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高密「大蜜棗」製作 已成中秋餐桌必備

2020-12-23 齊魯網

  濰坊齊魯網9月22日訊(高密臺 李軍 牟乃宗)在咱們中國,節日和美食總是密不可分。在中秋節,家家戶戶都要吃月餅,可是在高密,中秋除了吃月餅,還有一種美食頗受人們的喜愛,這就是高密有名的傳統名吃——大蜜棗。

  這種形狀圓圓的、大小如桌球、渾身沾滿芝麻粒的食品就是高密名吃大蜜棗,聞起來芳香四溢,咬一口回味悠長。可能您要問了,這不就是一種點心嗎,怎麼會叫大蜜棗啊?其實,高密大蜜棗就是一種糕點,因為它的形狀像圓圓的大棗,味道又特別甜,所以民間形象地稱其為大蜜棗。

  據史料記載,高密大蜜棗起源於清代,距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在清末、民國時期,高密城鄉就有多家大蜜棗加工老字號。

  大蜜棗主要由皮和餡兩部分組成。就像包餃子一樣,用的餡不同,口味也不一樣,所以大蜜棗餡料的選擇非常講究。

  高密大蜜棗加工師傅劉志強介紹,原料有核桃仁,瓜子仁,西瓜仁,冰糖,南瓜仁,黑芝麻,白芝麻,瓜條,果脯,一共有十來個品種。

  選好了原料,接下來是配料,就是把這十幾種原料兌上蜂蜜、香油,按一定比例調和搭配在一起。

  劉志強妻子董秀玲介紹,拌料有一定的技巧,必須得精細、細緻拌出來的餡,溼硬度、軟度得有一定的思路,蜜棗做出來才好吃。搭配有一定的比例,必須搭配好了,味道、風味都有一定的搭配程度。

  調好了餡,就可以和面做皮了。麵皮是把麵粉兌上花生油、麥芽糖和水攪拌而成,看似簡單,裡面也有不少的門道。

  劉志強妻子董秀玲介紹,麵粉必須選擇高密最好的麵粉,特級麵粉。和面的技巧就是,水、油要有一定的比例,一定的搭配,和出來的軟硬度要適宜。

  面和好了,接下來就可以開始包蜜棗了。包的時候,每個蜜棗用的餡料重量都是相同的,這樣包出來個頭大小一致,勻稱美觀。

  怎麼把包好的生蜜棗做熟呢?這就需要最後一道重要工序—下鍋炸。把上好的花生油加熱到滾燙,然後就像下餃子似的把生蜜棗倒進鍋裡,經過一番油炸,直到蜜棗變成深黃色,這就可以出鍋了。

  劉志強告訴記者,爐溫五、六十度的勢頭上,使慢火,看著稍微發點黃了,起碼把它炸透,炸勻乎了,出來以後呈火紅色就算成功了。火候大了小了都不行,大了口感就沒有了,小了它不熟。

  蜜棗出鍋後,在外皮上均勻地滾上一層熟芝麻,這就算是大功告成了。

  經過上述工藝加工出來的大蜜棗,皮薄而不裂,香而不糊,熟而不爛,表面芝麻均勻,微黃香甜,味美純正,營養豐富,人人見了都會垂涎三尺。

  現在,高密大蜜棗已經被評為濰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但在本地小有名氣,在山東省外也是有口皆碑。每到春節、中秋等傳統的團圓節日,能親自品嘗一口家鄉地道的大蜜棗,已成為眾多高密遊子莫大的心願。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

)、撥打新聞熱線0531-81695000,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

@齊魯網

)提供新聞線索。

齊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山東廣播電視臺下屬21個廣播電視頻道的作品均已授權齊魯網(以下簡稱本網)在網際網路上發布和使用。未經本網所屬公司許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山東省廣播電視臺下屬頻道作品以及本網自有版權作品。

2、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以及由用戶發表上傳的作品,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版權和其它問題可聯繫本網,本網確認後將在24小時內移除相關爭議內容。

