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江之濱來到三晉大地,汲取黃土地厚重的文化滋養,常不經意間咿咿呀呀哼起故鄉悠長的黃梅調
從長江之濱來到三晉大地,汲取三晉大地黃土地厚重的文化滋養,野蠻生長,時時感恩著這片土地和土地上善良的人們,常不經意間想起千裡之外的故鄉,情不自禁咿咿呀呀哼起故鄉悠長的黃梅調,在黃梅調中浮現一幕幕故鄉黃梅戲中的真、善、美卷。
我少年時期,家鄉的圩埂上長滿了蘆粟(高粱),每天早晨我去圩埂上放牛,都能聽到河對過的圩埂上一位老者粗獷的歌聲,唱著故鄉的黃梅戲 《打豬草》:「今天打豬草,呀子衣子呀……」,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如在仙境。
黃梅戲「點大麥」「紡棉紗」「賣鬥籮」式原汁原味的表達生活,不虛美、不隱惡。在黃梅戲《天仙配》就有這樣的唱詞:「漁家住在水中央,兩岸蘆花似圍牆。撐開船兒撒下網,一網魚蝦一網糧。手拿開山斧一張,砍擔柴兒長街賣,賣柴買米度時光,莊稼之人不得閒,面朝黃土背朝天,但願五穀收成好,家家戶戶慶豐年」,就是皖西南自然和人文的真實寫照,位於長江中下遊,河、湖縱橫,兩座小山之間,孕育著河流,河流的上遊是小山丘,山區的樵夫手持砍斧,上山砍柴擔至集鎮售賣,在河流下遊湖區的漁夫則是撐船撒網,魚蝦換糧,山區、圈了圩堤的湖區,樵夫、漁夫在非樵、非漁期,勞作於山地、圩田,就是歌中所描述的莊稼之人不得閒,面朝黃土背朝天,農人們春耕、夏作、秋收、冬藏,其艱辛在但願五穀收成好,家家戶戶慶豐年的期待中得到慰藉。黃梅戲對生活大寫實,至誠至真,唯其真,更顯其善、其美。
黃梅戲中處處傳達著樸素的善良,「我考狀元不為把名顯,我考狀元不為作高官」的女駙馬,「寒窟雖破能避風雨,夫妻恩愛苦也甜」的七仙女,根本沒有談婚論嫁「三轉一響」「三金一溜煙」「三斤一響」「房子、車子」等時代標配的煩惱,在我的家鄉桐城市至今仍無彩禮一說,正義、人倫道德的恪守,對自由美好生活淳樸的嚮往,歌頌浩然正氣,存社會良知,以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窮不失志,勤勞、樸實、美好的生活,另一面呈現良善。
黃梅戲生活細節的展現原生態的美。《天仙配》中「你挑水來我澆園,你織布來我耕田。」把普通勞動者男耕女織的農業社會基本職能的原始風貌活靈活現的呈現出來,原始古樸中美不勝收。
張勳祥
本文來源:山西新聞網-山西日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