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
關於印發四川省生態保護紅線
方案的通知
川府發〔2018〕24號 2018年7月20日
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四川省生態保護紅線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四川省生態保護紅線實施意見的通知》(川府發〔2016〕45號)同時廢止。
四川省生態保護紅線方案
生態保護紅線是保障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工作。四川省地處國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的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和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是長江、黃河上遊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熱點地區。劃定並嚴守四川生態保護紅線,是全面落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是推進四川綠色發展的必要手段,對於優化開發國土空間、科學布局主體功能區、築牢長江上遊生態屏障具有重大意義。
生態保護紅線以生態功能重要區、生態環境敏感區脆弱區科學評估結果為基礎,結合各類受保護地區邊界校核,並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及相關空間規劃充分協調。四川省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14.80萬平方公裡,佔全省幅員面積的30.45%。空間分布格局呈「四軸九核」,分為5大類13個區塊,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山地、盆周山地的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富集區和金沙江下遊水土流失敏感區、川東南石漠化敏感區。
一、概況
(一)自然與經濟社會概況。
四川省位於中國西南部,幅員面積48.6萬平方公裡。地跨青藏高原、橫斷山脈、雲貴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幾大地貌單元,地勢西高東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種地貌類型,其中山地佔全省面積的74.2%。以龍門山—大涼山一線為界,東部為四川盆地及盆周山地,四川盆地是我國四大盆地之一,海拔300米—700米,四周為海拔1000米—4000米的盆周山地環抱,盆地底部成都平原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平原;西部為川西高山高原及川西南山地,海拔多在2000米以上,其中大雪山主峰貢嘎山是四川省最高點,海拔7556米。
四川省河流眾多,有「千河之省」之稱,全省流域面積在50平方公裡(Km2)以上的河流有2873條,以長江水係為主。長江幹流上遊青海巴壙河口至四川宜賓岷江口段稱為金沙江,位於四川和西藏、雲南邊界,主要流經四川西部、南部,支流遍布全省,較大的有雅礱江、岷江、大渡河、沱江、嘉陵江、青衣江、涪江、渠江、安寧河、赤水河等。黃河流經四川西北部,位於四川和青海交界,支流包括黑河和白河。主要湖泊有邛海、瀘沽湖和馬湖等。
[##page##]
四川省是東部季風區、西部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三大自然區交接地帶,具有氣候區域差異大、立體氣候覆雜、氣候類型多等特點。分為三大氣候區,其中四川盆地亞熱帶溼潤氣候區溫暖溼潤,年均溫16℃—18℃,年降水量1000毫米—1200毫米;川西南山地亞熱帶半溼潤氣候區乾濕分明,年均溫12℃—20℃,年降水量900毫米—1200毫米,90%集中在5—10月;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氣候區海拔高差大,氣候立體變化明顯,河谷乾暖,山地冷溼,年均溫4℃—12℃,年降水量500毫米—900毫米。
2017年底,全省常住人口8302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4.23‰。2017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36980.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282.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4294.0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8403.4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11.6∶38.7∶49.7。
(二)主要生態問題。
生態屏障功能仍較脆弱,突出生態問題亟待解決。我省積極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全省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8.03%,但森林系統低質化、森林結構純林化、森林生態功能低效化問題較為突出。我省草原退化面積佔可利用草原面積的58.7%,天然草原平均超載率10.03%,草原承載壓力較重。土地荒漠化呈蔓延趨勢,荒漠化面積1.59萬平方公裡(石漠化土地0.73萬平方公裡、沙化土地0.86萬平方公裡)。水電工程建設、過度放牧等導致部分溼地和河湖生態功能退化,自然溼地面積逐漸萎縮。四川水土流失面積(不包括凍融侵蝕)12.1萬平方公裡,佔幅員面積的24.9%。從空間分布來看,草原退化、土地沙化主要集中在川西高原的甘孜州、阿壩州和涼山州的部分草原;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南緣和川東平行嶺谷的喀斯特山區;水土流失主要發生在涼山州南部和攀枝花市的金沙江下遊乾熱河谷區。
生態空間被擠佔,生物多樣性保護受威脅。四川省地處青藏高原向平原、丘陵過渡地帶,地貌複雜,氣候類型多樣,孕育了類型豐富、獨具特色的生物多樣性。特別是川西高山高原區和川西南山地區,更是我省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點區域。近年來隨著全省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鎮化、工業化加速推進,各類基礎設施建設、水電和礦產資源開發強度增加,開發活動擠佔了生態空間,帶來的植被破壞、棲息地侵擾、外來物種入侵、環境汙染等壓力不斷增大。同時,到2020年,我省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批包括新型農牧新村和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項目將加快建設,自然生態空間可能面臨新一輪擠佔,這將加重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生境破碎化和面積縮減,生物多樣性進一步受到威脅。面對目前已經存在的重要生態系統功能低效化、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破碎化問題,如何科學應對社會經濟發展形勢,合理規劃布局,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區域保護好,儘量減少佔用生態空間,確保生態功能不減退,是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重大挑戰。
