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廣網北京8月20日消息(記者王子衿)提起博物館,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寬敞肅穆的展廳、年代久遠的文物、嚴謹規整的設計……當「顏值爆表」的萌寵與博物館相遇,看似高冷嚴肅的博物館也變得「年輕態」起來。
圖為參觀者在觀復博物館與貓互動(觀復博物館官方圖)
萌值爆表吸引觀眾前來「打卡」
寵物之所以稱「寵」,與歷代以來備受人類喜愛分不開。唐昭宗李曄豢養猴子後「賜以緋袍,號孫供奉」,詩人陸遊也喜愛過著「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狸奴不出門」的「擼貓」生活。
在世界各類專業博物館中,不乏喜愛寵物人士專門設立的寵物博物館。如荷蘭阿姆斯特丹設有貓博物館Katten Kabinet,德國巴伐利亞州帕紹市一家「臘腸犬博物館」是德國乃至全世界首家以臘腸犬為主題的博物館,再如廈門的「貓咪博物館」一度成為愛貓人士的「聖地」。
近年來,隨著一系列綜藝節目等的熱播,博物館日漸走入尋常百姓家,憨態可掬的動物造型文物吸引了遊客眼球,多個博物館的萌寵們也成了「網紅」。
圖為遊客在故宮參觀遊覽(央廣網記者 王子衿 攝)
每隻貓都有獨立的名字,定期洗澡、專人餵食,故宮博物院的181隻「御貓」是紅牆內一道獨特的風景,也成為無數攝影愛好者的經典素材。
在觀復博物館,花肥肥、黑包包、黃槍槍、藍毛毛等十幾隻萌貓也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被粉絲們稱「睡的是黃花梨雙龍戲珠羅漢床,坐的是清乾隆紫檀屏風小寶座。」
2015年末,這些萌貓中的五隻貓試用期滿,被觀復博物館創辦者馬未都升任為該館「館長」,觀復博物館也成為了世界上首個由萌貓擔任館長的博物館。這些館長不僅擔負起防止鼠患出現的職能,還通過自己萌態可掬形象吸引著眾多參觀者慕名前往。
近距離互動促進文化活態展示
博物館寵物的「網紅」之路,背後的文化內涵意味深長。
故宮「御貓」的火爆,一方面固然與其憨態可人有關,但另一方面也與故宮悠久的養貓傳統、明清兩朝歷史文化賦予故宮及「御貓」的獨特魅力密不可分。
圖為故宮「御貓」(故宮博物館官方圖)
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園區內可以與遊客親密互動的梅花鹿是小有名氣的「網紅」,而這也與當地獨特的歷史有關。
金沙遺址是古蜀王國的都邑,出土了大量的鹿角和金銀器。根據考古研究,3000年前的古蜀金沙是梅花鹿、水鹿等的繁衍之地。「金沙遺址出土了大量的象牙、鹿角,博物館裡也展出了精美的標本文物,為了科普這些知識,還原古蜀文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氛圍,我們引進了馴化過的梅花鹿和白鹿。」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馴鹿獸醫師賈放此前透露。
家住山西晉城的王女士是故宮「御貓」的「死忠粉」,她告訴央廣網記者,自己定期會來故宮拍攝「御貓」,為了更了解這些寵物也翻閱了不少明清歷史相關的書籍,對於故宮及中國古代建築都有了全新的認識。
萌寵網紅推動博物館更「年輕態」
養寵物正在成為中國城鎮居民的生活方式,中國寵物行業也正迎來迅猛的發展。此前發布的《2018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顯示,2018年,中國寵物消費市場規模達到1708億,比2017年增長了27%。
大勢之下,博物館的「網紅」萌寵們也成為了文創開發的熱門題材,並受到消費者的追捧。
以近年來文創開發較為成功的故宮為例。記者梳理了故宮淘寶天貓旗艦店的產品後看到,與「御貓」相關的文創涉及擺件、手機支架、鏡子、盆栽、記事本、抱枕、冰箱貼等多種,其中多款產品居店鋪銷量前列。而在觀復博物館開發的文創產品中,以觀復貓為素材的陶瓷杯、團扇等銷量也呈領先態勢。
圖為故宮「御貓」系列文創產品(央廣網記者 王子衿 攝)
萌寵為博物館增色不少,也成為了「攬客」的金字招牌。
馬未都在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稱,很多人來觀復博物館是先看貓後看展品。同時,因為貓,「熊孩子」們不再鬧騰,甚至比家長更願意待在博物館,也更有耐心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知識。
年初的全國文物局長會議上,一組數據顯示了博物館對觀眾的吸引力正在增強。2018年,全國博物館總數已達5136家,近10億人次走進了博物館。
儘管目前尚未有明確數字證明有多少觀眾是因為萌寵走進博物館,但毋庸置疑的是,「網紅」萌寵們正用自己的「感召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前來,也讓曾經顯得古老嚴肅的博物館變得更加年輕和有親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