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絳幘雞人送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日色才臨仙掌動,香菸欲傍袞龍浮。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向鳳池頭。」從王維這首詩可以看出,無論是在古人還是在現代人的心中,皇城總是一個神聖莊嚴的地方。它曾經是天子居所,受萬民朝拜,如今亦是古老文化的傳承地,蘊含著千百年來積澱的華夏文明。
如今中國最著名的皇宮就是位於北京的故宮,它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位於北京中軸線上,金瓦紅牆、雕梁畫棟,建造極其精美,是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而它的城門天安門亦是修建得雄偉大氣,被譽為「中華神州第一門」。
天安門坐落在故宮的南端,始建於1417年,即明朝永樂年間。它最初叫「承天門」,1651年才由清順治帝改名為天安門,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在中間的券門出入。直到1925年,天安門才開始正式向民眾開放,並在建國後被設計入國徽,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
關於天安門的設計者,一直以來也都是眾說紛紜,最為大眾所認同的設計者是明代匠師蒯祥。
蒯祥出生於一個工匠世家,其父蒯富就是一位擁有高超技藝的匠師,在宮中任「木工首」,也就是總管皇宮建築的官員。在蒯富告老還鄉後,蒯祥子承父業,並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有御賜的「蒯魯班」之美稱。
1417年,明成祖朱棣遷都至北京,蒯祥作為協同人員先期北上,奉旨參加皇宮的設計工作,當時他還不到20歲。承天門的設計是蒯祥遇到的第一項任務,他完成得相當漂亮,朱棣龍顏大悅,文武百官也是交口稱讚。
只可惜在1457年,承天門遭到雷擊,隨後焚毀於燃起的大火之中,蒯祥在重建承天門時再一次受到重用,逐漸晉升至工部侍郎的職位,這次重建也奠定了如今天安門的形制。到了明末,李自成攻佔京城時承天門再一次被毀,1651年由清世祖下令第二次重建,並正式改名為「天安門」。
天安門城樓是中國傳統的重簷歇山頂建築,屋頂為黃琉璃瓦建造,城樓為木結構建築,飛簷下是排列有序的鬥拱。門窗為菱花格式,所用木材基本為楠木,各處繪製著金龍和團龍圖案,基座周圍有漢白玉欄杆。整座城門大氣恢弘,細節處卻精緻不凡,匠人技藝的巧奪天工體現得淋漓盡致。
儘管史書記載天安門的設計者為蒯祥,但也有學者查閱了各種資料,認為其實設計天安門的另有其人,比如永樂年間的另一位匠師蔡信。
故宮博物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於倬雲先生就曾提出,蒯祥進京時才18歲左右,皇帝不太可能讓他擔任整個工程的設計師,他對天安門最主要的貢獻應該是雷擊之後的那次重建工作。
至於蔡信其人,史料記載太少,民間卻有他的故事流傳下來。據說蔡信受工部尚書宋禮之託設計皇城,很快就交出了一幅完美的設計圖,給朱棣呈上御覽之後,一聽說設計圖中有房間9999間半,非常高興,直接就批准了這個方案。因為傳說中天宮裡的房間是一萬間,皇宮只比天宮少半間,這樣既不逾矩,又可以和天上神仙居所相媲美。
而天安門同樣也是蔡信設計圖中的一部分,只是在修建時,蔡信年事已高,沒辦法日夜監督工匠們的進度,朱棣就將這個工作轉交給了蒯祥。而蒯祥本就有高超的繪畫、設計本領,在原有的基礎上將城門設計得更加精美也不是難事。而在重建城門時,蔡信早已告老還鄉,而蒯祥正值壯年,朱棣理所當然就將任務交給了蒯祥,並將設計城門的功勞全數算在了他的頭上。
除了蔡信、蒯祥之外,還有一個叫楊青的名字也時常被人提起,但他身份低微,只是一名瓦工,故很少被歷史記載。
其實綜合來說,天安門包括故宮都是無數人的心血凝聚而成的傑作,不能單單說是誰一個人的功勞。蒯祥之所以受到大眾認可,除了他在修建設計中佔據了主要分量,還有就是他高超的技藝以及眾多作品,讓後世十分信任他的能力。
除了天安門,蒯祥還參與了三大殿的重建工作,並且參加了裕陵的設計和修建。《憲宗實錄》中記載道:「凡百營造,祥無不與。」據說他可以雙手同時畫畫,畫出的圖案最後還能合二為一,明憲宗非常敬重他的本事。
無論天安門的總設計師是不是蒯祥,他在建築史上都有無可磨滅的功績,也算是一位難得的天才少年。他和蔡信、楊青這些為後世留下珍貴文化遺產的匠人們,都值得後世將之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