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定貧困村興寧市徑南鎮新洲村蹲點採訪紀實

2020-12-14 梅州網

新洲村村史館內,駐村扶貧幹部和村幹部正在擺放展示新洲農產品。(吳騰江 攝)

  ●本報記者 張柏明 曹優生

  陳思傑

  特約記者 黃佑鵬  鍾思婷

  劉海陽

  「以前吃了上頓沒下頓,自從有了幫扶措施,家庭收入翻了好幾倍。」記者日前來到興寧市徑南鎮新洲村精準扶貧對象蔡新華家中時,這位皮膚黝黑的中年男子站在家門口熱情地招呼著來客,激動地介紹起當地的新洲「何樹排」品牌稻米產品和他自製的艾葉茶。說到如今的生活變化,他言語之中洋溢著無法掩飾的自信。

  「讓貧困村農產品插上品牌的翅膀」是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幫助新洲村脫貧奔康的工作舉措,蔡新華口中的「何樹排」品牌,就是新洲村申請的5個註冊商標之一。一個曾經的省定貧困村,在過去的4年裡,迎來了「千年之變」,不僅成功摘掉貧困的帽子,村民人均純收入更是達到17650元,昔日小山村在品牌化的綠色生態農產品產業發展道路上奮起騰飛。

  鄉村美:

  小山村破繭成蝶煥新顏

  「常言道,要致富先修路。以前我們的村道太窄,行車時遇到對向來車根本無法避讓。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開始幫扶我們村時,首先就幫助我們拓寬了全村的村道。」進入新洲村,寬闊平坦的村道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回憶起村民曾經「行路難」的問題,村黨支部書記藍志群記憶猶新。

  沿道路行走,沿途的太陽能路燈和石凳依序排列、錯落有致。「駐村工作隊在走訪過程中,發現村民集中反映村裡沒有路燈,我們就把新洲村路燈亮化工程列入年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工作計劃。」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駐村扶貧幹部遲繼功說,他們在全村共安裝了300多盞路燈,不僅覆蓋了村道和村民活動場所,就連上山的道路都被點亮,實現了家家戶戶門口有路燈,村民的安全感倍增。

  每當夜幕降臨,順著路燈望去,扶貧幹部發現,不少村民或站在石橋邊納涼,或坐在水泥條凳上休閒,或蹲在路燈下聊天。「當時我們想,如果有幾張石頭凳子擺在路燈下,改善一下村容村貌,也方便群眾,村民肯定很歡迎。」遲繼功說。說幹就幹,扶貧幹部不僅很快就為村裡安裝了30張石凳,還編寫了30多條村民易於接受的宣傳標語刻在石凳上,營造更加良好的村風民風。

  在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門前的小廣場,各種健身器材一應俱全。在新建的村黨群服務中心內,嶄新的新洲村村史館成為了村民特別是外出鄉賢了解家鄉的一扇窗口。回憶起村史館的建立,遲繼功說,在幫扶過程中,發現新洲村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人文傳統,他想到應該要有一個載體,可以喚起村民們美好的回憶和嚮往,讓子孫後代從舊家具、農具的滄桑演進中「記得住鄉愁」,不忘新洲先輩們的奮鬥歷程。經過深思熟慮,建立一個村史館的念頭在他心頭萌動。

  經過近半年的資料收集,一部近百頁圖文並茂的新洲村村史資料有了雛形。反覆修改完善後,展現新洲村基本概貌、歷史沿革、古色民居、居民風俗、紅色記憶、特色產業等十三個專題的展板展示在人們面前,在村黨群服務中心二樓成為一大特色。

  產業旺:

  品牌讓農產品插翅遠飛

  「新洲村生態資源豐富,農特產品種類多、品質好,為什麼會成為貧困村呢?癥結是長期受限於缺乏資金技術、管理分散,沒有以標準化商品的形式走向市場。」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駐新洲村工作隊第一書記、隊長張錦精準地指出了該村長期處於貧困狀態的問題所在。扶貧幹部便為村裡制定了產業發展規劃目標,決定以發展有機富硒茶葉、富硒水稻等富硒農產品系列為主的品牌化、產業化方向。

