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賦圖卷》的神人之戀

2021-02-13 藝術商業
《洛神賦圖卷》是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的代表作(原作已佚),今存有宋代摹本5卷(也有說為6卷或9卷),皆絹本設色,分別藏於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及美國弗瑞爾美術館。其中一縱27.1釐米、橫572.8釐米,藏故宮博物院;另一縱26釐米、橫628.5釐米,藏遼寧省博物館。

《洛神賦圖卷》以曹植的文學作品洛神賦為題材,描述曹植渡洛水時與洛水神女相遇而戀愛,終因人神路隔而無奈分離的動人故事。畫家把人物的神韻,風姿表達得惟妙惟肖。

>>>>故宮博物院所藏《洛神賦圖卷》

◀按住圖片左右滑動,觀看《洛神賦圖卷》第一卷▶

《洛神賦圖》第一卷,宋代臨摹,絹本,設色,縱27.1cm,橫572.8cm 藏於故宮博物院

此圖是根據三國(220--265年)魏人曹植所寫《洛神賦》而創作的故事畫。畫面開首描繪曹植在洛水河邊與洛水女神瞬間相逢的情景,曹植步履趨前,遠望龍鴻飛舞,一位「肩若削成,腰如約素」、「雲髻峨峨,修眉聯娟」的洛水女神飄飄而來,而又時隱時現,忽往忽來。後段畫洛神駕六龍雲車離去,玉鸞、文魚、鯨鯢等相伴左右,洛神回首張望,依依不捨,一種無奈離析之情顯現畫面。

此圖分段描繪賦的內容,構圖連貫,主要人物隨著賦意,反覆出現。設色濃豔,畫法古拙,山石樹木鉤填無皴,「列植之狀,則若伸臂布指」,所謂「人大於山,水不容泛」,系初唐以前畫風。引首有清高宗弘曆行書「妙入毫巔」。卷後有元趙孟頫行書《洛神賦》、李衎、虞集、明沈度、吳寬詩跋均偽。又乾隆詩題。鈐「明昌」、「禦府寶繪」、「群玉中秘」、「明昌禦鑒」及清內府乾隆、嘉慶、宣統諸藏印。

此圖不書《洛神賦》文,亦無名款,從畫法、絹、色等方面研究,當為宋人摹本,但畫風仍存六朝遺韻。

>>>>遼寧省博物館所藏《洛神賦圖卷》

◀按住圖片左右滑動,觀看《洛神賦圖卷》第二卷▶

《洛神賦圖》第二卷,宋代臨摹,絹本,設色,縱26cm,橫628.5cm 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遼寧省博物館收藏這件《摹顧愷之洛神賦圖卷》是現存宋摹本中最完整、最古樸的一件:「人大於山,水不容泛」,與唐人所記的魏晉畫風極相吻合。目前學術界傾向此畫出自宋代李公麟一派的畫家之手。

此卷流傳有序,卷中所鈐歷代鑑藏印記八十方。北宋、南宋時庋藏於內府,有宣和、紹興連珠印可證。明嘉靖時為福建上饒人葉鈳所有,明末為河南睢州人袁樞(袁可立子)收藏,崇禎十五年(1642)年,袁樞的家鄉先後遭受李自成的兵火和洪水之災,睢州城被浩劫一空。幸虧《摹顧愷之洛神賦圖卷》被袁樞輾轉至蘇州滸墅關寓所隨身收藏,僅數幅名畫得以躲過兵燹之災流傳至今,卷中鈐有袁樞的多方鑑藏印記。之後轉為項元汴收藏,明未清初一度為袁樞的親友王鐸所藏,後轉歸梁清標之手。乾隆時入藏清內府,有乾隆、嘉慶、宣統內府鑑藏印,引首有乾隆行書詩題,前隔水有清董浩題記。卷後由清王鐸、曹文址、劉墉、彭元瑞等題跋。末代皇帝溥儀遜位之後,以賞賜其弟溥傑的名義將其攜出清宮,經天津運往長春偽皇宮。抗戰勝利後,溥儀將其攜至吉林通化大慄子溝,被東北抗日聯軍收繳,經東北銀行轉交東北文物管理委員會,其後入藏東北博物館,即現在的遼寧省博物館。