自然災害頻發,生態環境破壞風險較高。四川地處青藏高原地震區,地質構造活動劇烈,是我國地震活動最強烈、大地震頻繁發生的地區。2008年以來,汶川、蘆山、康定、九寨溝等多地數次發生6級以上地震,伴隨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質災害,對區域生態環境造成了災難性破壞。同時,川西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深切割高山地貌密布,溝壑縱橫、氣候寒冷、植物生長緩慢、暴雨洪澇年年發生,是生態環境極為敏感脆弱地區。
(三)生態定位。四川省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跨我國地形第一階梯向第二階梯的過渡地帶,是長江、黃河上遊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川西高山高原區、川西南山地區分別是國家「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的青藏高原生態屏障、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的組成部分,具有突出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維護、氣候調節等生態功能。四川省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熱點地區之一,是我國重要的物種基因庫,特有、孑遺物種豐富,有高等植物近萬種,佔全國總數的33%,居全國第2位;大熊貓數量、棲息地面積均佔全國的70%以上,被譽為「大熊貓的故鄉」。
[##page##]
二、指導思想、目標與原則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系列決策部署,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基本方略,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保障和維護生態功能為主線,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要求,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為築牢長江上遊生態屏障、維護國家和四川生態安全、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四川提供重要支撐。
(二)劃定目標。通過將四川省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劃定為生態保護紅線,形成符合四川省情的生態空間保護格局,確保生態功能重要區域、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區域得到有效保護,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得到切實增強,優質、高效生態產品的供給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國土空間開發布局得到全面優化,主體功能區制度得到嚴格落實。
(三)劃定原則。
依法依規原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廳字〔2017〕2號),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牢固樹立底線意識,將生態保護紅線作為編制生態空間規劃的基礎,強化用途管制,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
科學性原則。統籌考慮自然生態整體性和系統性,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按照生態功能重要性、生態環境敏感性與脆弱性劃定生態保護紅線,並落實到國土空間,系統構建生態安全格局。
協調性原則。建立協調有序的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機制,強化部門聯動、上下結合,充分與主體功能區規劃、生態功能區劃、國土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以及永久基本農田布局等相銜接。以土地現狀調查數據和地理國情普查數據為基礎,原則上不得突破永久基本農田邊界,將生態保護紅線保護要求落實在國土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通過國土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嚴格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
動態性原則。根據構建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格局,提升生態保護能力和生態系統完整性的需要,生態保護紅線布局應不斷優化和完善,實現循序漸進動態化管理。生態保護紅線內的法定禁止開發區因規劃調整而產生的範圍變化,生態保護紅線邊界隨之自動調整。
因地制宜原則。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結果要與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需求相適應,與當前監管能力相適應。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區位特徵和保護要求,將有必要實行嚴格保護的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
三、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結果
按照《環境保護部辦公廳 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於印發〈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指南〉的通知》(環辦生態〔2017〕48號,以下簡稱《劃定指南》)要求,結合四川實際,按照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原則,通過科學評估,識別生態保護的重點類型和重要區域,合理劃定生態保護紅線。
(一)總體劃定情況。
四川省生態功能重要性和生態環境敏感性科學評估結果表明,全省水源涵養極重要區、水土保持極重要區、生物多樣性維護極重要區面積分別為10.56萬平方公裡、6.77萬平方公裡、10.83萬平方公裡,水土流失極敏感區、土地沙化極敏感區、石漠化極敏感區面積分別為5.28萬平方公裡、2.31萬平方公裡、0.74萬平方公裡。疊加後(去除重疊部分)總面積為16.23萬平方公裡,佔全省幅員面積的33.38%。
[##page##]
在科學評估基礎上,對各類保護地進行疊加校驗、邊界處理、規劃銜接、跨區域協調、上下對接等,去除城市建設用地、耕地(含永久基本農田)、商品林(含苗圃)、交通用地、工礦用地以及能源、公共服務設施等項目建設用地,完成四川省生態保護紅線劃定。