  2017年,經過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幹部反覆調研,最終選定並流轉了何樹排與大錫坑兩個自然村之間的100餘畝山地,以及山下10餘畝山塘,打造紅盾生態產業基地。跟隨著致富帶頭人戴勇平的腳步,記者來到這個基地,只見山上的富硒有機山茶和綠色果蔬長勢喜人,山下水塘中魚兒遊動,大批雞、鴨等家禽在塘邊悠閒覓食。「以前這裡是荒山,在這幾年的經營下,變成了集有機山茶、富硒果蔬、休閒垂釣、登山遊玩、採摘飲食一體化的生態樂園。」戴勇平說,基地從2017年開發以來,通過「長短結合」的產業發展思路,目前長效產業效益已初具規模,基地用工也以聘請貧困戶為主,能為他們增加每天100元收入。

  「我們採用『農戶+合作社+產業帶頭人+品牌』的開發思路,確保村民、承包者、貧困戶和村集體多方受益。」張錦增說,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揮自身優勢,幫助新洲村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成功申請了「何樹排」「大錫坑」「大古岌」等五類5個註冊商標,目前又正在追加申請四類4個註冊商標,幾乎涵蓋了新洲富硒大米、新洲綠茶、單叢茶等新洲村生產的所有富硒產品。

  「我們每年通過組織幹部職工義買,帶動消費扶貧,每年銷售約30餘萬元的農產品。」張錦增說,隨著新洲村農產品線下銷售問題逐步解決,駐村工作隊也有了更高的目標。「依靠電商可讓新洲的品牌在更大層面進行推廣,幫我們建立產業的長效幫扶良性機制。」張錦增說。經過幾番努力,2018年10月,「何樹排」新洲綠茶成功在京東商城上架銷售,這讓新洲村在產業扶貧的道路上又前進了一步。

  在寶山小學,空餘閒置教室的屋頂鋪滿了太陽能電池板,這是新洲村租賃該小學場地建起的光伏發電項目。據介紹,目前新洲村的光伏發電項目裝機容量已達180千瓦,預計每年可增收15萬元左右。「在幫扶單位的支持下,村裡還即將建設小鍋米酒廠和茶葉加工廠,產業發展的道路一定會越走越寬、越走越穩。」藍志群充滿信心地說。

  用真情:

  下足繡花功誓圓脫貧夢

  「脫貧攻堅的道路上,需要我們有擔當、有情懷,久久為功,下足繡花功。」張錦增說。2016年,張錦增帶著原廣州市工商局託付的重任,踏上了駐村工作的徵程。1年後,年近退休的該局人事處調研員遲繼功作為駐村幹部,也被派往新洲村開展工作。這兩位「有情懷」的扶貧幹部,就這樣與新洲村結下了濃濃親情。

  今年59歲的遲繼功,在同事眼中是個以崗為家的「老黃牛」。初見這位頭髮微微泛白的幹部時,如農民般樸素的他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我是農民的兒子,對農村有著特別的感情,總想著要在農村幹出一番事業。」遲繼功說,在援疆援藏的火紅年代,他因為超出了年齡限制未能如願。在第一、第二輪扶貧開發「雙到」工作中,也因年齡問題被擋在了門外。

  2016年,原廣州市工商局選拔駐村幹部到新洲村,他成為該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聯絡員,直接負責與駐村幹部張錦增聯絡。「張隊孩子還小,有時幾個星期回不了家,很難照顧家庭。二女兒出生時,他還在新洲村回廣州的高速路上,後來更是顧不上照顧小孩就奔赴農村。」遲繼功說,這一切他都看在眼裡、急在心頭。