>>>>美國弗瑞爾美術館所藏《洛神賦圖卷》



這是弗瑞爾美術館所藏的一副相當完整的南宋時期《洛神賦圖》白描本

>>>>分卷詳解《洛神賦圖卷》


《洛神賦圖卷》,取材於三國曹植的《洛神賦》。原作描述的是詩人情場受挫,未能與所愛的人結合,而通過神話寓言,在想像的空間中讓自己與洛水邊美麗的仙女洛水神相遇,以釋放自己對失去情人的傷懷和思念。此卷用具體生動的形象完整的表現了三國時代曹植的名篇洛神賦的內容,也體現了這一歷史時期新興文藝理論中重視感情生活的要求。該畫對人物心理刻劃的成功及善於表達情感內容的精深造詣,反映了這一時期中國繪畫的新發展。

洛神賦圖真跡已不傳,現流傳版本皆為摹本。據專家考證,在傳世的《洛神賦圖》摹本中,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的《洛神賦圖》要比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更勝一籌,而且它也是從故宮博物院流散出去,這裡我們著重分析遼博所藏的《洛神賦圖》。

點擊圖片放大,觀看細節

第一段為「驚豔」畫卷開處,一帶松崗,高柳臨風,曹植一行來到洛水之濱,驚看洛神出現:忽睹一麗人,雲髻峨峨,輕裾飄飄,手持蓮瓣狀羽扇,凌風迴翔於碧波之間。周圍則山巒靜穆,流水潺潺,山間有高松、秋菊之屬,水際亭亭淨植,芙蓉盛開,左上方遠山依約,一輪旭日初升;右上方雲空澄澈,有雙雁展翅,一條飛龍向著朝日昂首騰起……畫家以高山、流水、樹石等景物來襯託神女之貌美,以侍從們呆滯的目光和木然的表情襯託曹植喜不自禁的目光和神情,使畫面形成鮮明對比。

點擊圖片放大,觀看細節

第二段是「陳情」。曹植向洛神傾訴愛慕之心,洛神感動,而與之互訴衷腸。這一段從前面一瀉千裡的飛動之態,轉而成低徊婉媚的緩歌輕唱,至此而達到畫卷的第二個高潮。接著青鳥傳情,洛神含情脈脈地辭去:江流又轉,洛神坐著六龍齊駕的雲車,鯨鯢從水底湧起圍繞著車的左右迎送,車後有白色的水獸、水禽護衛著。畫卷也因此轉入第三個高潮。畫家以巧妙的構圖將曹植的「靜」與雲車的「動」對立在和諧之中,利用不同水態的描繪,使波濤律動的江浪之美與畫中人物的驚訝、激動、惆悵、流連烘託成一體,深切地表達出曹植對洛神的真摯情懷。

點擊圖片放大,觀看細節

第三段叫「偕逝」。此段又從神話世界轉為想像中的現實,但繪畫一改《洛神賦》結尾的哀婉悽清的情調,而轉換成喜劇式的歡樂場景。洛神沒有遠逝別去,而是重又回到曹植身邊,一同乘樓船渡過洛水,紅燭高燒,喜結良緣,最後在侍臣護衛下與曹植共乘馳馬寶車歸去,一段人神戀愛的奇情終得如願以償。結尾處不同的處理,正是詩賦與繪畫不同審美表現力所要求的,也是畫家更美好的理想體現。

>>>>品評《洛神賦圖卷》

人物:

洛神賦通篇言辭美麗,描寫動情,神人之戀纏綿悽婉,動人心魄。顧愷之讀後大為感動,遂凝神一揮而成《洛神賦圖》。此卷一出,無人再敢繪此圖,故成為千百年來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名著和最為世人所傳頌的名畫。畫中的曹植帶著隨從,在洛水之濱凝神悵望,仿佛見到思念已久的洛神。遠處凌波而來的洛神,衣帶飄逸,動態委婉從容,目光凝注,表現了關切、遲疑的神情。二人的思念之情溢於卷面,令人感動。全圖設色豔麗明快,線條準確流暢,充滿動感,富有詩意之美。展開畫卷,只見站在岸邊的曹植表情凝滯,一雙秋水望著遠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嚮往。梳著高高的雲髻,被風而起的衣帶,給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飄飄欲仙的來自天界之感。她欲去還留,顧盼之間,流露出傾慕之情。初見之後,整個畫卷中畫家安排洛神一再與曹植碰面,日久情深,最終不奈纏綿悱惻的洛神,駕著六龍雲車,在雲端中漸去,留下此情難盡的曹植在岸邊,終日思之,最後依依不忍地離去。這其中泣笑不能,欲前還止的深情,最是動人。


