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北國父紀念館位於臺北市仁愛路四段,是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而興建。個人覺得整個建築設計很棒,棒就棒在入口,在一個中國古典建築的飛簷之中破出一個玻璃外立面的入口。也許暗含孫先生推翻封建帝制,開創透明之民主的含義。
↑ 從總平上可以看出,國父紀念館基本是正南北布置,和前幾篇介紹的「中正紀念堂」不一樣。國父紀念館前(南側)有個水池,有個別同學認為是三星手機,圍繞水池有個小廣場,還布置了一個公園。
↑ 中山紀念堂的建築設計師是「王大閎」,「王大閎」祖籍廣東東莞,1918年生於北京,是二十世紀臺灣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他是國民政府在大陸時期的首任外交總長「王寵惠」的獨子。王大師1936年考上英國劍橋大學的機械工程系,來年轉建築,後到英國劍橋大學學習建築,1941年進入美國哈佛大學,受教於現代建築大師「格羅皮烏斯」(Waiter Gropius),和「貝聿銘」是同學。「格羅皮烏斯」屬於現代建築的四大天王之一(另三位大神是賴特、密斯、柯布西耶),創辦過在建築界赫赫有名的德國包浩斯學校(BAUHAUS)。從這個入口可以看出,王大閎先生師承名門。
↑ 在一面牆上發現了當時奠基的題刻,老蔣寫的,中華民國五十四年應該是1965年。
↑ 大廳正對入口是孫中山先生銅像,高5.8米,重17噸,和中正紀念堂的老蔣銅像異曲同工。
↑ 孫中山銅像的表情不像「中正紀念堂」裡老蔣銅像的表情那麼輕鬆安詳,多了幾分凝重。也許,孫先生心裡想的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吧。
↑ 銅像臺座上刻著孫文先生題寫的《禮記·禮運》上孔子論述「大同」社會的一段話:「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孫中山曾說「真正的三民主義,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可見,這篇銘刻在孫中山先生銅像下的《禮記·禮運》基本就是孫中山的政治理想。
↑ 孫先生在俯瞰芸芸眾生,這裡和中正紀念堂一樣也有帥鍋站崗,就是交接儀式沒有中正紀念堂那麼勤而已。
↑ 樓梯下部色彩的處理,我想還是考慮在內部空間體現外部立面中式傳統建築的特點。
↑ 從國父紀念館前的廣場拍101是最佳位置。
↑ 那天是2013年最後一天,到處都在迎接2014年的元旦,也就是民國103年。
↑ 這裡長槍短炮的是為了拍零點101煙花表演的,天還沒黑就開始佔位子了。
↑ 國父紀念館的西側立面。
↑ 北側立面。
↑ 兩個知名建築的合影。
↑ 國父紀念館的標示。
↑ 可以看出國父紀念館基本在101西北不遠的地方,步行即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