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地方戲曲耍孩兒

2020-12-24 東方紅紅色文化資訊

耍孩兒戲又名咳咳腔,作為一個地方戲曲劇種,是流行於朔州、懷仁、應縣、山陰原雁北一帶的地方戲曲。它源於桑乾河中遊,曾活躍於大同、朔州,及晉西北神池、五寨、內蒙的呼和浩特、包頭等地,深受當地觀眾的喜愛。耍孩兒戲被專家譽為 :" 戲劇史上的活化石 」 。

關於耍孩兒戲劇種的起源,民間有兩種傳說。一是說 :漢元帝時,王昭君出塞和蕃,出了雁門關,眼前一片荒涼,倍感思念家鄉,因而哀慟欲絕,泣不成聲,直到嗓音嘶啞,還是哽咽不止。後人為了紀念王昭君,模仿她的悲切哭聲,編成哀惋歌詞進行演唱,幾代輾轉流傳,形成了該劇種。另一種說是 :唐明皇李隆基生下太子啼哭不休,命梨園子弟唱曲取樂,以逗太子止泣,所唱各曲均無效果,唯唱此曲太子轉泣為樂,破啼一笑。唐明皇隨即命名此曲為 :「 耍孩兒 」 。傳說畢竟只是傳說,據考證,耍孩兒戲劇種真正起源於元代,與元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耍孩兒戲的唱腔結構屬於曲牌體,以 「 正曲 」 (即正板或慢板)為骨架,嵌入 「 喜鈸子 」 、" 苦鈸子 " 、「 倒三板 」 、「 半鈸子 」、" 垛鈸子 " 、" 梅花鈸子 " " 串川 "等曲調,組成一整套唱腔。耍孩兒戲主體唱腔 " 正曲 " 〈又名平曲子)有八句三段式的嚴格規範,且要求四、七句倒轍,第五句末一定平聲押韻。,其唱腔特點是:發生使用後嗓音,聽起來深厚質樸 ;唱詞前帶襯字咳腔,便於把觀眾引入自己的音樂感受區域,給詞意的表達奠定良好的基礎,下句的咳腔則不只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且在抒情上可補上句之不足 ;唱詞處理上常用重典手法。

耍孩兒戲的傳統音樂伴奏分文、武場。 文場有大板胡、反弦板胡、笛、笙、二胡、三弦等 ;武場有大鑼、小鑼、鼓板、鐃鈸等。

耍孩兒戲的主要代表劇目有 :《獅子洞》、《劉家莊分家》、《七人賢》、《千裡送京娘》、《白馬關》、《三孝牌》、《金木魚》、《打佛堂》、《對聯珠》、《翠屏山》、《過街樓》、《還魂記》、《繡鞋證》、《洪門寺》等30多部。

建國後,朔州地區的耍孩兒劇團蓬勃興起,1953年,山西省首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時,由著名老藝人辛致極(藝名「飛籮面」)趙真和田禾等演出《扇墳》和《送妹》,引起文藝界的重視。1954年,懷仁縣成立了耍孩兒戲劇團,團內集中了辛致極等十幾名老藝人和一批男女青年演員;三、五年後便培養出小旦薛國志(藝名「小飛蘿」),小生孫友、刀馬旦張俊蘭等一批優秀青年演員。幾年後又相繼成立了應縣耍孩兒戲劇團,由於應縣耍孩兒戲劇團成立時間長,不斷整理改革,長年流動演出,在群眾中影響大,所以,就把雁北一帶的耍孩兒戲稱為應縣耍孩兒戲。

