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0年10月11日,「石斛助力健康中國」2020中國(四川)石斛發展峰會在金堂召開。峰會開幕式上,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李後強致辭並作題為「好石斛,在天府」的主題報告,全文如下:
「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裡,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史料研究表明,這一段出自《戰國策》的文字是歷史上最早關於天府之國的記載。後來,司馬遷有云: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裡,此所謂金城千裡,天府之國也,自此,「天府之國」正式被用作為四川的美稱。再後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形勝甲於天下,誠所謂天府之國也」……這些種種,無不彰顯了四川作為「天府之國」的獨有自然條件和物富民殷。「天府之國」是「黃金緯度」(北緯30°)穿越而過的地球「神奇盆地」,是世界唯一的「紫色盆地」,是上天賜予中國的「聚寶盆」,是中華文明的水源地,是萬物生長的聖地,是恐龍、中國國寶大熊貓的故鄉,還是石斛的故鄉。全世界有石斛1600多種,在中國有76種,在四川有60種。「好石斛,在天府」,不僅是復興四川石斛的至理名言,而且具有充分的事實依據。
一、石斛的起點在天府
學術界的共識是,世界上絕大多數野生植物都起源於青藏高原。這是因為青藏高原過去沒有這麼高,它從海洋中崛起後有最適合動植物生存和生長的土壤和氣候環境。石斛是最古老的蘭科(學名:Orchidaceae)植物,屬於蘭科中最大的一個屬,包括約1600種植物,也起源於青藏高原,並且起源於一個共同的祖先。在青藏高原出土的化石和發現的巖畫中都有野生石斛的造型。蘭州大學、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陳發虎、張東菊、楊曉燕等專家發現,丹尼索瓦人早在16萬年前就在青藏高原生活,他們身體內形成了EPAS1變異基因,能夠適應低氧環境。蘭科植物是起源古老而進化不同步的分類群,種類極為豐富,是地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球約有700屬20000種 ,廣泛分布於除兩極和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的陸地生態系統,主要是在熱帶地區具有極高的物種多樣性。青藏高原幅員廣袤、生態環境複雜,為眾多植物的生長發育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青藏高原區植物種類繁多,植物地理成分交錯,植被類型複雜、植物資源豐富,並且呈現出明顯的區域差異。郎楷永在《青藏高原的蘭科植物》論文中指出,蘭科植物在青藏高原的種子植物中是大科之一,共有99屬,474種及9變種,屬佔我國國產屬總數的61.5%,地生型54屬,附生型37屬,腐生型8屬,種數佔我國國產種總數的46.5%。屬中含10-20種的屬有石斛屬,毛蘭屬等。由於青藏高原不斷隆起,海拔太高,氣候寒冷,不再適合野生石斛生存生長,於是石斛在四川盆地落戶,並大量繁殖,出現多個品種。這是因為四川盆地是世界獨一無二的「水盆」,水來自世界「淡水塔」青藏高原。四川現有7415條河流,是「千河之省」,空氣潮溼,陰天很多,蜀犬吠日,是生物避難所,古代有史前海洋(古特提斯洋)和巨大的「巴蜀湖」。