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中國為什麼不造太空梭而造載人飛船?

2020-12-15 手機鳳凰網

新華網北京9月24日電(記者樊永強)目前人類研製發射成功並正在使用的載人太空飛行器共有3種:載人飛船、空間站和太空梭。其中,太空梭綜合運用了運載火箭、載人飛船和飛機技術,堪稱人類智慧的結晶。

既然太空梭代表著世界航天技術的先進水平,以跨越追趕方式進行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為何還要從載人飛船起步呢?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在中國航天界就造載人飛船還是造太空梭曾進行過廣泛深入的比較論證,最終,載人飛船方案成為唯一的勝者。為什麼載人飛船獨受青睞呢?科學家和設計師們提出了他們的理由。

一是我國已經擁有研製和發射飛船的技術基礎和條件,而不具備研製太空梭的優勢。比如,對長二捆運載火箭進行適應性改造,就可以發射飛船;我國在衛星返回技術和防熱材料研製方面經驗豐富;通信衛星和飛彈控制技術為突破飛船的運行、返回控制技術提供了借鑑、奠定了基礎。

二是太空梭與載人飛船相比,結構複雜、技術風險大、研製周期長。研製太空梭不僅要靠航天技術優勢,還要有航空技術優勢,我國在先進飛機製造領域還不具備如此複雜的技術能力。即便是科技力量雄厚的美國,研製成功的太空梭至今還有許多技術安全問題尚未完全解決,投入使用以來已造成兩次重大事故和14名航天員遇難。而載人飛船結構簡單、技術成熟、研製周期短,從1971年6月蘇聯聯盟11號飛船墜毀以來,至今未發生重大事故。

三是載人飛船的研製和運行成本低,更符合中國國情。我國研製的多用途載人飛船既可運送航天員,又可向未來的空間站運輸物資,還能作為空間站軌道救生艇使用,它的留軌艙還能承擔科學實驗任務。而太空梭無論是造價、發射和返回著陸場建設費用,還是運行和維修費都相當昂貴。

四是有利於載人航天分階段持續發展。掌握載人飛船技術對於研製空間實驗室十分有利,而且飛船與空間實驗室或空間站對接後還可以作為一個艙。目前,我國實施的載人航天三步走計劃的後兩步――建設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只能在載人飛船的基礎上進行。

