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伊戰爭持續8年:為什麼說它不只是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事?
伊朗大部分都是波斯人,而伊拉克則為阿拉伯人。雖然兩個同信伊斯蘭教,不過遜尼派和什葉派導致即使同信一教,卻勢同水火。這場戰爭的持續了八年,並不僅僅是兩個國家之間的爭奪,還有很多深層次的原因。
(一)、大國博弈的競技場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世界上有兩個超級大國,分別是美國和蘇聯。這兩個國家一直在全球範圍內培養自己的代理人,因此有很多小國都在其中盤旋轉圜。他們甘願淪為別人的棋子,只求得在夾縫中那一絲生存的希望。至於兩伊戰爭,也是如此。
1. 矛盾重重,代理人之間的對壘
庫德人是中東地區的少數民族,在以阿拉伯人為主的國家裡,地位很低。上個世紀,世界民族解放運動在全球興起,庫德人也按捺不住自己躁動的心。他們一直想著從伊拉克獨立出來,建立自己的本民族國家。然而獨裁者薩達姆和他的社會復興黨上臺以後,對庫德人進行了殘酷的鎮壓。薩達姆一直與美國不和,美國一直想找藉口制裁他。
伊朗當時屬於巴列維王朝,和美國走的很近。而且,又和蘇聯接壤。所以,美國出售給伊朗大量的武器,希望它既能幫著庫德人反薩達姆,又能幫著自己阻礙蘇聯勢力。伊朗代表美國一方,插手庫德人之事,為他們提供武器裝備,在輿論上為他們造勢。伊拉克毫不示弱,公開支持伊朗境內的阿拉伯人叛亂。伊朗出兵,佔據了伊拉克的四個島嶼,接著在蘇聯等大國的調停之下雙方籤訂《阿爾及爾協定》。
這並不是兩伊戰爭的開始,只是一個導火索。而正是有了這次事件,使本來就不友好的兩個國家,變得更為針鋒相對。
2. 國際勢力,不斷的左右兩伊局勢
伊朗境內的伊斯蘭革命成功以後,巴列維王朝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霍梅尼,以宗教領袖的身份主持大局。他是什葉派穆斯林,而伊拉克是什葉派的發源地,境內有著超過百分之五十五的信眾。此時的薩達姆,有人想要將他邊緣化,於是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自己當老大。
霍梅尼是一個國際主義者,也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想讓自己的什葉派信仰,在伊斯蘭世界裡遍地開花。而伊拉克作為誕生的源泉,自然是首選之地。伊朗開始不斷的輸出革命,鼓勵伊拉克境內的什葉派穆斯林發動叛亂。
此時的伊朗與美國斷絕了關係,還扣留了美國的人質。蘇聯也看到了自己境內革命的勢頭,又不好直接出兵伊朗,所以選擇打阿富汗為霍梅尼敲敲警鐘。薩達姆一直想把伊拉克打造成中東霸主,他想趁著埃及失去領袖地位的機會,先打掉囂張的伊朗。
彼時的伊朗可以說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不論美國還是蘇聯都在想方設法的制裁它。倒不如薩達姆的伊拉克,憑藉著自己的本事,一直在追求制霸波斯灣,掌控荷姆茲海峽的夢想。
(二)、一觸即發,長達八年的戰爭
一九八零年,薩達姆派拿著從蘇聯那裡獲取的大量武器裝備,雄赳赳,氣昂昂,挺進伊朗。當時的薩達姆在國際上可以說是正義之師,美國、蘇聯、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都對其進行了大量援助。
而反觀伊朗方面,則是眾矢之的。這就是為何說,兩伊戰爭不僅僅是伊拉克與伊朗之間的戰爭那麼簡單的原因。
1. 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
霍梅尼的洗腦戰術,的確行之有效。本來伊朗國內,還在爭鬥之中,然而伊拉克挺進的消息一出來,全國上下同仇敵愾,一起對付薩達姆。本來薩達姆以為,伊拉克中的阿拉伯人會很歡迎自己入境,不成想他並未看到想要的局面。
就像後來美國入侵伊拉克,本來以為薩達姆的軍隊會奮起抵抗,結果迎來的卻是大家"喜迎王師"。波斯人在中東地區,本就不太受歡迎。而霍梅尼的革命主義,又有些極端,他還喜歡四處的輸出革命,因此這才招致了禍患。
