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孩兒戲又名咳咳腔,作為一個地方戲曲劇種,是流行於朔州、懷仁、應縣、山陰原雁北一帶的地方戲曲。它源於桑乾河中遊,曾活躍於大同、朔州,及晉西北神池、五寨、內蒙的呼和浩特、包頭等地,深受當地觀眾的喜愛。耍孩兒戲被專家譽為 :" 戲劇史上的活化石 」 。
關於耍孩兒戲劇種的起源,民間有兩種傳說。一是說 :漢元帝時,王昭君出塞和蕃,出了雁門關,眼前一片荒涼,倍感思念家鄉,因而哀慟欲絕,泣不成聲,直到嗓音嘶啞,還是哽咽不止。後人為了紀念王昭君,模仿她的悲切哭聲,編成哀惋歌詞進行演唱,幾代輾轉流傳,形成了該劇種。另一種說是 :唐明皇李隆基生下太子啼哭不休,命梨園子弟唱曲取樂,以逗太子止泣,所唱各曲均無效果,唯唱此曲太子轉泣為樂,破啼一笑。唐明皇隨即命名此曲為 :「 耍孩兒 」 。傳說畢竟只是傳說,據考證,耍孩兒戲劇種真正起源於元代,與元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耍孩兒戲的唱腔結構屬於曲牌體,以 「 正曲 」 (即正板或慢板)為骨架,嵌入 「 喜鈸子 」 、" 苦鈸子 " 、「 倒三板 」 、「 半鈸子 」、" 垛鈸子 " 、" 梅花鈸子 " " 串川 "等曲調,組成一整套唱腔。耍孩兒戲主體唱腔 " 正曲 " 〈又名平曲子)有八句三段式的嚴格規範,且要求四、七句倒轍,第五句末一定平聲押韻。,其唱腔特點是:發生使用後嗓音,聽起來深厚質樸 ;唱詞前帶襯字咳腔,便於把觀眾引入自己的音樂感受區域,給詞意的表達奠定良好的基礎,下句的咳腔則不只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且在抒情上可補上句之不足 ;唱詞處理上常用重典手法。
耍孩兒戲的傳統音樂伴奏分文、武場。 文場有大板胡、反弦板胡、笛、笙、二胡、三弦等 ;武場有大鑼、小鑼、鼓板、鐃鈸等。
耍孩兒戲的主要代表劇目有 :《獅子洞》、《劉家莊分家》、《七人賢》、《千裡送京娘》、《白馬關》、《三孝牌》、《金木魚》、《打佛堂》、《對聯珠》、《翠屏山》、《過街樓》、《還魂記》、《繡鞋證》、《洪門寺》等30多部。
建國後,朔州地區的耍孩兒劇團蓬勃興起,1953年,山西省首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時,由著名老藝人辛致極(藝名「飛籮面」)趙真和田禾等演出《扇墳》和《送妹》,引起文藝界的重視。1954年,懷仁縣成立了耍孩兒戲劇團,團內集中了辛致極等十幾名老藝人和一批男女青年演員;三、五年後便培養出小旦薛國志(藝名「小飛蘿」),小生孫友、刀馬旦張俊蘭等一批優秀青年演員。幾年後又相繼成立了應縣耍孩兒戲劇團,由於應縣耍孩兒戲劇團成立時間長,不斷整理改革,長年流動演出,在群眾中影響大,所以,就把雁北一帶的耍孩兒戲稱為應縣耍孩兒戲。
2003年,耍孩兒戲申報為國家級第二批保護試點項目。
2006年5月,耍孩兒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