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載堉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九世孫,生在帝王家,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求官求財無所不及,但這位朱載堉卻特立獨行,常常做出相背而行的事情。
出生於書香世家,從小就得到文化薰染,數學、語文、音樂等科科都是優。
10歲時就攻讀《尚書盤庚》等史書,並成為鄭王王位繼承者。
但在15歲那年,家庭突遭變故,改變了朱王子的人生。
朱王子的父親朱厚烷清正廉潔,因為直言勸諫而觸怒明世宗,最終蒙冤入獄。
小小年紀的朱王子,開始為父伸冤,不停地奔波呼號,怎奈世態炎涼,誰會為一個落魄的王爺家出頭呢?
上訪無人接待,舊日同僚避而遠之,朱王子悲憤寫下「錦上花爭先添補,雪裡炭誰肯送去?」之後,搬出鄭王宮,在宮外自建一座小土房,獨居其中,以此抗議父親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朱王子發誓,父親不出獄,絕不搬回王府。
驚世駭俗之舉,嚇壞了所有宗族之人,悄悄地勸他不要再觸怒明世宗,否則後果很嚴重。 朱王子不屑於顧,住著小土房,吃著粗茶淡飯,臥著土坑草蓆,苦度人間歲月。
「自己跌倒自己爬,指望人扶都是假。
至親人說的是隔山話,虛情兒哄咱,假意兒待咱,還將冷眼觀。
時下休誇,十年富貴,再看在誰家?」離群獨居,讓朱王子對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散曲集《醒世詞》橫空出世,世人爭相誦讀。
寫些詩詞也不足以排遣胸中鬱悶,朱王子便在風清月明之夜彈琴,藉以抒發怨憤之氣。誰知彈著彈著,朱王子卻發現了問題。
一支樂曲是由高低不同的音符組成,從高到低排列下來稱為音階,那麼,音階之中相鄰的兩個音符,高低之間距離多少才是最佳呢?
朱王子一邊研究音律,一邊苦修數學,並經過數次演算及推理,創建了十二平均律,並以此製作出世界第一架定音樂器。
而在為音符定音時,朱王子又用81檔特大算盤進行開平方計算,並研究出數列等式。
世人皆憐朱王子蝸居小房,卻不知朱王子苦中作樂,搞研究、發明、創新等等忙得不亦樂乎。
光陰如水匆匆逝去,朱王子獨居土房十九年。公元1567年,其父終於被赦免,朱王子才結束獨居生涯。
築室獨處十九年,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按理說朱王子也該享受真正王子的生活了。
但這位王子不僅沒有享受生活,反而幾次三番上書,「累疏懇辭,」不肯繼承爵位。這讓所有人都大跌眼鏡,放著現成的王爺不當,非要做回普通人。
經歷世態炎涼,目睹名利紛爭,朱王子比任何人都要清醒,與其身陷名利旋渦,不如置身事外;與其虛度此生,不如留下豐厚知識供後人學習。
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辭掉爵位之後,朱王子不惜隱居於九峰山,開始著書立說。
漫長歲月裡,朱王子孜孜不倦地學習,先後著有《樂律全書》四十卷、《嘉量算經》三卷、《律歷融通》四卷等等,內容涉及了音樂、天文、曆法、數學、舞蹈及文學等,知識面之廣,不得不令人驚嘆。
然而讓人遺憾的是,朱王子生性淡泊,不喜炒作,雖然曾將著作呈報給朝廷,但卻沒有引起任何關注。
雖然遭遇冷落,朱王子依然堅持夢想,潛心著書。
生前無人問津,死後也無波瀾。但雪上加霜的是,乾隆即位之後,竟然組織專家學者,聲討早已作古的朱王子,將他的十二平均律斥為「臆說。」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國人不曾認可的學術,卻在國外引起轟動。
17世紀初,朱王子的十二平均律的數據,由傳教士通過絲綢之路帶到西方,巴赫以此為據製作出世界上的第一架鋼琴,如果說巴赫是鋼琴之父母,那麼朱王子就是鋼琴之祖。
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樂器博物館,有兩支複製的律管,而複製的選材、製作方法及數據等,都是參考了朱王子的研究成果。
比利時的音樂家們感慨地說:「這樣偉大的發明,只有聰明的中國人才能做到。」
而德國物理學家赫爾姆霍茨更是無限憧憬地說:「在中國,有一個叫朱載堉的布衣王子,倡導七聲音階,把八度分成十二個半音以及變調的方法,是位音樂天才。」
盤點朱王子的學術成果,不僅首創十二平均律,還創造多項世界第一:
製作世界第一架定音器;使用珠算進行開方;提出並解答了由四項構成的等比級數求解法;
首創不同進位制小數換算方法;創立舞學並規定內容大綱等等。
布衣王子朱載堉,揚名海外數年之後,終於被自家人認可,不僅為其設立紀念館,他的學術成果開始涉足不同領域。
雖然生在帝王家族,但朱載堉卻逆襲人生,不被名利所誘惑,時刻保持「眾人皆醉,唯我獨醒」的心態,並最終成為百科全書式的著名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