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也是與徽劇、廬劇、泗州戲並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一。
黃梅戲源於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處黃梅一帶的採茶調。清末傳入毗鄰的安徽省懷寧縣等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並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漸發展為一個新生的戲曲劇種。一度被稱為"懷腔"、"皖劇"。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成為演繹、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
2006年5月20日,黃梅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分布地以安慶為中心,遍及中國。
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黃梅戲的發源地是在安徽省安慶地區與湖北省黃梅縣。在安徽、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臺灣等省以及香港地區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餘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安慶市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黃梅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在民國10年(1921年)出版的《宿松縣誌》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黃梅戲」這個名稱。
黃梅戲曲源於宋,元,盛於明,清,尤以民國為最。在流傳地習慣稱「小調子」「採子」「梅子腔」等等。梅戲黃曲不僅腔調好聽,耐人尋味,而且文化底蘊濃厚。其中的故事大多都以教化世人為線索展開的。例如:典型人物『陳世美』,『潘金蓮』,『武松』,『諸葛亮』,梁山伯與祝英臺等等。深刻的揭露了人性醜惡的一面和封建制度下官逼民反的壓迫以及三國時期烽火連天的歲月下的英雄氣場,兒女情長。同時也讚美了古時美好的愛情,充分表現了那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黃梅戲在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如《蕎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等。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鬥籮》。
解放以後,先後整理改編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趙桂英》、《慈母淚》、《三搜國丈府》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創作了神話劇《牛郎織女》、歷史劇《失刑斬》、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蕾初開》。其中《天仙配》、《女駙馬》和《牛郎織女》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嚴鳳英、王少舫、吳瓊、馬蘭是黃梅戲的著名演員。
黃梅戲已成為深受全國觀眾喜愛的著名劇種。黃梅戲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早期叫黃梅調,是「自唱自樂」的民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