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的小夥伴們,還記得老底子早餐是什麼嗎?
建城兩千多年的慈城,不僅是文韻深厚之所,更是寧波食客們心心念念的地方。這一次我們就去這個古鎮找找可以叫醒靈魂的味道——早餐。 一個有暖陽的秋日清晨,我從市區出發一路向北。車從寧慈西路向東拐進保黎北路的時候,仿佛進入了另一個時空。陽光透過枝丫,斑駁地灑在石板路上,微風拂過牆頭,撥弄著枯草,仿佛也扯住了時間。
沒錯,慈城渾身都是一種古老的調調,古老的建築、古老的習俗,一開開了幾十年的吃食店,更是一抓一大把!
在慈城找美食很容易。因為這裡是本地老饕們最熱衷的覓食目的地,發達網絡社交平臺,也早已把這裡的店炒成了網紅。
在慈城找美食又是一件難事。每個本地人心都有一張美食地圖,有自己貪戀的那一腔獨特味道。東家好還是西家棒,其實很難有絕對的評價。不過,有一件事是不變的,那就是在這個小縣城裡總能找到對你胃口的那一碗。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老寧波,走在慈城的小巷子裡,有種莫名的親切感。在已經完成現代化的市區,因為新老寧波人的農合,普通話已經成為交流的主要語言。而在這裡,聲聲入耳的,依舊是石鐵骨硬的寧波方言。
地址:慈城覺民南路10號開在離東門菜場不遠的地方,典型子承父業的一家早餐店,主打生煎餛飩。這家店有多老,按「少東家」的說法,這店在他老爸手裡就已經做了40年了。
和慈城的許多生煎老店一樣,這裡的生煎全是現場製作現場下鍋。麵皮和肉餡在案板上通過師傅們(很可能就是深藏不露的老闆和老闆娘)老到的手法加持,立馬就成了招人喜愛的滾圓小球。
平底鍋在手中輪轉,少東家技藝嫻熟地添水、灑蔥,感受火候,在鍋底的滋滋聲中,一個個讓慈城人味覺醒來的生煎包從這裡出爐。
5塊錢4個生煎,價格在接收範圍裡。味道確實值得人安利40年。
一個街拐角,一家都沒有招牌的小店,一對白髮蒼蒼的老夫妻,一屋子老式炊具,一碗豆漿一煮就是35年……就這樣的一家早餐店,在各大網站、公號上關於慈城早餐的帖子中被無數次被提及。
事實上,與其說是一家早餐店,這裡倒更像是一個廚房。幾張桌椅構成的「營業區」最多也就能容納七八個人。還不如各種炊具佔的地方大。豆漿、豆腐腦、粢飯糰是主營項目。老婆婆告訴記者,他們每天兩點多就起來,開始熬豆漿了,四十多年來天天如此。
記者點了一份粢飯糰和甜豆漿,一共5元。
老婆婆從老舊的木桶裡打了一勺糯米飯,帶上一根油條、撒上一撮細鹽,用毛巾一裹,遞了過來——沒有過多餡料的修飾,這才是老寧波心中最正宗的飯糰。
地址:慈城民權路與民生路交叉口 在走過一個轉角就能撞見一家幾十年老店的慈城老城裡頭,這家開了 十三四年的麵店只能做做小阿弟了。不過這一點都不妨礙它成為慈城人心中的吃麵聖地。 店裡的生意從晨曦中開始,小碗十元大碗十五,每天售賣的份數皆以燒鴨為準。 「每天就二十幾隻鴨子,賣完就收攤。」老闆娘寥寥幾字,隱約能嗅出側漏的霸氣。 佐以雪菜獨特酸味的點睛,滋味就全了。
穿著藍色食品廠工作服的店主陳亞芬,今年快60歲了,這家沒有名字的老店,已經在這裡開了35年。她說,烏饅頭是冷了才好吃,這樣饅頭更有嚼勁,糖漿也會更甜。
地址:慈城慈湖人家商業街358號算得上是網紅店了。藏在慈湖人家的商業街裡,據說早上5點就開門了。和麵館湯頭單獨拎出來都可以做招牌不一樣,這裡的拿手好戲是炒麵。
8點半,記者到店裡的時候,還有不少客人陸續趕來。
店裡人氣較旺的炒麵是油渣炒麵、豬肝炒麵、牛雜炒麵,麵條醬香濃鬱,色澤撩人,很適合喜歡重口的寧波人,懂行的老客在點炒麵的同時還會配上一碗紫菜湯或雪菜湯。
因為每份面都要現做,客人多的時候難免要久等。另外,「周一閉館」,不要跑空了。
地址:慈城東門菜場裡這家牛肉粉絲店藏在東門菜場裡,大約是在菜場裡的東南角。
據說,這家是從華聯菜場搬過來的,地方有些不好找。這家店有點像菜場裡商販們的食堂,老店已經開了35年,老闆是一個中年男子,每天天沒亮3點開門,專門為了供應給市場裡最早的攤戶,據說在慈城當地很是出名。
這裡的牛肉粉絲使用脆爽的紅薯粉做的,上面灑滿了白切牛肉,在配上一口老闆秘制的牛骨熬製的老湯,一碗只要15元。咂一口,不由的冒出一句:「真香!」但老闆說,其實牛雜比牛肉賣得還要好。
邊吃邊聽著周邊食客「嗦嗦嗦」牛肉粉絲連湯帶水喝下的聲音,真是美極了。
地址:慈城民權路8-10號 一早起來,一碟 生煎包,一碗 醬油餛飩,在先早,要是隔壁鄰所碰到正在吃早點的你,一定會調侃地說一句:勢口噶好! 這家孫阿姨生煎包就在倡棋幼兒園對過,早上來往的人特別多。生煎包要剛剛出爐的那種,底部稍微有些焦黃,鬆軟的外皮裡面,全是肉汁留香的味道,這份味道顯得簡單而濃鬱。
恰好周末,好吃好逛,不妨走一遭?
記者:黎莉☞☞ 更多新聞,請看甬上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