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伊戰爭持續8年:為什麼說它不只是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事?

2020-12-18 豈止史實

兩伊戰爭持續8年:為什麼說它不只是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事?

伊朗大部分都是波斯人,而伊拉克則為阿拉伯人。雖然兩個同信伊斯蘭教,不過遜尼派和什葉派導致即使同信一教,卻勢同水火。這場戰爭的持續了八年,並不僅僅是兩個國家之間的爭奪,還有很多深層次的原因。

(一)、大國博弈的競技場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世界上有兩個超級大國,分別是美國和蘇聯。這兩個國家一直在全球範圍內培養自己的代理人,因此有很多小國都在其中盤旋轉圜。他們甘願淪為別人的棋子,只求得在夾縫中那一絲生存的希望。至於兩伊戰爭,也是如此。

1. 矛盾重重,代理人之間的對壘

庫德人是中東地區的少數民族,在以阿拉伯人為主的國家裡,地位很低。上個世紀,世界民族解放運動在全球興起,庫德人也按捺不住自己躁動的心。他們一直想著從伊拉克獨立出來,建立自己的本民族國家。然而獨裁者薩達姆和他的社會復興黨上臺以後,對庫德人進行了殘酷的鎮壓。薩達姆一直與美國不和,美國一直想找藉口制裁他。

伊朗當時屬於巴列維王朝,和美國走的很近。而且,又和蘇聯接壤。所以,美國出售給伊朗大量的武器,希望它既能幫著庫德人反薩達姆,又能幫著自己阻礙蘇聯勢力。伊朗代表美國一方,插手庫德人之事,為他們提供武器裝備,在輿論上為他們造勢。伊拉克毫不示弱,公開支持伊朗境內的阿拉伯人叛亂。伊朗出兵,佔據了伊拉克的四個島嶼,接著在蘇聯等大國的調停之下雙方籤訂《阿爾及爾協定》。

這並不是兩伊戰爭的開始,只是一個導火索。而正是有了這次事件,使本來就不友好的兩個國家,變得更為針鋒相對。

2. 國際勢力,不斷的左右兩伊局勢

伊朗境內的伊斯蘭革命成功以後,巴列維王朝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霍梅尼,以宗教領袖的身份主持大局。他是什葉派穆斯林,而伊拉克是什葉派的發源地,境內有著超過百分之五十五的信眾。此時的薩達姆,有人想要將他邊緣化,於是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自己當老大。

霍梅尼是一個國際主義者,也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想讓自己的什葉派信仰,在伊斯蘭世界裡遍地開花。而伊拉克作為誕生的源泉,自然是首選之地。伊朗開始不斷的輸出革命,鼓勵伊拉克境內的什葉派穆斯林發動叛亂。

此時的伊朗與美國斷絕了關係,還扣留了美國的人質。蘇聯也看到了自己境內革命的勢頭,又不好直接出兵伊朗,所以選擇打阿富汗為霍梅尼敲敲警鐘。薩達姆一直想把伊拉克打造成中東霸主,他想趁著埃及失去領袖地位的機會,先打掉囂張的伊朗。

彼時的伊朗可以說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不論美國還是蘇聯都在想方設法的制裁它。倒不如薩達姆的伊拉克,憑藉著自己的本事,一直在追求制霸波斯灣,掌控荷姆茲海峽的夢想。

(二)、一觸即發,長達八年的戰爭

一九八零年,薩達姆派拿著從蘇聯那裡獲取的大量武器裝備,雄赳赳,氣昂昂,挺進伊朗。當時的薩達姆在國際上可以說是正義之師,美國、蘇聯、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都對其進行了大量援助。

而反觀伊朗方面,則是眾矢之的。這就是為何說,兩伊戰爭不僅僅是伊拉克與伊朗之間的戰爭那麼簡單的原因。

1. 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

霍梅尼的洗腦戰術,的確行之有效。本來伊朗國內,還在爭鬥之中,然而伊拉克挺進的消息一出來,全國上下同仇敵愾,一起對付薩達姆。本來薩達姆以為,伊拉克中的阿拉伯人會很歡迎自己入境,不成想他並未看到想要的局面。