四川省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14.80萬平方公裡,佔全省幅員面積的30.45%,涵蓋了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功能極重要區,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極敏感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的生態保育區和核心景觀區,風景名勝區的一級保護區(核心景區)、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蹟保護區、世界自然遺產地的核心區、溼地公園的溼地保育區和恢復重建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一級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的核心區等法定保護區域,以及極小種群物種分布棲息地、國家一級公益林、重要溼地、雪山冰川、高原凍土、重要水生生境、特大和大型地質災害隱患點等各類保護地。
四川省生態保護紅線主要分布於川西高山高原、川西南山地和盆周山地,分布格局為「四軸九核」。「四軸」指大巴山、金沙江下遊乾熱河谷、川東南山地以及盆中丘陵區,呈帶狀分布;「九核」指若爾蓋溼地(黃河源)、雅礱江源、大渡河源以及大雪山、沙魯裡山、岷山、邛崍山、涼山—相嶺、錦屏山,以水系、山係為骨架集中成片分布。
(二)生態保護紅線類型分布。
1.雅礱江源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紅線。
地理分布:該區位於四川省西北部邊緣,其中石渠縣北部黃河流域區屬於三江源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其餘區域屬於川西北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行政區涉及甘孜州甘孜縣、德格縣、石渠縣、色達縣,總面積2.23萬平方公裡,佔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的15.06%,佔全省幅員面積的4.58%。
生態功能:區內除石渠縣北部、色達縣東部分屬黃河流域和大渡河流域外,該區大部分屬於雅礱江流域,是雅礱江的主要發源地和重要水源補給區,具有極重要的水源涵養功能。區域生態系統類型有高原湖泊、高寒溼地、高原及高山灌叢草甸等,代表性物種有白唇鹿、藏野驢、雪豹、野犛牛、黑頸鶴等。
重要保護地:本區域分布有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8個省級溼地公園的部分或全部區域。
保護重點:保護高原原生灌叢、草甸、溼地等自然生態系統,特別是保護高寒溼地生態系統和河流水生生態系統,維護水源涵養功能,加強草地沙化和鼠蟲害防治,控制草場載畜量。
2.大渡河源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紅線。
地理分布:該區位於四川省西北部,屬於川西北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行政區涉及馬爾康市、金川縣、壤塘縣、阿壩縣、紅原縣、道孚縣,總面積1.27萬平方公裡,佔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的8.60%,佔全省幅員面積的2.62%。
生態功能:區內主要河流有腳木足河、梭磨河、綽斯甲河、大金川等,是大渡河發源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極重要的水源涵養功能。區域生態系統類型有森林、高山草甸、高原湖泊、沼澤溼地等,植被以高山草甸、亞高山草甸、高山灌叢及亞高山針葉林等為主,代表性物種有雲杉、冷杉岷江柏、紅豆杉、白唇鹿、黑頸鶴、獼猴等。
重要保護地:本區域分布有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2個省級溼地公園、2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部分或全部區域。
保護重點:保護森林、高山草甸以及溼地、河流生態系統和川陝哲羅鮭等珍稀特有魚類重要棲息地,維護水源涵養功能;加強大渡河峽谷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加強區域北部草地沙化和草原鼠蟲害防治。
[##page##]
3.若爾蓋溼地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保護紅線。
地理分布:該區位於四川省北部,屬於川西北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行政區涉及阿壩縣、若爾蓋縣、紅原縣,總面積0.83萬平方公裡,佔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的5.62%,佔全省幅員面積的1.71%。
生態功能:區內河流主要有黃河上遊一級支流黑河、白河和賈曲,是黃河上遊重要水源補給區,具有極重要的水源涵養功能。區域生態系統類型主要為高原湖泊、沼澤溼地和草甸生態系統,植被以沼澤植被以及高寒草甸、草甸植被和灌叢植被為主,代表性物種有紫果雲杉、大熊貓、四川梅花鹿、黑頸鶴、白唇鹿等。
重要保護地:本區域分布有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國家溼地公園、1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的部分或全部區域。
保護重點:保護天然草地和沼澤溼地,維護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加強草地沙化和鼠蟲害防治,控制草場載畜量;嚴禁沼澤溼地疏幹改造,嚴禁侵佔溼地開發草場。
4.沙魯裡山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保護紅線。
地理分布:該區位於四川省西部邊緣,屬於川西北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行政區涉及新龍縣、白玉縣、理塘縣、巴塘縣、鄉城縣、稻城縣、得榮縣,總面積3.00萬平方公裡,佔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的20.27%,佔全省幅員面積的6.17%。
生態功能:區內河流屬金沙江水系,植被以高山高原草甸、高山灌叢及亞高山針葉林為主,代表性物種有白唇鹿、矮巖羊、金雕、雪豹、黑熊、藏馬雞等,生物多樣性保護極為重要。
重要保護地:本區域分布有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個省級自然保護區、2個省級風景名勝區、2個省級溼地公園、2個省級地質公園的部分或全部區域。
保護重點:保護森林、高寒溼地生態系統和野生動植物及其生境,保護冰川,維護生物多樣性功能;加強草地植被保護,防止草場退化、沙化。
5.大雪山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生態保護紅線。
地理分布:該區位於四川省西部,屬於川西北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行政區涉及康定市、瀘定縣、丹巴縣、雅江縣、道孚縣、爐霍縣,總面積1.47萬平方公裡,佔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的9.90%,佔全省幅員面積的3.02%。
生態功能:區內河流分屬大渡河、雅礱江水系,植被類型以亞高山針葉林為主,生態系統涉及森林、高寒溼地、草甸等,代表性物種有冷杉、雲杉、四川雉鶉、綠尾虹雉、大紫胸鸚鵡、黑頸鶴、白唇鹿、雪豹、玉帶海雕、金絲猴、牛羚等,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區域。該區沿大渡河、雅礱江流域分布乾旱河谷和高山峽谷區,泥石流滑坡強烈發育,呈現土壤侵蝕敏感性高的特點,也是土壤保持的重要區域。