通過深入的比較論證,中國科學家們最終達成了共識,確定了我國載人航天的發展方向,即從載人飛船起步。

相關焦點

  • 載人龍拉開新一代飛船序幕,飛船最終打敗了太空梭?
    什麼是新一代飛船的典型特點?航天技術專家、空氣動力學家黃志澄認為,首先是載人能力更強,乘坐更為舒適。老一代飛船乘員以三人為標配,空間滿滿當當,非常擁擠,而龍飛船和中國新一代飛船最高載人能力均達到7人,龍飛船內部座椅之寬敞,讓航天員如坐汽車一樣自由舒適,四面舷窗,視野開闊,真正有「遨遊」宇宙之感。
  • 可重複使用載人飛船都有了,太空梭還要嗎?
    而隨著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技術在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上實現應用,中國在未來還有沒有必要像當年的美國那樣搞太空梭,就成了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相比於太空梭,可重複使用載人飛船明顯更加經濟,但是太空梭也有太空梭的好處。
  • 載人飛船與太空梭有什麼區別?
    目前載人太空飛行器共有三種:載人飛船、太空梭、空間站。  載人飛船是指小升阻比的載人太空飛行器。它必須用火箭發射,在軌道運行完成任務之後,經過制動,沿彈道軌跡穿過大氣層,用降落傘和著陸緩衝系統實現軟著陸。
  • 天鼎證券:談中國為什麼不製造太空梭?
    先說結論:目前技術根本不可能造出來,達到同樣水平估計也得至少20年後,也沒必要去做。早在1966年7月15日,中國就曾發射一枚小型火箭T――7A(S2)進行了24分鐘70公裡的亞軌道飛行,上面搭載了一隻叫「小豹」的小狗,小豹成為了中國第一個上天的英雄動物。在1970年4月24日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之後,載人飛船計劃立刻被提上日程,於是開始了載人飛船「曙光一號」的研製,由錢學森主持,工程命名為「714」工程。
  • 可重複使用載人飛船都有了,太空梭還要嗎?
    而隨著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技術在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上實現應用,中國在未來還有沒有必要像當年的美國那樣搞太空梭,就成了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相比於太空梭,可重複使用載人飛船明顯更加經濟,但是太空梭也有太空梭的好處。
  • 載人飛船與太空梭有什麼區別?
    目前載人太空飛行器共有三種:載人飛船、太空梭、空間站。  載人飛船是指小升阻比的載人太空飛行器。它必須用火箭發射,在軌道運行完成任務之後,經過制動,沿彈道軌跡穿過大氣層,用降落傘和著陸緩衝系統實現軟著陸。
  • 天鼎證券:談中國為什麼不製造太空梭?
    先說結論:目前技術根本不可能造出來,達到同樣水平估計也得至少20年後,也沒必要去做。早在1966年7月15日,中國就曾發射一枚小型火箭T――7A(S2)進行了24分鐘70公裡的亞軌道飛行,上面搭載了一隻叫「小豹」的小狗,小豹成為了中國第一個上天的英雄動物。在1970年4月24日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之後,載人飛船計劃立刻被提上日程,於是開始了載人飛船「曙光一號」的研製,由錢學森主持,工程命名為「714」工程。
  • 中國能造航母,能造殲20,為何造不出太空梭?
    還有中國,我們連殲20這種五代機中的佼佼者都可以造,怎麼沒聽過中國的太空梭計劃呢?其實,中國早就有過太空梭計劃,但在科學嚴謹的論證過程中被眾多專業大佬一致認定:太空梭當時是不適合中國航天的。
  • 太空梭與飛船有什麼區別?為什麼美國用飛機,而中國用飛船?
    相比於太空梭,宇宙飛船的容積更小一些,並且飛船是一次性的產物,不可以多次重複使用。從1961年蘇聯成功發射了第一艘載人飛船之後,隨後的探測器都是使用的載人飛船,一直到1981年美國第一艘太空梭成功發射,進入了太空梭的時代,因此來看航天飛船的成本會更高一些,太空梭使用起來會更加的方便,這是不是意味著美國的發展水平要比中國高很多呢?其實看近兩年的航天發展過程就可以看得出,中國使用航天飛船是非常明智的選擇。
  • 太空梭與飛船有什麼區別?為什麼美國用飛機,而中國用飛船?
    相比於太空梭,宇宙飛船的容積更小一些,並且飛船是一次性的產物,不可以多次重複使用。從1961年蘇聯成功發射了第一艘載人飛船之後,隨後的探測器都是使用的載人飛船,一直到1981年美國第一艘太空梭成功發射,進入了太空梭的時代,因此來看航天飛船的成本會更高一些,太空梭使用起來會更加的方便,這是不是意味著美國的發展水平要比中國高很多呢?其實看近兩年的航天發展過程就可以看得出,中國使用航天飛船是非常明智的選擇。