就像後來美國入侵伊拉克,本來以為薩達姆的軍隊會奮起抵抗,結果迎來的卻是大家"喜迎王師"。波斯人在中東地區,本就不太受歡迎。而霍梅尼的革命主義,又有些極端,他還喜歡四處的輸出革命,因此這才招致了禍患。

不過伊拉克軍隊並不順利,他們起初還是一馬平川,不久便受到了阻力。美國宣布與伊拉克復交,再度為其提供援助。而蘇聯方面,也不甘示弱,給薩達姆很多化學武器。當時伊朗聯合伊拉克境內的庫德人起兵時,氣急敗壞的薩達姆竟然用毒氣殺死了三千多平民。

這場戰爭,根本就沒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蘇聯害怕,諸如車臣這樣的國家,在受到伊斯蘭革命的影響,而發動叛亂。美國則是一直不希望伊朗做大,像其他阿拉伯國家,是因為民族仇恨的原因,對波斯人本就沒什麼好感。

2. 為自己和背後勢力而戰

薩達姆很清楚,自己在美國和蘇聯的眼中就是一個傀儡。用到他的時候,怎麼都行,但他也想藉助大國的力量,實現自己制霸中東的夢想。更何況,霍梅尼輸出革命,首選的目標就是伊拉克,不論出於什麼原因,他都不可能坐視不管。

現如今中東地區的戰事頻仍,各個勢力也大都是為了自己的代理人作戰。他們本身可能沒有那麼大的野心,不過為了贏得支持,就必須按照他人的意圖去做。薩達姆和他們還不太一樣,他是一個有夢想的"獨裁者"。薩達姆挑起兩伊戰爭,本來想著速戰速決,不成想伊朗方面的實力也很強勁。期間,薩達姆表現過停戰的意願,不過伊朗方面不願意。後來,伊拉克一鼓作氣,再度處於上風。雙方終於,在聯合國的調停下,握手言和。

(三)、無可奈何,多重因素的疊加

兩伊戰爭除了兩個國家誰也不服誰,還有大國在背後攛掇以外,還有很多的原因。比如薩達姆認為霍梅尼是個忘恩負義的小人,以及兩個國家在領土主權上邊的爭議等等。這場戰爭給兩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而且也消耗了大量的外匯儲備。尤其是對伊拉克,只說科威特就借給了它一百多億美元,這也是後來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主要原因。

1. 民族矛盾,已經無可調和

波斯人在滿是阿拉伯人的中東,生活的一直很壓抑。尤其是伊拉克,它臨近伊朗,在歷史上兩個民族的百姓就衝突不斷。而且,雖然伊拉克的什葉派佔據多數,但掌權的仍為世仇遜尼派。奉行原教旨主義的霍梅尼,登臺後,不斷的煽風點火,讓薩達姆感受到了危機。

伊朗完成伊斯蘭革命以後,軍心,民心都不穩定。而且,巴列維王朝很多的優秀軍官,都遭到了清洗。同時,伊朗原先依附的美國,也變成了仇人。而薩達姆又有野心,他想趁著伊朗內憂外患之際,徹底的解決掉阿拉伯人的眼中釘,肉中刺,同時也完成自己稱霸中東的夢想。

伊拉克很多什葉派穆斯林,不滿足自己的國家不是政教合一之國,也不滿足薩達姆的統治。而霍梅尼總是想方設法的給他們洗腦,提供幫助。這就已經有了發動政變的苗頭,薩達姆氣急敗壞,這才有了兩伊戰爭。

2. 領土紛爭,乃爆發的根本原因

當奧斯曼帝國統治伊拉克的時候,就代表它與波斯王國籤訂了協議。然而,雙方對此都不是特別的滿意。畢竟,大家都希望自己的領土能夠多一點,再多一點。像雙方第一次大打出手,就是因為那條界河的問題,幸虧阿爾及利亞出來調停這才結束。

