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注意到這個問題沒有:世界各國都在說我們中國是世界航天大國,航天技術首屈一指,那為何我們國家就是不造太空梭呢?難道是我們的技術還不夠嗎?這其中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先不聊技術層面上的,其實美國作為前車之鑑,它們的太空梭就曾多次出現意外,造成過巨大的災難,只是現在很少有人提起罷了。
美國東部時間1986年1月28日上午,美國的挑戰者號太空梭在美國佛羅裡達州州發射升空,升空73秒後,挑戰者號太空梭就因為部分結構失效導致任務失敗了。由於速度超快,在大氣的摩擦下,挑戰者號迅速發生燃燒,最終全部解體,太空梭上的7名太空人全部遇難。最終所有太空梭停飛兩年。
美國東部時間2003年2月1日上午9點,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執行任務返回途中,在德克薩斯與路易斯安納上空再入大氣層,眼看就要完成其第28次任務之際,事故發生了,本次事故同樣造成了機上7名太空人全部遇難。同挑戰者號事故一樣,太空梭此後全體停飛兩年。
儘管太空梭每次起飛的時候,地面工作人員都會全心全意仔仔細細地排除不安全因素,但是人類終究無法做到萬無一失。在太空梭這條探索宇宙的道路上,人類付出了太多的代價。當然,我們必須要說的是,除了太空梭,火箭發射出現安全事故的也不在少數,那為何我們國家只使用火箭不製造太空梭呢?
問到這個問題,很多人可能會禮貌地回一句:「你知道太空梭這玩意有多貴嗎?」那太空梭究竟有多貴呢?我們可以參考下美國的研發經驗。
1981年,世界上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在美國成功面世。隨後,挑戰者號,發現號和奮進號和亞特蘭蒂斯號4架太空梭相繼問世。根據NASA公布的數據來看,美國製造這5架太空梭花費超過100億美元,平均每架超過20億美元。除了製造費,每次太空梭的發射也是一筆巨大的花費,高達5億美元,而且這還不算人工費用,研發費用,整個項目的費用加起來完全就是一筆天文數字。
這樣看來,太空梭真的是又貴又危險,那我們國家不製造太空梭的原因真的就是這兩點嗎,還有沒有別的原因呢?
沒錯,其核心原因還真的就是這兩個,尤其是危險性,可以說實在是太高了。美國總共就製造了5架太空梭,結果就爆炸了2架,爆炸率達到了驚人的40%,這可以說不是冒險,而是找死。
其實我國最開始也曾有過設計製造屬於自己的太空梭的想法,但是最後還是放棄了這個想法,那這樣做到底對不對呢?或許這件事能夠讓大家明白,我們不製造太空梭的做法是明智的。
2011年7月21號,這一天是值得高興的日子,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在這天執行完任務後成功返回地球。這一天,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一個,也是最後一個使用太空梭的國家,這一次任務也成為了美國太空梭執行的最後一次任務。從這一天開始,美國徹底放棄了使用太空梭執行載人任務;從這一天開始,太空梭成為了歷史;從這一天開始,太空梭全部進入到博物館成為了展覽品。
為什麼美國要所有太空梭都立刻退役呢?因為太空梭的使用違背了設計它時的初心。當初研製太空梭就是為了反覆使用,節約成本的,但結果卻背道而馳,每一次的發射成本不說,每次執行完任務後大量的檢查和維護更是本末倒置,這使得太空梭的使用成本遠遠高於火箭發射。
除此以外,一般來說太空梭原本的使用壽命為100次,但是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最多的只有30次左右,有些更是連20次都沒有,這樣來看,太空梭的使用成本遠遠超過了一次性的火箭發射,更別提火箭回收技術已經逐漸成熟了。
所以可以這麼說,不是太空梭不行,而是以現在的技術,我們還發明不出能夠低成本重複使用的太空梭。不僅如此,新一代的「可回收火箭」技術更是讓太空梭徹底沒有了用武之地,航天費勁只能退出歷史的舞臺。
除了以上原因,我國不製造太空梭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實力不夠。不得不承認,我們和美國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我國現階段根本不可能製造出太空梭這種東西。如果說太空梭是美國上世紀80年代的巔峰製造水平,那麼我們想要製造出太空梭至少要等到2030年之後。
其實大可不必詫異,雖然我們的第一顆衛星「東方紅」只比美國晚20年,但是由於國力懸殊,我們每天的航天投入與美國相比實在是太少了,而在科技領域上是不存在彎道超車的,所以,我國的航天技術遠遠落後於美國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在已經落後的情況下,我們根本不可能去做吃力不討好的事,所以我們不會傻乎乎地去研究太空梭,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不會。
所以,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在現階段不研究製造太空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