  • 中國是搞宇宙飛船,還是太空梭,錢學森力排眾議:搞宇宙飛船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產生了一個巨大爭議,即載人航天是研究宇宙飛船呢?還是研究太空梭呢?上世紀60年代,錢學森規劃了我國載人航天的發展藍圖,並計劃研製中國第一艘宇宙飛船「曙光1號」,但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導致「曙光1號」飛船的計劃擱淺。一直到1986年,隨著國內環境日臻穩定,載人航天計劃又被提上了議程,但是此時卻出現了一個問題。
  • 中國為何沒有太空梭?美國斥資兩千億,14名航天精英送了命
    太空梭兼具飛機和太空飛行器的性質,可以像火箭一樣垂直起飛,也可以像太空飛船一樣在軌道上運行,還可以像飛機一樣水平著陸,它可重複使用,往返於太空、宇宙和地面之間。太空梭有著一系列優勢,比如體積大、可多人乘載、有效載荷大等,它是一個多面手,可以完成多種任務,比如釋放、回收、維修衛星,進行多種微重力科學實驗等。
  • 5架太空梭墜毀2架!美國如今回頭造火箭,中國當初選擇是對的
    在中國航天的起步階段,我們曾一度糾結是發展太空梭還是運載火箭,從美國歸來的錢學森院士更傾向於太空梭。畢竟那時太空梭相對於運載火箭安全性更高並且可以重複利用,這將減少後續太空飛行器的製造成本。但如今耗費30年、2000億美元,美國號稱空間時代第二個裡程碑的太空梭計劃為何失敗了?
  • 中國是搞宇宙飛船,還是太空梭,錢學森力排眾議:搞宇宙飛船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產生了一個巨大爭議,即載人航天是研究宇宙飛船呢?還是研究太空梭呢?上世紀60年代,錢學森規劃了我國載人航天的發展藍圖,並計劃研製中國第一艘宇宙飛船「曙光1號」,但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導致「曙光1號」飛船的計劃擱淺。一直到1986年,隨著國內環境日臻穩定,載人航天計劃又被提上了議程,但是此時卻出現了一個問題。
  • 中國為何沒有太空梭?美國斥資兩千億,14名航天精英送了命
    太空梭兼具飛機和太空飛行器的性質,可以像火箭一樣垂直起飛,也可以像太空飛船一樣在軌道上運行,還可以像飛機一樣水平著陸,它可重複使用,往返於太空、宇宙和地面之間。太空梭有著一系列優勢,比如體積大、可多人乘載、有效載荷大等,它是一個多面手,可以完成多種任務,比如釋放、回收、維修衛星,進行多種微重力科學實驗等。
  • 為什麼太空梭退出了探索太空的舞臺?
    現實中,最接近這些飛行器的就要屬太空梭了。然而,太空梭只輝煌了30年就退出了歷史舞臺,讓許多太空梭愛好者都扼腕不已。那麼,太空梭是一種什麼樣的太空飛行器?為什麼會被淘汰呢? 而火箭和載人飛船的製造成本很高,因此每次發射任務的花費不菲。於是,航天工作者們萌生出一個大膽的想法,能不能研製出一種可以像飛機一樣重複起飛降落,並且能夠重複使用的太空梭呢?
  • 5架太空梭墜毀2架!美國如今回頭造火箭,中國當初選擇是對的
    在中國航天的起步階段,我們曾一度糾結是發展太空梭還是運載火箭,從美國歸來的錢學森院士更傾向於太空梭。畢竟那時太空梭相對於運載火箭安全性更高並且可以重複利用,這將減少後續太空飛行器的製造成本。但如今耗費30年、2000億美元,美國號稱空間時代第二個裡程碑的太空梭計劃為何失敗了?
  • 為何我們中國不造「太空梭」?美國的前車之鑑?還是技術不行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這個問題沒有:世界各國都在說我們中國是世界航天大國,航天技術首屈一指,那為何我們國家就是不造太空梭呢?難道是我們的技術還不夠嗎?這其中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同挑戰者號事故一樣,太空梭此後全體停飛兩年。儘管太空梭每次起飛的時候,地面工作人員都會全心全意仔仔細細地排除不安全因素,但是人類終究無法做到萬無一失。在太空梭這條探索宇宙的道路上,人類付出了太多的代價。當然,我們必須要說的是,除了太空梭,火箭發射出現安全事故的也不在少數,那為何我們國家只使用火箭不製造太空梭呢?
  • 為什麼太空梭退出了探索太空的舞臺?
    現實中,最接近這些飛行器的就要屬太空梭了。然而,太空梭只輝煌了30年就退出了歷史舞臺,讓許多太空梭愛好者都扼腕不已。那麼,太空梭是一種什麼樣的太空飛行器?為什麼會被淘汰呢? 而火箭和載人飛船的製造成本很高,因此每次發射任務的花費不菲。於是,航天工作者們萌生出一個大膽的想法,能不能研製出一種可以像飛機一樣重複起飛降落,並且能夠重複使用的太空梭呢?
  • 中國能研製出殲20,為何遲遲不發展太空梭?錢學森的建議很關鍵
    ,也發展出了「暴風雪」號太空梭,但是並沒有實施載人任務,2011年7月21日隨著「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成功返回地球,自此宣告太空梭時代的結束,因此大洋彼岸也成為了唯一一個使用太空梭進行載人任務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