重要保護地:本區域分布有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7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個國家地質公園、1個省級溼地公園、1處世界自然遺產地、1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部分或全部區域。
保護重點:加強森林植被及森林生態系統保護,保護溼地和珍稀野生動植物及其生境,維護生態功能;加強幹旱河谷和高山峽谷區地質災害綜合整治,防治水土流失。
[##page##]
6.岷山生物多樣性維護—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紅線。
地理分布:該區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邊緣,是川西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地帶,屬於岷山—邛崍山—涼山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源涵養重要區,行政區涉及都江堰市、彭州市、什邡市、綿竹市、綿陽市安州區、北川羌族自治縣、平武縣、江油市、青川縣、劍閣縣、汶川縣、理縣、茂縣、松潘縣、九寨溝縣、黑水縣、若爾蓋縣,總面積2.23萬平方公裡,佔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的15.03%,佔全省幅員面積的4.58%。
生態功能:該區河流分屬嘉陵江、涪江、岷江水系,是白龍江、岷江和涪江等多條河流的重要水源涵養地。區內植被以常綠闊葉林、常綠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和亞高山常綠針葉林為主,代表性物種有珙桐、紅豆杉、岷江柏、大熊貓、川金絲猴、扭角羚、林麝、馬麝、梅花鹿等,是我國乃至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域,具有極其重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重要保護地:本區域是大熊貓棲息地核心分布區。區域內分布有10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7個省級自然保護區、5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2個省級風景名勝區、7個國家地質公園、2個省級地質公園、3處世界自然遺產地、1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部分或全部區域。
保護重點: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和大熊貓、川金絲猴等重要物種及其棲息地,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水源涵養功能;加強自然保護區規範化建設和管理;加強地震災區受損生態系統的恢復和修復;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
7.邛崍山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保護紅線。
地理分布:該區位於四川盆地西部,是「華西雨屏」的中心地帶,屬於岷山—邛崍山—涼山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源涵養重要區,行政區涉及大邑縣、邛崍市、崇州市、天全縣、蘆山縣、寶興縣、小金縣,總面積0.63萬平方公裡,佔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的4.26%,佔全省幅員面積的1.30%。
生態功能:區內河流主要為青衣江水系,森林植被以常綠闊葉林、常綠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和亞高山常綠針葉林為主,區內原始森林以及野生珍稀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是大熊貓、川金絲猴、扭角羚等珍稀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熱點地區和重要區域之一,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極其重要。
重要保護地:本區域是大熊貓棲息地核心分布區。區域內分布有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個省級自然保護區、3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3個省級風景名勝區、1個省級溼地公園、1個國家地質公園、1個省級地質公園、1處世界自然遺產地的部分或全部區域。
保護重點: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和大熊貓等重要物種及其棲息地,加強低效林改造和跡地修復,加強生態廊道建設,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加強自然保護區和物種保護區建設;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
8.涼山—相嶺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生態保護紅線。
地理分布:該區位於四川省南部,屬於岷山—邛崍山—涼山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源涵養重要區,行政區涉及米易縣、樂山市沙灣區、樂山市金口河區、沐川縣、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峨眉山市、洪雅縣、宜賓縣、屏山縣、滎經縣、漢源縣、石棉縣、西昌市、德昌縣、普格縣、昭覺縣、喜德縣、冕寧縣、越西縣、甘洛縣、美姑縣,總面積1.10萬平方公裡,佔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的7.40%,佔全省幅員面積的2.25%。
生態功能:區內河流分屬大渡河、金沙江水系,森林類型以常綠闊葉林、常綠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和亞高山針葉林為主,代表性物種有紅豆杉、連香樹、大熊貓、四川山鷓鴣、扭角羚、白腹錦雞、白鷳、紅腹角雉等,生物多樣性保護極其重要。該區地貌以中高山峽谷為主,山高坡陡,泥石流滑坡強烈發育,土壤侵蝕敏感性程度高,是土壤保持重要區域。
[##page##]
重要保護地:本區域是大熊貓棲息地核心分布區。區域內分布有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9個省級自然保護區、2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5個省級風景名勝區、1個國家地質公園、3個省級地質公園、2個國家溼地公園、1個省級溼地公園、1處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地、2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部分或全部區域。
保護重點: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和大熊貓等野生動物及其生境,防治紫莖澤蘭等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護,加強生態廊道建設;治理水土流失,防治地質災害。
9.錦屏山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態保護紅線。
