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賞析: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繫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陶淵明作詩,擅長白描,文體省淨,語出自然。《桃花源記》也具有這種藝術風格。它雖是虛構的世外仙境,但是由於採用寫實手法,虛景實寫,給人以真實感,仿佛實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漁人行蹤為線索,像小說一樣描述了溪行捕魚、桃源仙境、重尋迷路三段故事。
第一段以「忘」、「忽逢」、「甚異」、「欲窮」四個相承續的詞語生動揭示出武陵漁人一連串的心理活動。「忘」字寫其一心捕魚,無意於計路程遠近,又暗示所行已遠。其專注於一而忘其餘的精神狀態,與「徐行不記山深淺」的妙境相似。「忽逢」與「甚異」相照應,寫其意外見到桃花林的驚異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絕美景色。「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兩句,乃寫景妙筆,色彩絢麗,景色優美,仿佛有陣陣清香從筆端溢出,造語工麗而又如信手拈來。
第二段先以數語描述發現仙境經過。「林盡水源,便得一山」,點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尋常去處。漁人的搜尋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帶出來。通過小口狹道,寫到「豁然開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韻致。進入桃源仙境之後,先將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雞鳴犬吠諸景一一寫來,所見所聞,歷歷在目。然後由遠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來種作、衣著裝束和怡然自樂的生活,勾勒出了一幅理想的田園生活圖景。最後寫桃花源村民見到漁人的情景,由「大驚」而「問所從來」,由熱情款待到臨別叮囑,寫得情真意切,洋溢著濃鬱的生活氣息。
第三段先寫漁人在沿著來路返回途中「處處志之」,暗示其有意重來。「詣太守,說如此」,寫其違背桃源人「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叮囑。太守遣人隨往的「不復得路」和劉子驥的規往不果,都是著意安排的情節,明寫仙境難尋,暗寫桃源人不願「外人」重來。對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尋訪無著也不再問津了,而陶淵明自己卻從來沒有停止過追求。在《桃花源詩》的結尾處就剖露了「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的心願。他以桃花源人為志趣相合的契友,熱切期望與之共同生活於桃花源中。
陶淵明成功地運用了虛景實寫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個真實的存在,顯示出高超的敘事寫景的藝術才能。但《桃花源記》的藝術成就和魅力絕不僅限於此,陶淵明也不僅僅是企望人們確認其為真實的存在。所以,在虛景實寫的同時,又實中有虛,有意留下幾處似無非無,似有非有,使人費盡猜想也無從尋求答案的話題。桃源人的叮囑和故事結尾安排的「不復得路」、「規往未果」等情節,虛虛實實,徜恍迷離,便是這些話題中最堪尋味之筆。它所暗示給世人的是「似在人間非在人間,不是人間勝似人間,只可於無意中得之而不可於有意中求之」,似乎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著某種微妙的內在聯繫。這虛渺靈奧之區始終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世人是難以揭曉的。它的開而復閉,漁人的得而復失,是陶淵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謎,「惹得詩人說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詩》中透露了一點消息,說「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復還幽蔽」,乃是因為「淳薄既異源」!原來桃源民風淳厚,人間世風澆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為爭奪之場」(蘇軾《和桃花源詩序》),玷汙了這塊化外的淨土,即使像劉子驥那樣的人間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機緣。《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境。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裡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裡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當中的社會,但是能提出這個空想是難能可貴的。
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了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幹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作者: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
來了就好,我以一盞清茶、幾許月光迎你。我本是心如止水之人,只因對這世界有愛,才有了這許多的文字。願這裡的每一個字符,都能溫暖你的心。願我們彼此用愛傳遞真情。感恩每一個清晨,感恩每一份遇見.
本平臺的碑林路人原創作品,轉發或者採用請勿設置原創,請標註作者姓名及簡介。為了弘揚朗誦藝術,部分圖片選自網絡,如有問題,聯繫我們,我們及時更正。
總編:碑林路人
主編:金山
策劃審核:酒酒 一路芬芳 安 王石磊
策劃審核:酒窩 何爽 燕子 又見花開
特約主播:焦豔
特約主播:馬黎
特約主播:李德良
版面設計:酒窩 暗香 一路芬芳
本期編輯:一路芬芳
文案書記:青衫
投稿須知:
投稿時請將以下內容一同發送到投稿郵箱
1.文本2.作者簡介3.誦讀者簡介4.誦讀音頻
投稿郵箱:1591045973@qq.com
點擊閱讀原文
進入微店,購買碑林路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