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達姆的狠不只體現在對付國內反對派的手段上,對待鄰國也相當強勢。
在整肅國內派對勢力,徹底掃清統治障礙後,薩達姆把全部精力轉向國外,第一個瞄準的就是伊朗。伊拉克和伊朗在中東都屬於霸主,伊拉克的軍事實力在攻打科威特時體現得淋漓盡致,攻佔科威特全境只用了一天。
伊朗的實力也不遜色,要不,兩伊戰爭也不可能一打就是八年,最後,發動戰爭的伊拉克除了一屁股外債什麼什麼都沒得到。
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矛盾重重,邊界爭端,宗教敵視和民族矛盾都是重要原因。到這三項中如果選一個最重要的,那肯定就是邊界問題,如果說宗教敵視和民族矛盾還可以勉強湊活著過,邊界問題嚴重限制了雄心勃勃的薩達姆發展經濟,稱雄中東的野心。
第一個爭端是阿拉伯河。中東是人類最最早的文明發祥地,比包括中華文明在內的其他文明都要早。這裡被稱作兩河流域,這兩條河分別是: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這兩天河在伊拉克境內匯集到一塊成為阿拉伯河。
從地圖上可以看到,伊拉克雖然佔有阿拉伯河的很長一段,但出海口這一段卻成為伊拉克和伊朗的分界線,被兩國平分了。
而阿拉伯河是伊拉克的唯一出海口,這個出海口還居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這讓薩達姆很惱火,於是撕毀上一屆總統籤署的邊界協議,想用武力把阿拉伯海拿到手。
除此之外,在海灣(伊朗稱波斯灣,阿拉伯人稱阿拉伯灣)出口的霍爾娒茲海峽以西有三個小島,在大航海時代的跑馬圈地中,海灣三島被英國佔有,英國離開後,把它們給了阿聯的一個叫沙迦的加盟國。但英國人一走,伊朗就派兵佔領了這仨島。
海灣三島經濟價值有限,但地理位置上與荷姆茲海峽互為犄角,戰略意義重大,誰佔領這三個島誰可以實現對海峽的封鎖。伊朗本來就有很長的海岸線,對霍爾娒茲海峽有較強控制力,有了這三個島,如虎添翼。
但沒想到,伊拉克發起的這場戰爭越打越焦灼,薩達姆遇上了霍梅尼,不但沒有速戰速決,而且持續了整整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