請國內知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專家學者進行主題報告,重點對書院精神、歷史發展與課程建設及其現代價值等進行闡釋和研討,以期對新時代國學教育以及新時代鄉村文化建設與書院發展提供思想借鑑和現實啟示。
  • 蔣寧向先輩致敬 放歌音樂舞蹈史詩《奮鬥吧 中華兒女》
    9月29日晚,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文藝晚會《奮鬥吧中華兒女》在京隆重舉行。黨和國家領導人,同4000多名觀眾一起觀看演出,共同回顧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輝煌歷程,共同祝福偉大祖國的美好前程。
  • 必勝客致敬中華美食 尋味背後的文化魅力
    ,致敬中華傳統美食。隨著時代的變遷,粵菜也被研究出富有創意的新味道:糅合了南北風味、中西風格和唯美觀感於一身,新奇獨特,食之讚嘆。比如皮脆肉美,香噴噴的燒臘,在老廣心中有一定的重要地位,讓大家意想不到的是,粵式燒臘也可以中西結合,製作出各種美味的新花樣。 向中華美食致敬 飲食文化是中華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自古以來,中國人對美食就有著執著的追求和探索。
  •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 全國媒體人在南昌重走「小平小道」
    「文明與城市共成長——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南昌媒體行」記者在小平小道陳列館合影留念(喻雲亮攝)12月10日下午,「文明與城市共成長——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南昌媒體行」記者來到位於新建區的小平小道陳列館。
  • 漫步日本橫濱中華街:華人的團結很重要
    橫濱中華街歷史悠久,始創於1859年,當時橫濱開港後,就有中國人隨著美英等國家的船隻來到這裡,並紮根落戶。  走到一家裝飾古色古香的中華食品店裡,曾先生指著牆上高掛的一張放大的老照片說:「這是我的父母的照片,他們當年在中華街的留影。」曾德深祖籍廣東清遠縣,他的父親1911年15歲時來到日本,他就出生在日本。
  • 改革開放40年,時代的傳奇
    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是中國人民奮鬥出來的!」  「人民有信心,國家才有未來,國家才有力量。」他堅定地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更加自信自尊自強。中國這個古老而又現代的東方大國朝氣蓬勃、氣象萬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奇蹟正在中華大地上不斷湧現。」
  • 致敬時代,禮讚巾幗!中國婦女報推出40年40位女性改革人物
    文藝工作者是為國家、社會和人民創作,遵循「真善美」的原則釋放情感,這一點絕不可以脫離。「文藝創作是有溫度的,要以人為本、紮根生活,以作品折射時代、用歌聲鼓舞人心,這是每一位文藝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正如她所走過的藝術道路,「藝術家追求的高峰永遠在前面,而不在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