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城古鎮
州城鎮是古時雲南通往中原的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州城鎮南與祥雲縣接壤,西北與雞足山相望,又是縣內喬甸鎮、賓居鎮、賓居華僑農場通往縣城的必經之地。全鎮總面積195平方公裡,耕地總面積40525畝,轄8個村民委員會,164個村民小組,居住著漢、白、彝、回、納西等10多個民族。
州城歷史悠久。據白羊村遺址(距州城8公裡)考古發掘證明,3800年前的州城就是一塊人類早期的繁衍生息之地。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朝廷就在州城設置賓川州,到民國二年(1913年)才改為賓川縣,直到解放後的1956年,縣城遷往牛井,州城才改為鄉鎮。此前期間,州城一直是賓川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州城文武廟
州城文廟和武廟位於雲南省賓川縣州城鎮,距賓川縣城8千米,為兩組相鄰的建築群,中軸線互相垂直,文廟座東向西,武廟座北向南,總佔地面積20000平方米。
文廟始建於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重修。坐東向西,為四進中軸式建築,佔地面積8000多平方米。武廟始建於清康熙初年(公元1662-1670年),坐北朝南,佔地面積6000餘平方米。建築風格與文廟相似,現存有照壁、大門、中堂、武成殿等建築。文廟、武廟是大理州的建築年代較早、建築規模最大的古代建築群。
州城文廟和武廟建築保存較為完好,舊時風貌猶存,整體布局承襲文廟和武廟的風格,在建築技法上較多地運用地方做法,其鬥栱、彩畫、脊飾等地方特色濃鬱,武廟武成殿內木柱採用外包木條增加柱子截面做法也極為少見,個體建築前簷墀頭盤頭成屋宇模型狀,極為精緻,有較高的研究價值。1998年11月,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隨著現代經濟越來也快的發展,像文武廟這樣的歷史文化古建築,已經變得變得越來越稀有,當我們為經濟快速發展歡呼的同時,這樣的精神文化遺產已經慢慢的淡出了我們的世界,慢慢的離我們越來越遠,但我們在現實中驚醒時,不知這樣的建築是不是只能出現在歷史書中。
一座城的建築有多老,這座城走得就有多遠,為了讓像文武廟這樣的歷史文明古建築能長遠伴隨這座城市共同發展。
請您隨手轉發到朋友圈,讓更多的人行動起來,和你我一起,共同保護這樣珍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