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綜合報導】7月31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布了2017年6月未予以準入的食品化妝品信息,共通報質量安全項目不合格的食品620批、化妝品153批。環球網記者發現,雀巢公司及旗下品牌克寧7批次共10.82噸來自臺灣地區的進口奶粉因「超範圍使用營養強化劑維生素B1、B2、B6、B12等」被拒絕入境。
據了解,此次逾10噸雀巢不合格奶粉中,1批次雀巢全脂奶粉有690公斤,而雀巢旗下的克寧品牌奶粉有6批次共10.13噸,7批次奶粉的生產企業均為蒙特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口商分別為福建喜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平潭縱橫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國家質檢總局表示對不合格食品化妝品,在口岸均已退運或銷毀,未予準入。
7月雀巢遭受「炙烤」
儘管雀巢中國針對此事已向媒體回應稱問題奶粉並非為中國大陸市場生產,且非官方進口,但業內人士還是認為雀巢的回應有避重就輕之嫌。
除了此次事件,雀巢7月以來負面不斷,確實是「酷熱難耐」。
7月25日,因經銷的特殊醫學用途嬰兒配方食品的硒檢出值低於產品包裝標籤的明示值,上海雀巢產品服務有限公司被浦東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立案調查。不過,上海雀巢卻對媒體回應稱產品沒問題吃不壞身體。
7月初,環球網曾報導,雀巢能恩奶粉在澳洲被捲入「有毒納米粒子」風波。雀巢超級能恩金盾1段中被檢出含有針狀羥磷灰石納米粒子。有研究稱,針狀羥磷灰石納米粒子具有潛在毒性,但雀巢中國辯解稱當有鈣和磷存在的時候,納米羥磷灰石微粒也可以通過加工產生,二者均存在於牛奶中,是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必需成分。
7月初,雀巢更是被爆出非法買賣個人信息的醜聞。為爭奪中國奶粉市場份額,搶佔「第一口奶」,雀巢(中國)有限公司市場經理因賄賂醫院渠道,非法倒賣個人信息被判刑。
奶粉事件或將進一步拖累業績
就在近日(7月27日),雀巢集團對外公布2017年上半年財務業績,銷售額達430億瑞士法郎,有機增長2.3%,內部增長1.4%,年報利潤率15.8%。
對雀巢而言,如此業績基本時維持年初預測:有機增長率處於2-4%之間。其中雀巢的咖啡、飲用水和寵物用品業務顯示了增長潛力,上半年業績穩健。
有趣的是,根據最近剛剛公布的2017年世界500強名單顯示,雀巢的排名雖然上升了兩個名次,但是從營業收入和利潤數據上來看,相比較於2016年的922.851億美元,卻減少了14.712億美元,利潤則減少了7.642億美元。
可以說,雀巢目前正處於多事之秋,是否會影響國內消費信心,從而影響下半年的業績,還看雀巢對於食品安全的覺悟有多高。
不只是雀巢 洋奶粉集體淪陷
實際上,在昨日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未予準入的食品化妝品信息」名錄中,還有多款洋奶粉因各種問題被禁止入境。
來自波蘭的美樂可全脂奶粉因亞硝酸鹽超標被禁止入境,重量合計500千克。公開資料顯示,由亞硝酸鹽引起食物中毒的機率較高。食入0.3~0.5克的亞硝酸鹽即可引起中毒,3克導致死亡。
由江西美廬乳業集團有限公司進口的瑞士賓博有機嬰兒配方奶粉,因細菌總數超標不得入境。值得注意的是,江西美廬也是一家嬰幼兒奶粉企業,而賓博奶粉號稱是瑞士第一嬰幼兒奶粉品牌,在瑞士當地佔有65%的市場份額。
還有一款來自法國的脫脂奶粉被檢出活蟲,進口商系上海晉富經貿發展有限公司。
從澳大利亞所進口的28635.2公斤維愛佳品牌奶粉因「貨證不全」同樣被禁止入境。進口商為陝西遠景進出口有限公司,具體產品為:維愛佳全脂奶粉、維愛佳脫脂奶粉、澳大利亞維愛佳40+中老年奶粉、維愛佳催乳母嬰奶粉、維愛佳孕婦產前奶粉。
據了解,雖然維愛佳品牌對外宣傳為「在澳洲擁有超過百年歷史的嬰幼兒配方奶粉生產企業」,但目前其實際上控制人已經成為中國投資者李大健。
還有多款來自澳大利亞、由美智高乳業(江門)有限公司進口的嬰幼兒配方奶粉未按要求提供證書或合格證明材料。包括米加樂兒系列嬰兒配方奶粉、米加樂兒系列幼兒配方奶粉、米加系列較大嬰兒配方奶粉、米加樂兒較大系列嬰兒配方奶粉等。
「三聚氰胺事件」後,洋奶粉在中國市場大行其道。近年來由於「二孩」政策等因素,國內嬰幼兒奶粉總體需求明顯增加,但大家對洋奶粉的需求仍然有增無減。
根據國家質檢總局發布《2016年中國進口食品質量安全狀況白皮書》顯示,嬰幼兒配方乳粉進口貿易量仍在快速增長,去年嬰幼兒配方乳粉進口量達22.1萬噸,同比增長25.6%。
但洋奶粉接二連三的出事,對於進口奶粉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面對不斷崛起的國產奶粉,消費者對洋奶粉迷信的態度也有所改變。
但無論是進口奶粉還是國產奶粉,食品安全問題永遠是企業的命脈,一旦失守便很難收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