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朔州踢鼓秧歌

2020-12-21 東方紅紅色文化資訊

踢鼓秧歌,也稱踢鼓拉花,是流行於朔州地區的一種融拳術、舞蹈等藝術表演手法形式為一體的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街頭、院落、廣場藝術。演出人員一般由30人組成,男女隨心對,男角稱為"踢鼓子",女角稱為「拉花",並配合有鑼鼓樂隊。 踢鼓秧歌樂器主要以大鼓為主,兼有銅鑼、水釵等打擊樂器。男主角以踢腿甩臂表演手法為主,表演中動作要隨著鼓點,故稱之為"踢鼓"。女主角以舞扭表演手法為主,表演中一手持扇,一手持手絹,隨著踢鼓的男主角來表演,只要男角一踢腿擊掌,女角既蹲既轉,然後邊舞邊扭轉大圈,故稱之為"拉花"。表演者按各自扮演的角色著不同服裝,踢鼓秧歌的中心人物是"烙忙小子",是秧歌隊的領頭人,負責指揮隊形變換及套路表演。"烙忙小子"服飾以胡人打扮,花臉,頭戴紅纓帽,身穿馬褂,扎大帶,戴鬍子,肩挎串鈴,手執拂塵。以下角色分別稱之為鬚生、頭對鼓子(武生)、頭對拉花(小旦)、頭對棒,以及二對鼓子、二對拉花、二對捧、和尚、先生、貨郎、毛女、毛小子、老頭、懶老婆等。表演時隨鑼鼓節奏翩翩起舞,可在原地起舞,也可行進。踢鼓秧歌的舞蹈套路形式有大場、小場之分。大場子表演有天地牌子、四門鬥子、八卦竄頂、盤江山、大十字、梅花陣、鳳凰單展翅等;小場子表演有五馬破曹、一鼓二花、四鼓四花、著棒對打、一鼓戲四花等。每年元宵節期間,各村各團均組織踢鼓秧歌隊,集中活動於街頭寬敞地帶表演。之後,各隊還有舉行互相對賽稱之為"對秧歌"等大型文藝活動,節日氣氛濃厚。 踢轉秧歌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和民間藝人的不斷豐富創造,藝術水平,隊伍陣容,活動風格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朔州踢鼓秧歌2004年被列為山西省首批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項目,2006年12月,朔州踢鼓秧歌入選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如今,每年春節一過,民間傳統的踢鼓秧歌文藝活動便熱熱鬧鬧的展開了,活動於朔州地區的街頭廣場、大街小巷、小區院落等,活動地點鼓樂齊奏,人頭湧動熱鬧非凡。有時會一直持續到深夜,圍觀群眾不厭其煩,樂而忘返。

