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前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以來,各國在航天技術方面也是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並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其中,美國的太空梭就是代表性的存在,因其可循環使用、可釋放/捕捉衛星等能力受到眾人的重視。前蘇聯在解體之前也研發出了「暴風雪號」太空梭,並且成功進行了測試。但同樣作為航天大國的中國,為何遲遲沒有關於太空梭的研發進展呢?
我國在加入WTO以來,經濟發展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在科學技術領域更是發展形勢喜人。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山東號」在去年年底就已經入列,而五代機殲20更是逐漸開始成批量加入部隊,而航天的空間站計劃也是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當中。如此多的輝煌成就當中就是沒有出現太空梭的身影,以致許多人用太空梭為噱頭抹黑我們科學技術落後美國至少50年。
其實,早在上個世紀末,我國就擁有了載人太空梭的研發計劃,但經過科學家和專業人士的一再論證之下,這個項目最終被擱置了。
我國的太空梭發展規劃始於863計劃,其中的航空航天方向就有關於發展我國太空梭的指導性意見,因為當時美國的載人太空梭發展已經較為成熟,許多人認為太空梭才是未來航空航天的主要方向。在戰略性眼光和技術前瞻性方面,中國絕不遜色於任何國家。
那為什麼最後這個計劃被擱置呢,主要出於三個方面的考量:
一、安全性
載人航天是一項非常危險的任務,這中間稍微出一點差錯後果都可能不堪設想,在當時國家準備研發的時候,美國的太空梭開始頻頻出現安全事故,而且事後的調查顯示,這些事故都與當時科學技術的局限性有關,而且很難完全解決,這也為中國的太空梭發展潑了第一盆冷水。
二、經濟性
儘管太空梭可以循環利用,看起來十分省錢,但是太空梭的本身自重就佔了火箭發射很大一部分起飛質量,而且美國聲稱上百噸的載荷,實際上的有效載荷只有二十多噸,還只能發射到近地軌道,單位重量成本太高。而且美國製造五架太空梭的總成本達到了2000億美元,在當時完全能夠滿足四個航母戰鬥群幾十年的經費。
三、技術過於複雜
太空梭完全就是超出當時科技發展規律的產物,這也造成了技術上的成熟度與複雜度完全不成正比的情況出現。就連當時號稱科技實力全球第一的美國也是頗為頭痛,在出了幾次太空梭事故之後,也就不再繼續製造了,而是作為技術儲備封存了下來。
太空梭作為載人航天時代的頂級技術,不得不承認其在先進性方面擁有的王者地位,這也側面反映了美國科技實力與經濟實力的強大,雖然作為航天裝備已經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但是其中的技術含量和水平仍然值得我們重視。
(狼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