2003年,耍孩兒戲申報為國家級第二批保護試點項目。

2006年5月,耍孩兒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焦點

  • 劉晉川攝影作品《耍孩兒情韻》供大家欣賞分析
    山西省應縣北樓口村明代古戲臺,戲臺牆上有「大清道光十三年六月二十四日,起日《二龍山》《對聯珠》 ,正日《送飯》 《獅子洞》,末日《花園會》《金木魚》耍孩兒一班在此一樂。」
  • 活躍於山西省大同市的四類地方小戲曲簡介
    在我們中華傳統文化中,戲曲是傳統藝術之一,劇種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載歌載舞,有說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於一體,在世界戲劇史上獨樹一幟。戲曲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目前我們傳承下來的主要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
  • 參觀天下第一團的「耍孩兒」
    9月12日上午,耍孩兒劇團演員們展示的精彩絕活兒,讓50餘名大同日報小記者讚嘆不已。此次耍孩兒劇團採訪,讓他們不僅領略了戲曲精湛的技巧功底,更近距離感受傳統戲曲文化的獨特魅力。耍孩兒又稱「咳咳腔」, 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稀有的地方劇種。
  • 戲曲·耍孩兒|戲劇史上的「活化石」
    耍孩兒又稱咳咳腔,是山西大同地區觀眾所喜愛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是以曲牌名命名的一個戲曲聲腔劇種。它源於桑乾河中遊,曾活躍於大同、朔州及晉西北神池、五寨,內蒙的呼和浩特、包頭等地,深受觀眾喜愛。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已有耍孩兒的班社活動,它的形成至少在此以前。耍孩兒是祖國戲曲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被專家譽為「戲劇史上的活化石」。
  • 文化甘泉潤澤朔州大地——朔州市推動文化改革發展綜述
    地處山西省北部、晉蒙交界區域的朔州市,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底蘊厚重。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金戈鐵馬、氣勢豪邁的邊塞文化;在不屈不撓、英勇頑強的紅色文化;有先行先試、大膽創新的改革文化;有久久為功、利在長遠的時代文化……放眼朔州大地,一磚一瓦皆有文化。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 應縣打工夫婦《星光大道》「耍孩兒」(圖)
    (原標題:應縣打工夫婦《星光大道》「耍孩兒」(圖))
  • 戲曲界的活化石-耍孩兒
    每句唱詞前習慣多用"咳腔","咳"在詞前--山西其他劇種的"咳腔"一般都在詞後,唯耍孩兒的"咳"多在詞前。第一句唱詞的咳腔有喚起聽眾興味之感,第二句唱詞前的咳腔,有承上啟下作用,既為上句補不足,也給下句做鋪墊。這種唱法在戲曲中頗為罕見,故又被稱為"咳咳腔"。處理唱詞常用褶褚手法,某些語詞可重複演唱,也是耍孩兒戲的一個特點。
  • 山西古時民俗風物:威風鑼鼓、耍孩兒、走西口
    耍孩兒,咳咳腔逗樂唐玄宗兒子,大同有一種古老的劇種,名「耍孩兒。耍孩兒最初叫「咳咳腔」,與漢代一位遺世獨立的絕美女子王昭君有關。昭君出塞,途經大同,歇腳在一家小客棧。清冷的寒夜,倚窗獨立,姣姣明月下,故鄉已在千裡外。幾日停歇裡,昭君都夜彈琵琶,唱著如泣如訴的悲音。後人效仿昭君夜思懷鄉的哀嘆,創出了咳咳腔,傳唱於雁門關外,逐漸成為一種地方曲調。
  • 山西省發展緩慢的城市,一座是朔州,另一座大家知道是哪裡嗎
    中國歷史悠久,有幾千年的文明史,為中國現在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目前中國的發展還不平衡,南方城市的發展快於北方,東部沿海地區也快於西部,今天想說的是山西省,雖然總體發展還不錯,但省內仍存在著三個發展緩慢的城市。
  • 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朔州踢鼓秧歌
    踢鼓秧歌,也稱踢鼓拉花,是流行於朔州地區的一種融拳術、舞蹈等藝術表演手法形式為一體的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街頭、院落、廣場藝術。演出人員一般由30人組成,男女隨心對,男角稱為"踢鼓子",女角稱為「拉花",並配合有鑼鼓樂隊。
  • 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
    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旅遊風景著名人物風俗美食小吃地名:平魯區隸屬:朔州市
  • 玩轉山西——朔州篇
    應縣木塔朔州位於中國山西省北部,桑乾河上遊,西北毗鄰內蒙古自治區朔州雖是小城市,但在歷史上的地位遠勝於其現實名氣。這裡既是漢匈全面戰爭開始的地方,又是秀容爾朱氏集團的據點,直接催生了日後的關隴集團,是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六大王朝的策源地。宋以後,朔州既是幽雲十六州之一,又是「走西口」的起點。
  • 印象朔州丨崛起,朔州
    遙想當年我從晉北之北幽燕虎口踏上這塊土地時,到處是荒蕪,垃圾遍地,城鄉小平房和小矮樓擁擠在一起,街道狹窄髒亂差,下腳的地方都沒有,城不像城,確實讓我有點後悔,感覺走錯地方似的。朔州在逐漸向現代化的都市邁進。在平朔北路與振華東街交匯處朔州體育館赫然呈現在人們面前,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在南中國深圳「畫圈」之前,就在北中國內陸腹地山西朔縣布下了「平朔安太堡」這個「點」。從此,「安太堡」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也成立一批批中外採礦人士趨之若騖的「聖地」。
  • 山西省「2020塞上朔州長城旅遊節」在廣武長城腳下拉開帷幕
    「2020塞上朔州長城旅遊節」於2020年9月26開幕,活動由朔州市人民政府、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聯合主辦;市委宣傳部、 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李貴、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朔州市委書記陳振亮、朔州市人民政府市長熊燕斌等領導共同啟動了本次活動。
  • 大北歐--大美朔州
    朔州,山西省轄地級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新型以煤電為主導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中國農區最大的奶源基地,是全國避暑休閒勝地。 位於山西省西北部,桑乾河上遊,西北毗鄰內蒙古自治區,南扼雁門關隘。寒來暑往,四季分明,擁有眾多各類規模的旅遊景區景點。
  • 朔州:名單公示!
    、朔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朔州市紀委(監委)機關、朔州市委組織部、朔州市委政法委員會、朔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朔州市人民檢察院、朔州市審計局、朔州市直機關工作委員會、朔州市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朔州市財政局、朔州市教育局、朔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朔州市科學技術局、朔州市衛健委、朔州市公安局、山西省公路局朔州分局、國家統計局朔州調查隊、朔州市國家安全局、朔州市統計局、朔州市交通運輸局、朔州市公安交通警察支隊、
  • 山西省人均最有錢的三個地方,你猜猜哪些上榜了?
    是衡量一個地方人均富裕的指標之一。之前我們聊的都是總GDP,現在我們聊聊人均GDP,讓我們看看山西省人均最有錢的三個地方吧!1.太原 (68438元)太原,山西省省會,簡稱「並(bīng)」,別稱并州,古稱晉陽,也稱龍城,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山西省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和國際交流中心,是一座具有4700多年歷史,2500年建城史,是中國十大最古老城市。16年人均GDP為68438元,排名全省第一,可以說是不負眾望!
  • 疫情下的中國之絲路城市----馬邑古城:塞外朔州
    雍正三年(1725)置朔平府(治右玉),轄右玉縣、左雲縣、平魯縣、寧遠廳和朔州及馬邑縣。懷仁、應州與山陰同隸大同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五月改州為縣,同隸雁門道,後雁門道撤,直隸山西省。抗日戰爭時,以同蒲路為界,路西歸晉綏邊區,路東歸晉察冀邊區。 1946年朔縣解放,歸察哈爾省,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