從距今1.9億年前三疊紀、「印支運動」到今天,四川盆地經歷了「洋盆」「海盆」「湖盆」「陸盆」四個階段的演變。由於冰川和洪水運動,在成都形成巨大的衝擊平原(成都平原),土壤十分肥沃。四川盆地海拔低,四周有高山,後面有橫斷山脈。黃帝、大禹出生在古蜀,大禹治理岷江和沱江後走向中原治理黃河。四川營盤山文化、寶墩文化、三星堆、金沙文化等都說明水與石斛有很大關係。石斛就是「蜀花」「盆花」「川花」。臺灣學者蔡文杰等在蘭科植物的起源和進化文章中指出:基因組學研究證實,現存5個亞科的蘭科植物都是由一個共同的祖先進化而來的。比利時根特大學的Yves Van De Peer指出,蘭科植物大多數全基因組重複事件發生可追溯到5500至7500萬年前,並強調了全基因組重複事件在蘭科植物進化過程中的重要性。2015年福建農林大學和國家蘭科植物種質資源保護中心(深圳)聯合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在揭示蘭科植物起源之謎上取得重大進展,香莢蘭基因組項目取得階段性科研成果,為揭示蘭科植物起源和系統演化研究奠定重要基礎,標誌著我國蘭科植物基因組測序技術進一步成熟。1976年,在餘姚河姆渡遺址(長江流域)出土的眾多陶器中有一件器皿,上面刻著一種五片葉的植物,據考古專家考證,器皿上所刻繪的那株植物是箬蘭,即浙江產的落葉蝦脊蘭(是蘭科植物的一種)。河姆渡文化距今有7000年左右,相當於新石器時代。在神話傳說中,倉頡創造了「蘭、蕙」等字。《路史》中說:「堯帝之世有金道華養蘭」,《拾遺記》中說:「上古時須彌山(佛教傳說中的名山)第九層有仙人種蘭」。古代將蘭視作仙草,以致數千年來,我國人民認為蘭非一般凡花俗草。《左傳》記載「燕姑夢蘭生子」的故事,《詩經——鄭風——按語》中有秉蘭之詩句。
二、石斛的資源在天府
四川是我國道地藥材分布最多的省份,植物資源的分布僅次於雲南。四川的石斛資源也很豐富,歷代醫書中都有記載。宋朝的醫藥學家蘇頌在《本草圖經》中記載石斛:「今荊湖、川、光州郡及溫、台州有之」。這裡的「川」即指今四川及重慶直轄市。明代著名的醫藥學家李時珍在其經典名著《本草綱目》裡記載:石斛 「其莖狀如金釵之股,故古有金釵石斛之稱,今蜀人栽之,呼為金釵花」,「石斛開紅花,短而中實……處處有之,以蜀中者為勝」,這裡的「蜀」也即四川(包括現重慶市);「開紅花,短而中實」的石斛即為現今川產的金釵石斛。直到近代,四川的石斛資源也曾十分豐富,能滿足省內外以至國外的市場需要。在我國石斛的81個原生品種(含變種)中,四川就有15個,主要是:金釵石斛、疊鞘石斛、鐵皮石斛、曲莖石斛、竹枝石斛、細莖石斛、線葉石斛、矮石斛、串珠石斛、矩唇石斛、羅河石斛、華石斛、梳唇石斛、廣東石斛、昭覺石斛,分布在川南的瀘州地區、川西的雅安地區、攀枝花地區、川中南充、遂寧地區、川南的峨嵋地區、川西北的江油地區等,幾乎遍布全省。然而,由於長期過度對野生石斛資源的開採,到上個世紀80-90年代,包括四川在內的全國野生石斛資源已經很稀少了。目前野生鐵皮石斛已為國家二級瀕危保護植物,禁止採掘、販賣。
三、石斛的歷史在天府
《黃帝內經》中有記載,相傳大約在4600年前,皇帝和岐伯有過關於「心主神明」的談話,研究認為,這就是關於石斛藥用的最早記載。後來,學者們發現《神農本草》也記載了一種喚名為「林蘭」、具有保護心臟功效的靈藥,經確認,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石斛。大約公元150-219年,東漢的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又將石斛稱為「蜀中石斛」,或稱「鐵皮石」,後來,華佗又將其稱為「楓鬥」並至隋末。