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城文廟、武廟始建於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佔地20000㎡,為兩組緊臨的建築群,東西中軸和南北中軸相互垂直。是雲南省現存建築規模較大,建造較為規整,極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築群。這一宮殿式的古建築群,高屋脊,屋頂配以琉璃瓦,飛簷鬥拱,雕龍畫鳳一一彩繪過,異常壯觀。2006年5月,文武廟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廟佔地11000m2,坐東向西,為四進階梯式布局,面對筆架山,沿中軸線由西至東依次為照壁、畔池、欞星門、名宦祠、鄉賢祠、大成門、南北兩廡、大成殿、後宮(又稱崇聖祠、啟聖祠),建築沿中軸線均衡布置,布局嚴謹規整,遵從文廟建築的定製。
文廟欞星門
文廟崇聖祠
宏偉壯麗的大成殿是文廟建築群的中心建築,五開間單簷歇山布瓦頂,大成殿的欞星門、大成門之間,兩側有鄉賢祠、名宦祠。大成門外為泮池,明、清時生員考取秀才,都要在知州的帶領下,沿泮池繞行一周,才進入欞星門,登上大成殿,拜見先師孔子的牌位,然後再到儒學暑拜見教習(教師)。這個入學儀式稱為「遊泮」,十分隆重,是古代讀書人人生中極為重要的一件大事。
宏偉壯麗的大成殿
文廟南北廡之一
武廟位於文廟南面,坐北向南,佔地9000多平方米,與坐東向西的文廟在建築上構成「丁」字型。為一進三院,由大門、照壁、山門、中堂、大殿等建築呈梯級建造構成。清康照初年時任賓川知州張瑞楊始建。
武廟山門
武廟廂房
武廟照壁雄健龐大,長40米、高13米、寬1.6米,居雲南省之最。為三疊水式建築,撞頭為青磚包砌,其簷下飾有陶製鬥拱。照壁中間有一圓形天窗,說法不一,其中一說認為是為紀念乾隆年間武進士,曾任乾隆皇帝御前侍衛的李銀長而開的。照壁前有一顆數百年歷史的大榕樹,據說當地人可根據大榕樹枯榮來判斷年景旱澇情況,這可能與賓川乾旱少雨、地下水位漲落有關。但武廟內有一口井,無論旱澇都保持一樣的水位,堪稱奇蹟。
武廟照壁
建築風格相似的文武廟,珠聯璧合,一北一南,構建一地,規模之大,建造體制之規整,建築藝術之精湛,氣勢宏大,文武之道,相得益彰,構造理念蘊含中華文化中和諧的天地陰陽氣象。「文武二聖」廟雙臂合建並如此宏大的建築群海內外並無多見,特別是長40米、高13米、寬1.6米的武廟照壁堪稱「天下第一壁」,巍巍然撼人心魂。
徵 集:
工作事、身邊事、新鮮事、感人事
投稿方式:
1、電子郵件: zczxc2017@163.com;
2、通過手機微信客戶端,在「州城風採」微信公眾號首頁下方點擊輸入欄,發 送文字圖片即可;
3、聯繫電話:0872-7346158。
歡迎轉載,轉載時請註明:
此消息來源於微信公眾號「州城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