然而薩達姆上臺以後,認為自己不應該和伊朗平分阿拉伯河水道。而且,波斯灣上的幾個島嶼,原先屬於英國管轄,後來英國人走了以後,沒有對它們進行合理的劃分。這一點,也是伊拉克與伊朗爭執不休的地方。

那些靠近荷姆茲海峽的島嶼,都在伊朗的手中,伊拉克十分擔心,它會因為各種問題而切斷海峽。所以,一直要求伊朗把島嶼還給阿聯。

所以,兩伊戰爭的原因主要是薩達姆想收復失地,同時幫著自己和西方國家打擊霍梅尼的輸出革命,在此基礎上成為海灣霸主。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薩達姆沒有想到,這場戰爭會持續如此之久。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裝備(除了原子彈),他都用上了,但是還是打的如此僵持。當時正值上升期的伊拉克,也因為這場戰爭而差點經濟崩盤。而薩達姆,又想著以戰養戰,入侵科威特,最後還是自食苦果。

結語:

如果沒有其他勢力的支持,薩達姆不會如此的決絕。他會想著先用外交的手段來解決問題,而不是直接開戰。但是那些大國等不了,他們希望的是霍梅尼能夠永久下臺,這樣就不會威脅到自己。尤其是蘇聯,特別害怕南部的穆斯林也學著來一出伊斯蘭革命。

參考文獻:

《沒有重現的神話——拉開兩伊戰爭的帷幕》

文/ 南宮欽

相關焦點

  • 兩伊戰爭40周年,伊朗和伊拉克達成共識——驅逐美軍!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由於邊境糾紛、宗教矛盾、民族仇恨等問題,爆發了兩伊戰爭。整個兩伊戰爭打了8年,事實上無論是伊拉克還是伊朗都是拼盡了全力,傷亡數據均為數十萬,消耗了積攢多年的財富和國家資源,漫長的兩伊戰爭可能也與伊拉克在1990年海灣戰爭中不敵以美國為首的各國聯軍埋下了一定的伏筆。
  • 血肉橫飛的「兩伊戰爭」之後,伊拉克和伊朗雙方究竟得到了什麼?
    「兩伊戰爭」的開始是伊拉克和伊朗雙方都一心想致對方於死地的傾國大戰,可是在結束的時候卻是草草收場,我們不禁要問,這場戰爭,究竟誰才是勝利者呢?沒有贏家的戰爭答案是「兩伊戰爭」是一場詭異的戰爭,詭異在高開低走,更詭異在沒有贏家。
  • 兩伊戰爭中,伊拉克和伊朗武器裝備都有哪些
    文|鐵血君兩伊戰爭,伊朗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神聖抗戰或伊朗革命戰爭,伊拉克稱為薩達姆的卡迪西亞。起因: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成功,穆斯林什葉派的霍梅尼上臺,伊拉克穆斯林大部分都是什葉派,而薩達姆則是個遜尼派,薩達姆不喜歡什葉派的霍梅尼,再加上兩國有領土爭端,霍梅尼立足未穩之際,一場大戰不可避免。戰爭長達8年,1980年9月22日~1988年8月20日。
  • 兩伊戰爭前的伊拉克:國家富得流油,被薩達姆的野心毀於一旦
    文/寂寞的紅酒 提起伊拉克,人們第一印象就是窮和亂。現在的伊拉克動蕩不安,國民窮苦不堪,很多人甚至都吃不上飯。很多人認為是美國人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和長期的制裁造成了這種情況。但實際上,如果真要說罪魁禍首,那應該說是薩達姆。可以說,是薩達姆的個人野心毀了伊拉克,毀了富裕繁榮的伊拉克。
  • 「兩伊戰爭」讓中國一個坦克廠就賺了10多億美元
    中國軍工人員精湛的技術和矜矜業業搞研發讓解放軍的裝備進入現代化,自主研發的武器熱銷多國。中國武器其性能和質量也直逼歐美產品。  打仗就需要武器,並且需求量很大。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從1980年至1988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屬於西亞。
  • 【深度】剪不斷理還亂:伊拉克和伊朗的這些年
    如果時光再倒流11年,很難想像此類對話會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官員之間:2003年美軍入侵伊拉克時,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是伊朗多年的死對頭,正是他對伊朗發動了長達八年的兩伊戰爭。曾同屬波斯帝國的一部分、連綿1450公裡的接壤、教派問題、同為石油大國、阿拉伯人與波斯人的較量、大國的操縱,讓伊朗和伊拉克之間有了近百年的爭端。
  • 美軍為何敢打伊拉克,卻不敢對伊朗動手
    上個世紀的海灣戰爭是美國這麼多年來少有的正義戰爭,不管這場戰爭發動的背後美國夾帶了多少私貨,僅僅從宏觀角度來看的話它就是符合國際公理的。海灣戰爭的爆發原因其實要追溯到更早之前的兩伊戰爭,就是因為薩達姆在兩伊戰爭中欠了科威特不少錢,想賴帳不還才導致了海灣戰爭的爆發。
  • 一戰回到「解放」前,兩伊戰爭伊朗損失巨大,霍梅尼還說打得好?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伊拉克和伊朗是位於中東地區的兩個鄰國,這兩個國家在幾十年前就是宿敵,它們因為人種和執政教派的不同、邊界利益相衝突等諸多問題而爆發了長達八年之久的兩伊戰爭
  • 馬可波羅波斯遊記(十二)-伊朗人如何紀念兩伊戰爭為國犧牲的人
    一場雙輸的戰爭在沒有去到伊朗旅行之前,我只是聽說過兩伊戰爭,其程度僅限於知道這場戰爭發生在伊拉克與伊朗之間。去過伊朗之後,使得我對這場戰爭有了更多的具體認知:兩伊戰爭爆發於1980年9月22日,結束於1988年8月20日,長達十年年之久,雙方均損失慘重,尤其是我去的伊朗,死亡和傷員共計百萬,伊拉克傷亡也不小,有五十萬左右,戰爭始於兩國邊境的阿拉伯界河之爭,結束時幾乎回到戰爭爆發前的狀態,也就是說兩伊誰也沒有在這次戰爭中佔到任何便宜,卻傷亡了共計一百五十人。
  • 伊朗與伊拉克打成平手,美國比它強大十倍,為何伊朗不害怕?
    眾所周知,兩伊戰爭耗時8年,直接將伊拉克和伊朗當時這兩個在中東地區實力雄厚的國家向後拖垮了十幾年,而當時剛剛從巴列維王朝更迭後的伊朗,又不得不獨自面對來自鄰國伊拉克的重重威脅,特別是伊總統薩達姆上任後,開始謀求海灣霸權並大力發展軍隊,後者在美國的支持下頻頻發動襲擊,因而雙方在相接壤的國境線和海域