詳細聲明請點擊進入>>

相關焦點

  • 高密非遺項目——大蜜棗
    究其源,可追溯到宋代,到清代中期以後,製作技藝日臻完善,並出現了「永和」「玉祥齋」「久大」等名氣很大的糕點鋪。至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高密大蜜棗及糕點作坊達到百家,從業人員250餘人。1953年公私合營,城關區聯社成立糕點加工部,以私營糕點鋪的名師高徒為班底,一派紅紅火火。1956年改為糕點廠,1976年建立副食品加工廠,1985年改為副食品廠。
  • 這些高密美食 你吃過幾種??
    石磨火燒在當地有三種吃法,熱吃筋道香甜,涼吃越嚼越香,還可以切成片或掰成塊,用各種菜下著吃,這是高密有名的「燴火燒」。莫言在談到家鄉美食時,曾賦打油詩一首,「吾家高密東北鄉,三賢四寶美名揚。石磨火燒咬頭好,韭菜爐包滋味香。」可見莫言對於石磨火燒的眷戀之情。大蜜棗距今已有300年生產歷史,最早是進貢朝廷的貢品。
  • 浙江蘭溪蜜棗與徽州蜜棗之淵源
    徽州蜜棗的加工製作歷史很悠久,明代文震亨撰的《長物志》一書中記載:「棗脯出金陵」,這棗脯應是蜜棗之類的棗加工品種。但是,當徽州蜜棗的製作工藝一旦被引入蘭溪,在這片商貿繁盛、水陸交通發達的熱土上,徽州蜜棗宛如鳳凰涅槃,浴火重生,脫胎換骨成為一個嶄新的地方土特產品牌:蘭溪金絲琥珀蜜棗。
  • 擴散 | 國慶中秋去高密哪兒遊?攻略來了!
    身體跟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中秋加國慶小長假「雙節」即將到來!@所有人,大高密5條精品旅遊線路出爐啦!,透過高密文化,你會看到莫言小說的秘密,亦會領略到紅高粱文化的風姿與神韻。有了水的膠河已恢復了往日的靈秀。晨曦中,呈現在眼前是一幅幅田園風光,這裡水碧草青,綠樹成林,河岸邊紅瓦粉牆的農家小院格外顯眼。
  • 傳統技藝 || 高密大紅紙製作工藝
    清代乾隆年間,隨著高密撲灰年畫的興起,高密刷制大紅紙對聯業亦興起,當時整個夏莊北村(李家村)家家刷紅紙、戶戶印對聯(木版印製)。傳承至1947年,李家村的王錫明、李允香等刷紙業戶漸成規模,帶動了整個李家村逾千戶從事刷紅紙對聯手藝。
  • 東陽石盆蜜棗:汗水浸泡的甜蜜
    一群嘴饞的蜜蜂「嗡嗡」地圍著大鍋轉,旁邊師傅時不時用鏟子翻攪著鍋裡的青棗……蜜棗為石盆傳統名產,是鮮棗經過加工而成的一種蜜餞。棗身用刀細切絲縷,用白砂糖熬煎、烘焙而成。所產蜜棗色澤金黃,形似琥珀,質地糯軟,味道甜美,保留天然棗香。傳統工藝加工而成蜜棗加工是石盆的一大特色。
  • 濰坊高密木版年畫是高密民間年畫的重要組成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12日訊高密木版年畫,是高密民間年畫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高密撲灰年畫、半印半畫年畫相互影響,相伴而生。高密木版年畫主要用於年俗,其中需求最多的是「門神」、「灶馬」等題材。這種年畫由古代「桃符」演變而來,經北宋的雕板門畫在民間廣為流傳,成為祭祀迎神祈福時家家戶戶過年的必備物品。 由於高密撲灰年畫純手繪製作工藝生產緩慢,不能滿足市場日趨增長的需求,因此,藝人們不斷探索提高生產效率的新工藝。清朝嘉慶年間,天津楊柳青畫店擅長刻版的胡三,來到高密李家莊,投奔到高密撲灰年畫高手胡玉顯的門下,將楊柳青木版年畫的優點揉進了高密撲灰年畫中,催生了高密半印半畫年畫。
  • 「伊拉克蜜棗」 的 記憶
    產於非洲北部和亞洲西部的椰棗在我國有個別名,叫「伊拉克蜜棗」。相信許多上了年紀的中國人對伊拉克的知曉不是從海灣戰爭中來的,而是從這種蜜棗上。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曾進口過一批伊拉克蜜棗。當時街面上幾乎所有的食品都要憑券供應,過年時每家每戶才配給紅棗和黑棗各一斤,買時還得排長隊,而伊拉克蜜棗是敞開供應的,每斤只賣三四毛錢,是國產蜜棗的一半價錢。那時國產蜜棗也很少看到,別說買了,所以這種進口的蜜棗一度大受歡迎。  伊拉克蜜棗極為甜蜜(那會兒人人饞糖),一顆入口,有點溼漉漉的,用今天的話來講,比較滋潤。
  • 春風十裡不如中秋有「你」 聖安娜網紅月餅大揭秘
    春風十裡不如中秋有「你」 聖安娜網紅月餅大揭秘時間:2017-09-13 10:49   來源:川北在線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春風十裡不如中秋有你,聖安娜網紅月餅大揭秘 光陰輪轉,又見中秋。