到了唐朝,著名道士,醫藥學家,被人稱為「藥王」的孫思邈(公元581-682年),在考證丈人山(即蜀中青城山)時確認,山中所出石斛是異花奇草,為神農氏所示神品,故以地名立標,命名「川石斛」。再後來,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述:「石斛叢生石上,經年不死,俗稱千年潤。石斛短而中實,木斛長而中虛,以蜀中者為勝。」大約公元1578年李時珍就記載:「石斛名義未詳。其莖狀如金釵之股,故有金釵石斛之稱。今蜀人栽之,呼為金釵花。」而到了民國時期,《宣平縣誌》有也有相關記載,稱「石斛品種色質繁多,惟有壽仙谷鐵皮石斛和川石斛無殊,渾金璞玉,更顯靈氣。」
從發源地和傳播看,野生石斛最早出現於青藏高原的喜馬拉雅山周邊,沿著長江和黃河上遊傳播,主要是四川的岷江、雅礱江、金沙江、大渡河、青衣江等,傳播到中國地勢第二階梯的四川盆地,在紫色盆地與青藏高原的交界處龍門山(青城山)、龍泉山(雲頂山)一帶進行人工移栽,最後沿南北兩條路線傳播。南下傳播到中國的雲南、貴州、廣西、福建、浙江、臺灣等省份,以及越南、寮國、泰國、緬甸等東南亞地區;北上傳播到中國的陝西、安徽、河南、山東等省份。這說明,「石斛的歷史源頭在天府」是有道理的。
四、石斛的文化在天府
有研究表明,石斛源於古蜀,與道家長生不老思想有關,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道教的創始者、五鬥米道的創始人張道陵天師的「神仙方」。「神仙方」描述的「大樹華蓋取仙草,千年雪松取地精,伸手摘星瑪布爾」,分別代表的是鐵皮石斛、長白山的千年人參以及西藏的特產紅景天。而道教「祖天師」張道陵入大邑鶴鳴山修煉,123歲在青城山逝世,因而道教的重要發源地在四川,尤其是青城山、瓦屋山、鶴鳴山一帶。
石斛伴隨道教文化的傳播而擴散。相傳,唐高宗永徽元年,孫思邈採集青城山「金壁天侖」所出鐵皮石斛,治癒了青城觀第十二代觀主趙元陽頑疾後,兩人性情相投而結拜,孫見其異稟天賦,好學篤誠,甚是愛惜,便私授醫學醫術,又親帶至金壁天侖巖崖採挖鐵皮石斛,並移栽至觀後藥圃繁殖,探究藥性,以備急用。而在《正統道藏唐葉真人傳》中也記載了:唐高宗永徽三年,葉法善(即葉真人)36歲在青城學道出師,返鄉做的三件大事之一就是深入各大名山普查鐵皮石斛,終於在牛頭山、壽仙谷、白馬山、琴山四處山谷中尋覓到鐵皮石斛及石斛類本草。
到了唐末五代時期,又一著名道士杜光庭(公元850-933年)在其所著《仙傳拾遺》中記載:「成都張伯兒,西晉時修道於蜀石斛山,精思感神仙,忽降謂之曰:此山有長生夜光之芝,得食一枚,白日沖天。」後來,據歷史學家考證,這裡的「蜀石斛山」應該是指四川的龍泉山,因為此山是古代的成都人,特別是官員們遊玩的主要之地,也是石斛主要栽培地。龍泉山脈位於四川盆地西部,呈南北走向,是岷江與沱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也是成都平原與川中丘陵的自然分界線,整個山脈狹窄而長,山脈海拔高度為1000米左右,龍泉山脈沿線區縣是四川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如成都的西河街道和石板灘鎮都有外省籍客家人,這與古蜀石斛生產銷售有關。此外,據考究,石斛的得名有緣「斛」字,斛是中國舊量器名,亦是容量單位,一斛本為十鬥,後來改為五鬥,而張道陵天師創立的「五鬥米道」就可能與此有關。
五、石斛的生長在天府