地理分布:該區位於四川省西南部邊緣,屬於岷山—邛崍山—涼山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源涵養重要區,行政區涉及木裡藏族自治縣、鹽源縣、冕寧縣、九龍縣,總面積1.09萬平方公裡,佔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的7.34%,佔全省幅員面積的2.24%。
生態功能:區內自然生態系統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主,其次為草地生態系統,河流有雅礱江及其重要支流九龍河、鹽源河等,是雅礱江水系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金沙江重要水源補給區,水源涵養功能極為重要。該區土壤侵蝕敏感性較高,特別是北部的九龍及木裡部分區域,土壤侵蝕極敏感,是我省土壤保持重要區域。
重要保護地:本區域分布有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個省級風景名勝區、1個省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的部分或全部區域。
保護重點:保護森林及草原植被,維護森林等自然生態系統的水源涵養;加強高山峽谷區地質災害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加強雅礱江及其支流水生生態系統保護。
10.金沙江下遊乾熱河谷水土流失敏感生態保護紅線。
地理分布:該區位於川西南山地南部,屬於川滇乾熱河谷土壤保持重要區,行政區涉及攀枝花市東區、攀枝花市西區、攀枝花市仁和區、鹽邊縣、會理縣、會東縣、寧南縣、布拖縣、金陽縣、雷波縣,總面積0.40萬平方公裡,佔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的2.73%,佔全省幅員面積的0.83%。
生態功能:區內地貌以中山峽谷為主,受山地地形和乾熱氣候影響,區域生態脆弱,水土流失敏感性高,是我省乃至全國水土保持極重要區域。植被類型以亞熱帶松櫟混交林和暖溫帶闊葉櫟林為主,代表性物種有攀枝花蘇鐵、大熊貓、四川山鷓鴣、黑頸鶴、林麝等。
重要保護地:本區域分布有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省級風景名勝區、1個省級溼地公園、1個省級地質公園、5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部分或全部區域。
保護重點:保護現有植被;加強退化生態區的自然恢復和生態修復;加強幹熱河谷區地質災害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加強金沙江及其支流水生生態系統保護。
11.大巴山生物多樣性維護—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紅線。
地理分布:該區位於四川盆地北部邊緣,屬於秦嶺—大巴山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源涵養重要區,行政區涉及廣元市利州區、廣元市朝天區、旺蒼縣、宣漢縣、萬源市、通江縣、南江縣,總面積0.36萬平方公裡,佔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的2.46%,佔全省幅員面積的0.75%。
[##page##]
生態功能:區內森林資源豐富,森林植被空間垂直地帶性分布特徵明顯,生態系統類型有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亞高山常綠針葉林,代表性物種有巴山水青岡、紅豆杉、大鯢、獼猴、林麝等國家重點保護珍稀動植物,是我國乃至東南亞地區暖溫帶與北亞熱帶地區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該區還是嘉陵江、渠江和漢江流域的上遊源區,是四川盆地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區,水源涵養功能十分重要。
重要保護地:本區域分布有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8個省級自然保護區、4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3個省級風景名勝區、2個國家地質公園、1個省級地質公園、3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3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部分或全部區域。
保護重點:保護森林生態系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水源涵養功能;加強已有自然保護區管理和能力建設;加強退化生態系統恢復、地質災害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
12.川東南石漠化敏感生態保護紅線。
地理分布:該區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包括與重慶交界的平行嶺谷地區和與雲南、貴州交界的四川盆地中部低山丘陵的過渡地帶,水熱條件良好,生物資源較豐富,其赤水河流域屬於大婁山區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行政區涉及合江縣、敘永縣、古藺縣、廣安市前鋒區、鄰水縣、華鎣市、大竹縣,總面積0.11萬平方公裡,佔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的0.77%,佔全省幅員面積的0.24%。
生態功能:該區巖溶地貌發育,局部石漠化嚴重。區內植被以常綠闊葉林為主,生物多樣性較豐富,有桫欏、川南金花茶等珍稀植物,達氏鱘、胭脂魚等國家重點保護魚類以及豹、林麝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重要保護地:本區域分布有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2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7個省級風景名勝區、1個世界地質公園、1個國家地質公園、6個省級溼地公園、1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3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部分或全部區域。
保護重點:以保護亞熱帶原始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和竹類生態系統為重點,加強森林植被、珍稀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保護;保護赤水河水生態系統,維護長江上遊魚類種群多樣性;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防止喀斯特地貌區石漠化。
13.盆中城市飲用水源—水土保持生態保護紅線。
地理分布:該區位於四川省東部成都平原及盆地丘陵區,行政區涉及成都市、自貢市、德陽市、綿陽市、廣元市、遂寧市、內江市、樂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廣安市、達州市、巴中市、資陽市,總面積0.08萬平方公裡,佔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的0.54%,佔全省幅員面積的0.17%。
