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有政協委員建議設自行車空中連廊 國內不乏成功案例
目前的城市自行車專用道多與人行道共用。(資料圖片)
全國首條空中自行車道。(資料圖片)
近年來,共享單車的快速發展緩解了人們最後一公裡的交通需求,但人們對提升騎車通勤的速度、安全及舒適度有更強烈的願望。到底要不要給自行車獨立車道,已經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近日,深圳市政協有關生態文明專題協商會提交的一份報告就建議建設自行車空中連廊,緩解通勤壓力。空中自行車道真的可行嗎?
市民:
人車混行體驗不佳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下班高峰期浩浩蕩蕩的自行車大軍成為一個時代的縮影。而今,各城市的道路主角是各種機動車。隨著共享單車的普及,自行車又重新回歸到街頭,成為公共運輸的有益補充。各地的綠道和山間公路,都是周末騎行的好去處。
在記者採訪過程中,很多深圳的市民表示,更希望騎車不僅僅是作為周末休閒,還能成為生活中的必需品,不過受道路條件限制,如今的出行效率及體驗舒適度有待改善。80後的小尹家住碧波花園附近,在福田區紅嶺中路的一家企業上班。她告訴記者,最初看到共享單車很是興奮,仿佛又回到了中學時代。但是由於深圳各主要街頭幾乎沒有專門的自行車道,騎行上班經常要和行人或者車輛混合搶道,既不暢快又存在一定風險。
在福田區新聞路附近一家寫字樓上班的白領小劉也表示有的自行車道設計非常狹小,僅一米寬,只能容一車通行,如果後面有來車只能從人行道上超車。他還支招說,如果上下班騎行一定要設計好路線,儘量選擇人車較少的路線,預估好時間。「有些交通設計不適合騎自行車,經常需要繞路找天橋,這也很浪費時間。」
建議:試點建自行車空中連廊
與嚴峻的城市交通擁堵挑戰相對應,更健康環保的慢行交通正逐漸引起人們重視,提倡步行和自行車交通方式已是大勢所趨。廣東省住建廳會同省發改委近日印發的《廣東省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步行和自行車交通方式佔全方式的55%。廣東省住建廳與省經信委等部門聯合出臺的《關於完善自行車道系統規劃建設提升品質生活的指導意見》則明確,要將自行車道規劃納入控制性詳細規劃中,新建及改擴建城市主次幹道應100%設置自行車道。其中,提出新建自行車道按照主廊道、連通道和休閒道三個等級標準進行建設,其中,主廊道主要承擔高頻率自行車出行,單向通行不宜小於4米。
深圳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在近日舉行政協專題協商會上提交了《關於加強深圳生態文明建設的若干建議》,其中提出建議在通勤需求量大的交通節點先行試點,重點推進空中自行車道的連接建設。該報告中表示目前以休閒健身為主的「綠道」無法滿足市民通勤需要,特別是原特區內外綠道銜接不暢,綠道被山體、主幹道和立交橋截斷,市民往往選擇汽車出行。
為此,報告具體建議在通勤需求量大的原梅林關口等交通節點先行試點,結合城市山地景觀、綠化長廊和現有道路,設計北接民治和坂田片區、南接上梅林片區,遠期可沿彩田路、皇崗路延伸至福田中心區和華強北片區,建設自行車空中連廊。
借鑑:國內已有空中自行車道運行
記者了解到,目前「自行車高速路」的概念漸漸在全球流行起來。作為「自行車高速路」的先行者,丹麥與荷蘭主要定義為在於增加通勤者的速度,安全和舒適程度,同時儘量減少在道路上停靠等待的次數。丹麥第一條自行車高速路於2012年建成,連接哥本哈根市中心和阿爾貝特斯隆的市郊,長度為22千米。
而在我國,廈門空中自行車道示範段(BRT洪文站-BRT縣後站)已於今年1月26日開始運行,其全長約7.6公裡,是目前全國首條、世界最長的空中自行車道。這條道路定位為「自行車專屬」,不允許機動車、電動車、行人等進入。由於道路通行形態特殊,廈門市公安局還專門發布了相關交通安全管理公告。而根據媒體報導,北京天通苑至中關村首條自行車高速路正在規劃中,有望明年落地。
深圳可否在主要路段建設專門的自行車道,是否會有空中自行車道落地?深圳交委相關負責人近日在政協的專題議政會上表示,對於有條件的道路完全可以收窄車道。他還表示,深圳目前被確定為國家城市步行與自行車交通示範城市,深圳未來新建道路一定要把自行車專用道作為標配,原有道路也必須進行改造,「我們計劃在2020年,所有的軌道站點、公交站點50米範圍內必須要有自行車停放設施。」
如何建設自行車專用道?
根據相關資料,在1985年,深圳自行車交通出行比例一度高達44%。而隨著經濟發展,小汽車迅速進入家庭,作為慢行系統的自行車開始讓道。
如今一度曾在街頭消逝的自行車能否再次復興?根據調查,目前騎自行車的深圳市民平均出行已經是9.8公裡。「這已經不僅僅是解決最後一公裡的交通問題,說明自行車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深圳市政協委員、深職院交通運輸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說。截至今年8月,深圳全市網際網路租賃自行車企業共有10家,車輛規模約89萬輛,日均使用量453萬人次。
據了解,由於歷史原因,深圳單車道路資源嚴重缺乏,目前僅佔全市道路設施空間資源的6%。建於2006年底的華僑城自行車道,是華僑城集團投資修建的內地首個自行車專用道系統,雙向車道總長16公裡,在廣大自行車愛好者中素有「深圳最美自行車道」的美譽。然而這樣的專用道在其他社區及街頭極為罕有。
到底要不要給自行車獨立的車道呢?在王雪看來,機動車、行人和自行車應該各行其道,才能夠確保安全。她認為比較可行的辦法應該收窄機動車道。「深圳的機動車道比我國香港、東京、倫敦很多城市的機動車道都寬,如果把一條車道收窄幾十釐米,幾條車道下來有一個獨立的自行車道完全不是問題。」為此她建議從根本上解決道路規範設計問題,從制度上保證道路設計的前瞻性。
反思:讓騎行和步行回到城市
隨著機動車保有量的增加,現有道路設計的弊端逐漸顯現。深圳市政協委員、深圳市蕾奧城市規劃設計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首席規劃師王富海則對目前汽車優先的車行系統提出了質疑。他說,現在的系統以車為本建立,所以無論是步行還是騎行系統都是支離破碎的。「(城市)應該形成步行生活圈。」王富海說,深圳也應發展步行系統,這有助於城市的人性化、綠色化發展。
政協委員們的見解也得到了部分深圳政府機構人員的贊同。深圳國土規劃委相關負責人去荷蘭學習考察期間,對當地的慢行交通感觸很深。即使在城市之間的高速公路邊上,也有一條自行車道貫穿荷蘭全境。
她說,目前深圳所有的交通規劃均是圍繞機動車,自行車和慢行交通已被擠壓得沒有空間了。「應該反思,讓自行車和步行回到城市中來。」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鮑文娟
來源: 廣州日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