  2017年,遲繼功毫不猶豫地提出到新洲村開展駐村工作的申請。「一方面能分擔張隊的壓力,另一方面也實現了我的願望。我現在即將退休,但卻依然不捨得離開這裡。」遲繼功說。

  絕不能落下一個貧困人口,是張錦增的心願。開展入戶調查時,他發現村民姚碧珍長達17年沒有入戶,又是單親家庭,膝下有一兒一女。如果沒有身份證和戶口本,辦任何事情都很困難,更談不上精準幫扶。張錦增迅速聯繫到姚碧珍四川原籍的鎮、村和公安部門,並自己拿出600元,支持姚碧珍回四川辦理相關手續。當姚碧珍在徑南派出所領取到戶口本後,激動地送了一兜雞蛋給「張隊」,卻被張錦增婉言謝絕了。

  「我每年都會從扶貧工作隊手中領取一筆獎補金,2015年至今總共有4萬多元,買了收割機、炒茶機等。」村民蔡新華曾是村裡的貧困戶之一,經過幾年的勤勞經營,他已搖身變成種糧大戶。他坦言,正因為有扶貧工作隊的鼓勵和幫扶,他才敢於在新的領域嘗試,探索製作出了艾葉茶,在市場上賣出了好價錢。「遲處和張隊經常說,看到幫扶政策落實了,我們生活越來越好了,他們就開心了。」蔡新華感動地說,即使以後工作隊回去了,他們還是新洲村的親人,這份恩情大家都記在心上了。

  

  

  記者手記

  從原來基本靠財政撥款的村集體經濟到現在34萬元的創收;從省定貧困村到農產品品牌化、產業化發展的先進村;從靠天吃飯勉強溫飽的農民到拿工資、有技術的產業工人甚至致富帶頭人……業興、村美、家富、人和,在這條品牌化的綠色生態農產品產業發展道路上,村民在扶貧工作隊和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正在用勤勞和智慧讓這個小山村發生美麗蛻變。

  「不怕苦,不怕累,只要能為村裡做點事。」扶貧幹部就是用這樣簡單樸素的真心,打動著新洲村的村民。採訪中,無論是老幹部遲繼功所說的「我對農村深懷感情,能讓新洲村由貧困村變為先進村,就實現了我一生的願望」,還是年輕黨員張錦增「要在有限的駐村扶貧時間裡,讓新洲村的產業興旺發展,幫助村民過上富裕的生活」「要繼續加大產業幫扶力度,真正打造一批帶不走、留得住、可持續的產業發展項目」的話語,都令人感動和敬佩。他們所做的工作是虛績還是實績,群眾心中有一桿秤,一句「就算以後回去了,他們還是新洲的親人」,就是他們對扶貧幹部最真實的評價。