形神:

洛神含情脈脈描繪的細膩、生動傳神。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穠紙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霧,奇服曠世、骨像應圖。岸上的曹子建在侍從的簇擁下舉步而行,不僅他那生動的表情跟眾人呆滯的面部形成鮮明對照,他那形體也明顯較眾人高大而引人注目。這種處理手法跟現實生活所謂的比例關係、透視原理無關。他是一種傳統思維定勢和欣賞習慣下形成的藝術規律。


山水:

「水不容泛,人大於山」八個字在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中完全得到證實:人物與背景之間比例關係失調,近景和遠景拉不開距離,高山仿佛土丘,大河如同小溪,至於樹木就只能勾畫一個扇形輪廓,繪畫技巧尤其稚拙,中國繪畫史這種狀況在顧愷之所處的時代相當普遍一直延續到隋唐以後才真正得到改觀。顧愷之《洛神賦圖》卷中勾勒添色的人馬畫技法意味著人馬畫已具備了獨立成為一種畫科的藝術條件。《洛神賦圖》構圖技巧:畫面生動感人,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部經典作品。顧愷之不愧是第一位留名畫史的人,他的稟性中頗有藝術家與生俱來的天真、善良、風趣、大度,人物亦是顧愷之最擅長的。


色彩:

從《洛神賦圖》對人體雲紋和水紋的多姿多彩的勾描中,亦歷歷可見,作為文人型畫家,顧愷之人物畫中富於運動感的線條若拿去和出自民間藝人之手的某些相思構圖的作品(如西秦炳靈寺石窟中的飛天像)比較,其精緻、流利、細美特徵尤為彰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洛神賦圖》原卷就是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繪製的,可以稱為顧愷之傳世精品。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顧愷之藝術的特點,全卷分為三個部分,層次分明地描繪著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發揮了高度的藝術想像力,富有詩意地表達了原作的意境。此畫用色凝重古樸,具有工筆重彩畫的特色。作為襯託的山水樹石均用線勾勒,而無皴擦,簡繁得當,空間、疏密都安排的井然有序,與畫史所記載的「人大於山,水不容泛」的時代風格相吻合。

文字整理/《藝術商業》 蘇盛鑫

【推薦閱讀】


關於《遊春圖》的那些事


清皇帝的書畫家底(愛亂蓋章的乾隆)


