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龍川70個省定貧困村衛生站「蝶變」 村民實現「小病不出村」

2020-12-12 騰訊網

河源龍川縣登雲鎮梅花村是省定貧困村,距離鎮中心衛生院有2公裡多的路程,自從村衛生站建成使用後,村民看病省去了不少麻煩。

「以前看病要走20幾分鐘的路才能到鎮衛生院,現在村衛生站就在家門口,看病方便,比原來看病的成本低了一半不止,實在是太好了!」在登雲鎮梅花村衛生站,正在就醫的貧困戶曾祥平樂呵呵地說。

據悉,為幫助70個省定貧困村實現「有地方看病、有醫生看病、有制度保障看病」,努力解決「基本醫療有保障」問題,針對貧困村中村衛生站場所陳舊、服務能力差的問題,龍川縣加強村級標準化衛生站建設,深入推動健康扶貧工作,目前70個省定貧困村衛生站全面完成建設並投入使用。

從簡陋到配備齊全的村衛生站

在登雲鎮梅花村衛生站,候診廳、治療室、藥房等布局整齊、寬敞明亮,血壓計、心電監測儀、血氧血糖儀、尿常規檢測儀等基本醫療設備擺放有序,統一設計的標牌、宣傳牌、公示牌擺放或張貼在顯眼位置。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80多平方米的村衛生站「輕裝上陣」,統一配置了基本醫療設備和至少一名村醫駐點,在村級衛生站藥房裡,常見藥物種類齊全。梅花村衛生站是龍川縣標準化衛生站的一個樣板。目前,龍川縣70個省定貧困村衛生站已全面完成建設並投入使用,成為美麗鄉村又一道靚麗的風景。

為保障貧困戶就醫不愁,龍川各鎮還組建家庭醫生服務團隊定期到貧困村開展全覆蓋巡回醫療,同時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建立規範化的電子健康檔案,持續推進醫療幫扶措施,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發生。

「村衛生站的醫生對我們很好,平時會定期給我做身體檢查。每次我身體不舒服的時候,醫生就會上門來幫我看病。感覺很溫暖,就像親人一樣。感謝黨和政府為我們創造了這麼好的條件。」通衢鎮梅東村91歲貧困戶廖庚添感激地說。

村級醫療水平日益提升

為提高衛生站診療水平,龍川縣衛健局還為70個省定貧困村衛生站配備了健康包,裡面搭載血壓計、心電監測儀、胎心檢測儀、血氧血糖儀、體溫計、尿常規檢測儀等8類檢測設備,讓村醫可以方便快捷的為群眾做檢查。同時定期組織村醫開展診療技術、規範執業、常見病多發病診治和處理、門診病曆書寫、健康檔案建立、慢性病管理隨訪記錄等內容培訓活動,2019年共有462人參加培訓。硬體配備齊全、培訓常態化,大大提高了村醫診療效率,村民都能享受到「小病不出村」的醫療衛生服務,村民「小病拖,大病扛」的問題得到有效化解。

從醫20餘年的鄭大德,見證了通衢鎮梅東村衛生站從簡陋到設施一應俱全的改變,感受到了國家對村醫的日益重視。鄭大德說,村衛生站變好了,醫護人員也有定期培訓,村衛生醫療貧困戶看病更方便,看病環境也更舒適。「村民看病不難了,我們心裡也更舒暢,全民健康水平提升了,才有更硬朗的身體打贏脫貧攻堅戰。」