不過伊拉克軍隊並不順利,他們起初還是一馬平川,不久便受到了阻力。美國宣布與伊拉克復交,再度為其提供援助。而蘇聯方面,也不甘示弱,給薩達姆很多化學武器。當時伊朗聯合伊拉克境內的庫德人起兵時,氣急敗壞的薩達姆竟然用毒氣殺死了三千多平民。
這場戰爭,根本就沒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蘇聯害怕,諸如車臣這樣的國家,在受到伊斯蘭革命的影響,而發動叛亂。美國則是一直不希望伊朗做大,像其他阿拉伯國家,是因為民族仇恨的原因,對波斯人本就沒什麼好感。
2. 為自己和背後勢力而戰
薩達姆很清楚,自己在美國和蘇聯的眼中就是一個傀儡。用到他的時候,怎麼都行,但他也想藉助大國的力量,實現自己制霸中東的夢想。更何況,霍梅尼輸出革命,首選的目標就是伊拉克,不論出於什麼原因,他都不可能坐視不管。
現如今中東地區的戰事頻仍,各個勢力也大都是為了自己的代理人作戰。他們本身可能沒有那麼大的野心,不過為了贏得支持,就必須按照他人的意圖去做。薩達姆和他們還不太一樣,他是一個有夢想的"獨裁者"。薩達姆挑起兩伊戰爭,本來想著速戰速決,不成想伊朗方面的實力也很強勁。期間,薩達姆表現過停戰的意願,不過伊朗方面不願意。後來,伊拉克一鼓作氣,再度處於上風。雙方終於,在聯合國的調停下,握手言和。
(三)、無可奈何,多重因素的疊加
兩伊戰爭除了兩個國家誰也不服誰,還有大國在背後攛掇以外,還有很多的原因。比如薩達姆認為霍梅尼是個忘恩負義的小人,以及兩個國家在領土主權上邊的爭議等等。這場戰爭給兩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而且也消耗了大量的外匯儲備。尤其是對伊拉克,只說科威特就借給了它一百多億美元,這也是後來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主要原因。
1. 民族矛盾,已經無可調和
波斯人在滿是阿拉伯人的中東,生活的一直很壓抑。尤其是伊拉克,它臨近伊朗,在歷史上兩個民族的百姓就衝突不斷。而且,雖然伊拉克的什葉派佔據多數,但掌權的仍為世仇遜尼派。奉行原教旨主義的霍梅尼,登臺後,不斷的煽風點火,讓薩達姆感受到了危機。
伊朗完成伊斯蘭革命以後,軍心,民心都不穩定。而且,巴列維王朝很多的優秀軍官,都遭到了清洗。同時,伊朗原先依附的美國,也變成了仇人。而薩達姆又有野心,他想趁著伊朗內憂外患之際,徹底的解決掉阿拉伯人的眼中釘,肉中刺,同時也完成自己稱霸中東的夢想。
伊拉克很多什葉派穆斯林,不滿足自己的國家不是政教合一之國,也不滿足薩達姆的統治。而霍梅尼總是想方設法的給他們洗腦,提供幫助。這就已經有了發動政變的苗頭,薩達姆氣急敗壞,這才有了兩伊戰爭。
2. 領土紛爭,乃爆發的根本原因
當奧斯曼帝國統治伊拉克的時候,就代表它與波斯王國籤訂了協議。然而,雙方對此都不是特別的滿意。畢竟,大家都希望自己的領土能夠多一點,再多一點。像雙方第一次大打出手,就是因為那條界河的問題,幸虧阿爾及利亞出來調停這才結束。
然而薩達姆上臺以後,認為自己不應該和伊朗平分阿拉伯河水道。而且,波斯灣上的幾個島嶼,原先屬於英國管轄,後來英國人走了以後,沒有對它們進行合理的劃分。這一點,也是伊拉克與伊朗爭執不休的地方。
那些靠近荷姆茲海峽的島嶼,都在伊朗的手中,伊拉克十分擔心,它會因為各種問題而切斷海峽。所以,一直要求伊朗把島嶼還給阿聯。
所以,兩伊戰爭的原因主要是薩達姆想收復失地,同時幫著自己和西方國家打擊霍梅尼的輸出革命,在此基礎上成為海灣霸主。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薩達姆沒有想到,這場戰爭會持續如此之久。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裝備(除了原子彈),他都用上了,但是還是打的如此僵持。當時正值上升期的伊拉克,也因為這場戰爭而差點經濟崩盤。而薩達姆,又想著以戰養戰,入侵科威特,最後還是自食苦果。
結語:
如果沒有其他勢力的支持,薩達姆不會如此的決絕。他會想著先用外交的手段來解決問題,而不是直接開戰。但是那些大國等不了,他們希望的是霍梅尼能夠永久下臺,這樣就不會威脅到自己。尤其是蘇聯,特別害怕南部的穆斯林也學著來一出伊斯蘭革命。
參考文獻:
《沒有重現的神話——拉開兩伊戰爭的帷幕》
文/ 南宮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