相關焦點

  • 省定貧困村平遠縣大柘鎮黃沙村蹲點採訪紀實
    (鍾小豐 攝)  ●本報記者 傅思林 曹優生  特約記者 朱雙玲 朱維佳  黃沙村位於平遠縣城大柘邊隅,是廣東省紅色村,也是平遠縣省定貧困村,更是老一輩眼中的「窮地方」,有「有女莫嫁黃沙塘」的老話。陳志江說,眼下通過就業幫扶、資產幫扶雙管齊下,有勞動能力的11戶貧困戶實現穩定就業,到2019年底,該村經審定已退出相對貧困村,貧困戶達到「八有」標準實現100%脫貧。  記者採訪那天,姚士金的孫子剛滿「百日」,姚士金給他取名「梓程」,寄以「茁壯成長、前程似錦」的美好願景。「我們還要靠自己奮鬥過上更好的日子哩。」姚士金笑著說。
  • 省定貧困村五華縣潭下鎮大玉村蹲點採訪紀實
    隨著這幾年引進蛋鴨、肉豬養殖企業,帶動一大批村民成了養殖戶,過去那個貧困村現在已經甩掉『窮帽子』,村人均純收入去年達到15200多元!」在一陣爽朗歡快的笑聲中,本報記者踏上了「旱鴨蛋」尋訪之旅……  旱鴨子「住」進村  全產業鏈「生金蛋」  踏進大玉村青溝塘蛋鴨養殖基地,遠遠便看見成群的鴨子在山坡上撒歡。
  • 徑南鎮:山清水秀茶飄香 鄉村蝶變繪新景
    從梅州城區出發,沿著G205國道駛入興寧市徑南鎮,自然景觀隨處可見,層巒疊嶂,鬱鬱蔥蔥。水光山色之間,一排排、一棟棟磚瓦小樓交錯掩映,宛如一幅濃墨重彩的山水畫徐徐展開。  據了解,近年來,徑南鎮依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立足生態發展,打造特色產業,實現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建設森林小鎮、旅遊特色鎮。
  • 海陽市完成今年省定貧困村客運站點建設
    齊魯網煙臺12月23日訊(煙臺臺 張躍騫)近日,海陽市20個省定貧困村客運站點站牌全部安裝完畢,順利通過省、市專家組聯合驗收。
  • 興寧市大陂湖農產品貿易專業合作社法人、陂蓬村書記陳煥新
    他就是興寧市大陂湖農產品貿易專業合作社法人、陂蓬村書記陳煥新。紮根鄉土 ,志在興農1961年6月,陳煥新出生於興寧市徑南鎮陂蓬村。他自小就對這片鄉土有著深厚的感情,後來,懷揣著打拼出一番宏偉事業的決心,在外闖蕩30年。從初出茅廬到事業有成,他從未忘卻故裡,在商海打拼數年後,陳煥新帶著資金回到家鄉。對於他來說,外出是經歷,回鄉是意義。
  • 興寧市刁坊鎮新坪塘村脫貧紀實:種下「富芋」 摘掉窮帽
    ●本報記者 黃鈺然  通訊員 李福君  「村子現在很漂亮,道路硬底化了,路燈裝上了,衛生站也建好了……」興寧市刁坊鎮新坪塘村脫貧戶刁秀英如數家珍地向記者介紹這幾年村裡的變化,直誇「黨的政策好,駐村幹部好
  • 獅子口村:省定貧困村演繹「變形記」
    省扶貧工作重點村獅子口村位於濰坊坊子區黃旗堡街道辦事處駐地東北2.5千米處,東靠滔滔濰河,西臨膠濟鐵路,村莊耕地面積894畝,居民169戶,共521人,有張、韓等姓。據《張氏先塋》碑載:「吾族張氏始祖雀公原籍利津縣之苘莊,自明洪武二年遷居安丘東北鄉之獅子口。」因村處濰河西岸,易遭水災,族人做石獅安於村東河口鎮水,故取名為獅子口。
  • 南沙對口幫扶梅州35個省定貧困村實際脫貧率100%
    記者今天從南沙獲悉,南沙區對口幫扶梅州蕉嶺、平遠35個省定貧困村,35個省定貧困村已達到實際脫貧率100%的工作目標,預計到2020年6月底前完成貧困戶100%的退出率。在座談會上,董可充分肯定了對口幫扶及精準扶貧工作,感謝平遠縣、蕉嶺縣以及南沙派駐幹部「用心、用情、用力」的辛勤付出;建議找準產業發展突破口,進一步拓展電商等規模化銷售渠道,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和產業特色,紮實解決當地的持續發展問題;同時鼓勵南沙區派駐幹部要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覺悟,珍惜人生難得的這種寶貴經歷,按照中央、省、市關于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戰略部署,為黨、