相關焦點

  •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現在已經有46種世界各地的民間藝術登上了"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名錄"。然而,申遺不等於保護,僅僅是申遺,遠遠不夠,重要的是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能像文物一樣被保護起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死的,我們要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 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山西朔州
    位於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境內晉蒙兩省交接處,殺虎口兩側高山對峙,地形十分險峻,其東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兩山之間開闊的蒼頭河谷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至今大同至呼和浩特的公路,仍經由此地,建於明朝,古稱參合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殺虎口聞名遐邇,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明朝為了抵禦蒙古瓦剌南侵,多次從此口出兵徵戰,故而起名「殺胡口」。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汾陽地秧歌
    汾陽市流傳著一種獨具地方風韻的民間舞蹈,她吸收了當地民間傳統藝術精華,融匯汾陽人剛而不猛、柔而不軟、剛中有柔、柔中藏剛的人文個性,化武術套路為舞蹈動作,寓和諧理念於跳挪騰躍,數百年來在汾陽及其周邊傳承不息,並於2008年1月19日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那便是——汾陽地秧歌。
  •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太谷秧歌
    看秧歌踢銀燈太谷秧歌大概發源於元末明初,農人勞作休息間隙在田間地頭將身邊的日常生活之事隨意哼唱出來,逐漸演進而成的亦歌亦戲的藝術表現形式。大概從2011年起,和太谷縣文化局合作把流行於晉中祁縣、太谷、平遙一帶的秧歌戲連根帶底的挖掘了一番。所有的曲目都進錄音棚過了一遍。順便也認識了白美雲、孫貴民等一批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也認識了為此項目嘔心瀝血的太谷文化局的楊小勇局長。目前以此為職業的秧歌藝人卻面臨著年齡老化,後繼無人的緊迫問題。
  • 美麗的大北歐——朔州
    朔州,一個位於山西省北部的地級市,下轄2區、3縣和1市。它繁華熱鬧人潮擁擠,也安靜閒適讓人心生愜意。在這裡,你會發現一座城市獨有的魅力,那是一個城市所獨有的煙火氣息。現在,就讓我們走進它、了解它。這是一座充滿人文氣息的城市。
  • 【走進非遺】山西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咱平遙上榜7個
    近日,山西省文化廳公示了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推薦名單,咱平遙上榜7個。
  • 文化甘泉潤澤朔州大地——朔州市推動文化改革發展綜述
    歲月不居,文化永存。地處山西省北部、晉蒙交界區域的朔州市,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底蘊厚重。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金戈鐵馬、氣勢豪邁的邊塞文化;在不屈不撓、英勇頑強的紅色文化;有先行先試、大膽創新的改革文化;有久久為功、利在長遠的時代文化……放眼朔州大地,一磚一瓦皆有文化。
  • 九三學社山西省委員會建議 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
    原標題:九三學社山西省委員會建議 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  山西擁有非常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是全國非遺大省之一。做好非遺保護工作,對於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守護好我們的精神家園,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與現實意義。
  • 晉魯兩地攜手舉辦「古州遺韻」——山西省陽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10月12日,由山東省濱州市文化和旅遊局、山西省陽泉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濱州市文化館、陽泉市群眾藝術館承辦的「古州遺韻」——山西省陽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展在濱州市文化館開展。本次展覽將為兩市的攝影愛好者搭建起一個交流、提高、展示、共享的平臺,激發更多人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自覺和熱情,開啟兩市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新篇章。
  • 山西省朔州地方戲曲耍孩兒
    耍孩兒戲又名咳咳腔,作為一個地方戲曲劇種,是流行於朔州、懷仁、應縣、山陰原雁北一帶的地方戲曲。它源於桑乾河中遊,曾活躍於大同、朔州,及晉西北神池、五寨、內蒙的呼和浩特、包頭等地,深受當地觀眾的喜愛。耍孩兒戲被專家譽為 :" 戲劇史上的活化石 」 。
  • 海棠山景區「十•一」黃金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活動
    10月2日,海棠山景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活動在海棠山景區舉辦。目的是為進一步加強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發揮海棠山景區特色旅遊資源優勢。活動中,邀請國家、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進行展示展演
  • 帶你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標誌是通過網上徵集、群眾投票和數輪專家評議最終選出的。
  • 【山西工美 · 資訊】法國留尼旺聖但尼市政府文化部門工作人員來到山西省工藝美術館、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進行參觀
    留尼旺關帝協會會長馬克•盧雲(陸廣龍)在太原市文化局對外文化交流處、藝術處處長薛麗英、太原市外僑辦友協處處長王喆、太原市關公文化促進會會長王曉峻、山西工美木偶皮影演藝研究院副院長、山西工美少年紅文工團團長李曉霞等的陪同下首次來到山西省工藝美術館、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進行參觀和調研。
  • 【周周會客廳】專訪沁源秧歌省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我們的沁源秧歌情
    沁源秧歌作為沁源民歌的一個重要代表,是在沁源小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歌舞小戲,而沁源秧歌的傳承歷程帶著各個時代不同的烙印,保留了各個歷史時期積澱下來的文化,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蓬勃發展,反映了沁源人民團結奮鬥、拼搏向上的昂揚鬥志,沁源秧歌可以說沁源縣是最寶貴的民俗資料。其實啊,要想了解沁源和沁源人,那就必須要聽聽沁源秧歌。
  • 【視頻】唐山花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按照進博會組委會的要求,第三屆進口博覽會首次提出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板塊。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會同河北省商務廳,共同遴選了19個具有河北代表性和濃鬱地域文化特色的非遺項目參加展覽展演。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唐山花吹,應邀參加了場館公益性演出,唐山花吹第七代傳人姚希吶與外甥劉姚的兩場精彩演出,受到國內外觀眾的一致好評。
  • 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我縣正北芪加工、燒酒釀製、恆山祭祀上榜
    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34項,涉及136個保護單位)一傳統文化(共8項涉及8個保護單位)序號編號項目名稱申報地區或單位備註406I-57孟母故裡的民間故事太谷縣文化館3407I-58蘇三傳奇故事山西省洪洞縣文化館4408I-59飛虹塔傳奇故事洪洞縣廣勝寺旅遊景區管理服務有限公司5409I-60伯益的傳說襄汾縣三晉文化研究會6410I-61堯造圍棋的故事臨汾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
  • 寧河區東方紅秧歌隊:傳統秧歌 綻放傳承情懷
    秧歌,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也是第一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之一。在我區眾多秧歌隊中,活躍在方舟公園的蘆臺鎮東方紅秧歌隊,不僅豐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成為蘆臺城區夜晚的一道亮麗風景,同時,他們還有一份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傳的情懷。
  • 張家口萬全: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成為「特色名片」
    2017年「明德山醬制糟牛肉製作技藝」公布為「張家口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萬全打棍故事性、藝術性、真實性兼具,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全秧歌戲既有二人臺音樂的豪放,又有行雲流水般的委婉纏綿,戲中用的是方言土語,富含哲理,幽默風趣。唱詞絕大部分來自於民間口頭文學,通俗易懂,聽來親切感人。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壽陽油柿子入選山西省第四批非遺保護代表性傳承人名錄
    山西省文化廳關於公布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通知
  • 山西省第二屆祁太秧歌大賽落幕
    新華網太原1月17日電 「靖燁杯」山西省第二屆祁太秧歌大賽決賽16日在晉中市祁縣進行。本次大賽由山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省戲劇家協會主辦,晉中市祁太秧歌藝術團、祁縣靖燁房地產公司承辦,祁縣縣委宣傳部、祁縣文化局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