  • 為何說兩伊戰爭拯救了中國兵工廠?看當年的出口額,至今沒被超越
    《為何說兩伊戰爭拯救了中國兵工廠?看當年的出口額,至今沒被超越》 1980年9月22日,一場被稱之為"馬拉松"式的消耗戰,又被世界軍界評論為「先進武器打低水平戰爭」最典型範例的戰爭在中東打響,這場戰爭一打就是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
  • 兩伊戰爭雙方雖難分勝負,但這場戰爭卻幫了中國一個大忙
    不過很快機會就來了,1979年伊朗爆發了伊斯蘭革命,以霍梅尼為首的什葉派推翻了巴列維王朝上臺執政,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這為什麼是個很好的機會呢?首先,國家新建立,政權不穩,對全國的控制力也較低,這時如果發動對伊朗的戰爭,勝算把握要大些。
  • 中國巨輪,在兩伊戰爭的炮火下滅亡 可恨的是兩伊卻沒有任何解釋
    在這裡我給大家糾正一個錯誤,其實世界上最大的船隻是日本建造的諾克·耐維斯號。它的體積大大超過了尼米茲級航母。這艘船的排水量有八十二萬噸,全場458.45米。堪稱一座海上移動的平臺。他不僅僅是全球最大的船隻。更是世界造船界的一大神話。
  • 兩伊戰爭雙方都用中國武器:軍工企業發了財
    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爆發,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由此展開。戰爭爆發後,由於伊朗和伊拉克兩國自身的國防工業薄弱,必須從國外進口大量武器裝備及零配件。當時,埃及空軍已經擁有了性能更好的F-16戰鬥機,於是將剩餘的飛機轉讓給了伊拉克。伊拉克空軍裝備這些殲-7飛機之後,與蘇聯的米格-21戰鬥機一起裝備軍隊,用於對付伊朗方面的F-4、F-5和F-14戰鬥機。發現其性能不亞於蘇聯製造的米格-21戰鬥機,並且價格便宜。兩伊戰爭的另一方伊朗,也同樣受到武器裝備損耗的困難。
  • 為了一條河流,兩伊戰爭持續了八年,不料中國成為了最大受益者
    通過政變掌管大權,統治了伊拉克幾十年。薩達姆的上臺,靠著伊拉克豐富的資源石油,很快的時間就讓伊拉克成為了國際上最富裕的國家,而且對外堅決反對美國,成為了中東的一代梟雄。但是在2003年的時候,美國對伊拉克發動戰爭,伊拉克失敗,薩達姆被活捉,2006年薩達姆就被處死了。從現在看來,薩達姆的滅亡是從一場戰爭開始了,這場戰爭直接擊垮了伊拉克。
  • 兩伊戰爭,交戰雙方都大量購買了中國武器,最後戰績如何?
    在1980年,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爆發了一場長達十年的戰爭,這兩國之間的矛盾也是由來已久了,所以導致戰爭爆發的原因也非常複雜,不過最關鍵的還是領土爭端以及宗教矛盾。既然有戰爭那就肯定有消耗,兩國打了這麼久,對武器裝備的需求也很大,靠自己是肯定不可能的,所以伊朗和伊拉克都只能從國外進口武器,而中國就成為了他們的主要供貨商。當時伊拉克和伊朗都購買了大量中國武器,所以雙方真實戰績如何呢?
  • 兩伊戰爭期間紅海發現水雷,是誰放置的呢?
    非洲東北部和西亞阿拉伯半島之間的狹長海域,就是紅海,面積43.8萬平方公裡。為什麼叫紅海呢?有兩種說法,一、紅海海水在很多時候並不呈紅色,但紅海兩岸的巖石,是非洲沿岸的紅黃色巖石,將陽光反射到海上,閃爍紅光。二、紅是方位的表示,代表南方或西方。 紅海是印度洋的陸間海,實際上是東非大裂谷的延伸。紅海兩岸山壁陡峭,很少有天然良港,看似商業價值不大。
  • 伊拉克和伊朗握手言和,這對中東地緣格局有哪些影響?
    據媒體報導,伊朗總統魯哈尼11日抵達巴格達,開始對伊拉克進行為期三天的正式訪問,這是魯哈尼2013年就任伊朗總統後首次訪問伊拉克。伊拉克總統薩利赫與魯哈尼討論了兩國邊境、水資源、開展石油和天然氣合作等議題。會後兩國發布聯合聲明,將在多個領域建立夥伴關係。
  • 當年美國打伊拉克乾淨利落,為何對待伊朗,卻只動嘴不行動
    上世紀80年代,互為鄰居的伊朗和伊拉克,曾經長期混戰達8年之久,最終也沒有分出個勝負來。可謂是棋逢對手,不分伯仲。如今的伊拉克,早已被美國發動的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揍得體無完膚。連中東強人薩達姆,也被送上了絞刑架。高調反美的伊朗,也同樣受到美國的制裁和打壓。
  • 一手賣兩家:兩伊戰爭熱銷中國飛機大炮!賺了多少錢?
    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後,由於伊朗和伊拉克兩國自身的國防工業薄弱,必須從國外進口大量武器裝備及零配件。由於中國武器價格便宜、操作簡單,戰爭期間,雙方均大量購買了中國的武器裝備。這場戰爭對於1980年代的中國軍事工業來說,簡直就是一場「及時雨」。80年代初,國家進入改革開放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歷史時期,不得不大量縮減軍備,提出「軍隊要忍耐」。