生態功能:四川盆地區是成渝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成渝城市群核心區域,人口密集,經濟發展,城鎮化率大於50%,該區主體功能區定位為重點開發區域和農產品主產區,其主導功能為人居保障和農林產品提供,該區的生態保護紅線主要以保障城市飲水安全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為主,還有零散分布於四川盆地及成都平原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溼地公園、地質公園等各類生態保護重要區域,它們在維護區域水土保持功能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重要保護地:本區域分布有32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6個省級自然保護區、3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0個省級風景名勝區、1個世界地質公園、5個國家地質公園、1個省級地質公園、2個國家溼地公園、4個省級溼地公園、14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1個省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1處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地的部分或全部區域。
保護重點:嚴格按照現有相關法律法規對禁止開發區域的管理要求,對生態保護紅線實施嚴格保護,嚴格控制人為因素對區內自然生態的幹擾。
[##page##]
(三)重點區域劃定情況。
1.若爾蓋草原溼地生態功能區。
該區為國家層面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屬於川西北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行政區涉及阿壩縣、若爾蓋縣、紅原縣。該區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1.39萬平方公裡,佔該區幅員面積的48.44%,佔全省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的9.40%。生態保護紅線類型以水源涵養為主,分屬於若爾蓋溼地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保護紅線和大渡河源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紅線。
2.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
該區為國家層面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分屬於川西北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三江源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和岷山—邛崍山—涼山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源涵養重要區。該區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10.96萬平方公裡,佔該區幅員面積的45.65%,佔全省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的74.04%。生態保護紅線類型以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維護為主,具體包括雅礱江源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紅線的甘孜縣、德格縣、石渠縣和色達縣;大渡河源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紅線的馬爾康市、金川縣和壤塘縣;沙魯裡山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保護紅線的新龍縣、白玉縣、理塘縣、巴塘縣、鄉城縣、稻城縣和得榮縣;大雪山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生態保護紅線的康定市、瀘定縣、丹巴縣、雅江縣、道孚縣和爐霍縣;岷山生物多樣性維護—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紅線的北川羌族自治縣、平武縣、汶川縣、理縣、茂縣、松潘縣、九寨溝縣和黑水縣;邛崍山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保護紅線的天全縣、寶興縣和小金縣;錦屏山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態保護紅線的九龍縣、木裡藏族自治縣和鹽源縣。
3.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
該區為國家層面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屬於秦嶺—大巴山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源涵養重要區。該區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0.48萬平方公裡,佔該區幅員面積的26.96%,佔全省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的3.24%。生態保護紅線類型以生物多樣性維護為主,具體包括大巴山生物多樣性維護—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紅線的旺蒼縣、萬源市、通江縣和南江縣;岷山生物多樣性維護—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紅線的青川縣。
4.大小涼山水土保持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
該區為省級層面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屬於岷山—邛崍山—涼山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源涵養重要區。該區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0.95萬平方公裡,佔該區幅員面積的29.80%,佔全省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的6.40%。生態保護紅線類型為生物多樣性維護和水土流失敏感,具體包括涼山—相嶺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生態保護紅線的沐川縣、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石棉縣、普格縣、昭覺縣、喜德縣、越西縣、甘洛縣和美姑縣;金沙江下遊乾熱河谷水土流失敏感生態保護紅線的寧南縣、布拖縣、金陽縣和雷波縣。
四川省生態保護紅線市縣級行政區匯總表和四川省生態保護紅線登記表由環境保護廳另行發布。
四、效益分析
(一)優化生態安全格局,系統保護山水林田湖草。本次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不僅覆蓋了四川省「四區八帶多點」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極重要的區域和全部重點生態功能區縣,還結合我省生態保護實際需求,將金沙江乾熱河谷水土流失極敏感區域、川東南平行嶺谷石漠化極敏感區域、川西北土地沙化極敏感區域以及極小種群物種分布的棲息地、重要水源地、評估良好的河湖水域岸線和重要水生生境以及特大和大型地質災害隱患點等劃入生態保護紅線,進一步優化了全省生態安全格局,強化了生態保護紅線在保障和維護國家以及我省生態安全底線的作用。