  • 高密 | 一個去了就不想離開的地方
    走走停停,感受城市與自然的和諧我要去高密了!,有一種不是棗的「棗」,叫大蜜棗 叫「過晌」有一種晚上,叫「後晌」有一種馬扎,叫「腳叉子」有一種自行車,叫「撅扎車子」今過晌,下著大雨,路上大欻欻♥在高密,有一種幸福,叫「我在高密」
  • 餐桌上的中秋
    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農家生活有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中秋家宴也因此大為改觀。像我們家,菜餚已不拘於四菜了,通常是「六菜一湯」,或者「八菜一湯」。農家凡事都講究個吉利,中秋家宴的「六菜」講的是「六順」,「八菜」圖的是個「八發」。菜餚中,還要葷素搭配,家宴上必得有雞有魚,有「雞」,講的是大吉大利;有「魚」,圖的是「年年有餘」。
  • 高密手工燈籠面臨失傳 漸被機器製作取代(圖)
    記者通過了解得知,如今純手工燈籠已經很難尋覓,受機器製作的影響,高密乃至整個濰坊已很難能找到純手工製作的紅燈籠,市場上掛著的,都是經過機器加工製作的,有些燈籠甚至是塑料材質,這一傳統老手藝面臨失傳。  純手工燈籠難尋覓  如今走在市場上,各式各樣的紅燈籠吸引著人們的眼球,無論從材質到形狀上都顯得格外精緻,而這些紅燈籠除了顏色上更加好看,其高速的機械化生產,也衝擊著傳統的純手工製作。為了追求快速生產,適應市場的需求,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拋棄傳統的純手工製作,在高密,已很難再找到會純手工製作紅燈籠的老藝人。
  • 石盆村蜜棗世家:以古法保證純正滋味
    晨光中的胡紅珍面容依然姣好,雖然養育了兩個女兒,且大女兒已經26歲,但歲月仿佛未在她身上留下多少痕跡。這一切,也驗證了老話「日啖三棗,長生不老」的合理性。從1986年接過父親傳授的一套技藝以來,吳天明做蜜棗已整整30年,妻子則成了他一路來最佳的助手。兩個美麗的女兒如今也掌握了蜜棗加工技藝。
  • 高密邵鐵匠菜刀傳承400年「削鐵如泥」堪稱「高密一絕」
    能砍斷筷子粗鐵條  「能切大,能切小,一切切到海南島;能切粗,能切細,一切切到義大利……」這是一段在高密市姜莊鎮十裡堡流傳的關於高密菜刀的順口溜。高密菜刀的代表之一邵家刀的第十代傳人邵澤忠告訴記者,高密菜刀具有刀背厚,刀身薄,刀刃鋒利的特點,能砍斷筷子粗細的鐵條,並且刀刃一如既往鋒利。一張紙用菜刀輕輕一下就被劃開。
  • 蜜棗的分類,徽州竟然佔有一席之地,你知道是哪種蜜棗嗎
    經過這樣加工的棗子又香又甜,味美可口,丈夫吃了十分滿意,但見它色澤金黃,光豔透明,核小肉厚,糖分充足,脆酥香甜,縷紋如絲,色似琥珀,便得了金絲琥珀蜜棗的美稱。這種加蜜糖、煮熟焙乾的棗子,既香甜鮮美,又便於長期保存,所以,後來就取名為蜜棗。於是,這種製作方法,很快傳開。明末清初,傳入宣城縣白馬山等地,發展成宣城蜜棗。後來又傳到蘇、浙一帶。
  • 中秋節習俗大揭秘
    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如今,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裡共嬋娟」。那麼為什麼會在中秋節這天吃月餅呢?
  • 餐桌上的中秋味道
    原標題:中秋的味道  月缺月圓,時間一晃,又快到中秋。在外的遊子,最記掛的除了歸家團聚,還有餐桌上的中秋味道。那味道不是僅僅指月餅,也不是單一哪樣菜餚的味道,而是在空氣裡氤氳交織的,梭子蟹的味道、紫蘇的味道、田螺的味道、柚皮的味道……它們道出了時節,傳遞了情懷,令中秋的記憶變得具體可感。
  • 傳統技藝丨高密菜刀
    「高密刀、高密鐮,蹭蹭磨磨用三年;能切大能切小,一切切到海南島;能切粗能切細,一切切到義大利」。高密菜刀歷史悠久,名揚大江南北,享譽關東內外,是名副其實的高密特產、老字號。傳承人邵澤中和徒弟一起打制高密黑菜刀      在工藝上,高密菜刀的祖傳格言為:銅薄響,鐵薄快。
  • 熬製蜜棗不用白糖?蜜棗加工者:我們一個也不吃,網友:太噁心了
    在石家莊市的餘地村大集上,看到有不少商戶在銷售蜜棗,這時候我們了解到,市場上的蜜棗分為幹蜜棗和溼蜜棗兩種,問:不是我說那蜜棗是哪的,商戶:行唐!一聽說要買蜜棗,一位趕集的大爺說,這蜜棗啊買不得,我跟你說說,你就不買了,他主要是招蒼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