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史家之韻」原創,首發企鵝,次發頭條號、百家號;歡迎關注——史家之韻。
在我們中華傳統文化中,戲曲是傳統藝術之一,劇種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載歌載舞,有說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於一體,在世界戲劇史上獨樹一幟。戲曲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目前我們傳承下來的主要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
而在山西省大同市及附近,卻活躍著四大類地方戲曲小語種,分別是:北路梆子、耍孩兒、二人臺、羅羅腔。而且這四類戲曲小語種均於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下面筆者簡要介紹一下這四類地方小戲曲。
一、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形成於16世紀中葉,到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已趨於成熟。三百多年來,北路梆子以其慷慨激越的邊塞風格,流行於晉北、內蒙古、張家口、包頭、呼和浩特等地。是華北地區較有影響的中國戲曲劇種之一。北路梆子的發源地正是在雁門關以北的大同一帶。
北路梆子本身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它的腔調高亢、激越,表演強健有力,音樂節奏直爽慷慨,表現了塞外人民強悍的性格,因而受到晉北人民的喜愛。
北路梆子的傳統劇目主要有《打金枝》、《九件衣》、《楊八姐遊春》、《王寶釧》、《金水橋》、《哭殿》、《斬黃袍》、《血手印》、《鍘美案》 等兩百多個。
二、耍孩兒,又稱咳咳腔,是流傳於山西北部大同、懷仁、山陰、應縣一帶的地方小劇種。耍孩兒曲調古樸、婉約、豪放、細膩,充滿鄉土氣息。其表演特色是歌舞並重,舞蹈性強,為其它劇種少見。打擊樂熱鬧火爆尤為一絕,正、反板胡同奏為其特色。而應縣耍孩兒更比較活躍,其在民間長期的演出中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耍孩兒的傳統劇目約40餘個。代表劇目有《獅子洞》、《金木魚》、《繡鞋記》、《七人賢》、《對聯珠》、《打佛堂》、《千裡送京娘》、《扇墳》等。耍孩兒是祖國戲曲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被專家譽為「戲劇史上的活化石」。
三、二人臺,又稱「二人班」,因其劇目大多採用一醜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而得名「二人臺」。從清代末年起源於山西,是流行於內蒙古中西部及山西、陝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區的傳統戲曲劇種。在國內頗有影響。二人臺音樂高亢粗獷,旋律跌宕起伏,音調樸實、自然、活波動聽,鄉土氣息濃鬱,很受人們群眾歡迎。
二人臺的傳統劇目約有 120個,多以描寫勞動生產、揭露舊社會黑暗、歌唱婚姻愛情等為主要內容,富有濃鬱的生活情趣,代表曲目有:《走西口》、《打金錢》、《賣碗》、《拉毛驢》、《掛紅燈》、《鬧元宵》、《水淹金山寺》等。
四、羅羅腔,流行於大同地區及河北部分地區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興盛於清代乾隆年間,清末至民國時期漸呈衰頹之勢。羅羅腔由一人在前臺演唱,眾人在後臺幫腔,和之以"羅羅喲喲"之聲,"羅羅腔"之名即由此而來。羅羅腔表演形式活潑,唱腔優美動聽,生活氣息濃厚,目前是流行於大同市靈丘縣及河北部分地區的戲曲劇種之一。
羅羅腔的傳統代表劇目有:《小二姐做夢》、《錦緞記》、《讀絨花》、《龍寶寺》、《描金櫃》等四十多個劇目。
讀到這裡,您是不是也對這幾類戲曲小語種感興趣了呢?我們中華有許多傳統文化需要我們去挖掘、去傳承、去發展,我們去宣傳、去觀看就是對傳統文化最大的保護。
史家之韻——借中華文化之源遠流長,品五千年文明史之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