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荒謬的世界,我們都是異鄉人:卡謬的思想旅程(下)

2020-12-16 說書先生白曉生

在這荒謬的世界,我們都是異鄉人:卡謬的思想旅程(下)

然而,巴黎的天空不是阿爾及爾的天空。這也是卡繆與沙特、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 1986)、梅洛龐帝(Maurice Merleau-Ponty,1908-1961)、雷曼阿隆(Raymond Aron,1905- 1983)……等人之間的距離。後者皆畢業於巴黎高等師範學院(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Paris),是法蘭西高等教育體系中的精英。卡繆只是來自北非的學生,也沒有進入過巴黎任何一所培育文化精英的學校。因此,因為《反抗者》一書而與卡繆筆戰的沙特,與寫作《知識分子的鴉片》的阿隆,都曾在文章中評論卡繆是個一流的作家,卻只是個三流的哲學家。對於這些巴黎高師畢業的才子們而言,來自法屬殖民地的卡繆,終究無法在精細的哲學思辨上與他們平起平坐。

1951年,卡繆出版文集《反抗者》(L』Homme Révolté,1951)。卡繆以《反抗者》反對當時的法國左派知識分子的立場,並提醒人們意識型態的爭論,將會使人們付出道德與自由的代價。在各種互不相容、卻又包含著部份真理與眾多虛偽的意識型態之中,往往會使人們無法深入認識世界與生活的複雜性,並將人們推向暴力、壓迫、恐怖、奴役的深淵。而產生於暴力、壓迫、恐怖、奴役的國家,只會遍布廢墟與遺址。與極權主義、合法化的殺人一樣,這些是卡繆要拒絕、要反抗的「惡」。因為,這些「惡」將在意識形態的祭壇上,奉上活生生的生命與生活,作為獻祭的犧牲。

1948以來,沙特試圖把存在主義哲學融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並於1960年出版《辯證理性批判》(Critique de la raison dialectique,1960)。以存在主義與左派知識分子自居的沙特認為,自由就是無止境的選擇:

「我們每一個人必須親自做出選擇。這樣也就意味著,人在為自己做出選擇時,也為所有的人做出選擇。因為實際上,在為了把自己造就成自己願意成為的那種人而可能採取的一切行動之中,沒有一個行動不是同時在創造一個他認為自己應當如此的人的形象。在這一形象或那一形象之間做出選擇的同時,他也就肯定了所選擇形象的價值;因此,我們不會選擇邪惡的……我在創造一種我希望人人都如此的人的形象,在鑄模自己時,我鑄造了人」。

所以,對於存在主義者與追求「革命」的左派知識分子而言,成功就意味著自由的終結。革命宣布成功的同時,就已經安置了自己。已經成功的革命就不會認識到新的問題。一旦革命已經被宣布成功了、完成了而被建制化,革命就會反過來指責質疑者與批評者是革命的叛徒。所以,沙特的籲求是一種「永恆的革命」:這是一個永遠不會成功完成的革命。這樣的沙特不會同意卡繆對共產主義與左派發起的反抗。

十二年前,在卡繆對沙特小說《嘔吐》與《牆》的評論中,卡繆稱讚作為小說作家的沙特,卻沒有成為沙特存在主義哲學的跟隨者;九年前,在沙特對卡繆《異鄉人》的評論中,沙特稱讚卡繆的文學成就,卻認為卡繆的思想平凡無奇。1951年的現在,卡繆的《反抗者》揭發各種革命的意識形態傾向,反對虛無主義、辯證法、普遍主義與歷史決定論;沙特則在稱讚卡繆文學成就的同時,認為《反抗者》顯示卡繆對於哲學的理解實屬平庸。作為「革命者」的沙特與作為「反抗者」的卡繆在他們最初相遇的地方分手了。[4]

沙特的評論對卡繆在1950年代的聲譽是個重大的打擊。畢竟,雖然卡繆聲稱自己不是存在主義者,但《異鄉人》、《鼠疫》(La Peste,1947)、《卡裡古拉》(Caligula,1945)、《薛西佛斯的神話》(Le Mythe de Sisyphe,1942)中充滿存在主義論調的文字,已經使卡繆被當時人歸入存在主義的陣營。上述作品被當時人視為反思、批判法西斯主義與維琪政府的介入文學,也使得卡繆被當作是沙特的左派同路人。

沙特的批判使得卡繆逐漸失去1950年代法國知識文化界的讀者。1954年,阿爾及利亞戰爭的爆發。卡繆抨擊法國在北非殖民政策的恐怖與歧視,以及阿爾及利亞獨立運動者所展現的暴力。這使得卡繆被夾在法國官方與阿爾及利亞獨立運動者之間,被迫成為局外人的卡繆只能逐漸地選擇沉默。

