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平路,是被我去浪蕩其他馬路的時候無意中闖入的。這是一條匿藏在繁華深處的小馬路,濃蔭夾道下的弄堂深幽留存上海的許多回憶,引人無限遐想。
馬路沿路兩側主要為居民住宅區,至今路上留存著一些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陸續建造的花園住宅,好多花園都你藏在高高的圍牆後,甚至沒有門牌,一派的低調隱秘。
宛平路北起淮海中路,南至肇嘉浜路。全長1017米,於1922年修築,以旅滬法國僑民名命名汶林路。1943年才改名為宛平路,沿用至今。
在宛平路上最被人津津樂道的除了600號之外,就是轉角處的華麗建築,衡山賓館。
賓館的正立面正對著馬路的轉角處,建築空間開闊,非常顯眼地矗立在那裡,無論你是從衡山路走過,還是從宛平路走過來,很難不注意到它。
衡山賓館,原名「畢卡第公寓」,建於1934年,由法商上海萬國儲蓄會下屬中國建業地產公司投資,法商營造公司設計,潘榮記、胡順記、利源記、陳永記四家營造廠共同承建。
公寓以衡山路與宛平路相交處的中心點為中軸線,主樓沒有任何非功能性的裝飾,完全以整齊的方窗來勾勒公寓的輪廓,以平面凹凸牆角作為自然豎線條。中間15層,兩翼由13層、12層至10層成階梯形沿衡山路和宛平路層層而下。
公寓整體呈奶黃色,頂部簷邊則用白色鑲邊勾勒,底下2層以深色大理石作為基座,中部頂層豎立旗杆,公寓正門位於整個建築中軸線的凸出部位。整個立面顯得簡潔、明朗、大氣。
當年衡山賓館最為出名的就是慄子蛋糕,又名畢卡第的慄子蛋糕,起源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霞飛路(今淮海中路)上DDS西餐廳的「慄子粉」。
以用料講究,優選河北良種慄子為原料,加入櫻桃、巧克力丁等配料煮熟,,做工精細,並始終堅持人工親手磨粉,口感好而聞名。時至今日仍然算得上是衡山賓館的一個招牌之一,至於口味的話,還是因人而異吧。
不過,作為老上海情懷的一種代表,如果去到了衡山賓館打卡,沒有吃過的話,去買塊嘗嘗也不錯。雖然現在上海的很多蛋糕店都推出了同款,但是用料來說還是有區別的。
宛平路290號坐落著徐家匯公園,在徐家匯公園裡有一幢獨立的小洋樓,紅瓦坡頂,周身清水紅磚牆面,滬上稱之為「小紅樓」。
紅樓建於1921年,建築為英國近代別墅樣式,並帶有西方新藝術運動時期一些風格特徵。樓房轉角處的白色隅石,以及3層樓房每層窗戶四周一圈的白色石材,與紅磚牆的紅色形成和諧的反差。
最有特色的是它的屋頂部分,紅瓦覆蓋的坡頂分兩折,上部陡,下部平緩,上面有數個老虎窗。屋面出簷較深,簷下承以牛腿木託架,有著特別的裝飾感。
南立面東部的簷口還特意做成斷裂狀,使伸出屋面的一個老虎窗直接與建築立面連接,該老虎窗臺下託以精雕細刻的浮雕,連接著下面的拱形窗戶,十分華美。
3個白色煙囪在紅屋頂上十分醒目。南立面底層外廊的額枋與雙柱連接優雅流暢,北入口的白色雨棚有著優美的弧線,門洞上沿也鑲嵌著白色曲線與之呼應,含蓄的曲線與通向花園的弧線大臺階暗暗協調,「彈奏」得靈動豐富而又具有和諧之美。
柱式敞廊,敞廊中古樸的燈具,出挑陽臺上的曲線裝飾,窗臺下濃重的浮雕花飾,無不顯示著法國式的古典趣味。
小紅樓現在算得上徐匯公園的代表性建築了,現在是一家西班牙餐廳。裡面的陳設布置,充滿著濃濃的老上海味,本地人去那裡吃飯的話,多數帶有點情懷在裡面。來滬遊玩的朋友,可以仔細看看這幢老房子,還是很有觀賞價值的。
在宛平路東側的42號,有一幢很特別的公寓,那就是禮雪溫公寓,建於1945年。這是一幢5層樓的現代派建築風格的公寓,其平面呈長方形對稱布置,土黃色清水磚牆,中間為白色水泥門洞,上有垂帶形雕飾。
一、二層間有白色三角形和渦紋裝飾帶,凸出的內陽臺為清水紅磚牆,這使整幢建築的外立面呈現出強烈的立體感和色彩對比。
早先這裡有一家花園洋房咖啡館,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不知道還是否開著。我去過兩次,不知道是不是時間不對,反正兩次都沒看見開門。那家咖啡館同樣具有濃濃的老上海風情。在思南路的老古董喝過咖啡,一直想在這裡坐一個下午,感受著同樣的老上海風情,卻有著不一樣的情調。希望下次再去的時候,能如約坐在那裡發呆一個下午。
宛平路和衡山路還有康平路、餘慶路都離的很近,除了衡山路之外,其他三條馬路都非常的靜謐清幽,騎自行車或步行都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