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華在講述當年發生的故事,並向記者展示了珍貴的老照片。 |
□記者 陳駿 文圖
閱讀提示 | 劉玉華,女,1937年出生,遼寧新民縣人,共和國第一批女車工,1955年畢業於瀋陽第一技工學校,1958年4月17日調入洛陽礦山機械廠二金工車間工作。
歷任洛礦二金工車間「姑娘組」組長、工段書記、廠工會副主席、廠黨委副書記等職務。其領銜的「姑娘組」先後20餘次被評為先進集體,本人7次出席全國、省、市先進生產者代表大會。其中,1959年,代表「姑娘組」出席全國群英會,1977年出席全國工業學大慶會議,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就是這樣一個被無數榮譽光環所籠罩的全國勞模,在專訪中給記者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卻是謙虛與低調,採訪中劉玉華始終在談自己當工人時候的種種情景,閉口不提自己曾經所任職的領導崗位。在她眼裡,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但就是這樣一位「普通工人」卻出席過黨的第十一屆代表大會,曾任洛陽市總工會副主席、河南省總工會副主席,與包括習仲勳、紀登奎、焦裕祿在內的眾多「重量級」人物在工作中產生過交集。昨日,記者來到洛陽礦山機械廠(今中信重工)家屬區新3街坊,拜訪了這位老人,聽她講述那段難忘時光。
重工車間
成立了一個「姑娘組」
1958年,劉玉華21歲。這一年,她作為共和國培養的第一批女車工離開瀋陽,來到洛陽。
當時的礦山機械廠還處於廠房建設階段,條件非常艱苦,說起當時的條件劉玉華記得非常清楚:「當時全廠只有3-24號樓這一棟蘇式建築是職工宿舍,住的地方都不夠,就更別說洗澡了,大熱天的晚上只能用毛巾擦擦,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床板上都會有個清晰的人字形汗印。」
此前,劉玉華是瀋陽重型工具機廠的一名「四級車工」,調到洛陽礦山機械廠後不久,她就領命接受了一個重要任務。「讓我領頭組建一個由女同志組成的工作組,幹和男同志一樣的活」。在這之前,人們習慣性地認為女性只能從事紡織等輕工業工作,但是如果「姑娘組」的實踐能夠證明女性同樣可以進行重工業行業生產的話,那就具有了不同尋常的意義。「這樣就為我們國家解放出一大批女勞動力,為國家建設提供人力支持。」劉玉華對記者說。剛開始的時候誰心裡都沒譜,女性能否長時間進行重工業生產,「姑娘組」的成立本身就是一種嘗試。
體重70斤的姑娘
搬50多斤重的零件
姑娘組成立之初共有21名女工,年齡最大的22歲,最小的只有十幾歲,而且正式技工只有3名。其他的人不是剛剛從技校畢業的實習生就是新進廠沒有一點生產經驗的學徒,有的人甚至連車床是什麼模樣都不知道。就是這樣一個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的「姑娘組」,卻肩負著和其他生產小組同樣的生產任務。「姑娘組」成立的第一個月,車間給「姑娘組」正式下達生產任務:幹軋鋼機零件,工時定額2800個。當時,大家都覺得這是一個不可完成的任務,但生產任務就是命令,不容動搖。「那時我體重只有70斤,每天搬上搬下的卡盤就有50多斤重,就這樣我們咬牙堅持了下來!」劉玉華說。那時「姑娘組」的每個人都不認輸,那時候她們都還沒結婚,為了完成任務,「姑娘組」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放在了車間裡。幹到凌晨也不願回家的,接連幹三四個通宵的,比比皆是。到月底,「姑娘組」保質保量地完成了3750個工時,將曾經那個「不可完成的任務」遠遠地甩在了身後。
手指斷成八截,
姑娘輕傷不下火線
「當時不知道啥叫苦,大家都一樣,腦子裡沒有別的東西,只有一個想法就是『多快好省,建設社會主義』」,「為了心中的理想我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苦!」那時「姑娘組」輕傷不下火線,有點什麼小毛病去衛生所拿點藥就繼續上班,劉玉華口中的小病,後經記者仔細詢問竟是高燒將近40℃,兩次暈倒在車間這樣的重病。「這都不算啥,我這個手指頭有次被卡盤直接砸在了上面,後來醫生用刀劃開後發現斷成了8截。」十指連心,即便是這樣嚴重的外傷,劉玉華甚至連半天都沒有休息,到醫務室做完手術夾上夾板繼續回到車間工作。
當時的劉玉華作為一個「四級車工」不僅要幹活,還要培訓學員,她記得當時一共帶了7~8名學徒,在工作中她一邊開車床,一邊看圖紙,還要不停地給學徒講解車床的使用技巧。就這樣,劉玉華所帶領「姑娘組」克服重重困難,硬著頭皮往下幹,依靠這種不服輸的信念,「姑娘組」月月、季季、年年完成規定的生產任務,一舉成名。1959年,劉玉華受組織推薦代表「姑娘組」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全國群英會,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姑娘組」在困難面前沒有退縮
劉玉華代表「姑娘組」參加全國群英會之後,「姑娘組」進一步提高了對自己的要求,提出了「苦幹、實幹加巧幹」的口號,不僅忘我地工作,還要講究質量與技巧。為此,在完成日常定額任務的基礎上每天進行政治、技術學習,在工作中邊幹邊學進行技術革新。「那時候下了班大家都不回家,就坐在車間裡工具機旁一起研究技術。」
1964年,工廠接到了一項緊急任務:要生產一批多達900個、供出口使用的機器零件,從下達任務的當天到交工日只有短短的6天時間。怎麼辦?廠領導想起了「姑娘組」,想起了劉玉華。於是,劉玉華和「姑娘組」臨危受命,又一次接受了一項「不可完成的任務」。由於這批零件工藝複雜,要求高,剛開始的第一天劉玉華只幹了6個配件,第二天她早早來到車間,顧不上喝水吃飯,拼命趕工,一直幹到傍晚也只完成了24個配件。有人好心地勸說劉玉華,說不行就找工段長調換一下工作任務,按照這樣的速度肯定完成不了任務,這樣一來,「姑娘組」這麼多年的榮譽就沒了。劉玉華把話聽在耳朵裡難受在心上,一方面她為整個「姑娘組」的榮譽著想,不願將「姑娘組」這麼多年的榮譽斷送,但另一方面她又想不能為了個人、小組的榮譽患得患失,影響廠裡的任務進度。在困難面前她沒有放棄,劉玉華主動找到廠裡經驗豐富的車工師傅,在他們的啟發下,她改進了一種車床設備,創新地使用了「一刀多刃」的方法,使功效提高了十多倍,終於在規定交工當日下午五點之前,一個不廢、一個不差地完成了任務。
就是這樣,劉玉華所帶領的「姑娘組」從1958年~1965年,7年來從沒有超過車間下達的廢品指標,1964年~1965年,在兩年的時間裡「姑娘組」僅在較大生產關鍵上的技術革新就有9項,其中有的有效提高功效10倍以上。(劉玉華帶領著她的「姑娘組」做出了不凡業績,引起上級重視,打算提拔她當領導。面對升官機會,劉玉華為啥放棄了?敬請關注「姑娘組」領頭雁之劉玉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