戰國帛畫:御龍引鳳欲升天


《女史箴圖》:人鹹知修其容,莫知飾其性


讓|藝|術|贊|美|生|活

關於我們——這是一頁掌上日報

承接權威專業雜誌《藝術商業》的優良基因

立足藝商獨特的關注視角

用耳目一新的藝術細節裝點您的生活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
歡迎分享給您的朋友

點擊左下角 閱讀原文 即可訂閱雜誌

展覽推薦|潮流|知識閱讀|視界|藝術人物

專家課堂|藝典圖志|藝術生活|人物|全景展覽|藝術機構|市場趨勢

📍

本微信平臺刊登文圖所有權歸《藝術商業》所有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訂閱雜誌

相關焦點

  • 顧愷之《洛神賦圖》高清
    1.關注「藝文拾趣」公眾號;2.在公眾號對話框回復關鍵詞「洛神賦圖」即可獲取本條資源下載連結;
  • 《洛神賦圖》賞析,實在太美了……
    傳說曹植少時曾與一縣令甄逸之女相戀,後甄逸之女被嫁給其兄曹丕為後,而甄后在生了明帝曹睿後又遭讒致死。曹植在獲得甄后遺枕後感而生夢,因此寫出《感甄賦》以作紀念,明帝曹睿將其改為《洛神賦》傳世。而洛神是傳說中伏羲之女,溺於洛水為神,世人稱作宓妃。把甄后與洛神相提並論,實際上也是一種對甄后的懷念和寄託。《洛神賦》通篇言辭美麗,描寫動情,神人之戀纏綿悽婉,動人心魄。顧愷之讀後大為感動,遂凝神一揮而成《洛神賦圖》。
  • 洛神賦圖,跨越千年之愛
    ---洛神賦在央視《國家寶藏》的最新一期中,陳曉飾演的顧愷之一出場就驚豔到了不少人,翩翩公子溫潤如玉這樣的氣質在陳曉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而在節目中,他為我們介紹的《洛神賦》圖也是讓不少人受到了震撼,顧愷之描繪的洛神與曹植的愛情,對比之下,只有傷害,關於愛,就不多說了,大家都懂吧。
  • 曹植《洛神賦》原文全文 顧愷之《洛神賦圖》是根據什麼畫的
    央視《國家寶藏》節目遼寧省博物館展示顧愷之《洛神賦圖》摹本,讓洛神賦重新在人們腦海裡顯現出來。那麼洛神賦是誰寫的?又是為誰而寫。  《洛神賦》是中國三國時期曹魏文學家曹植創作的辭賦名篇。曹植模仿戰國時期楚國宋玉《神女賦》中對巫山神女的描寫,敘述自己在洛水邊與洛神相遇的故事,在故事情節、人物形象描寫上多有借鑑宋賦。
  • 魏晉風骨:《洛神賦圖》為什麼會成為我國的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而我們今天要講的是魏晉時期著名畫家顧愷之的作品《洛神賦圖》!顧愷之是江蘇無錫人,東晉著名的畫家。他多才學,工詩賦,善書法,有「才絕、畫絕、痴絕」三絕之稱,他尤其拿手人物畫,具有共同的藝術風格。顧愷之自己清瘦俊美,即所謂的秀骨清像,線條流通,因而他的畫風猶如「春蠶吐絲」。
  • 經典的傳世名作,講述最美的柏拉圖之戀,一起來探秘《洛神賦圖》
    不過可惜的是,現在已經無緣再面見「畫聖」顧愷之的真跡,目前僅存的《洛神賦圖》也均為後世摹本,尤其以宋代居多。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傳世名作《洛神賦圖》吧!《洛神賦圖》的作者顧愷之在創作的時候,是有原型的。當時三國時期的大詩人曹植曾寫下了《洛神賦》,用以抒發自己一段無果的感情。
  • 洛神?甄姬?《洛神賦圖》賞析
    被稱為「六朝三傑」的顧愷之,根據曹植的作品《洛神賦》,創作了中國十大傳世名畫的第一幅《洛神賦圖》。顧愷之是東晉著名的畫家、理論家、書法家,被稱為「畫絕、才絕、痴絕」有繪畫作品《洛神賦圖》、《女史箴圖》、《烈女仁智傳》理論著作:《畫雲臺山記》、《魏晉勝流畫贊》、《論畫》。
  • 《洛神賦圖》——古代的「連環畫」
    01《洛神賦》與《洛神賦圖》《洛神賦全片大致可以分為六段,描述了自己與洛神的邂逅及相互愛慕,最後愛而不得含恨而去。據傳洛神的原型為甄后,這首詩是為他的愛人甄后所作;也有是借神女抒發其「思君戀主」一說。《洛神賦》書法作品《洛神賦圖》傳為東晉顧愷之所作,這幅作品是以曹植的《洛神賦》為文本創作的。
  • 國畫--洛神賦圖
    中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識。琴棋書畫四藝之一。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一幅記載了中國歷史上一段真摯純潔愛情的長卷繪畫作品——洛神賦圖。洛神賦圖是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絹本,設色,縱27.1釐米,橫572.8釐米。是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繪製(宋摹)。這幅畫根據曹植著名的《洛神賦》而作,為顧愷之傳世精品。
  • 翩若驚鴻,婉若遊龍的洛神之圖——《洛神賦圖》
