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五嶽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和中嶽嵩山,是我國歷史上的五大名山。北嶽恆山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10公裡處,距大同市市區62公裡。其中,倒馬關、紫荊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虎踞為險,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衝,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
恆山,人稱北嶽,亦名「太恆山」,又名「元嶽、紫嶽、大茂山」。1982年,恆山以山西恆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曾名常山、恆宗、元嶽、紫嶽。主峰天峰嶺在渾源縣城南,海拔2016.8米,被稱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天下第二山」。 據《尚書》載:舜帝北巡時,曾遙祭北嶽,遂封北嶽為萬山之宗主。古書記載秦始皇東巡時是走太行、恆山到碣石,時至今日,太行、恆山的名稱依然如此,說明北嶽之山恆亙綿長。
北嶽是明末清初時才被定為山西渾源天峰嶺的,而古代北嶽恆山則從春秋戰國到明代中期一直在河北境內,也就是河北省保定市的阜平縣大茂山。從秦代到清初1700多年的歷史中,歷朝皇帝祭祀的恆山都在河北省的大茂山。自秦代至明代,北嶽恆山一直在曲陽,直到如今曲陽縣還保留有北嶽廟,歷朝也都在此祭祀北嶽。直到明朝後期才把北嶽恆山劃到山西渾源,清代才開始在山西。
北嶽恆山迤邐雄偉的風光及道教建築懸空寺、九天宮、三清殿、建梵宮、大雲寺、千佛塔等。恆宗殿是北嶽恆山之主廟,又名「北嶽廟」、「貞元殿」,俗稱「朝殿」。五嶽都建有主廟,如東嶽廟、中嶽廟、西嶽廟、南嶽廟均建在山下,唯獨北嶽廟建在山上成為孤例。山上的恆山廟,以北嶽廟為首,穩座於西峰之上,蒼松之間,或隱或露。
懸空寺距離恆山大約2公裡,屬於北嶽恆山第一景。民諺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的說法。原叫「玄空閣」,「玄」取自於中國道教教理,「空」則來源於佛教的教理,後改名為「懸空寺」,是因為整座寺院就像懸掛在懸崖上,在漢語中,「懸」與「玄」同音,因此得名。建成於公元491年,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懸空寺」建築極具特色,以如臨深淵的險峻而著稱。
懸空寺始建於北魏天興元年(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市),北魏天師道長寇謙之(公元365-448)仙逝前留下遺訓: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達「上延霄客,下絕囂浮」。之後天師弟子們多方籌資,精心選址設計,懸空寺於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建成。
懸空寺呈「一院兩樓」般布局,總長約32米,樓閣殿宇40間。懸空寺的總體布局以寺院、禪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關帝廟、鼓樓、鐘樓、伽藍殿、送子觀音殿、地藏王菩薩殿、千手觀間殿、釋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純陽宮、棧道、三教殿、五佛殿等。南北兩座雄偉的三簷歇山頂高樓好似凌空相望,懸掛在刀劈般的懸崖峭壁上,三面的環廊合抱,六座殿閣相互交叉,棧道飛架,各個相連,高低錯落。全寺初看去只有十幾根大約碗口粗的木柱支撐,最高處距地面50來米。其中的力學原理是半插橫梁為基礎,藉助巖石的託扶,迴廊欄杆、上下梁柱左右緊密相連形成了一整個木質框架式結構,也增加了抗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