[##page##]
通過將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結果與全省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數據進行疊加分析,生態保護紅線範圍內土地利用類型以林地、草地和河湖水域、自然溼地為主,其中林地面積佔總面積的58.19%,草地面積佔總面積的33.60%,河湖水域、自然溼地面積佔總面積的0.78%,充分體現了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實施系統保護的指導思想。
(二)保護自然生態系統,提升生態屏障功能。通過將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結果與重點生態功能區內自然生態系統分布空間數據進行疊加分析,我省重點生態功能區內約80%的草本溼地和湖泊溼地,以及60%以上包括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常綠針葉林、落葉針葉林、針闊混交林在內的森林生態系統納入了生態保護紅線,有效保護了四川自然生態系統60%以上的水源涵養功能和約50%的水土保持功能,可有效遏制河流生態功能退化、自然溼地萎縮、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石漠化以及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等突出生態問題,促進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和生態功能恢復,對於築牢長江上遊生態屏障、維護四川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三)保護生物生境,維護生物多樣性。四川生態保護紅線全面覆蓋了省域內3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63個省級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的總面積達5.47萬平方公裡,佔我省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96.49%。同時,生態保護紅線方案涵蓋了《四川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劃定的13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地區,生態保護紅線分布比例佔到其行政區縣幅員面積的48%,涵蓋了90%以上的優先區評價關鍵空間。此外,生態保護紅線方案還涵蓋了80%以上的溼地公園、省域內所有國際和國家重要溼地以及大部分的森林公園。通過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使全省95%以上的物種資源在生態保護紅線內獲得保護。
大熊貓作為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在四川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中具有重要意義。四川岷山、邛崍山—大相嶺是大熊貓棲息地的主要分布區,也是大熊貓國家公園的核心片區。參考國家公園邊界徵求意見方案,四川境內大熊貓棲息地進入生態保護紅線面積1.39萬平方公裡,佔岷山片區、邛崍山—大相嶺片區大熊貓棲息地面積的96.67%,這將對保護和修復大熊貓棲息地生態系統起到極大推動作用。
全省現有距瓣尾囊草、劍閣柏、攀枝花蘇鐵、五小葉槭等極小種群植物20種,分布棲息地總面積約30平方公裡,將其全部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可為全省小物種保護工作提供保障。對於極小種群棲息地紅線,管理部門可以通過協議管理、置換、長期租賃等形式,取得原生土地的管護權,逐步恢復極小種群生存的棲息地植被。
(四)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四川省土地資源整體較為豐富,但可利用土地較少,農業空間和城鎮空間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工農業生產及農民生計對資源的依賴性強,人口分布呈現「小集中、大分散」的狀態,城鎮化、工業化與全國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扶貧任務重,發展不足、保護不夠並存,一些區域、流域已超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或達到其上限。川西高原和盆周山地是四川省重要水源補給區和農產品、林產品提供區,同時這些區域也是生態環境脆弱區,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可保護好全省最基本的生態資源和生命線。同時,在四川盆地和丘陵區域合理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引導經濟布局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促進各類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對於提高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支撐能力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五、實施保障
(一)加強組織協調。在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下,建立由環境保護廳、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的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協調機制,組織、指導、協調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和監督管理工作,明確地方和部門責任,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定期會商和信息通報制度,研究生態保護紅線相關政策、制度創新、機制創新等重大問題,形成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強大合力和良好工作格局。
[##page##]
各市(州)、縣(市、區)可參照省級工作模式,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協調機制,加強組織協調,強化監督執行,確保生態保護紅線劃得實、守得住。
(二)確立生態保護紅線的優先地位。生態保護紅線是保障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是國家實施生態空間用途管制的重要舉措。各級人民政府應堅持生態保護紅線優先地位,編制生態保護紅線規劃,將生態保護紅線作為本行政區空間規劃的重要基礎,發揮好生態保護紅線對於國土空間開發的底線作用。相關規劃要符合生態保護紅線空間管控要求,不符合的要及時進行調整,嚴格自然生態空間徵(佔)用管理。
(三)落實責任主體。按照環境保護「黨政同責」的原則,在省委的統一領導下,省政府統籌研究制定全省生態保護紅線重大政策和措施,及時準確發布生態保護紅線分布、調整、保護狀況等信息。對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成效突出的單位和個人予以獎勵;對造成破壞的,依法依規予以嚴肅處理。