石斛作為四川的道地藥材,是由四川的自然環境條件內生決定的。野生石斛對生長環境要求極為苛刻,一般生長在海拔100~3000米高度之間,常附生於樹幹或巖石上,喜溫暖、溼潤和半陰半陽環境,不耐寒。生長適溫為18~30℃,生長期以16~21℃更為合適,休眠期為16~18℃,晚間溫度為10~13℃,溫差保持在10~15℃最佳。冬季溫度不低於10℃,幼苗在10℃以下容易受凍。生長地區其降雨量多為1000毫米以上,溼度為70%~80%。對此,民間有一種說法,形容其生長條件為「狗不叫、雞不鳴、半陽半陰,還要聽著水聲長大」。
石斛苛刻的生長條件決定了適宜石斛生長地區必然屈指可數,而四川的地形地貌和溫度溼度與石斛的生長環境相一致。四川位於亞歐大陸板塊的「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處於第一級青藏高原和第三級長江中下遊平原的過渡帶,西高東低,屬於中緯度地區,地跨青藏高原、橫斷山脈、雲貴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地貌單元,具有地形地貌豐富多樣,氣溫較高,雨量多、溼潤、日照少等特點,其中四川盆地及周圍山地屬中亞熱帶溼潤氣候區,又兼有海洋性氣候特徵,全年溫暖溼潤,年均溫16~18℃,日溫≥10℃的持續期240~280天,積溫達到4000~6000℃,氣溫日較差小,年較差大,冬暖夏熱,無霜期230~340天,盆地雲量多,晴天少,年降水量1000~1300毫米,四季分明。這些正好為石斛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由於四川優越的氣候條件適合石斛生長,四川較早開始了石斛的人工栽培。解放前四川石斛的人工栽培主要在合江、重慶一帶,農民將石斛用竹釘釘於樹幹上,或者堪於石頭縫裡,敷以牛糞,數年後即可繁殖成叢。上世紀80年代,四川開始了「石斛人工栽培新方法的研究」,栽培金釵石斛的方法被浙江借鑑用於鐵皮石斛的栽培。上世紀90年代,開始了「石斛生理及其馴化栽培的研究」。進入本世紀,四川省甘御蘭實業有限公司、壹原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先拓生物科技公司等開展了石斛的規模化人工繁育、種植、研發和生產銷售等,如:甘御蘭公司已擁有55項鐵皮石斛相關的專利技術,種苗年繁育量達50萬瓶,馴化種植存活率達到95%,綜合水平位於全國同類前列;擁有組培工廠化快繁技術體系、規範化種植SOP體系、仿野生種植SOP體系等,通過了GAP標準和農產品有機雙重認證,開創了省內大規模有機仿野生種植先例。
六、石斛的品質在天府
石斛屬於蘭科,唐朝開元年間的道家經典《道藏》把石斛列為九大仙草第一。按《中國藥用石斛圖志》的表述,石斛莖中含生物鹼,主要是石斛鹼、石斛次鹼,6—羥基石斛鹼,石斛醚鹼等。現代醫學和中醫藥理研究表明,鐵皮石斛中含有多種生物鹼、多糖等物質,在提高人體免疫能力、抗衰老、抑制腫瘤、補五臟虛勞等方面有明顯的效果。
粗多糖是石斛莖幹中提取的黏液,是石斛植物中的神經元,即石斛經絡組織液,含量越高,其品質越優。石斛中多糖成分的積累需要一個低溫階段,當氣溫達到15℃以下時,葉片中的多糖逐漸轉移到莖稈中得以積累。有研究表明,產地對鐵皮石斛硬度、剪切力以及黏稠度等物性和多糖、生物鹼以及黃酮等活性成分有極顯著影響。四川獨特的氣候條件有利於石斛的多糖、生物鹼等有效成分的積累。據測定,浙江壽仙谷鐵皮石斛(仙斛1號)粗多糖含量有47.1%,浙江其他各地產鐵皮石斛多糖含量為21.7%;被藥物界認為品質最佳的霍山石斛(產地安徽霍山縣)粗多糖含量為32.6%,雲南產石斛粗多糖為32.8%,廣西產石斛粗多糖含量為16.4%。而四川金堂縣所產鐵皮石斛多糖含量高達66.03%,遠遠高於藥典標準中的25%,也遠遠高於其他省份所產石斛,是全國同類鐵皮石斛中最優秀的品種。