但是,卡繆的著作真的缺乏思想的深刻性嗎?得過克魯格獎(有人文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法國哲學大師呂格爾(Paul Ricoeur,1913-2005)就認為,卡繆的《反抗者》是20世紀法文著作的經典。

所以,究竟是沙特的評論中肯?還是呂格爾獨具慧眼呢?暫且撇開這個問題,以羅蘭巴特的「作者已死」的觀點出發:任何的文本都是掛搭在巨大意義之網中的一個小環節,在這個巨大的意義網絡中,文本與周遭的牽涉有著千絲萬縷的複雜關係。所以,文本被作者製作出來後就是向世界開放,文本的意義是由讀者所創造。

世界與生活充滿深邃的複雜性,在世界這個舞臺上演著無止盡的戲劇。每一套戲劇都會落幕,好讓另一部故事上場,永恆地排演著人事的繁華滄桑。這是作為世界真實的荒謬。

卡繆在《薛西佛斯的神話》中,讚嘆承受永恆罪刑的薛西佛斯不斷重複地推巨石上山的行動。卡繆認為,在巨石被推到山頂的那一瞬間,薛西佛斯回首來時路的自我意識,以及接下來薛西佛斯跨出下山的步伐,正是對荒謬與虛無的「否定」。在作為世界真實的虛無與荒謬中,這種「否定的否定」,是卡繆所進行的「存在主義式的掙扎」(雖然卡繆宣稱:我不是存在主義者,《薛西佛斯的神話》也不是一部存在主義作品。)

在荒謬的世界中,卡繆也搭建了一個舞臺、一齣戲劇。在舞臺上演著各種人際友誼交織構作的生活戲碼。戲劇中的演員是荒謬的存在。

但是,劇場上的行動,也讓卡繆能夠面對荒謬的真實世界。真實就是劇場,劇場就是真實。荒謬的世界本身就是一部名為「生活」與「生命」的戲劇。所以,卡繆認為:認識到世界的荒謬並非結束,而是開始。點點星辰只閃耀在黑夜的深邃中,即使是太陽也有黑點,就像阿爾及爾那溫潤的大海,緊鄰著倔強的巖岸與孤傲的山崖。卡繆要在荒謬世界的複雜之中,緊貼真實的生活感受,以及深深浸染於從中迸發的真實生命。意義只會產生於真實的生命與親身的生活情感:在陽光下嬉戲於沙灘與大海的歡愉;黃昏夕照以黃澄的纖纖素手,溫柔地撫慰著善感的心靈;與友人共飲於妝點有繁星的蒼穹……這些都是真實不虛假的生活與生命。

這就是卡繆在《反抗者》中提出的「南方思想」:從認識荒謬出發,繼而肯定生命、勇於反抗對生命尊嚴的各種否定。

與沙特的決裂、以及阿爾及利亞戰爭的爆發,使得1950年代的卡繆生活再次深刻體會到荒謬。此時,夏爾(René Char,1907-1988)的友誼與對卡繆著作的捍衛,支持著卡繆度過這段支離破碎的歲月。就如卡繆與夏爾合作的攝影集《太陽的後裔》,夏爾與卡繆都散發著熱愛生命與生活的光芒與熱情,這是認識到世界的荒謬之後才會綻露的太陽。

也是在夏爾的介紹下,卡繆造訪了以和煦的陽光、清爽的微風、蔚藍的大海、多層次的紅酒著稱的普羅旺斯。位於巴黎與阿爾及爾之間普羅旺斯成為卡繆在「荒謬」世界的庇護所,為永恆流浪的異鄉人提供暫歇的棲居。

北方的氣息總是吹拂著一股南方的海風。卡繆說:「為什麼我要製作戲劇?我常常問我自己為什麼對你而言,我唯一找到的答案也許非常陳腐老舊:很簡單地這個舞臺是世界上的一個空間,而在此處我很愉悅」

