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溪遊渾源縣,隸屬於山西省大同市,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地處桑乾河支流渾河中上遊。東接廣靈,西毗應縣,東南部以恆山與靈丘、繁峙縣分界,北面由六稜山與大同、陽高二縣相連。渾源夏商時屬冀州;西周時以恆山鎮屬并州;春秋時屬代國;秦始皇始置縣,稱為崞縣,屬雁門郡。1937年,屬山西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7年,屬察哈爾省雁北專署。1952年,重歸山西省。1993年,雁北地區與大同市合併,屬大同市轄。
2019年8月17日下午,我來到了聞名已久的古村落神溪村,進行為期一天半的調查了解。
從村口一下車,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村口兩端湖裡的一片片荷花,寬廣的湖面上盛開著一朵朵粉紅色的蓮花,與湖邊的高高的翠綠的蘆葦連成一片,遙相呼應。看到如此美景,原本因坐了三個小時的車而疲憊的身體也感到驟然放鬆。從網上搜索了才知道,這裡有著大片荷花池,每年有很多慕名前來觀荷花的遊客,村裡的百姓也會熱情招待大家。荷是試種,三年才成此規模。而且目前還沒有完善的周邊護欄等設施,僅在挨大路的一旁修了牆,圍出一塊賞荷的平臺,可以下去與荷花近距離接觸。而且這裡的花開的最茂盛,很多人在這裡拍照留念。
村口立一牌樓,用行書寫著「山西神溪國家溼地公園」。神溪溼地公園位於山西渾源縣北嶽恆山腳下,溼地總面積315.99公頃,溼地率為78.14%。山泉奔湧,碧波蕩漾,自然景觀環境優美,人文景觀歷史悠久。2013年12月被國家林業局正式批准為國家級溼地公園建設試點。
園內溼地資源類型多樣、景觀獨特、動植物源豐富,具有鮮明的黃土丘陵河流溪源與庫塘溼地生態系統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溼地共有維管束植物41科102屬144種,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野大豆;野生動物57種,其中哺乳類動物4種,鳥類41種,爬行類動物3種,兩棲類動物3種,淡水魚類6種。分布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小天鵝、山西省級保護動物普通夜鷹、黑枕黃鸝、蒼鷺、金眶鴴等。溼地範圍內擁有古戲臺、古民居等豐富人文景觀,其中位於溼地中央的律呂神祠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年來,渾源縣積極推動神溪溼地的保護和建設工作,多次邀請國家、省、市有關專家進行科學規劃和建設指導。2009年,神溪溼地公園正式被列為全省首批溼地公園。2013年渾源縣政府成立了溼地公園規劃領導組,加大力度推進溼地管理保護和規劃建設,努力把神溪打造成水質優良、生物多樣、景觀奇特和生態旅遊兼備的國家溼地公園。
今天的調查就此結束,我將在第二天對村裡的律呂神祠、鳳山書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鑄鐘的手藝進行調查。晚上我住在一個當地的親戚家中,因為不熟悉當地的情況,第二天他將同我一起去調查。
2019年8月18日,我同當地的親戚開始了第二天的調查,我們首先來到了律呂神祠,不知道什麼原因神祠門口的那顆古樹都枯死了。在親戚的幫助下我們找到了一個更了解神祠的當地村民。
從村民口中得知,神祠是北魏時候就建立的,元朝重修繕的,明朝成化年間明憲宗又重修的,重修了好幾回了,現在私人投資重修,成為了旅遊景點。神祠是在村東頭一塊兒大石頭上建的,是一塊大的孤石。據說當時神祠是依水而建的,三面環水,現在,東邊的水庫還在,西邊建起了停車場。神溪已經斷流多年,自從圍湖植荷起,冬季重新出水了。現在四面出水,也被叫做叫神溪月夜,是渾源的八大景觀之一。唐和元年,有一戶張姓人家,在晚上的時候,家裡出現個神人,說:「律呂律呂,下雨下雨。」說完神仙就走了,這個人回家就告訴村的人趕快收割吧,要下大雨了,收割的拿回家裡來了,沒有收割的就水淹了,這事兒就讓朝廷知道了,然後專門派人來祭祀,把這座廟就改成了律呂神祠,現在渾源縣就每年五月初一就紀念這個律呂神。每年的五月初一和過大年,村民們都會來上香磕頭,祈禱風調雨順。
過後我們便去了鳳山書院,但村裡的人們了解也不多,為此我特地查詢了資料。鳳山書院始設山長,並設掌教主講等職。乾隆三十年(1765),山長改稱院長,清末又稱山長。道光間,書院建立條規,規定「俾院中號舍,不得託吏役以為來往充公之所;其主講者,聽紳士公議聘請,不由官薦」。榆次西長壽人王格平以名進士被聘,於鹹豐、同治間在此主講20餘年。一時人才輩出,科第蟬聯。縣南鹹陽村人龐煥章,光緒間廩生,也於鳳山書院講授多年,飲譽而卒。
生徒入院就讀,須經考試,擇優錄取。被錄取之生徒膳食由書院供給。清末,書院分秀才、童生兩組,分別教授,人數空前。乾隆間,每月知縣有課,院長也有課。每月初六、二十六日由主講命題考試,稱「正課」。考試內容分作文作詩兩種。考畢,擇優給獎,分昭、特、優三等,獎銀2-3兩。每月十六日,由知縣命題考試,稱「官課」。以後,為節省經費,每月減正課一次。光緒二十八年(1902),月課內容改為經義、策論。光緒三十年(1904),科舉廢,月課停。光緒三十四年(1908),實行編班制,並試行四年學制。自此,明代創建的鳳山書院為學堂取代。
接下來我們去了鑄鐘家族的第18代傳人牛曉的家裡,對傳承了千年的手藝進行了解。渾源傳統鑄鐘技藝歷史悠久,有專家考證認為它源於遼金時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隨著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神溪村的產業結構業發生了巨大變化,家庭式的鑄造作坊也逐漸消失。但是牛曉繼續堅守著鑄造作坊的生產。近年來,在傳承人牛曉的努力下,渾源鑄鐘的名聲又傳播海內外。牛曉作為鑄鐘家族的第18代傳人,全面掌握傳統的地坑泥形鑄鐘法,這種技術在明代《天工開物》一書中有所記載。它要求先做好大鐘的模具,也叫泥範。制模具前要選優質鬆土碾碎篩細,然後手工套出有內外夾層的模型。熔鑄時,把高溼熔化後的鐵水注入泥範,冷卻後成形。
Ⅰ 作者簡介
李博,山西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1803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