按《四川道地中藥材志》的表述,石斛是49種川產道地藥材中的一種,而道地藥材是氣候和水文因素綜合的結果,其藥材質優效佳。全國金釵石斛分布地域很廣,主要分布在四川、雲南、廣西、貴州、海南、臺灣都地。四川的合江、大渡河流域、金沙江流域、安寧河流域有金釵石斛分布,但全國品質最好的金釵石斛分布在合江、赤水一帶的三江交匯處,四川的夾江疊鞘石斛和合江金釵石斛均榮獲「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七、石斛的產區在天府
四川自古以來就是道地藥材的代表性產區,在中醫藥界有「無川藥不成方」之說。對於石斛而言,在上世紀60年代以前,四川的石斛產量居於國內前茅,所產石斛除本地有較大量的消費外,武漢、南京、上海等下江一帶大城市及廣東、浙江、湖北、江蘇、福建、安徽等也是主要銷售地,能滿足省內外以至國外市場的需要。據合江縣中藥材公司資料,當地所產石斛除順長江運往各大城市外,還常運銷東南亞。解放前和解放初,川南各縣年產金釵石斛達數十萬千克,僅合江縣1953年就收購幹石斛兩萬多千克,相當於鮮石斛十萬多千克。解放前,四川瀘州的合江縣有兩個專業的石斛交易市場,是石斛的重要集散地。原四川東南即現在重慶直轄市一帶,過去也有大量石斛,僅1953~1954年,每年通過重慶港外運的幹石斛即達1000多擔。有人通過對布拖、冕寧、漢源、汶川等產地的調查,證實1949年前就有陝西、湖北等地藥販不斷來四川產區採收,並經特殊加工,改頭換面成為國內外享有盛譽的霍石斛、金石斛、金耳環或楓鬥,「價值千金」。四川閬中自清朝以來就有專門採集鐵皮石斛的民間組織,世代相傳,將鐵皮石斛採集後販運到重慶、西安、長沙、南京、北京、廣州等地,主要銷售給官宦及巨商。他們有幾十至上百人的組織,其活動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基本停止。
八、石斛的潛力在天府
人類使用石斛的文字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從出土化石、文物和巖畫可見數萬年前就有石斛的記載,但大規模人工種植石斛的歷史僅僅20餘年。直至20世紀90年代,人工種植石斛的技術得到突破,石斛產業發展開啟了人工種植時代。2000年左右,大規模繁育和栽培技術有了新的進展,石斛尤其是鐵皮石斛種植規模突飛猛進,形成了雲南和浙江兩大主產區的格局,並同步向其他省份擴散。2015年前,浙江和雲南兩省種植面積最大,約佔全國種植面積的75%。2015年以後,多地將石斛種植引入精準扶貧項目,尤其是四川、雲南和貴州。2017年,雲南省鐵皮石斛種植面積突破5萬畝,成為當年全國最大的鐵皮石斛種植區域。2019年,四川省石斛種植面積突破3萬畝,主要分布在金堂、崇州、合江、夾江、江油等地區。
四川曾是石斛的產出大省,石斛產量居於國內前茅,經歷了繁榮—消退—發展的歷程,近年來浙江、雲南、貴州等省份產量超過四川,但四川的發展潛力巨大:中組部「萬人計劃」領軍人才楊洪斌在成都青白江區建立了國際石斛研究和發展中心,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石斛種質資源庫,現有石斛種源1097種,佔全球73%以上;四川石斛的產業資源豐富,具有道地、發源地和品質優勢;四川已建立起完善的石斛產業技術支持體系,具備石斛的GAP仿野生種植技術條件;四川已建立石斛全產業鏈發展體系,積累了較好的產業基礎;國家更加重視中醫藥產業發展,把石斛列為重點推薦發展的39種中藥產品之一。這些優勢一旦發揮作用,四川完全可以實現「快道超車」,用事實證明石斛最大的發展潛力在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