【全媒體記者】餘佩

【通訊員】龍衛軒

圖片:村級衛生站藥房裡,常見藥物種類齊全。

【作者】 餘佩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相關焦點

  • 河源龍川70個省定貧困村衛生站「蝶變」村民實現「小病不出村」
    河源龍川縣登雲鎮梅花村是省定貧困村,距離鎮中心衛生院有2公裡多的路程,自從村衛生站建成使用後,村民看病省去了不少麻煩。據悉,為幫助70個省定貧困村實現「有地方看病、有醫生看病、有制度保障看病」,努力解決「基本醫療有保障」問題,針對貧困村中村衛生站場所陳舊、服務能力差的問題,龍川縣加強村級標準化衛生站建設,深入推動健康扶貧工作,目前70個省定貧困村衛生站全面完成建設並投入使用。
  • 實名羨慕白雲區這些村民!小病不用出村,一元錢搞掂
    在廣州市白雲區江高鎮大石崗村,這裡的籤約村民一元錢能看一次病。8月4日,白雲區江高鎮首個「一元錢看病」惠民項目在江高鎮大石崗村中心衛生站正式啟動。村民只需要花一元錢診金,衛生站在診療能力範圍內使用國家基本藥物,醫保門診報銷後,個人自付部分直接減免。
  • 傳承1500多年的客家茶,就在龍川這個村!
    桂林村作為義都鎮唯一的省定貧困村,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2戶,143人。2019年貧困戶已全部實現脫貧,該村也從省定貧困村出列。龍川桂林村具有1500多年的皋盧茶的歷史,是客家茶的起源地之一。 歐陽師傅:一輩子愛茶 70多歲的歐陽師傅,曾是桂林村老支部書記,幼年起就受祖輩生產製作桂林茶技藝的薰陶。
  • 「見證河源山鄉巨變」 龍川赤光大洋村:龍頭企業帶動村集體和村民...
    河源龍川大洋村:龍頭企業帶動村集體和村民收入大增面貌大變環境大變樣,村民喜洋洋葉自富說,2019年,大洋村深入開展「三清理三整治三拆除」環境整治專項行動,著重打響了「春夏戰役」和「秋冬戰役」,清理村莊生活垃圾90噸、塘溝汙水排放30處、禽畜養殖糞汙及農業生產廢棄物15噸,打撈河道垃圾雜物漂浮物
  • 補齊基礎短板 廣東2277個省定貧困村「後隊變前隊」
    廣東省肇慶四會市石狗鎮石狗村村民正在養護蘭花(資料圖)。 肖雄 攝中新網廣州1月13日電 題:補齊基礎短板 廣東2277個省定貧困村「後隊變前隊」作者 程景偉 黃進走進廣東清遠連州市龍坪鎮松柏村,映入眼帘的是乾淨整潔的村道、清澈見底的溪流、整齊劃一的民居。
  • 脫貧攻堅 | 河源龍川:提升「造血」能力 寶安把對口幫扶當自家事辦
    多年來,寶安區無論是對口幫扶河源龍川,還是東西部扶貧協作都安瑤族自治縣、大化瑤族自治縣,自始至終堅持立足寶安區產業大區的優勢,結合受援地的資源稟賦和實際需要,注重政策支持,持續推動寶安與受援地產業合作,有效提升了當地「造血」功能。
  • 45個省定貧困村全部出列——潮州脫貧攻堅成效集錦
    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政策得到全面落實,達到「八有」標準,有勞力貧困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幫扶前低於4000元增長到2020年11月底的20374.76元,村集體收入由幫扶前的1.47萬元提高到26.74萬元,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村實現脫貧出列。
  • 靈璧縣溝涯村:一個貧困村華麗蝶變
    靈璧縣溝涯村「一個貧困村華麗蝶變"溝涯村所在的大廟鄉位於靈璧縣東北部,和江蘇睢寧縣的大李集鎮毗鄰,屬於省界縣界的邊緣鄉鎮,感恩文化在潛移默化地薰陶著本地村民,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大廟鄉給人的總體感覺是一個民風淳樸的地方。
  • 德州武城縣100個省定重點貧困村全部「摘帽」
    目前,全縣100個省定重點貧困村全部「摘帽」,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  「回頭看」讓脫貧攻堅不留死角   金秋十月,正是收穫的季節,武城縣郝王莊鎮草一村萱草蓮藕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白蓮藕和小龍蝦迎來了大豐收。  草一村原是省級重點貧困村,共有耕地1600餘畝,一半以上都是鹽鹼地,農作物產量少,村民寧可荒著地也不願種。
  • 靖安:激活「一池春水」,實現美麗「蝶變」
    大江網/宜春頭條客戶端訊 黃紫薇、記者湯英報導:緊盯脫貧攻堅,聚焦民生短板,近年來,靖安縣以黨建引領產業振興,該縣中源鄉古竹村因地制宜開展「造血式」扶貧,激活了脫貧攻堅的「一池春水」,也實現了從省定貧困村到脫貧村的美麗「蝶變」。