省政府有關行政主管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履行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和管控職責,加強監督管理,做好指導、協調和執法監督,共守生態保護紅線,推動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內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的各類已有禁止開發區域,相關責任部門要依法嚴格管理。
各市(州)要落實嚴守本行政區生態保護紅線的主體責任,負責生態保護紅線的日常監管,建立目標責任制,把保護目標、任務和要求層層分解,落到實處。定期公布生態保護紅線信息,並將生態保護紅線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
各縣(市、區)要落實嚴守本行政區生態保護紅線的主體責任,負責將生態保護紅線落地、勘界定標,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的政策宣傳、日常巡查和管理。根據需要設置生態保護紅線管護崗位。
(四)完善政策機制。結合國家生態保護紅線有關立法,因地制宜制定相應的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地方性法規規章。加快制定有利於提升和保障生態功能的土地、產業、投資等配套政策。研究市場化、社會化投融資機制,多渠道籌集保護資金,發揮資金合力。
(五)嚴格責任追究。對違反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要求、造成生態破壞的部門、地方、單位和有關責任人員,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和《四川省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試行)》等規定追究責任。對推動生態保護紅線工作不力的,區分情節輕重,予以誡勉、責令公開道歉、組織處理或黨紀政紀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造成生態環境和資源嚴重破壞的,實行終身追責。
(六)加大生態保護補償力度。財政廳會同有關部門加大對生態保護紅線的支持力度,加快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完善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政策,探索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在國家現有政策基礎上,整合各類生態保護與建設資金,加大對生態保護紅線區域的資金投入。
(七)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積極對接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由環境保護廳、省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廳牽頭,會同其他有關部門,建設和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綜合監測網絡體系。充分發揮地面生態系統、環境、氣象、水文水資源、水土保持等監測站點和衛星的生態監測能力,布設相對固定的生態保護紅線監控點位,及時獲取生態保護紅線監測數據。強化生態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及時評估和預警生態風險。實時監控人類幹擾活動,及時發現破壞生態保護紅線的行為,通報當地政府,由有關部門依據各自職能組織開展現場核查,依法依規進行處理。
(八)開展定期評價和績效考核。認真落實生態保護紅線評價機制,環境保護廳、省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定期組織開展評價,及時掌握全省、重點區域、縣域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功能狀況及動態變化趨勢,評價結果作為優化生態保護紅線布局、安排縣域生態保護補償資金和實行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的依據,並向社會公布。根據評價結果和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對地方黨委和政府落實生態保護紅線情況進行績效考核,並將考核結果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體系,作為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評價及責任追究、離任審計的重要參考。
[##page##]
(九)強化執法監督。各級環境保護部門和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加強生態保護紅線執法監督。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常態化執法機制,定期開展執法督查,不斷提高執法規範化水平。及時發現和依法處罰破壞生態保護紅線的違法行為,切實做到有案必查、違法必究。有關部門要加強與司法機關的溝通協調,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聯動機制。
(十)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以縣級行政區為基本單元建立生態保護紅線臺帳系統,制定實施生態紅線保護與生態修複方案。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的生態保護與退化生態系統修復,優先保護良好生態系統和重要物種棲息地,建立和完善生態廊道。分區分類開展受損生態系統修復,以山水林田湖草為整體,實施保護與修復示範,改善和提升生態功能。在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紅線內,結合已有的生態保護和建設重大工程,加強森林、草地和溼地的管護和恢復,提高區域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在水土保持生態保護紅線內,實施水土流失的預防監督和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在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保護紅線內,建立和完善生態廊道,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加強外來入侵物種管理。有條件的地區,可逐步推進生態移民,有序推動人口適度集中安置,降低人類活動強度,減小生態壓力。強化生態保護紅線及周邊區域環境汙染聯防聯控聯治。
(十一)鼓勵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廳、省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定期發布生態保護紅線監控、評價、處罰和考核信息,保障公眾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健全公眾參與機制,加大政策宣傳力度,暢通監督舉報渠道,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積極參與和監督生態保護紅線管理。
附件:四川省生態保護紅線分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