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變革的時代,一邊是浪潮,一邊是懸崖。
「這個沉靜十幾年的行業終於在今年、在今天站在在了『浪潮之顛』」,在去年12月的變革「宣言」中鏈家地產提出了實現2萬億交易金額(10倍於綠地)的銷售目標,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是模式變革、區域擴張。
2個月後,鏈家地產在成都與伊誠地產正式合併,在上海收購了德佑51%的股權,以期在當地市場坐上「龍頭寶座」。但這僅僅是個開始!
早在2011年鏈家就提出要在2015年進行全國擴張,布局到15個城市。然而截至2015年2月最後一天,鏈家官網顯示,其在北京、天津、大連、南京、青島、上海、杭州、成都8個城市實現布局,其中僅在華北地區佔有絕對優勢。
在一份未經證實的公開數據中,鏈家地在2013年的總成交金額約為1500億元,但其中1100億元來自於北京市場,佔比為73.3%。這也從側面說明了鏈家未能按計劃達成全國布局戰略意圖。
來自於鏈家地產的對手中原地產的分析師張大偉稱,「鏈家地產在北京的成功模式只是天時地利人和下的唯一城市唯一一次機遇,在其他城市根本沒有複製的可能性」。
以成都市場為例,十三年前鏈家地產進入該市場,但隨即遭到伊誠地產的「圍堵」,儘管鏈家採取提高經紀人底薪等多種方式突圍,但伊誠地產等當地中介公司也「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跟進,直到近期正式合併,伊誠地產仍然以30%的市場佔有率位居老大。
此前鏈家地產進入大連市場也藉助了與好望角的合作。不過昔日的合作夥伴,今天已經轉投Q房網,成為鏈家地產的競爭對手。
在其他城市難以複製北京的成功模式可能是引發鏈家地產一系列收購動作的主因。來自鏈家競爭對手的內部人士告訴記者,2015年、2016年是中介行業重新洗牌的重要年份,藉助網際網路重建將威脅到傳統中介的生存,大公司可能死的更快,留給鏈家去徹底調整自己的時間大概只有半年。
「半年」,到2015年6月份前後,是鏈家地產新模式在內部理順的截止期,正好也是鏈家地產與伊誠地產真正完成合併重組的截止期(目前在過渡期)。
不過,在收購德佑地產拿到上海二手房市場老大、合併伊誠拿到成都二手房市場老大地位之後,鏈家地產仍距離「公司要實現2萬億的交易金額」目標遙遠,一方面鏈家要新開美國分公司,以便拓展市場以及跟其背後的投資者走得更近;另一方面相信2015新進10個城市的名單已經擺在了左暉的辦公桌上。這些城市在哪、鏈家怎麼進入?是下一個最大的疑問。
鏈家地產認為,未來國內一二三線城市將分梯隊逐次進入存量房時代,由此開啟中介行業新的階段。而在鏈家尚未涉足的主要區域中,廣州、深圳、武漢、重慶、南昌、長沙、福州等這些主要的南方城市將會是較早進入存量房的一批。
要繼續做大,必須在一線城市(北上廣深)和「準一線城市」(杭州、大連、重慶、成都)佔據優勢,這些城市的存量房不僅交易量龐大,而且在穩定上升。
不過鏈家地產進軍南方的步伐會是異常艱辛,因為目前全國性的主要中介公司絕大多數起源於南方,中介行業本輪變革同樣發端於南方。Q房、愛屋吉屋等一批經過了洗禮的新模式中介在2014年底紛紛進軍北京,促使鏈家不得不加快全國布局的節奏,先是宣布戰略性進軍上海租房市場,然後收購上海德佑股權做大上海市場。
在穩住了長三角,以及以成都為代表的西南片區之後,以廣州、深圳為主的華南區域,和以武漢、長沙為主的華中區域自然會成為「眼中釘」。
不過在左暉帶領下的鏈家被業內認為其舉動攻擊性很強,1971年1月出生的左暉對鏈家的未來也充滿危機感。所以鏈家的每一次舉動都收到來自對手的封堵。2013年初中原地產創始人施永青甚至再次出山帶頭成立「反鏈家工作小組」,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成都、廣州發起抵制鏈家行動。
中原地產的老家深圳已經受到了來自Q房網的威脅,因此中原不可能不對鏈家的下一步動作進行反擊。鏈家地產通過傳統的北京模式進入華南、華中市場的可能性已經微乎其微,所以收購、或與地方龍頭合作將是大概率事件。
張大偉認為,資本市場並不看好鏈家「自身繁殖」模式,因此鏈家要衝刺上市目標,會轉向「資本推動下的大肆收購」方式。
2012年,業內曾傳聞鏈家地產與廣州滿堂紅接洽收購股份事宜,雖然雙方否認且並未有下一步動作,但鏈家與滿堂紅之間的「好感」一直未有中斷。近期市場數據顯示,在廣州二手房市場,合富、滿堂紅、中原位居前三,而鏈家和中原、合富合併的可能性幾乎沒有,滿堂紅似乎是唯一選擇。
昨天同樣傳出收購消息的還有58同城收購安居客。鏈家地產認為「這個行業長出的巨頭歷史上看只有三類:第一類是特許加盟服務商;第二類是網際網路平臺;第三類是行業軟體服務提供商;這三類的共同特點是都具有規模效應或者網絡效應。」因此,搜房、安居客、房多多、愛屋及屋、58同城、好房通,甚至是BAT巨頭都有可能成為鏈家的競爭對手,每一次交易都會產生新的格局,這將逼迫鏈家地產加快布局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