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0月1日,北大學生方隊舉起「小平您好」的橫幅,成為閱兵式上最珍貴的記憶(資料圖片)
1984年10月1日,北大學生方隊舉起「小平您好」的橫幅,成為閱兵式上最珍貴的記憶(資料圖片)
1984年閱兵 首次出現女兵方隊 「百團大戰」雄師上陣 北大學生舉起橫幅——
國慶35周年
時間:
1984年10月1日10時
時長:
歷時56分鐘
人數:
10370餘人
首次受閱的部隊:
戰略飛彈部隊、女兵方隊
閱兵首長:
鄧小平
閱兵總指揮:
秦基偉
1984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第12次國慶閱兵,是中國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第一次公開展示自己的武裝力量。此次檢閱部隊的首長,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
這是繼1959年國慶之後,25年來第一次盛大的國慶閱兵,共有10370人參加閱兵儀式。北大學生還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橫幅,成為當時最感人的畫面。
28種此次受閱的武器裝備中,有19種是第一次亮相,其中,中國戰略飛彈部隊首次露面就震撼了世界。
女兵方隊也是在此次閱兵中開始出現。
裝備揭秘
七成屬首次亮相
國慶35周年閱兵中,受閱部隊的武器裝備全部是國產現代化兵器,種類達到了28種。
其中,有19種武器裝備是全新的,如火箭炮、火箭布雷車、大口徑榴彈炮和加農炮、裝甲輸送車等。
中國飛彈震撼世界
在此次閱兵式上,最引人注目的是戰略飛彈部隊。大型牽引車載著中國自己設計製造的戰略飛彈,首次公開展現在人們面前。
當一枚枚飛彈緩緩經過天安門廣場時,整個世界震驚了。在此之前的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時,有一些西方大國嘲笑我們是「有彈無槍」。
針對此次閱兵,美聯社說:「中國戰略飛彈部隊首次展示了它的實力,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顯示出中國有相當高的製造水平。它的出現,足以防禦任何形式的戰爭。」《泰晤士報》說:「一個沉睡的東方巨人醒了,美蘇兩國在決定世界事務時,不得不考慮中國戰略飛彈部隊的存在。」「開國大典的閱兵,最後一個方隊是騎兵方隊;建國35周年的閱兵,最後一個方隊是戰略飛彈方隊,這個變化是非常令人鼓舞的。」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蔡仁照說。
方陣揭秘
數量、種類最多最全
這次閱兵規模空前,陸海空三軍、第二炮兵、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民兵全部亮相,是歷次閱兵式上亮相方隊數量和種類最多、最全的一次。
伴著雄壯、激越的樂曲,軍事院校方隊、步兵方隊、水兵方隊、空降兵方隊、女兵方隊、武裝警察方隊和男女民兵方隊等徒步方隊依次經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他們個個精神抖擻,鬥志昂揚。
女兵也有了方隊
女兵方隊是此次受閱方隊中的新鮮血液,由當年著名的「白求恩衛生學校」(即今天的北京軍區軍醫學校)的學員組成。
年輕的女兵們頭戴大軍帽,佩戴紅十字袖章,英姿颯爽,共同組成我國閱兵史上第一個女兵方隊。
當她們邁著矯健的步伐經過天安門前時,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她們的身上。現場爆發出陣陣掌聲。
名團勁旅齊上陣
這次國慶大閱兵,許多有榮譽稱號的部隊都派出了自己的代表。
例如,抗戰時參加「百團大戰」的雄師,在解放戰爭中為扭轉華東戰局而血戰泉城的「濟南第一團」,把紅旗插在太原城頭的「大功團」、「猛虎連」,在渡江戰役中突破長江天險、首先踏上南岸的「渡江先鋒營」,參加成都大會戰、進軍大西南的劉鄧大軍中的勁旅,都在受閱的行列裡。
感人瞬間
北大學生舉起「小平您好」橫幅
當日10時56分,分列式結束。受閱部隊過後,接下來是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遊行隊伍。
在遊行隊伍中,北京大學學生舉起寫著「小平您好」的橫幅走過檢閱臺前,引起陣陣歡呼聲。簡短的四個字,濃縮了深厚的感情。
第二天,這幅畫面出現在國內外各大報刊的頭版頭條。
畫面瞬間傳遍全世界,並被新聞攝影記者牢牢地定格,成為35周年國慶閱兵式上最珍貴的記憶。「小平您好」這句話感情真摯,就像是對家人、對親朋好友的問候,真真實實地表達了人民群眾對小平同志樸素、深厚的愛戴之情。
親歷故事
練踢正步踢壞兩雙新皮鞋
「排在第一方隊儀仗隊後的就是軍事學院方隊,學院方隊是由橫排25人、豎排25人組成的方隊,我站在第三排左數第二個位置,算是『面子兵』。」蔡仁照教授親身經歷過1984年的國慶閱兵,回憶起當年的經歷,仍深感自豪。
據其介紹,當時所有參加閱兵檢閱的學員都是經過層層選拔上來的,在身高、軍容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
他說,國慶節那天,本應10點受閱的部隊凌晨5點就早早地趕到天安門廣場待命。
作為軍事學院方隊中的一員,蔡仁照和其他隊友一樣,在閱兵之前辛苦演練了整整10個月。訓練的過程是枯燥的,每天從早到晚就是踢正步,踢壞了兩雙全新牛皮鞋。
「但我們所有人都練得很認真,作為軍人,這是一種榮譽,能夠接受鄧小平的檢閱是終身難忘的,為之付出也是應該的、值得的。」蔡仁照動情地說。
相關連結
「閱兵村」首次出現
在準備閱兵訓練的時候,為了應對當時的實際情況,閱兵總指揮部在京郊建起了一座座閱兵村,這在之前的歷次閱兵準備中是沒有的。閱兵村的出現,成了京郊的一道新景觀。
1984年3月下旬,各受閱部隊組建完畢,開始進行閱兵前的訓練。由於參加受閱的摩託化、機械化部隊數量大,軍兵種多,技術裝備複雜,物資技術保障要求高,過去那種分散駐訓的方法已不適應。
為解決這個問題,閱兵總指揮部決定,分別在北京沙河、通縣、南苑三個機場按正規化要求修建臨時駐訓區,實行集中駐訓。
閱兵總指揮部共搭帳篷2191頂,修築道路50餘公裡,鋪設訓練場90萬平方米,並設置了配套的生活設施。營區整齊清潔,道路四通八達,宛如一座村落,人們稱之為「閱兵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