  • 「草莓書記」變身「鮮花書記」 省定貧困村「摘帽」走上「芳香...
    「仲都草莓」是濟寧泗水縣聖水峪鎮南仲都村的一張「名片」,也是這個曾經的省定貧困村快速「摘帽」的「利器」,打造這把「利器」的村黨支部書記姚洪遠被讚譽為「草莓書記」。「摘帽」後,姚洪遠又相繼打出「民宿旅遊」和「花卉經濟」兩張牌,帶領村民在致富的道路上跨步前行一路芬芳。如今,南仲都村人均收入接近兩萬元。
  • 「草莓書記」變身「鮮花書記」省定貧困村「摘帽」走上「芳香...
    「仲都草莓」是濟寧泗水縣聖水峪鎮南仲都村的一張「名片」,也是這個曾經的省定貧困村快速「摘帽」的「利器」,打造這把「利器」的村黨支部書記姚洪遠被讚譽為「草莓書記」。「摘帽」後,姚洪遠又相繼打出「民宿旅遊」和「花卉經濟」兩張牌,帶領村民在致富的道路上跨步前行一路芬芳。如今,南仲都村人均收入接近兩萬元。
  • 補齊基礎短板 廣東2277個省定貧困村「後隊變前隊」
    肖雄 攝中新網廣州1月13日電 題:補齊基礎短板 廣東2277個省定貧困村「後隊變前隊」作者 程景偉 黃進走進廣東清遠連州市龍坪鎮松柏村,映入眼帘的是乾淨整潔的村道、清澈見底的溪流、整齊劃一的民居。廣東省農業農村廳駐松柏村第一書記陳育東回憶,就在幾年前,松柏村現在規劃整齊的菜園子、果園子還都是爛房子,出村的沙土路也僅僅寬3米。
  • 棗莊山亭區對86個省定貧困村健身工程進行專項檢查
    5月3至4日,棗莊市山亭區體育局組織6名專業技術人員,對2012年以來,全區86個省定貧困村體育扶貧健身工程項目,進行為期兩天的專項檢查。本次檢查採取逐村到的方式進行,主要檢查健身場地是否完好、健身環境是否整潔、健身器材是否缺失。對檢查發現的問題,現場反饋給鎮街村負責人,並明確整改時限。
  • 河源龍川70個省定貧困村衛生站「蝶變」村民實現「小病不出村」
    河源龍川縣登雲鎮梅花村是省定貧困村,距離鎮中心衛生院有2公裡多的路程,自從村衛生站建成使用後,村民看病省去了不少麻煩。據悉,為幫助70個省定貧困村實現「有地方看病、有醫生看病、有制度保障看病」,努力解決「基本醫療有保障」問題,針對貧困村中村衛生站場所陳舊、服務能力差的問題,龍川縣加強村級標準化衛生站建設,深入推動健康扶貧工作,目前70個省定貧困村衛生站全面完成建設並投入使用。
  • 河源龍川70個省定貧困村衛生站「蝶變」 村民實現「小病不出村」
    河源龍川縣登雲鎮梅花村是省定貧困村,距離鎮中心衛生院有2公裡多的路程,自從村衛生站建成使用後,村民看病省去了不少麻煩。 「以前看病要走20幾分鐘的路才能到鎮衛生院,現在村衛生站就在家門口,看病方便,比原來看病的成本低了一半不止,實在是太好了!」
  • 廣寧省定貧困村已全部達到退出「十項」標準
    去年,有勞動力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已達到14624.65元;26個省定貧困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057.54元。目前,省定貧困村已全部達到退出「十項」標準,建檔立卡貧困戶已100%實現「八有」脫貧標準,完成退出。  截至2019年底,廣寧縣利用各級財政下達扶貧專項資金24428.168萬元,實施扶貧開發項目668個,已使用24366.848萬元,使用率為99.75%。
  • 濰坊337個村列入省定貧困村名單 臨朐縣貧困村最多
    月4日訊(記者李楊)近日,濰坊學生資助中心公布了《山東省7005個省定貧困村名單》,濰坊共有337個貧困村被列入其中。濰坊市貧困村具體分布情況為:,濰城區2個、坊子區8其中,臨朐縣貧困村數量最多,為114個,峽山區和安丘市分別位居二、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