  • 南部縣純陽山村:貧困村的「蝶變」
    今年初,該村還被省委農工委、省水利廳評為「水美新村」,開啟了農村農業農民發展的新模式。  9月16日上午,2019中國西部絲綢博覽會暨第十屆C21論壇全國主流媒體採訪團走進純陽山村,透過純陽山村的變遷,了解南充鄉村振興的發展歷程。  有錢賺 「小工程」變增收「大產業」  當天上午11時,採訪團來到南部縣八爾湖鎮純陽山村。
  • 貧困村全脫貧 造血功能大提升
    鹽田區共幫扶東源縣21個省定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696戶、7133人,累計到位扶貧資金1.53億元,主要用於實施「兩不愁三保障」、產業化發展、交通水利建設、安全飲水保障、人居環境整治、黨群服務中心改造等。
  • 獅子口村:省定貧困村演繹「變形記」
    村綜合服務中心辦公室裡,黨支部書記王廣娟正在與村幹部整理扶貧資料。王廣娟高興地說:「我們獅子口村是個偏遠小村,也是個貧困村,多年來村集體沒有產業,也沒有經濟收入,真是窮怕了。有了黨的扶貧政策,我們安裝了光伏發電站,實施了文化扶貧、產業扶貧,獅子口村的日子是一天天好起來啦!」
  • 「草莓書記」變身「鮮花書記」 省定貧困村「摘帽」走上「芳香...
    「仲都草莓」是濟寧泗水縣聖水峪鎮南仲都村的一張「名片」,也是這個曾經的省定貧困村快速「摘帽」的「利器」,打造這把「利器」的村黨支部書記姚洪遠被讚譽為「草莓書記」。「摘帽」後,姚洪遠又相繼打出「民宿旅遊」和「花卉經濟」兩張牌,帶領村民在致富的道路上跨步前行一路芬芳。如今,南仲都村人均收入接近兩萬元。
  • 「草莓書記」變身「鮮花書記」省定貧困村「摘帽」走上「芳香...
    「仲都草莓」是濟寧泗水縣聖水峪鎮南仲都村的一張「名片」,也是這個曾經的省定貧困村快速「摘帽」的「利器」,打造這把「利器」的村黨支部書記姚洪遠被讚譽為「草莓書記」。「摘帽」後,姚洪遠又相繼打出「民宿旅遊」和「花卉經濟」兩張牌,帶領村民在致富的道路上跨步前行一路芬芳。如今,南仲都村人均收入接近兩萬元。
  • 都安大化兩極度貧困縣「出列」,河源龍川徹底摘「窮帽」,寶安交出3...
    都安、大化是國務院掛牌督戰的極度貧困縣,龍川是從未徹底解決絕對貧困的山區。自2016年起,寶安對口幫扶龍川、扶貧協作都安和大化的這5年,就是當地數十萬貧困老鄉衝破大山束縛、實現千年一躍的5年。5年裡,寶安攜手三縣幫助272個貧困村摘帽、24.76萬名貧困戶如期脫貧,兌現了改革開放先行地區「先富帶動後富」的莊嚴承諾。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鹽田區-東源縣對口幫扶:貧困村全脫貧,造血...
    鹽田區共幫扶東源縣21個省定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696戶、7133人,累計到位扶貧資金1.53億元,主要用於實施「兩不愁三保障」、產業化發展、交通水利建設、安全飲水保障、人居環境整治、黨群服務中心改造等。
  • 深圳大鵬對口幫扶河源五個省定貧困村成效顯著
    自廣東省2013年全面對口幫扶啟動以來,深圳市大鵬新區與河源市源城區於2014年7月率先簽訂對口幫扶合作協議,成立對口幫扶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同時精準幫扶埔前鎮陂角、高圍、上村、坪圍和雙頭5個省定貧困村。   6年多過去了,五村面貌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中山市小欖鎮對口幫扶潮安區三鎮七個村 至去年底全部實現脫貧出列
    聚焦產業消費就業扶貧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從2016年起,中山、潮州兩市建立新一輪精準扶貧對口幫扶關係,並確定中山市小欖鎮對口幫扶潮州市潮安區3個鎮7個省定貧困村。
  • 蝶變「廚師村」 闖出「風味路」
    昔日汙水橫流的「煤炭村」,今日變身遠近聞名的「廣東廚師之鄉」「廣東粵菜師傅名村」,乘著「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的政策東風,曾經的省定貧困村玉水村逐步探索出一條「以廚興村」的鄉村振興「風味之路」。郭國青笑著說,玉水村成為「廚師之鄉」的歷史並不長,在上世紀80年代,大部分村民在煤礦務工謀生。對於村裡昔日的景象,郭國青記憶猶新。「那時村裡就有人搭棚開飯店了,『橋頭小店』便是第一家。」他說,下班後,煤炭工人們會到此吃飯喝酒,這一帶也被村裡人稱作「揚州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