    「翩若驚鴻,婉若遊龍」出自三國時期,曹植的名作《洛神賦》,這句話是用來描寫洛河神女的曼妙身姿的。神女在曹植的描寫中美麗多情,顧盼生輝,讓他求而不得,念念不忘,魂牽夢縈。而晉代大畫家顧愷之以《洛神賦》裡面的故事,畫成了傳世名畫《洛神賦圖》。
  • 《洛神賦圖》:詩,畫結合的傑出範例,繪畫史上的經典作品
    傳說曹植少時曾與上蔡(今河南汝南)縣令甄逸之女相戀,後甄逸之女嫁給其兄曹丕為後,而甄后在生了明帝後又遭饞致死。曹植在獲得甄后遺枕後感而生夢,因此寫出《感甄賦》以作紀念,明帝將其改為《洛神賦》傳世。《洛神賦》是著名的抒情小賦。
  • 返圖|洛神賦,紅塵雪——傾城之戀
    曹植的《洛神賦》是千古名篇,賦中採用了大量華美的詞句來形容洛神之美,「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都是其中的名句。
  • 《國家寶藏》之《洛神賦圖》+12圖
    今天請大家看一個寶藏,《洛神賦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寬27.1釐米,長572.8釐米。三國時曹植寫下《洛神賦》,晉朝顧愷之畫出這個故事,傳承至今,是無價之寶。此圖分段描繪《洛神賦》的內容,構圖連貫,設色濃豔,畫法古拙。
  • 《洛神賦圖》: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
    《洛神賦圖》是東晉顧愷之的畫作,原《洛神賦圖》卷為設色絹本。
  • 除了愛情 《洛神賦圖》中還有哪些細節
    本書精選包括《洛神賦圖》、《重屏會棋圖》、《睢陽五老圖》在內的佛利爾美術館藏的59幅人物畫一一分析。作者羅覃(Thomas Lawton)為佛利爾美術館前館長,雖為洋人,卻對館藏人物名畫用功頗深。本文為解讀《洛神賦圖》節選,他山之眼,精彩紛呈。探索「畫外之音」:三國群雄逐鹿《洛神賦圖》手卷取著名辭賦《洛神賦》之意繪製而成。
  • 王獻之《洛神賦》原石高清圖
    王獻之「幼學其父,次習於張,後改變制度,別創其法」(張懷瓘《書斷》),進一步衝出了父輩的樸厚,逐漸邁向自然、超逸、妍美的境地,小楷《洛神賦十三行》便是其代表作。  《洛神賦十三行》(簡稱《十三行》)是王獻之傳世的小楷名作。《洛神賦》乃三國曹植的散文名篇,王獻之喜書此賦,但流傳到唐宋時代就已經殘損並亡佚了。現僅留傳從「嬉」字至「飛」字共13行,計250餘字。
  • 故宮博物院藏品 《洛神賦圖》卷(宋摹)
    《洛神賦圖》卷,顧愷之(晉),絹本設色,宋人摹本,27.1cm×572.8cm,故宮博物院藏百度上說,《洛神賦圖》宋摹版本傳世之作有4件,北京故宮博物院2件、遼寧省博物館1件,美國費爾利美術館1件。我在這裡為大家展示的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第一卷。還有一種說法是傳世摹本有7件。
  • 我國第一幅山水畫,遊春圖,顧愷之和洛神賦圖卷
    大家好,我是張林園,今天給大家說說顧愷之和《洛神賦圖卷》,我國第一幅山水畫《遊春圖》顧愷之和《洛神賦圖卷》三國時期叱吒風雲的人物曹操,以陰險狡詐著稱,卻有一個溫文爾雅、富有詩人浪漫氣質的兒子,曹植。他在哥哥曹王的相逼下,作的《七步詩》,早已婦孺皆知,但他最有名的作品是長詩《洛神賦》。曹植曾與年輕貌美的姑娘甄氏相愛,但曹-T-卻強納甄氏為妃,曹植氣憤但無力反抗。後來甄氏抑鬱而死,曹植心中更是悲傷,一次他路經洛水,夜宿洛水畔時夢見甄氏與他相會,故作了長詩《洛神賦》。詩中言詞優秀,抒發了詩人對戀人思念的纏綿情懷,感人肺腑。
  • 顧愷之《洛神賦圖》
    在現存的中國古代繪畫中,《洛神賦圖》被認為是第一幅改編自文學作品的畫作。據說是顧愷之在某一天偶然讀到友人送來的三國時代文學家曹植寫的《洛神賦》有感而作的。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緻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著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顧愷之所處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上是一段戰亂頻繁,複雜多變而又分裂的時期。
  • 顧愷之《洛神賦圖》兩大傳世摹本!
    全卷共分四段,描繪的是曹操之子曹植從京城回東藩途經洛水時巧遇洛神而想愛,終因人神路隔而無奈分離的動人故事。畫家把人物的神韻,風姿表達得惟妙惟肖,這在當時是前無古人的。1、請把手機橫過來欣賞: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宋摹)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宋摹)絹本設色 縱27.1cm 橫572.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