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鼓秧歌,也稱踢鼓拉花,是流行於朔州地區的一種融拳術、舞蹈等藝術表演手法形式為一體的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街頭、院落、廣場藝術。演出人員一般由30人組成,男女隨心對,男角稱為"踢鼓子",女角稱為「拉花",並配合有鑼鼓樂隊。 踢鼓秧歌樂器主要以大鼓為主,兼有銅鑼、水釵等打擊樂器。男主角以踢腿甩臂表演手法為主,表演中動作要隨著鼓點,故稱之為"踢鼓"。女主角以舞扭表演手法為主,表演中一手持扇,一手持手絹,隨著踢鼓的男主角來表演,只要男角一踢腿擊掌,女角既蹲既轉,然後邊舞邊扭轉大圈,故稱之為"拉花"。表演者按各自扮演的角色著不同服裝,踢鼓秧歌的中心人物是"烙忙小子",是秧歌隊的領頭人,負責指揮隊形變換及套路表演。"烙忙小子"服飾以胡人打扮,花臉,頭戴紅纓帽,身穿馬褂,扎大帶,戴鬍子,肩挎串鈴,手執拂塵。以下角色分別稱之為鬚生、頭對鼓子(武生)、頭對拉花(小旦)、頭對棒,以及二對鼓子、二對拉花、二對捧、和尚、先生、貨郎、毛女、毛小子、老頭、懶老婆等。表演時隨鑼鼓節奏翩翩起舞,可在原地起舞,也可行進。踢鼓秧歌的舞蹈套路形式有大場、小場之分。大場子表演有天地牌子、四門鬥子、八卦竄頂、盤江山、大十字、梅花陣、鳳凰單展翅等;小場子表演有五馬破曹、一鼓二花、四鼓四花、著棒對打、一鼓戲四花等。每年元宵節期間,各村各團均組織踢鼓秧歌隊,集中活動於街頭寬敞地帶表演。之後,各隊還有舉行互相對賽稱之為"對秧歌"等大型文藝活動,節日氣氛濃厚。 踢轉秧歌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和民間藝人的不斷豐富創造,藝術水平,隊伍陣容,活動風格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朔州踢鼓秧歌2004年被列為山西省首批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項目,2006年12月,朔州踢鼓秧歌入選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如今,每年春節一過,民間傳統的踢鼓秧歌文藝活動便熱熱鬧鬧的展開了,活動於朔州地區的街頭廣場、大街小巷、小區院落等,活動地點鼓樂齊奏,人頭湧動熱鬧非凡。有時會一直持續到深夜,圍觀群眾不厭其煩,樂而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