相關焦點

  • 坤鵬論:什麼是荒謬?
    因而,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正是由於它,而不是由於我們所無法填充的空間和時間,我們必須要提高自己。因此,我們要努力好好地思想,這就是道德的原則。加繆指出,人生,很多事情都是不合理的,所以人生在世,荒謬常伴。那麼,荒謬是如何產生的呢?1.人與世界相會,誕生荒謬講到這裡,坤鵬論先和大家一起複習一下莊子的齊物思想。
  • 朱德庸:這個荒謬又有趣的世界,什麼事都在發生
    朱德庸:這個荒謬又有趣的世界,什麼事都在發生 2020-12-02 18: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人物】李安:現實世界的異鄉人,新世界的開拓者
    用電影造夢,許多導演都喜歡這樣進行類比。導演呈現給觀眾的,就是他們通過攝影機的鏡頭,一步步將夢境轉換而來的畫面。對「異鄉人」李安來說,電影圓「夢」的價值更加沉重且珍貴。生長在中國臺灣,專業學習在美國,在大陸、臺灣、好萊塢都打造過優秀作品。李安早在十多年前,就不斷毫不掩飾自己在任何地方都是「異鄉人」的現實。
  • 生活在這個荒謬的世界裡,我們卻都不擅長告別
    但正如標題所言,我們生活在一個荒誕的世界,朋友不期而至的焦慮也影響到了我,讓我更加清楚自己專業課的不足。儘管我偽裝得自信滿滿,但一拿到真題,更多的還是一臉茫然。我討厭背書,儘管我背書的速度並不慢。現在來說,一想到一道道名詞解釋和解答題是送上門的鴨子,可我根本連吃的資格都沒有,的確是應該感到焦慮。
  • 加繆:人生就是一連串的荒謬
    隨後,在當時的左傾思想潮流中,他選擇了非純意識形態的描寫,《婚禮集》發表,表達了「是與否」「生與愛」「孤獨與死亡」並再一次解釋了「反與正」,如此深邃的思想,自由的靈魂使他仿佛成為了法國文化的客人。這也和法國共產黨宣揚的集體主義的要求背道而馳,於是加繆被法共開除。
  • 城市B面 月光下的異鄉人
    城市對異鄉人其實並不是那麼友好。我仍記得,有一次我出校進市中心閒逛,寬廣的街道上人群摩肩接踵,人聲鼎沸,熙熙攘攘的人說著各色各樣的話語,在被血肉層層掩埋的內心中,在飽含了不同的風霜的眼眸中,唯一相似的,可能就是那點對城市的新奇的星星之火了吧。
  • 朱德庸的人生哲學:在荒謬的世界清醒地活著 給快節奏的世界留白
    朱德庸,享譽華語世界的著名漫畫大師,代表作有《雙響炮》《澀女郎》《什麼事都在發生》《關於上班這件事》《大家都有病》《絕對小孩》等。數十年來,他用灰色幽默解讀著人生困境,療愈著時代的淡淡憂傷,卻又一直如孩子般赤誠。在這個荒謬又有趣的世界裡,朱德庸自言「是一個城市行走者,也是一個人性觀察家」。
  • 那年花下初識,如今卻是異鄉人!
    春天雖好,可是其中的惆悵悽苦各人有各人的體會,許是被家中的俗事纏身,許是為自己的前途迷茫,許是為這春天的短暫傷心,他的內心頗不寧靜。他疑是仙人,便不敢貿然向前,只是遠遠看著這女子,這女子也是來這杜鵑花叢中來賞花的,一會兒嗅嗅這朵,一會兒嗅嗅那朵,其中的可愛不言自明。
  • 生命虛無荒謬,但過程本身就是意義
    加繆先向我們開宗明義的道明了世界的真相,在他看來是荒誕的,充滿了殘酷、不完美和虛無。為什麼說西西弗斯神話是悲劇性的,因為主人公是有意識的。他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知道自己的無意義。「今天的工人終生都在勞動,終日完成的是同樣的工作,這樣的命運並非不比西西弗的命運荒謬。但是這種命運只有在工人變得有意識的偶然時刻才是悲劇性的。」
  • 《局外人》:傳統的「惡」被逐漸消解,只有在荒謬中奮起反抗
    世間的局外人不止有默爾索一個,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徘徊在世俗之外,試圖躲在屬於自己的角落,與世間所有的骯髒和美好都無交集。只不過,我們都無法做到一直如此疏離。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默爾索的產生是有外部原因的。小說寫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爭影響著作者加繆,更影響著千千萬萬的人。
  • 《臺北物語》:一趟荒謬的觀影旅程
    觀賞《臺北物語》,會是一次荒謬的經驗。這部意外在網路上掀起討論熱潮的臺灣電影,具有種種致命的技術,質感低落、美感淪陷,「爛到巔峰」反而成為網友取笑的焦點。或許也就只有在碰到這樣的電影時,我們才會靜下來思考:是不是每一部在戲院播放的電影,都值得觀影者的真誠對待?
  • 辛識平:從聯署人看所謂公開信的荒謬
    然而,仔細分析這封信的執筆者和聯署人,不難發現,這封所謂公開信壓根代表不了美國社會的主流民意,不過是譁眾取寵的拙劣表演。這封信的執筆者——美國太平洋艦隊前情報和信息行動主管詹姆斯·法內爾,一向熱衷炮製各種聳人聽聞的「中國威脅論」,曾因過激言論被五角大樓批評為「不必要地營造敵意」,於2014年被解除職務。
  • 異鄉人疑惑:「我們去哪裡過年?」
    文/情感谷島主(歡迎評論和轉載)做好防護措施,人人有責一年一度的春運又要來了,每年的春運是人口流動最多的一次,因為受去年疫情的影響,當時很多人都沒有回到家中,被迫留在他鄉過年,今年早早的就有人訂好了票,想要趁早回到家中過年,但是眼看著最近疫情又開始四處蔓延,不少地區的人們都人心惶惶
  • 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賭徒的荒謬心理
    彩票購買者說:「這是我走運的日子!」兩人都把自己陷入一種異常快慰的期待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他們一反審慎的態度,冒險從事投機,因此兩人很可能都會倒黴。賭徒的荒謬也是一種特殊的條理式幻想。這時,規則不是在他周圍混亂的世界產生,而是在他的內心世界起作用。當你說你很興奮,或者你感覺今天是你的幸運日時,你的意思是說你暫時處於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偶然發生的事會對你有利。
  • 80後「異鄉人」甫躍輝:從雲南邊陲小村到上海我明白了什麼
    著名評論家李敬澤說,甫躍輝小說中的很多人物都是從外地移民此地,他們在這個城市處於一種粒子般的飄零狀態。異鄉人,仿佛是作家甫躍輝對自己的身份定位,也是他的很多書中人物的共同身份。《萬重山》分為四個部分:現實種種、孩子們、父輩們、虛妄種種,這或許可以看成是一個異鄉人打量世界的四個維度。
  • 《潛水鐘與蝴蝶》肉身沉重,思想自由
    當你處於人生得意的每一分鐘,開著敞蓬跑車在兩旁儘是翠綠的筆直公路上行駛的時候,你是否會意識到下一分鐘,人生的軌跡就有被改寫的無數可能性?也許,最不幸的一種就是你無法逃脫的宿命。我當然不是在問故事的主人公鮑比,我是在問每一個人,連同我在內的每一個人。也許「生命」這個字眼顯的太過刺眼,幾乎沒有人願意去正視它的強大力量,但電影幫助我們,去思考,去感受。
  • 這些偉大思想,改變了我們思考世界的方式
    但如果你開始思考這些問題,一定會為人類偉大的思想靈光讚嘆不已。比如,在世界「混沌未開」之時,如果沒有馬可·波羅寫下的《馬可·波羅遊記》,就沒有西方國家對中國最初的了解和想像。哥倫布在發現新大陸時也帶著這本書,他開發世界版圖時的每一步決策,很難說沒有這本書的影響。可以說,某種程度上《馬可·波羅遊記》顛覆了西方人對世界地理的認知。
  • 在克蘇魯神話的宇宙裡,人類都是異鄉人
    小說往往以日記、報導、研究手記等半正式的形式,以謎題開始,拼貼出一個模糊卻相當真實的怪奇世界:詭異命案、小鎮怪事、家族宿命……而迷案的源頭,最終指向一種打破時間、空間、自然法則的偉力。於是,整個宇宙概念被推翻了,主人公們發現,在傳統現實的平靜表面下,存在著未知的「神靈」:克蘇魯、尤格·索託斯、奈亞拉託提普……它們居住在宇宙的某處,大多對人類漠不關心。但是它們力量巨大,並抱著人類無法理解的目的,人類在他們面前脆弱不堪、毫無自保之力。
  • 《別告訴她》,時代文化拼盤下,每個人都是異鄉人
    這就與什麼都直來直去的西方文化形成了一種衝突。而這種衝突,像我在前面說的那樣,主要體現在細節上,體現在人上。碧莉,就是這種細節的代表。碧莉的家庭裡,有中國人,有日本人,未來或許還會有美國人;也有華裔和移民,當越來越多的文化標籤湧進這個家庭的時候,在他們一致的面孔下,隱含著的,是大時代背景下的文化拼盤現狀。我們在讓自己逐漸陌生化,逐漸複雜化。而且有時候,文化標籤賦予我們的歸屬感,甚至要比血緣要多得多。
  • 論一個「心理學家」的荒謬言論
    人們仔細想想就能明白,其實「心理學家」一開始不正是資產階級世界的產物嗎? 他自然得代表資產階級利益說話。有人可能要反問,「難道共產主義社會裡就不能有心理學家嗎」?問的不錯,對心理疏導的人確實可以都稱為心理學家。我們不該否認這一點,但是要判定他這個心理學家為哪個階級服務,最重要的還是得看他是如何輔導人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